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推進幸福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探索
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列為戰略性任務。這意味著未來十年,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成為我國教育全局性、計劃性和方向性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按照教育部《關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的部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分兩步走:2012年實現區域內的初步均衡,2020年實現區域內的基本均衡。如今時間已至2013年,區域內的初步均衡是否達到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情勢並不樂觀。相比起實現義務教育普及的任務,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任務更艱巨、更復雜,更需要我們端正思想,以科學的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首先,在大眾層面上,應消除平均主義認識傾向,樹立標准教育意識。持有平均主義觀點的人們認為,教育的基本功能不是選拔、篩選與淘汰,也不是製造優秀,而是應保證一定區域之內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平均的、一樣的教育。為此,學校不論好壞、遠近,身在城市或農村,都應該擁有平均的財政撥款,平均的資源、圖書、校舍和設備配置,平均的教師配置、教師的收入分配也應平均等。事實上,由於我國教育現實環境差異巨大,區域間和區域內的教育表現出極大的不均衡。在一些農村學校,連操場、圖書室這些基本的設施都沒有,而發達城市的個別學校甚至建有游泳池。平均主義既不現實,也不可行。義務教育發展面臨的教育實踐環境或現實環境千差萬別,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具體性,甚至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當前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個標准體系,杜絕教育發展差異的絕對化。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義務教育的課程標准體系,尚缺乏宏觀意義上的義務教育標准,也缺乏與課程標准相配套的標准體系,如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准、學校標准、經費標准、教學標准、學業評價標准等。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准體系,可以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行有衡量基準和發展依據。而基於標准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可以褪去教育政策的模糊性和教育措施的盲目性,使得推進均衡發展的行動更加有的放矢。
其次,在政府層面上,應消除平衡主義認識傾向,樹立優質教育意識。《綱要》指出,未來十年政府將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但這種傾斜絕不意味著無底線的削峰填谷,搞新形勢下的平衡主義。
發展優質教育,既是均衡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均衡教育發展中最大的難點。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在傳統教育現實環境中,即使是一所學校,也很難做到使每個學生都享受優質教育。合理可行的策略是,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庫。許多調查表明,我國的城鄉教育信息化在校園網、硬體配置、軟體資源建設方面均有很大差異。在合理整合現有教育信息資源,不改變預算、經費使用最優化的前提下,有學者提出以信息技術促進基礎教育信息資源城鄉一體化設計方案:以縣為中心,只需集中500萬元資金建設大型數字化教育信息資源庫,各級基礎教育學校繼續完善校校通工程,實現與中心資源庫的高速互通,區域內所有學校便可共享500萬元的大型資源庫,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從國家層面上,建立系統而全面的全國義務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庫迫在眉睫,應首先建立網路教育資源的標准化,從國家層面上進行統籌安排,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實現教育資源價值的最優化。
第三,在學校層面上,應消除平庸主義認識傾向,樹立特色教育意識。均衡發展,尤其是基於標準的均衡發展,並不意味著千校一面和千人一面。近年來,各地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都非常注意建立規范化的學校標准。但規范的學校標准僅能解決硬體設施上的規范,無法對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圈進行規范,也無法對各個學校在長期教育實踐中積淀和創造出來並為學校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學校文化,如價值觀、精神、行為准則及其規章制度等進行規范,更無法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進行規范,這就為學校發展特色教育提供了契機。
我們倡導基於標准均衡發展教育,但不能打著標準的旗號,用縣、城市學校文化同化鄉鎮、村的學校,或將偏僻鄉村學校全部搬離鄉邑,將鄉村教育平庸化。我國是一個擁有千年農耕文化的農業大國,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其根本目的在於教化民眾。鄉村學校不僅承擔著培育人才的任務,還兼有傳承文化,維護社會安定,培育民風民俗,凝聚村民精神的功能。這是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鄉村學校的特色所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的教育均衡化特別重視縣、城市學校對鄉村學校的同化。為了縮小城鄉學校差異,許多省市都採取了支教、幫扶工程。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下,城市學校與鄉村學校兩兩結對,由前者對後者從教學、管理、師資等方面進行短期指導。問題在於,縣、城市學校的教育一定優於鄉村嗎?事實上,許多鄉村學校活躍著一批有理想、懂教育,又不乏深厚文化修養的校長和教師,將義務教育辦得有聲有色,甚至令縣、城市學校自嘆弗如。個中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另外,還應發展和弘揚學校的文化特色、課程特色和師生特色,提升學校的軟實力,進而實現教育的均衡、優質發展。
