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給予就是幸福這篇文給我什麼啟示
給予就是幸福里如果他把這壺水喝了,他也許在沙漠中渴死了,後面路過的人也沒有水喝。相反,後面路過的人都按紙條說的去做,會讓很多人受益。他幫助了別人,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他通過愛的傳遞讓更多的人嘗到甘美的泉水,讓更多的人克服困難。給予別人,你會感到快樂、幸福。
㈡ 短文<給予是幸福的>表現了人物的什麼品質
高尚無私、舍己為人的品質。
㈢ 給予是快樂的一課主要講什麼意思
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組課文的閱讀提示是這樣的: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溫暖。古今中外流傳著無數頌揚人間真情的故事。讓我們隨著本組課文的學習,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我們還要由課文內容想開去,了解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學著關心、幫助他人。
在這段話中,我們最起碼可以獲取以下信息:
第一,本單元是按照「人間真情」這一主題來編排課文的;
第二,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去感受這真情,體會真情關愛帶來的快樂、幸福;
第三,由課文到生活:想開去——了解身邊的故事——親身實踐。
本組編選了兩首古詩,按單元主題來說,應該定位於借寫送別凸顯友情深厚;4篇文章,分別是《搭石》、《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卡羅納》和《給予是快樂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有些像新聞稿件,講同胞情誼;其他三課是名家名篇經改動之後的文章,分別從生活的小事出發講述人間真情。
《給予是快樂的》是本組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學生經過前幾課的學習以及本有的生活經驗,對「人間真情」的內涵應該已經初步了解,對「由課文內容想開去」也有了一定的實踐訓練,單元綜合實踐「收集與實踐」也已經開始行動了。那麼,《給予是快樂的》一課的學習,就有了「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任務。也只有定位於此,才能避免細瑣的分析和重復的講授。
我們來看《給予是快樂的》一課前的閱讀提示:
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體現著大家對卡羅納真摯的愛。下面的課文講述了另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認真讀一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文中的保羅體會到了「給予是快樂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
第一,它告知學生「愛」並不一定只存在於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中,平凡生活里的平常舉動才是「愛」最廣闊的馳騁天地;
第二,「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
第三,「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照應單元目標。
那麼,我們在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時就可以考慮:
1、閱讀課文,說說主要內容(或復述課文)。
2、細讀課文,說說自己從哪些地方體會到文中人物無私給予的美好心靈。
3、延伸開去,談談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給予過,有怎樣的體會;是否曾被給予過,或目睹聽聞給予的事情,有怎樣的體會。
我認為,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實踐這三個目標都需要注意「細節」。
第一個目標,學生簡單說出課文大意,是一種概括,但是教師不能滿足,應該指導學生說清楚「出乎保羅想法的兩次意外」。我們知道,《給予是快樂的》一課,是由保羅開著哥哥送他的車出行開始的。在這里,保羅是被給予者。(這個故事是很有意思的,由保羅獲哥哥贈新車開始,到男孩承諾贈給弟弟新車結束。帶給人無限的遐想,也帶給學生很大的創作空間。)
遇到小男孩,和小男孩談話、共處的過程中,保羅這一「被給予者」的思考方式經歷了沖擊和顛覆。因為小男孩正是站在「給予者」的角度去想去做的。就在這兩種思考方式的相逢、碰撞中,保羅有所感觸,也成為一個「有意」的「給予者」。
那麼,在概括(復述)課文時,這兩處「意外」是不能忽視的。
第二個目標,需要學生使用在前面課文學到的方法,沉下心在課文中,細細體會。特別是本目標里「文中人物」一詞,在一些參考書中只限定為「小男孩」,我認為是不恰當的。
文中有幾個給予者,或明或暗:保羅的哥哥、保羅、小男孩,等等。我在教本課時,讓學生說說「誰給予了誰什麼」,學生大多能講出:哥哥給予保羅新車,小男孩給予弟弟愛和承諾,保羅給予小兄弟倆快樂的旅程。還有一位學生講出:小男孩給予保羅一個啟示——給予是快樂的。
第三個目標,更需要細節。往往,我們在要求學生說「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體會)嗎?」時,只看他說出來就行了,忽視了這樣的目標也是課文學習的一部分,而並不是單純的「拓展延伸」。
