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王安憶的長恨歌的主要人物介紹 故事梗概 主題思想
1、人物介紹:
(1)王琦瑤:從小在上海弄堂里長大,青年時期被選為「上海小姐」第三名,中年時誕下一女,一生中有過許多男人,晚年時死於他殺。
(2)李主任:選秀中結識王琦瑤,在政府身居高位,後喪生於飛機事故。
(3)程先生:熱愛攝影,對王琦瑤情有獨鍾,為她一生未娶。
(4)蔣麗莉:王琦瑤的朋友,暗戀程先生。
(5)吳佩珍:王琦瑤的朋友,之後友情破裂。
(6)康明遜:權貴人家出生,與王琦瑤相戀並有一女,未婚。
2、故事梗概:
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個觥籌交錯的城市,那裡的人們追求著時尚、娛樂和情調。17歲的王琦瑤是這偌大的城市裡的典型。
1946年因募捐賑災為由舉辦上海小姐的選美比賽是她命運多桀一生的開始。還是中學生的她當選為時代最熱「上海小姐「的第三名,有著「三小姐」的稱呼。從此因某高官而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後,高官遇難,致王琦瑤回歸平淡。
她的一生中與許多男人都有說不清道不盡的關系,王琦瑤經歷過坎坷的人生,然而在八十年代,她最終落得一個被他殺的悲慘下場。
《長恨歌》不僅僅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歷練,更紀錄了上海從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變遷。因為文中細致的描寫,也被譽為「現代上海的史詩」。
3、主題思想:
(1)宿命觀念
《長恨歌》具有多重的主題意蘊,首先,是對浮華人生的參悟。「上海小姐」之名,對王琦瑤其實是她人生的一付無形枷鎖,憑借「上海小姐」,先是身不由己而又心懷竊喜地與李主任交往,後來與康明遜、「老臘克」等人的戀情莫不因此而開始,但最終卻又因「上海小姐」之名而死於非命。一切都躲不掉「錦綉炯塵」的宿命。
(2)女性悲劇
其次,對女性悲劇命運的揭示。「上海小姐」王琦瑤無疑是美麗的,但美麗並未給她帶來幸福人生。她與小說中幾個男性的或濃烈或平淡的愛情,在她的心田上劃下的均是深深的傷痕。對於王琦瑤來說「眼前的快樂其實是要以將來作抵押,將來又是要過去來抵,人生真是連成一串的鎖鏈,想獨取一環談何容易」。
王琦瑤的悲劇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這與她個人性格、成長環境、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1)王琦瑤為什麼不幸福擴展閱讀:
《長恨歌》作品影響:
1998年,《長恨歌》獲選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1999年獲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0年成功獲選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並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
2005年,《長恨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上海電影製片廠、英皇影業有限公司等聯合攝制。
2006年,《長恨歌》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由丁黑執導。
2018年9月27日,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在青島揭曉。《長恨歌》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恨歌》王安憶
❷ 長恨歌中的程先生怎麼看待
長恨歌這部小說中的程先生是一個很謙遜很有紳士風度的老好人,他在愛面前很無私,無私得有點想揍他,愛卻不敢說出來,喜歡又要逃避,然後對愛是在精神上執著。很遺憾我不太喜歡這種人,他一生甚至直到死都愛著王琦瑤,而王琦瑤愛的卻是李主任,程先生造就了「上海小姐」王琦瑤,他給王琦瑤的愛太濃了,甚至王琦瑤懷了別人的孩子,他還很樂意的照顧她,接受她,雖然王琦瑤不愛他,甚至連手都沒牽過。我覺得程先生挺悲劇的,悲劇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的愛情觀,王琦瑤比他小很多,最初王琦瑤有那麼一點點心動的時候,他卻自己把王琦瑤推給自己的情敵。
❸ N個世紀前白居易寫了一首長詩叫<長恨歌>,N個世紀後,作家王安憶也寫了一本小說叫<長恨歌>
我認為是有意這樣寫得,因為小說長恨歌也是寫得一個女人的故事,悲慘的愛情故事,雖然故事的劇情很復雜,女主人公有幾個男人,但是結局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很相似,都是女主人公很漂亮,開始有男人可是沒有愛情,後來有了自己的愛,卻死在了愛上,故事凄惋動人。所以我相信作者是有意這樣寫得,以王安憶的寫作功底和這部小說的文學內涵,即使這部小說換一個名字一樣可以獲得矛盾文學獎。