『貳』 農村中學如何打造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我想到一句話、知足常樂、不如就教會孩子們、如何感受自然、如何感受世界、感受人心的溫暖、感受陽光、雨露、有個人說、我們常常在思考、忘記了去感受、人生不過就是一天與一天的累加、每一天都在痛苦的思考、一輩子也就是那麼難過下去了、如果每一天都能夠去感受、這一輩子就是另一種感覺了、沒錯、就教你的孩子們如何去感受吧、行走於社會的很多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常常忽略掉的就是感受、因此、他們感到不幸福。
『叄』 小學如何開展幸福教育
樹立幸福觀念。該校不斷強化師德建設,引導教師擁有「快樂工作」的心態,在工作中貢獻,在工作中收獲幸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把幸福教育的思想感染到學生身上。該校利用國旗下講話、幸福教育課、主題班會等形式,講理論,擺事例,學習、感受幸福教育的涵義。並集中時間在學生中間開展「幸福觀」的大討論,形成深刻的認識。
建立幸福班級。該校要求每位教師不僅在學業上勤勉教導學生;在生活上更要多關心學生,多用真情感化他們,多用理解安慰他們,多用行動支持他們,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老師是自己的知心人。在課間還積極地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無時不感受到溫暖和幸福。與此同時,班級依託京劇、布貼、剪紙等豐富多彩的「一班一品」文化陣地,製作「溫馨小語」、「知心樂園」等版塊,從內心深處為學生營造幸福的氛圍。
提升幸福品位。該校積極把幸福教育與感恩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深諳在感恩身邊人的時候,領悟被別人關懷、用行動感恩是雙份的幸福。該校還開拓學生的第二課堂,利用每年堅持的「陽光體育節」、「校園藝術節」等舞台開展多姿多彩的藝術教育,益智、健身、快樂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趣味性與幸福感。該校還建立了心理輔導室,由專門的老師負責解答、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困擾,並設有追蹤系統,對心理輔導過的學生進行跟蹤考察,從而提升了幸福的品位。
付出幸福行動。幸福的真正意義在於自己擁有了幸福之後能把幸福帶給別人,從而收獲更大的幸福與價值。該校引導學生在校和同學相處要互幫互助,回到家後幫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並記下「幸福日記」,和周圍的人一起享受幸福的滋味。
收獲幸福成果。該校通過開展系列幸福教育,不僅彰顯了先進的科學教育觀,體現了學校滋潤心靈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幸福,享受到了幸福並創造出了幸福,而且收獲了豐碩的幸福成果,學校也獲得了「棗庄市藝術示範學校」、「棗庄市平安和諧校園」、「滕州市家長滿意學校」、「街道教書育人突出貢獻獎」等一系列榮譽。
『肆』 追求教育和諧 創建幸福校園
「幸福校園」,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當前學校發展的主旋律。那麼,如何著力構建幸福校園呢?談點膚淺的看法。
一、建設團結和諧的領導集體,是構建幸福校園的關鍵
幸福校園的創建與發展,教師是依靠,領導是關鍵。學校領導是學校各項工作的決策者、組織者和帶頭人,只有學校領導率先垂範,正確引導,全校師生員工才能團結一致,形成最大的工作合力。因此,加強學校領導集體建設,就成了構建幸福校園的關鍵。
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所以學校領導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委、行政的有關決策部署,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政治理論水平,增強發展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做科學發展的實踐者,做教育改革的引領者,做良好師風的示範者,努力建設學習型領導集體。
領導學校,做人的工作最重要。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謀求學校前進的最大推動力是學校管理的核心思想。學校的發展,離不開領導的運籌帷幄。但在學校管理中,領導更是教師的工作夥伴,只有這樣才能和教師有心靈的溝通,才有可能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內化為師生的共同願景,外化為師生的實踐行為。學校教師各有特點,做教職工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領導不能強求每一位教師都達到自己心目中的預定標准,對教職工不能求全責備,不分親疏遠近,要堅持用人所長,靠公平、正義服人,這樣,教師在學校工作中才會有安全感。
領導學校,要有健康的心態。領導要有容人容事、淡化權力的意識,既要實施集中領導,發揮集體領導的引領性作用,又要分層管理、權責到人,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聰明才智,使班子整體效能最優化。對教職員工提出的合理化且有益於學校發展的意見建議要及時採納,使教職工感到自己也是學校的管理者。在學校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還要充分依靠家長、社會等各方面力量,使學校成為構建幸福社會的堅強陣地。
二、培育智慧型的教師隊伍,是構建幸福校園的根本
教職工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者,是構建幸福校園的主力軍,因此,加強教職工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是保證創建幸福校園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
以學習滋養智慧。教師的學習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向書本學習。我們要求教師多讀理論書籍,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學校自2005年始就成立了「青年教師讀書班」,重點開展以「校本研修」為平台的讀書活動,先後舉行了「促進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智慧」、「聚焦隊伍建設、提升師德修養」等一系列讀書培訓活動,促使全體教師在讀書中汲取人類的智慧,體驗淳樸的人文內涵和道德情操,感悟教育的真諦,豐富了「大氣、正氣、書卷氣」的職業素養。
