A. 幸福指數是什麼意思
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但幸福指數的含義遠不止幸福感,它還包含了民眾所擁有的外部生存環境和自身發展條件。例如,生活在空氣污染指數低的城市,就相對幸福。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幸福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幸福指數指標分類
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B. 你覺得什麼叫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怎樣測試自己的幸福程度呢?專家認為可以通過心理測試來把握。他提出了由10個次級指標構成的我國民眾幸福指數指標體系:知足充裕體驗指數、心理健康體驗指數、成長發展體驗指數、社會信心體驗指數、目標價值體驗指數、自我接受體驗指數、人際適應體驗指數、身體健康體驗指數、心態平衡體驗指數、家庭氛圍體驗指數。
C. 中國人幸福指數是多少
中國人幸福指數是69.84分。在來自156個國家的調查數據排名第94位。幸福指數評分標准從所有國家的人均實際GDP、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等多方面進行評選,滿分是10分。此次報告中,芬蘭依然穩居榜首的位置,幸福指數為7.809,而丹麥、瑞士、冰島緊跟其後,幸福指數都在7.5以上。
中國人幸福指數標准
中國的幸福家庭標准指數應該就是有車有房有存款。父母身體健康,兒女不一定成才,但一定會懂事。經常一家人出去外面旅遊,見見世面。過著小康的生活。活得沒那麼疲憊,每天都比較輕松。一家人和和睦睦倖幸福福。幾乎不怎麼吵架。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D. 幸福感指數積分標准
生活質量與幸福感以及相關的評定量表主要檢測人們對生活的總體幸福感及滿意度,涉及到精神衛生,生活質量和老年社會醫學領域。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日益突出,對幸福感的關心和研究日趨增多。本公司提供的量表從認知和情感兩方面去評價個體對生活的感覺和態度,以標明其生活質量的基線。平時多用於生活咨詢和精神保健的門診。
家庭環境量表
OLSON婚姻質量問卷
生活滿意度量表
情感量表
總體幸福感量表
健康狀況問卷
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
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
男性性滿意度指數
女性性滿意度指數
勃起功能障礙指數問卷
家庭環境量表
家庭環境量表共設90條是非題。量表分為10個分量表,分別從十個方面來評價不同的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徵,以幫助個體和家庭成員了解自身家庭的特徵和危機狀態下的家庭狀況。
1、親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承諾,幫助和支持的程度。
2、感情表達(Expressiveness):即鼓勵家庭成員公開活動,直接表達其情感的程度。
3、矛盾性(conflict):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
4、獨立性(Independence):即家庭成員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
5、成功性(Achievement Orientation):是指將一般性活動(如上學工作)變為成就性或競爭性活動的程度。
6、知識性(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即對政治、社會、智力和文化活動的興趣大小。
7、娛樂性(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即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的程度。
8、道德宗教觀(Moral-Religious Emphasis):即對倫理宗教和價值的重視程度。
9、組織性(Organization):即指安排家庭活動和責任時有明確的組織和結構的程度。
10、控制性(Control):即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目前國內多用於評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以期讓精神病人在社會心理康復中得到家庭的重視和照顧,同時也可對參於家庭治療的人員在治療前後測查其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的變化,國外已用此量表評價各種家庭類型(包括其他種類缺陷的家庭)和治療前後的家庭狀況的變化。
Olson婚姻質量問卷
作為影響人類心身健康與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婚姻質量已日益受到心理衛生工作者的重視,已有眾多研究表明,婚姻幸福與否受多維因素影響,它主要源於三個方面:1、個體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價值觀,對婚姻的期望,在婚姻中承擔的義務、個性等。2、婚際因素,包括夫妻間權力與角色的分配,夫妻間交流,夫妻間解決沖突的方式與能力,性生活等。3、外界因素,包括經濟狀態,與子女、父母的關系,與親友的關系等。
OLSON婚姻質量問卷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Olson教授等1981年在已有較好信、效度的"婚前預測問卷(PREPARE)"(Olson,1970)的基礎上編制的問卷。該量表包括12個因子。分別為:1、過分理想化:測定受試者對婚姻的評價是否過於理想化。 2、 婚姻滿意度 3、 性格相容性:測定受試者對配偶行為的滿意程度。4、夫妻交流:測定受試者對夫妻間角色交流的感覺、信念和態度。主要包括對配偶發出與接受信息的方式的評價;對夫妻間相互分享情感與信念程度如何的主觀感受,以及對夫妻間交流是否恰當的評價。 5、解決沖突的方式:測定受試者對夫妻中存在的沖突與解決方式的感受、信念與態度,主要包括夫妻對識別與解決沖突是否坦誠相見,對其解決方式是否感到滿意。 6、經濟安排:測定夫妻對夫妻管理經濟方式的態度。主要包括受試經濟開銷的習慣與觀念,對家庭經濟安排的看法,夫妻間經濟安排的決定方式以及受試者對家庭經濟狀態的評價。7、業余活動:測定受試者業余活動的安排與滿意度。主要包括業余活動的種類,是集體性的還是個人的,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夫妻共同參加的還是單獨活動。以及受試者對業余活動的看法,是應該夫妻共同活動好還是應保持相對的個人自由。8、性生活:測定受試者對夫妻感情與性關系的關注度和感受,主要包括夫妻情感表達,性問題交流的程度;對性行為與性交的態度以及是否生育子女等。9、子女與婚姻:測定受試者對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子女數的態度,條目主要包括受試對夫妻雙方擔任父母角色的滿意度,對生育子女的看法,對管教子女的意見是否統一,對子女的期望是否一致等。10、與親友的關系:測定受試者對夫妻雙方與親友關系的感受,主要包括與雙方親友一起度過的時間量,對與親人一起活動的評價,是否與親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與及親友對該婚姻的態度等。11、角色平等性:測定受試者對婚姻關系中承擔的各種角色的評價,包括家庭角色、性角色、父母角色以及職業角色等。12、信仰一致性:測定有關婚姻的宗教信念及對夫妻雙方宗教信念的評價。