《長恨歌》內容提要
一個女人40年的情與愛,被一支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40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註定。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❹ 為什麼《長恨歌》里程先生最終拒絕了王琦瑤
因為兩個人利益沖突。
《長恨歌》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安憶創作的長篇小說,最初連載於《鍾山》雜志1995年第2、3、4期,首次出版於1996年。
《長恨歌》寫了一個女人長達40年的感情經歷。中學生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為她美麗無比,幾乎達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境界。
藝術特色
王安憶在《長恨歌》中不注重以時間為序,而以空間來體現時間,採用空間敘事手法來安排小說的情節發展。小說中以刻畫王琦瑤幾個生活空間的轉變來抒寫王琦瑤一生多舛的命運:弄堂——閨閣——片廠——愛麗絲公寓——鄔橋——平安里。
王安憶運用獨特的散文筆法和排比手法來描寫小說中平凡無奇或者瑣碎的事物,賦予它們詩性和靈性,正是這種細碎的語言描述,為小說人物情節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每一個空間場景都預示著故事發展的結果。
❺ 為什麼王安憶的長恨歌里親情顯得異常淡薄 王琦瑤蔣麗莉與家人都沒有什麼維系
一個人的一生是無法用幾十萬字來交代得清清楚楚的。《長恨歌》是圍繞女主人翁王綺瑤的成長來寫的,王安憶選取寫作的角度並不是在家庭這一塊兒,所以如果摻雜了太多家庭的細節未免太過冗餘,於表現主題無益。但電視劇版《長恨歌》由於是以視聽的形式來將人物形象化,故摻進了許多家庭關系的鏡頭,如果很難理解小說,你可以輔助看一下電視劇,雖有發動,不過也可以增強理解。
❻ 王安憶《長恨歌》的原型是誰
王安憶《長恨歌》的原型是王琦瑤。
王安憶寫作《長恨歌》的動機源於在報上看到一則關於「當年的上海小姐被入屋行竊者殺死」的新聞報道。這位小姐叫王琦瑤。
小說以王琦瑤「錦綉煙塵」式的傳奇一生作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將時代的滄桑變幻同個人命運乖蹇相聯系。
20世紀40年代末期,風雨飄搖中的上海並不知道時代的巨輪即將碾碎繁華舊夢。出身上海弄堂的女中學生王琦瑤非常偶然地被選為「上海小姐」,由此展開了她充滿傳奇和無限變數的人生。
《長恨歌》具有多重的主題意蘊,首先,是對浮華人生的參悟。「上海小姐」之名,對王琦瑤其實是她人生的一付無形枷鎖,憑借「上海小姐」,先是身不由己而又心懷竊喜地與李主任交往。
後來與康明遜、「老臘克」等人的戀情莫不因此而開始,但最終卻又因「上海小姐」之名而死於非命。一切都躲不掉「錦綉炯塵」的宿命。
其次,對女性悲劇命運的揭示。「上海小姐」王琦瑤無疑是美麗的,但美麗並未給她帶來幸福人生。她與小說中幾個男性的或濃烈或平淡的愛情,在她的心田上劃下的均是深深的傷痕。
對於王琦瑤來說「眼前的快樂其實是要以將來作抵押,將來又是要過去來抵,人生真是連成一串的鎖鏈,想獨取一環談何容易」。
王琦瑤的悲劇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這與她個人性格、成長環境、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首先是她的性格因素,性格決定命運。王琦瑤之所以最後落得這個下場,我認為和她的愛慕虛榮有很大的關系。
由於從小在弄堂里的耳濡目染,她對自己的前途有著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想要的是一古腦兒,終身受益的安慰」,而這些是她的現實身份所接觸不到的。於是她為了「終身受益」而委身於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
其次是成長環境對她的影響。程先生曾說王琦瑤的母親是市儈的,他去家裡找王琦瑤的時候,母親從未給過他什麼好臉色。在王琦瑤懷薇薇的時候,母親曾出言訓斥她誤入了歧路。父母在王琦瑤的生命中一直都是可有可無的形象,甚至王琦瑤一年至多回家一次。
家庭里的不如意讓她幾乎把所有感情都投放在愛情上。一次又一次戀愛的失敗並沒有使她氣餒,反而更加出格,她甚至找了一個比自己小二十歲的老臘克。
另外,她周圍家境富裕的好友蔣麗莉之類的,有意無意間讓她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奢華,這正是她所嚮往的世界。蔣麗莉等朋友向她打開了一扇通向上流社會的大門。她終究是走了她想走的路。
❼ 王琦瑤為什麼悲劇
性格悲劇也有命運悲劇。
❽ 王安憶《長恨歌》中王琦瑤人物分析1500字!急求!