以實踐生長智慧。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如果說學習是一個人成為智慧型教師前提的話,那實踐就是教師生長教學智慧並內化為一種教學風格的催化劑。學校開展了多次區內、區外校際交流學習活動,如舉辦「學蠡中、審自我、促提高」的沙龍研討活動、「培育教育智慧,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展示課活動,積極探索並實踐「自主互動學習型」課堂教學新形式。教師在這些活動中不斷反思自身教學,創新教學思路,孕育教學智慧。
以反思升華智慧。「教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教則殆」。每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中都會安排反思環節,針對若干教學問題,進行集體會診,在探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理念的共享和智慧的碰撞。骨幹教師每年要開設專題講座,並充分利用教師研修網的平台,積極撰寫教學日誌,共享骨幹教師的科研成果等等。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學智慧,課堂教學的效益也提高了,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師在工作中體驗到工作的幸福。
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幸福校園的基礎
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幸福教育的基礎。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平等地對待學生,就能建立一種互相信任、和諧共處的良好師生關系。
促進學生多元發展。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學校教育曾一度忽視對學生個性和需要的尊重,導致在培養學生上的片面性和強制性,給學生才能的發揮和潛能的開發形成了障礙。基礎教育要充分體現「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尊重學生個性和發展需要,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教師應該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實現每個學生的最優發展。
尊重學生的人格。在教學和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看待,與學生平等交流,寬松而不放縱,嚴格而不專橫,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釋放學生的情感,升騰學生的靈氣,張揚學生的個性,給學生做人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經歷中體驗學習的幸福。
構築興趣發展的平台。由於學生興趣愛好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個人發展的取向也各不相同。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把孩子上大學作為家庭的全部寄託。教師在這種客觀背景下,對學生施壓力、增負擔、在題海中遨遊,把自己的學生能夠考高分、進名校作為一種心理滿足。教師要研究社會各種人才專業需求的規律,並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採用整合和發散並舉策略,拓展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建立多種學習載體。教師要從傳統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那些不能「齊步走」的學生,不應該歧視他們,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提供可以讓他們展現自己長處的平台。
建設民主的對話環境。學生處在民主、開放的社會中,他們思想活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而對傳統習慣具有較大的排斥性。現代社會的學習已不同於過去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生活、廣播、電視、網路等渠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形成或開始形成獨立的社會觀點和個性意識。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以全新的視野去建設民主、開放、有序的對話環境。該由學生說的話讓學生去說,能由學生做的事讓學生去做,要由學生明的理讓學生去論,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體驗「自我」的價值,創建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四、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是構建幸福校園的保障
學校一切工作都著眼於每個教師和學生的充分發展,濃郁的校園文化是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生命發展的空氣和土壤,是幸福校園的源泉所在。
在現代學校管理中非常重視校園文化的構建,我校在新一輪發展中,把學校文化建設作為一種不斷實踐、不斷完善、不斷追求的辦學方略,通過建設健康的學校文化,陶冶師生情操,啟迪師生心智,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重點把握好「傳承與創新」、「民主與集中」、「顯性與隱性」、「眼前與長遠」、「規范與人文」等關系,真正做到以環境文化陶冶人,以制度文化規范人,以行為文化雕琢人,以精神文化引領人,充分體現校園文化強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幸福永遠都是人生健康的滋補品,真心希望在創建幸福校園的過程中,讓每一位師生都享有快樂的每一天。
『伍』 為了幸福教育。學校需要改進什麼
為了幸福的教育學校會著重的,需要改進一些。下面將介紹一下如何改進? 一、指導思想
幸福教育是一種教育理想,也是一種教育實踐。幸福教育既關注學生未來幸福,又關心師生當下幸福。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幸福,教育的過程本身也應是幸福的。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需要把教育的一切都與師生的幸福生活聯系起來,使教育回歸其本源,執著地嘗試幸福教育,努力去打開教育的幸福之門。
二、創建目標
關注學生的幸福觀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使他們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幸福能力的生命主體,使學生們擁有理解幸福的思維、創造幸福的能力、奉獻幸福的風格、體驗幸福的境界,為造就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藝術的氣質而努力。
3、主要工作
1.創建教師幸福工作氛圍