生活滿意度量表
生活滿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包括三個獨立的分量表,其一是他評量表,即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Soales),簡稱LSR;另兩個分量表是自評量表,分別為生活滿意度指數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和生活滿意度指數B(Life Satisfaction lndex B),簡稱LSIA和LSIB。LSR又包含有五個1~5分制的子量表。LSIA由與LSR相關程度最高的20項同意--不同意式條目組成,而LSIB則由12項與LSR高度相關的開放式、清單式條目組成。
情感量表
本量表用於測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滿意程度。它從情感平衡的角度來測查個體的幸福度。一般認為正性情感增加一個人的幸福度,負性情感降低一個人的幸福度,總的幸福度是兩者之間平衡的結果。
總體幸福感量表
本量表通過評價個體對幸福的陳述來確定其總體幸福感。本量表覆蓋面較廣,除了對幸福感的評價,還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意和興趣、抑鬱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鬆弛與緊張。
家庭功能與家庭關系評定量表主要用於評價各種家庭類型和治療所致的家庭狀況變化以及評價婚姻質量,了解婚姻不幸的症結和婚姻幸福的原因.
健康狀況問卷(MOSSF-36)
MOSSF-36量表是美國醫學結局研究組(MOS)開發的一個生命質量普適性測定量表,形成了不同條目不同語言背景的多種版本。1990~1992年,含36個條目的健康調查問卷簡化版SF-36的不同語種版本相繼問世。其中用得較多的是英國發展版和美國標准版。均包含軀體功能、軀體角色(role-physi-cal)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Vitality)、社會功能、情感角色(role-emotional)和心理衛生8個領域。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
世界衛生組織與健康有關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是由世界衛生組織研製的、用於測量個體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的國際性量表。該量表不僅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反應度等心理測量學性質,而且具有國際可比性,即不同文化背景下測定的生存質量得分具有可比性。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是指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與對他們的目標、期望、標准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包含了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因此生存質量主要指個體的主觀評價,這種對自我的評價是根植於所處的文化、社會環境之中的。根據上述定義,世界衛生組織研製了WHOQOL-100量表,該量表覆蓋了生存質量有關的6個領域和24個方面(Facet),每個方面有4個問題條目;另外,再加上4個有關總體健康和總體生存質量的問題,共計100個問題。
E. 什麼是幸福指數
首先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幸福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F. 幸福指數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 「幸福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並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 百姓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幸福指數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美國的經濟學家P.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效用/慾望=幸福指數。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效用也是一種感覺,它的大小與無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慾望是求得滿足的願望,它是由一個人的觀念來決定的,每個人的慾望因觀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層次不同,所以在同處一種環境中,幸福與不幸福就因人而異.所以,這個方程式得出來的結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是客觀的分析。如果想評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慾望的五個層次來劃分。這五個層次,你想達到幾層,而你目前又達到了幾層,如果你想的卻還有幾層沒有達到,那你就是個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達到的已經超過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得個幸福的人。 幸福指南:1、不要以和人相比判定自己的價值,正因我們彼此有別,才使每個人顯得特別;2、不要以別人看重的標准設定自己的目標,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最適合你;3、不要將最貼心的人和事物視若當然,牢牢把握它們,如同對待你的生命;4、不要因為沉靦過去,或憧憬未來而使生命從指縫中溜走;過好今天、把握此刻,你便活出了生命的每一天;5、不要怕遭遇種種危險,只有接受風雨的考驗,我們才能學會勇往直前;6、不要借口真愛難覓而將愛拒之門外。得到愛最快的方法是付出愛,失去愛最快的方法是對愛緊抓不放,留住愛最好的方法是為愛插上翅膀;7、不要放棄你的夢想,沒有夢想就沒有了希望,沒有希望就沒有了目標;8、不要行色匆匆地走過人生之旅,否則你不僅會忘記曾經何處,也會忘記將去何方;9、人生並非一場賽跑,人生是一次旅行,沿途每一部都應細細玩味。