讀罷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王琦瑤的形象在我的腦海里久久盤旋。王琦瑤走過了怎樣的人生?她究竟屬於什麼樣的女性?王琦瑤形象的背後還蘊涵著哪些內容?我們讀者又該怎樣品讀呢?帶著一連串的問題,我嘗試著解讀王琦瑤以及她的「長恨」如「歌」的人生。
在人世間,人人都渴望真摯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和諧的生活,然而,生活留下來的總是永久的渴望。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顯而易見,王琦瑤的一生確實是悲劇的一生,充滿了遺憾的惆悵。
王琦瑤本是上海一家平常弄堂的市民的女兒,因為長得漂亮,先是照片被選為雜志封面,成為「滬上淑媛」,又參加選美得了「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而後為了找一個人生的依靠,放著對她一腔傾心痴情的程先生不選,卻成了當時一位大人物李主任的外室,住進了人間仙境一般華麗的「愛麗絲」公寓做了女主人。非妻非妾,非良非娼,沒有愛,只是想找一個可靠的命運「負責」人,不料卻為此付出了青春的代價,飽嘗了分離的痛苦、等待的焦灼和獨守的寂寞;而且好景不長,李主任因飛機失事遇難,王琦瑤的繁華夢不再。解放後,王琦瑤在平安里弄堂靠打針過活,康明遜的出現打破了她的淡泊、安寧與寂寞。她對康明遜投入了一生中最真切的愛情,結果卻不能與之名正言順地結婚成家,她的希望落空了,只能苟且偷歡,到後來這段感情不了了之。王琦瑤卻為此吃夠了苦頭,生下了一個沒有父親的女兒。與薩沙的關系,她只是想利用薩沙的弱點,替康明遜擺脫麻煩,實有嫁禍孤兒欺負弱小的意味,不料薩沙一走了之,並不能使王琦瑤擺脫困境。再遇程先生,程先生仍是孑然一身,竟然為之守身如玉多年,不僅毫無怨言,還悉心照料王琦瑤母女,對程先生王琦瑤反而只剩了愧疚、報恩的心。不幸的是,程先生於文革初期自殺而死。八十年代的王琦瑤一度青春煥發,彷彿忘記了年紀,不甘寂寞,又戀上了一個男青年老克臘,然而最終也沒有好結果。在她寂寞地走過56個春秋時,一個叫長腳的混混潛入她家行竊,為了爭奪那個李主任留給她的裝有金條的雕花木盒子,長腳掐死了她,王琦瑤就這樣走完了她的悲劇人生。
綜觀王琦瑤的一生,是以美麗為資本開的頭,她也希望獲得幸福與安寧,想不到隨之而來的竟是漫長的寂寞與凄涼,時光流逝,青春難再,終於一無所有,空留人生的慨嘆與傷感。
進一步探究王琦瑤人生悲劇的原因,我們發現,這與王琦瑤個人的主動選擇有很大關系。確實,小說裡面,王琦瑤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是她自己心甘情願的選擇,並沒有任何人逼迫。關於選美,她是傾心投入,盡管她的導演朋友曾經善意指出,其實質「不過是達官貴人玩弄女性」,充滿信心的王琦瑤卻置若罔聞,一定要證明自己的美麗,渴望實現一個出人頭地的夢想。選美之後,成為李主任的外室,她又是心甘情願地當「金絲鳥」。她明知無愛,卻心安理得地享受「實惠」;前途渺茫,只要能享受到眼前豪華和奢侈的生活。她和康明遜明擺著沒有前途,還要得過且過,只落得個尷尬結局,她卻為此吃盡苦頭。嫁禍薩沙的做法,實在是王琦瑤人生中很不光彩的一筆。最可惜的是,她錯過了程先生的真愛,等明白過來,她卻只剩了慚愧和報恩的心了。老來對老克臘的戀情,更是王琦瑤在孤獨中對情慾的不切實際的追求,過失帶來了不幸。