樹立幸福從教理念,構建和諧教育,增加教師工作的幸福指數。培養教師有高尚的情操、藝術的修養、高雅的生活、幸福的家庭。
2.創建學生幸福學習課堂
深化課堂改革,努力使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態下,具有想學的良好願望,勤學的堅韌意志,樂學的健康心態,會學的科學方法。
3.創建學校幸福教育文化
以科學、人文、藝術、體育等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和潛能發揮,培養學生獲得與感受幸福的能力。讓美麗的校園,藝術的熏陶,健康的體魄,為學生享受幸福生活奠基。
四、實施措施
1.聘請專家指導,來校講學,組織師生學習幸福教育理念及相關知識,使幸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化為自覺行動。
2.構建環境文化,營造幸福校園。
在學校原有教學樓及校園環境建設的前提下,進一步美化綠化校園,粉刷教學樓,修剪草坪,補栽樹木,增加綠化,購買盆花,使校容校貌長看長新。
學校在一樓「藝術長廊」、二樓「名校之林」、 三樓「師生畫苑」、四樓「愛國教育」為基調的校園文化布置,上牆師生作品豐富、種類齊全,含蓋書法、繪畫、剪紙、漆畫、手工藝等百餘件作品,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藝術情趣。漫步走廊,師生們在欣賞一幅幅畫作的同時,也會有感受到一種美的陶冶、幸福的熏陶。
『陸』 如何實施幸福教育理念,建立和諧的幸福課堂
一、開幸福課程
教育以幸福為核心,學校的課程,都是學習創造幸福本領的課程,教育的內容,都是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的崇高理想和美好道德品質的內容。要根據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不隨意增減學科和課時數,同時,結合學校實際和教師專業特點開發校本課程,如書法、繪畫、誦讀、手工製作、象棋等等,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養成各種良好習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樂觀生活、適應社會、身心健康,為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終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教師在工作中感受到育人的幸福,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感受到受教育的幸福
二、創幸福課堂
課堂教學是落實幸福教育的主陣地。沒有課堂教學行為的變革,就沒有幸福教育的真正落實,要把時間、把健康和快樂還給孩子。教學方式的變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要深刻理解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含義。把學科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重點放在教學方式變革研究上,用教師教的方式變革引領學生學的方式變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通過提高課堂有效性維護學生對學習的持續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要強化「教育即發展」的觀念,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被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與幸福,更多的體驗到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與自豪。要強化教師課堂均衡發展意識。落腳點必須是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發展機會公平要體現在常態課的課堂上。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學生的存在,關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努力去「傾聽學生甚至未發出的聲音」,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讓他們感受到受教育的幸福。
三、做幸福教師
教師幸福是教育幸福的前提,是引領學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資源。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幸福,教育的過程本身也應是幸福的。教師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當作幸福的事業。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是幸福生活本身,因為在幸福教育中,師生雙方共同成長,相互感應,是一種共享幸福的內心體驗。在教育生活中應該花心思讓自己和學生都幸福,體驗、學習、感受,努力做一個幸福教師,和學生一起打造幸福課堂。
『柒』 如何實施幸福教育理念
幸福,是每個人需要且嚮往的,作為教師,是幸福的嗎?教師能幸福嗎?既然選擇了當教師,那麼,它將伴隨我們每個人幾乎一生的職業生涯,所以,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目中最為理想的狀態。我認為,要擁有幸福感首先要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教師,在所有人的眼中,是真正的文化人,甚至是文化的傳播者,要塑造自我,做一個幸福教師,我認為首先是從教學理論和教學知識上不斷豐富自己。要想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就要不斷地學習,吸收知識營養,對於各種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盡量做到博採眾家之長為己所用。讓先進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來驗證和發展新的理論。我們可以經常寫教學論文,寫教學心得與體會,積累教學經驗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幸福教師。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幸福是一種感覺,常常難以言表。這種感覺在你、在我,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感悟中;這種感覺的基本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與把握。一個幸福的教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們又如何去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呢
一、擁有樂觀的心態