影響幸福的原因: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最近10年,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全球幸福指數排名: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近日公布了2009年度《幸福星球報告》,哥斯大黎加榮膺世界最幸福、最環保的國家。中國內地排名第20位,中國香港則位列第84位,美國排在114位,幸福指數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前10名國家中有9個來自拉美。其中哥斯大黎加高居榜首,人民對生活滿意度為8.5分(最高10分,即85%的居民滿意),幸福指數則有76.1分,遠遠拋離第2名的多米尼加。越南排名第5位,是前10名內唯一的非拉美國家。
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狀況比上世紀60年代還惡劣,因為雖然預期壽命和幸福感增加了,但幅度遠不及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增幅。其中美國、中國內地及印度整體評分均遜於20年前。但相對污染度高達9.4分、排第114位的美國,中國內地污染度只有2.1分,故能躋身前20名。香港居民預期壽命達81.9歲,滿意度也有7.2分,污染度卻有5.7分,因此只排在第84位。 辛巴威由於預期壽命及滿意度均低於其他發展中或發達國家,故位列榜尾。
什麼是幸福
"新經濟基金"成員馬克斯說,"幸福星球指數"有助推動大國觀念轉變,發達國家政府應放棄將幸福感與不考慮環境代價的宏觀經濟數字聯系一起的做法,而應將注意力集中在"長久、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和福利上。
幸福標准
報告對全球14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幸福星球指數"的排名,衡量標準是根據各地公民的預期壽命、對生活的滿意度計算,但也考慮各地人均消耗資源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較前的幾乎都是中小型國家。
G. 幸福指數是啥啊
1、「幸福感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2、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3、人們也普遍認為:幸福指數,是體現老百姓幸福感的「無須調查統計的」反應:是掛在人民群眾臉上「指數」。
H. 什麼是幸福你的幸福指數是多少以10為單位計算。
幸福的涵義是:感覺寧靜、祥和、優雅、如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生存之憂煩,無未來之擔心,意達萬物,智通萬事。
獲得幸福的法門是:無相布施、無私奉獻。
幸福來自於無私奉獻,無私奉獻的越多,幸福會越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一輩子只為自己活著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幸福的滋味的。為著人類的幸福,為著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忘我奉獻服務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多,幸福會越多,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少,幸福會越少。
禪院網路
I. 何為幸福指數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准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幸福指數作為評價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滿意度,而且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J. 問幸福指數是什麼。
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准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
幸福指數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他認為,幸福=效用/慾望。也就是說,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他還把影響效用的因素分為物質財富、健康長壽、環境改善、社會公正、人的自尊五大類。英國心理學家羅斯威爾等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後認為,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即幸福=P+5E+3H。其中,P代表個人性格,包括個性、應變能力、適應能力、人生觀、世界觀、忍耐力等;E代表生存需求,包括健康、交友狀況、財富等;H代表高級心理需求,包括自尊、自我期許、雄心、幽默感等。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庫克則將幸福指數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個人幸福指數,包括人們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狀況、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際關系、安全狀況、社會參與、未來保障等方面;
另一種是國家幸福指數,包括人們對國家當前的經濟形勢、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狀況、政府、商業形勢、國家安全狀況等多個方面的評價。
幸福指數:
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