這樣看來,王琦瑤的悲劇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她的心理品行也值得懷疑了。然而細讀小說,又覺得不完全如此。比如,小說有意把老派的王琦瑤和新一代的張永紅作了對比。兩位女性都是漂亮、聰明、有悟性,會打扮、趕時尚,可以說是忘年知交;在愛情方面,交往的朋友都不少,也都一無所成。但是,兩個人對待愛情的態度,以及各自情愛的具體情由卻是根本不同的。張永紅交朋友玩玩而已,認為有光陰就是要玩,她走馬燈似的交著男朋友,卻總是淺嘗輒止,高不成低不就,浮躁的成分很多。王琦瑤則不然,每作一次選擇,都是極其認真地對待,心無旁騖、不顧一切地投入,又總是善解人意,替對方著想。她是想求得終身受益的安慰的,卻總是不能如願。即便人生無奈,她也沒有灰心放棄,她明白人生有限,世事不可強求,於是即時妥協求得眼前的人生快樂。對待每一次的無奈與孤寂,她沒有哭泣與怨天尤人,總是獨自承受與品味,對於一個女性來說,這樣的人生真不容易,要走過去,該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力量呀。中年之後,她有感於自己的歲月蹉跎,為女兒選擇了一個可靠的對象,從而使女兒建立起美滿的婚姻家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真是獨具慧眼。即便人生就如演戲,真真假假,王琦瑤都一絲不苟,她的悲劇酸楚自有動人處。
而且王琦瑤對待生活,並不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孤獨與寂寞、晦暗與壓抑、慨嘆與感傷,天天愁眉苦臉地過日子,王琦瑤也有她的人生樂趣與追求。當然,她所追求的不是什麼遠大和高尚的理想,她對眼前當下的生活更感興趣,畢竟她也超脫不了市民階層的局限,但是這倒可以展示她生活的生命力。從這個角度看,王琦瑤的一生,又是不斷追求與享受生活快樂的一生。
王琦瑤對生活的時尚有獨到的聰明穎悟,把時裝看作女人的名片,把男人看作女人的飯碗,喜歡趕潮流,在不同的時代都能展現自己的風采,而且充滿了魅力。早在中學時代,她就知道自己長得好看,會打扮得入時又得體,這使她在女友跟前,總能保持自信與謙虛的優勢。「上海小姐」的參選,讓她過足了時尚的癮,也揭開了她的繁華夢。在平安里與嚴師母的競爭打扮,重新喚起了王琦瑤對生活的興趣,打針、會餐、打牌、聊天,瑣細又平常,忙得不亦樂乎,竟然又演繹出一段酸楚卻動人的情愛人生。八十年代,王琦瑤的時尚人生已是爐火純青,以不變應萬變,再次青春煥發,以至於被忽視了「年紀」,一度吸引了青年人的羨慕與嚮往。可以說,對生活的追求與享樂使她充滿了自信與自豪,不斷地獲得生機與活力,幫助她度過了漫漫歲月,從而快樂而堅韌地生活。當然,這熱鬧、快樂也是那孤寂、凄涼的作料、點綴。二者共同成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並伴隨著她的一生。
那麼,影響王琦瑤人生的要素還有哪些呢?