沒有一個人願意與整天哀聲嘆氣、愁眉苦臉的人在一起,總是喜歡與開朗、樂觀的人在一起。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當學生有更積極、陽光的心態,他們的學習成績就會更好。當學生有更高的志趣,更開闊的眼界時,他們的思維就比較流暢,思考問題就比較有深度,他們在寫作、解答的時候,角度站就比較高。好的教育應該在學校生活中充滿了對所有學生的深切關注,沒有人被忽視和被遺棄。每一位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我們能帶給學生怎麼樣的教育,我們有責任與義務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我們知道,快樂是一種美德,我們要培養學生這種美德,當一個學生長期生活在快樂之中的時候,他就會形成陽光心態,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對他人友善、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
二、對學生真誠無私的愛
師愛是師德的核心,也是教師的靈魂。讀懂了這種愛,我們便能更好地詮釋我們身邊平凡事例中那熾熱的愛心,文人們歌頌: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確實,教師是引領孩子們成長的導師,除了教他們文化知識外,還要教他們為人處事,這首先就要求教師自身要起表率作用,心中有愛,懂的關愛,學會珍惜。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培養完滿的人格,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我們都應該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貫穿關注生命健康與幸福的生命教育,甚至把它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我們的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生命質量負責,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教育應該充滿對學生生命的關愛、體貼和關懷,應該讓學生感到當下生命的豐滿和幸福。
三.提高自己的學識
作為老師,得到學生的肯定和認可是最幸福的,我們除了用心去關愛學生外,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讀書可以拯救自己,幫助自己,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個時代,信息瞬息萬變,不學習便跟不上形式,跟不上時代。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博覽群書,胸有丘壑,方能在新形勢下的課堂上駕輕就熟,一些具體的細節如怎樣調控課堂、怎樣設計教學進程等,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就會有方法。文化素養豐富的教師才會對學生的學習有豐富的、細膩的和個性化的理解,課堂上才不會簡單重復,也才有深刻的東西能吸引學生。任何一個學習者如果在學習中不能獲得成就感,或者懷疑所學知識的價值,就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我們的課堂就不能讓學生學得到收獲。從另一方面說,當課堂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的幸福感又從何談起呢?
四、對工作充滿激情
一個幸福的教師,在他的身上,必然洋溢著滿腔的熱情和澎湃的激情,必然充滿著暖暖的溫情和甜甜的柔情,同時還擁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閑情!教師的工作並非一成不變的,要學會與時俱進,熱情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旅途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熱忱是人的「內心之神」,「沒有熱忱,便沒有偉大的成就」。 激情不老,這應該成為每一個幸福的教師重要的追求。幸福的教師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作為幸福的教師來說,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用自己這把火去點燃學生求知、求美、求善的火把。作為幸福的教師來說,要保持住自己的熱情、熱忱,就要努力地挖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內在價值與趣味性,使自己對工作、事業有一種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的感覺,使自己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
『捌』 如何做幸福教師 存在不足,制定改進措施
想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也不是難事。
首先,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態度決定一切,當我們投入而不是專業的教學生涯,盡管疲憊寫在臉上,我們將慵懶的午後,陽光和安靜的感到高興。
二,學會欣賞自己
當老師的人,畢竟是讀了很多書,教師豐富的精神生活世界全的喜樂;教辛苦,也非常累心,但什麼是不工作勞累?如果是這樣,比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每天是不是在進步,它是一種樂趣!
三,學會自我調節
工作,我們要講究方法,注重創新,注重發展,注重效率。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調整我,所以我的時間是健康,快樂,幸福
『玖』 學校在教育方面要怎麼進行改進你有什麼看法
引言:現在的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在教育方面許多問題都值得關注。學校也應該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育方面的管理。學校在教育方面應該進行改進,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讓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吧。
而且在學校的學習需要改進時間上的安排。一些文化課以及綜合課占據了學生整個學習時間。而學生的興趣以及其他課程以及藝術課程也應該得到重視。因為學習本質是了解傳授知識,但學生的品德也很重要。所以也要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很好的人。加強道德品質的學習,因為道德是立身之本。只有一個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在社會上發展得更好。所以教師要注重多方面全面促進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