就拿本課教學來說,學生通過學習明白愛存在於平凡生活的平常舉動中,那麼在談論自己的經歷、體會時,就要回到這「平凡生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里。不空談感動,不空喊口號,而是細細回憶細節、咀嚼細節、講述細節,才能使自己的發言有感染人的力量。這樣,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單元習作積累了素材;還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愛在身邊」的道理,明白「奉獻愛並不難」,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關愛他人。
㈣ 說說你怎樣理解給予是幸福的意思
一天,一位大學生和一位教授一起去散步。教授對那些求知若渴的學生們非常好,因此常常被稱為「學生們的朋友」。
散步途中,他們看到小路上放著一雙舊鞋。他們猜這鞋子是在附近田地勞作的某個窮人的,他也差不多該收工了。
學生扭頭對教授說:「我們來逗逗這個人吧:我們先把他的鞋藏起來,然後躲在那些灌木叢後,等著看他找不到鞋子的窘態吧。」
「我年輕的朋友,」教授答道,「我們永遠都不應該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損害窮人的基礎上。既然你有錢,可以通過幫助窮人,讓自己得到更大的快樂。在每隻鞋裡各放一枚硬幣,然後我們躲起來,看看他對這個意外發現會有什麼反應。」
學生照教授的吩咐做了,隨後他們倆躲進附近的灌木叢里。
不久,那個窮人幹完活,穿過田地來到他放外套和鞋子的小路上。他一邊穿外套,一邊把一隻腳伸進鞋裡。由於碰到了硬硬的東西,他彎下腰來想摸摸究竟是什麼,結果發現了那枚硬幣。
他面露遲疑地凝視著那枚硬幣,然後翻過來,看了又看。接著,他看了看四周,可是連一個人影都沒有。
他把錢放進口袋,去穿另一隻鞋。當他發現另一枚硬幣後,更是倍感驚異。
他大為感動,跪倒在地,仰望上蒼,感恩不止。他嘴裡念及自己患病無助的妻子、食不果腹的孩子們,現在這些雪中送炭的慷慨救助將會使他們免於一死。
那名學生站在那裡深受感動,眼中滿是淚水。「現在,」教授說道,「與你先前預謀的惡作劇相比,你難道沒有感到更快樂嗎?」
年輕人回答道:「您給我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課。我現在終於領悟到這句話的真諦:給予比接受更幸福。」
㈤ 給予即是快樂講了些什麼
從前有個國王,非常寵愛自己的獨生子。這位年輕的王子沒有一項慾望不能得到滿足。父王的鍾愛與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讓這位王子得到一切想要的東西。然而王子卻常常緊鎖眉頭,很不快樂。
有一天,一位巫師走進王宮,對國王說,他能有辦法使王子快樂,可以把王子的愁容變做笑容。國王很高興地回答說:「假如你真能辦成這件事,那你所要的任何賞賜,我都可以答應。」
巫師將王子帶進一間密室,用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塗了些筆畫。他把那張紙交給王子,囑咐他走入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呈現出了什麼。說完,巫師就走了。
這位年輕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那些白色的字跡化作美麗的綠色然後變成了這樣的幾個字:「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從巫師的勸告去做,不久,他就真的成了全國最快樂的少年。
一個人,除非有助於他人,除非生活充滿了喜悅與快樂,除非養成對人人都懷著善意的習慣,對人人抱著親愛友善的態度,否則他就不能稱得上成功,也不能稱得上幸福。
假如一個人能夠大徹大悟,盡心盡力地去為他人服務,他的生命一定能奇跡般地迅速升華。最有助於人生命的,莫過於在早年就養成善心善意和愛人的習慣,在給予中感受快樂,在奉獻中充實人生。
㈥ 給予是幸福的表現了人物什麼品質
看每個人的本性,有些人給予是出於對人的一種憐憫。有些人給予是對於自己在乎的人的一種默默付出,只要自己在乎的人幸福,開心,也就知足,不求回報
㈦ 給予是幸福的,這篇短文表現了人物的什麼品質
有人說,幸福是一筆財富;有人說,幸福是老師贊揚自己的話語;還有人說,幸福是過上美好的生活。而我覺得幸福是給予別人及時的幫助。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早早就放了學。我踏著輕快的腳步,哼著歌曲去公交車站坐車,好不容易等來了123路公交車,我如離弦的箭一般沖進公交車,搶了個位子坐下來,開始愜意地欣賞著窗外的黃昏美景。
到了實驗小學站,一位白發蒼蒼、滿臉皺紋、拄著拐杖的老爺爺蹣跚著上了車。這時車廂里已經沒有座位了,老爺爺只好站在車後門那裡。我心裡想:好不容易才搶到位子,我才不要給他讓座呢,反正車上還有那麼多人,他們一定會給老爺爺讓座的,輪不到我這個小孩吧。於是我裝作沒看見他,扭頭繼續欣賞窗外的風景。
一陣風吹過,把我胸前的紅領巾吹到我的臉上,感覺癢癢的,紅領巾好像在對我說:「你算什麼少先隊員,連最基本的尊老愛幼,為他人讓座的禮儀都沒有,你根本不配戴上我!」我頓時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極了,忙站起來,對老爺爺說:「爺爺,爺爺,您來我這坐吧。」老爺爺笑眯眯地說:「真是個懂事的孩子!好,好,爺爺坐。」旁邊的阿姨不由得朝我直點頭,微笑著看著我,我的心裡頓時湧起一股從來沒有過的幸福感覺。又一陣微風吹來,紅領巾再次迎風飄到我臉上,好像在說:「這才是個合格的少先隊員,把我系在你的脖子上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想到這,我不由開心地笑了。
㈧ 給予是幸福的表現了人物的什麼品質
有承擔責任的能力,有經營幸福的時間,又有給予對方美好回憶。大氣,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