王琦瑤的外婆認為,「這孩子的頭沒有開好,開頭錯了,再拗過來,就難了」。王琦瑤的開頭在於漂亮,難道漂亮也是錯嗎?蔣麗莉的母親認為,「這樣出身的女孩子,不見世面還好,見過世面的就只有走這條路了」。在蔣麗莉看來,這是一條「自我毀滅」的路。那麼,影響王琦瑤人生選擇的「世面」是什麼呢?看一看上海這個國際性的商業大都市,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吃喝玩樂,一派繁華,享樂之風已經滲入了城市的骨髓,人人競逐,即便社會改變了,這骨子裡的享樂精神也一點不變,美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美一旦成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時,美便在劫難逃了。王琦瑤正值青春妙齡,生活在各種誘惑之中,又有美的資質,受著同學朋友的追捧,她只是傾心接受著都市的熏陶,又怎能識破這繁華的底面?選美,不僅她樂意參加,就是她的親朋好友也極力慫恿、幫助,整個上海的各社會階層都在推波助瀾。「上海小姐」多是由達官貴人捧出來的,當上了「上海小姐」第三名的王琦瑤,又怎能逃出李主任的視線?王琦瑤是認認真真地走入了繁華的圈套。對於自己的選美,她從來沒有後悔過,都是順其自然。這個「自然」是深合這大都市精神的,卻也導致了王琦瑤的人生悲劇。
王琦瑤的人生選擇與人生悲劇,還與中國傳統男權社會的規范和壓抑有關。在一夫多妻制的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美色是達官貴人的玩物。且看,李主任一妻二妾,廝混者無數,還要覬覦「上海小姐」青春少女之美色;蔣麗莉的母親是正妻,丈夫卻在重慶另娶小妾;康明遜的父親妻妾成群;要不是社會解放,嚴師母的丈夫也會娶小。對此,沒有人質疑它的不合理性,就連女性自己也都認可。王琦瑤的關於「面子」與「芯子」、寧願作浮雲的哲學;外婆「女人無事一身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生兒育女」的平常心;嚴師母的情愛理論,為男人做女人的心理,等等,這些都深深地打上了男權社會的烙印。這樣的社會既縱容男性對王琦瑤的玩弄,又壓抑王琦瑤,使她不能正大光明、名正言順地組建自己的婚姻、家庭,過幸福的生活;還腐蝕她的心靈,使她所做的一切都順應男權社會的心理需求,認為命當如此、自然而然,卻難以形成女性健康獨立的精神人格。這簡直是害人不見形、殺人不見血,太殘忍了。
關於王琦瑤的人生故事,作者是客觀冷靜地敘述出來的,並沒有多餘的議論和評價,或許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多角度解讀王琦瑤,品味其中的人生意味。王琦瑤身上確實具有女性的美和生命力,她的「長恨」如「歌」的人生確實令人感慨、嘆息,然而她的人生悲劇卻更值得我們今天的讀者深思。或可再問:在市場經濟興起的九十年代中期,作者創作《長恨歌》這樣的長篇,描述王琦瑤的人生,塑造王琦瑤這樣的人物,真能代表大上海的都市精神嗎?是否再次暗合響應了男權社會的的某些心理需求呢?女性主體自覺又有何希望呢?我但願王琦瑤式的「長恨歌」早日結束。
網路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❾ 舊上海十大美人蔣梅英,62歲時被26歲男子看上,為什麼因此喪命
"紅顏薄命,是因她的人生太多人關注,而這之中又是各懷心事,若再自視偏高,起步偏離,則很難回歸。"——王安憶《長恨歌》
我對十來年前第一次看《長恨歌》的時候,所看到的那段開頭記憶猶新,潔白的白鴿在鱗次櫛比的弄堂屋檐上飛過,吳儂軟語喧鬧在一塊,似乎也失去了其中的溫柔,只有王琦瑤是例外的,她出現的瞬間你會感到世界萬物寂靜無聲,唯有她的美成為了這一程繁華舊夢中最濃艷的一抹色彩。
❿ 求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女主角王琦瑤的女性形象分析
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女主角王琦瑤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城市的代言人
王安憶在創作《長恨歌》時,試圖以歷史記錄者的身份來描寫上海幾十年的變遷,但她又不是從純粹的歷史角度來記錄,而是從日常生活的場景來記錄,充滿了生活氣息,讓人更加真實地切身體會到上海幾十年的歷史變化。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恨歌》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裡面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上海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
這個城市曾被人稱作「冒險家的樂園」,這里居住著各式人物,每天都上演著各種傳奇故事,這使人們感到這個雄性世界充滿了勃勃生機。但為什麼作者會選王琦瑤這一女性形象來做城市的代言人呢?這也是與王安憶對上海這個城市的精神,王琦瑤的形象就是她心目中的上海形象。在她眼中,上海是以一個女性形象而存在的,它猶如女性一般,缺少歷史和傳統的積淀,忽然被拋上新舞台,流光溢彩,令人眩目。上海的女性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勁頭,更有一種韌性,能委屈自己,卻永遠不會絕望。上海這個城市的精神就像上海的女性,沒有太高的升華,卻也沒有特別的淪落,她有一種平民精神。所以,王安憶選擇了王琦瑤這一人物形象來做上海的代言人。
王琦瑤是上海弄堂典型的女兒,她追求時尚,對未來充滿想像,並為之努力,她的生命中有一種韌性,不甘於平庸生活的寂寞,她追求各種時尚的元素,過著精緻的生活。這種對物質的慾望也是當時上海真實的寫照,表現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昌盛。
大都市變得沉靜了。這時的王琦瑤獨自居住在平安里,當一名護士維持生活,閑時找些熟客一起打牌,喝下午茶,過著一種平淡閑適的生活。於是,她同外界拉開了距離,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風雲變幻,都是與她無關的。「文革」結束後,全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潮流,而上海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於是各種時尚元素又開始流行開來,各種派對、舞會重新綻放光彩。王琦瑤也受到時尚的誘惑,在虛榮心的驅使下試圖追趕潮流,參加各種派對、舞會,外出旅遊,過聖誕節。可以這樣說,王琦瑤的生命是與上海的生命相連的,都是上海這個大都市的精靈。
二、世俗的平凡人
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歷史時,在淡化一系列政治性事件的同時,重點突出了民間生活的淳樸狀態,她通過上海女兒王琦瑤一生的悲喜劇,展示出豐富的都市民間歷史和文化傳統。一般來說,民間世界都是與土地、農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與現代都市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各地的移民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生產力,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文化習俗,雖然這些文化習俗在城市化過程中被逐漸同化消失,但其價值仍然存在,並影響到城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雖然王琦瑤在解放前曾去拍電影,做雜志的封面人物,並且參加「上海小姐」大賽獲得第三名,但是王琦瑤只是一個世俗的凡人,生活中到處都有她的影子,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里,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
王琦瑤一生經歷的三個階段正是歷史大變革的時期,而她卻對這些漠不關心,她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更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從而與主流歷史拉開了一定的距離。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是動盪不安的,而小說開頭描寫的正值解放戰爭時期。
正如每一個平凡的女人一樣,王琦瑤追求的是一個溫暖可靠的歸屬。隨後,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安安穩穩的家,她義無反顧地投進了李主任的懷抱。她喜歡的不是李主任這個人,而是喜歡他給她帶來的生活,一種既能滿足她的虛榮心又安安穩穩的生活。當她住進「愛麗絲」公寓時,似乎找到了這種感覺,只是「愛麗絲」公寓虛有其表,徒有家的外表,而沒有任何家的溫馨。李主任根本沒想要給她一個真正的家,在他心目中,王琦瑤只是一隻供觀賞的「金絲雀」,僅此而已。受過傷害的王琦瑤從未放棄過對歸屬的追求。當康明遜出現時,她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惜康是一個懦弱的人,逃避責任。起初王琦瑤還能夠理解他的難處,甚至當有了身孕後還替他解圍,試圖讓薩沙當替罪羊。但是等孩子出世後一切都變了,她發現自己被欺騙了。當再一次見面時,兩人怔了一時,康明遜就繞到床邊要看孩子,王琦瑤不讓看,康明遜問為什麼,王琦瑤就說因為不是他的孩子。王琦瑤此時所背負的負擔和辛酸可見一斑。
盡管王琦瑤曾經奪得「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但從她整個生命歷程來看,她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瑣碎的生活,和多數女人一樣,期望擁有一個完整溫馨的家庭。
三、追逐的一生
來自不同地域的先民們,為了能在城市立住腳跟,所以具有一種不服輸的拼勁,一種不斷追求的精神,這也是城市不斷發展向前的動力。王琦瑤就屬於這類人,她自身有一種不斷追求的精神。
20世紀40年代,「導演是負了歷史使命來說服王琦瑤退出復選圈,給競選『上海小姐』以批判和打擊」,然而他的理論卻在餐桌上被她乾脆地拒絕了。王琦瑤有一顆年輕好勝的心,對未來充滿了渴望,於是她成功當選「三庸、小姐」,並成為李主任的「金絲雀」。但當李主任這座可以依靠的大山遭遇空難後,她又不得不離開上海,回到外婆家避亂。雖說阿二年輕的心是喚起她城市舊夢和新夢的原因之一,但上海本身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誘惑也是主要原因。她的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離開過上海,於是她又回到了上海,這個讓她魂牽夢繞的地方。
平安里的生活讓她的生命多了一份獨特的寧靜色彩,也讓她能夠安全地度過那個混亂的年代。在那裡,她以替人打針維持生計,並因此認識了嚴家師母的親戚康明遜。重新燃起了她對愛情的渴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不顧一切地逾越了禁區,竟有了身孕。可惜康明遜最後給她的只是感情上的傷害。
王琦瑤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適逢「文革」結束,這時薇薇已經長大成人。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各種時尚元素又開始在上海流行起來,這也激起了王琦瑤對生活的熱情。這個昔日的「上海小姐」未能抑制對愛情的渴望,竟與一個比自己小三十歲的老克臘發生了離奇的戀情。這主要是因為王琦瑤一直沒有在愛情上得到滿意的結局,所以她從未放棄對愛的尋找。而老克臘則是因為對老上海強烈的懷念,愛屋及烏,對昔日的「上海小姐」產生了感情,並非與她產生真正的愛情。
總而言之,在男權社會里,沒有一個男人能夠成為王琦瑤的伴侶,他們如過客般從她的生命中路過。舊上海是一個物慾橫流、奢華享受的世界,盡管王琦瑤曾經那麼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愛情如鏡中花、水中月那般遙不可及,留給她的只有無限的落寞。
四、悲劇的一生
在所有的人生悲劇中,女性的人生悲劇可以說是悲劇中的悲劇。自古紅顏多薄命,這種悲劇產生的條件是女性性格中所特有的依附性,與偶然和運氣好壞關系不大。王琦瑤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獨立的人,一生都未放棄過追求,但最終也難免悲劇性的命運。有人說,愛情是女人悲劇命運的開始,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王琦瑤投身於李主任的懷抱
開始,她的悲劇命運也就開始了,雖然以前的生活很是平淡,但絕非不幸。那時吳佩珍對她愛護有加,並無私地甘做陪襯,後來又有待人真摯熱情的蔣麗莉。平凡的她先是獲得「滬上淑媛」的美稱,後來又參加「上海小姐」比賽獲得第三名,風光一時。但王琦瑤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別人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甘願成為李主任的「金絲雀」。她從李主任那裡獲得的只是物質上的虛榮,只能滿足虛榮心而已。所以,即使李主任最後沒有遇難,一直陪伴著她,幸福也不會與她相伴。正如她外婆所說,這不過是一場夢,只是夢醒得早了點而已。
建國後,王琦瑤的生活是平淡充實的,有種生活本真的純朴,可康明遜的出現卻改變了這種狀態,雖然康明遜曾明確表示過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她卻並未在意。此時的王
琦瑤雖然還年輕,卻歷經滄桑,這讓她得出這樣的人生態度:長久是很難擁有的,不如及時抓住眼前的歡愉,享受生活。這種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在她委身於李主任帶來的傷害是很痛苦的。於是,當她有了身孕時,康明遜乖巧地躲開,給她留下了無盡的痛苦。
新時代開始了,一個對舊上海有著濃厚懷舊之情的老克臘又闖入了王琦瑤的生活。他們之間的感情是靠對舊上海的懷念來維系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相愛,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的結局。她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但她並沒有多少反抗便投降了,甚至在老克臘清醒時,對她的暮氣感到厭煩,美人遲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時,她竟拿出自己用一生的幸福換來的金條去做無力的爭取,這時的她已經完全放棄了一生堅守的清高和矜持。
最後,當王琦瑤死在自己床上的時候,她又想起幾十年前那個似曾相識的場景。那時她正在片場拍電影,演一個床上死去的女人。
可是那時她沒有意識到,那個女人正是四十年後的自己,她的死早已被安排好,無法逃避。王安憶顯然將王琦瑤的悲劇一生歸咎於宿命的安排,這是因為她不僅要寫王琦瑤一個人的宿命,同時也是寫上海舊文化形態的宿命,王琦瑤的死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的消亡,為這種文化形態的消逝畫上了句號。
王琦瑤是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不僅有著獨特的個像。兩者互為鏡性特點,更體現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劇命運是歷史變遷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運寫照,作者通過對王琦瑤一生命運的書寫,為已經遠去的舊上海文化形態唱了一首無盡的輓歌。
王琦瑤的一生,可以分為解放前的輝煌期、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的平淡期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復甦期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與上海這幾十年的歷史相對應的,兩者的命運發展是如此地相似,以至於她成為上海的代言人,通過她來描寫上海的命運。
在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和周圍的生存環境是相融合的。王琦瑤雖也曾有過人生的輝煌期,但她骨子裡仍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會過日子的上海女兒。
她一生追尋自己的人生幸福,卻終究沒能找到,在最後的時光又錯把生命的賭注押在了時尚上,最終被長腳所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王琦瑤用自己一生悲劇的探索,完成了對現當代都市女性人生道路探索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