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我的幸福觀應體現哪些內容

我的幸福觀應體現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02-07 18:35:50

❶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唯物主義者認為,幸福是主客觀的統一。從客觀方面說,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結果和反映,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從主觀方面說,它是人們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感受和體驗,取決於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觀標准,又要看主觀感受。應該說,我們的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的整體幸福度將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許多地方已經把幸福指數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更加重視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加關注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幸福的闡釋,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追求和創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幸福的主觀性強調的是不同時代、階級以及不同生活目標和理想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觀,顯示著幸福的個體性;幸福的客觀性強調的是人們需求的滿足,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這種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基礎是人的實踐。首先,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於幸福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體現,與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但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承認幸福的主觀性,是確立正確幸福觀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觀性不能脫離其客觀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實現,要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幸福離不開人的主觀體驗。但是,追求幸福的慾望本身不是幸福,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追求幸福的主體慾望與客體結合,即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使慾望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幸福。例如愛情,馬克思指出:幸福的愛情「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如果一個人所愛的對象根本不愛他,不管作為主體的他愛的慾望和體驗能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從其所追求的客體中獲得真正的幸福愛情。其三,隨著實踐的發展,幸福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會發生變化。一方面表現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對立將逐步消失,「以前表現為奢侈的東西,現在成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改善,將極大地充實和擴展人類幸福的內涵,並提升人類幸福的質量。

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馬克思以前的幸福觀,往往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對立起來。這些幸福盡管形形色色,但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有兩大類:一種是把幸福歸結為禁慾主義,認為人的物質慾望即為邪念,肉體的需要即為罪惡,必須加以壓抑和禁止。另一種是把幸福歸納為享樂主義,強調個人的物質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完全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的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絕不僅僅是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還包括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需要、認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即使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幸福感也是蒼白的,並且很快就會厭倦的。如果一個社會只有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很貧乏,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因為無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難以維持和鞏固。

幸福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范疇不僅包含著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勞動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勞動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展開的過程。人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者,從事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人的需要不僅指向能夠滿足其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而且指向生產這些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本身。人的需要的滿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賜,只能通過勞動改變世界以適應自身的需要。勞動是幸福的源泉。人們不僅通過勞動創造適合需要的對象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過勞動產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始終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同社會的本質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個體性,決不意味著幸福是「個人的私事」。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社會幸福。個人幸福的真正實現,不僅有賴於徹底改造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而且有賴於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的提高,有賴於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不可分離,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社會應當關心和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並盡可能地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社會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個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貢獻,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只有「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❷ 大一思修簡述正確的幸福觀內容

論述正確的幸福觀舉例如下: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充分體現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當前幸福與長遠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等方面的特徵。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有義務有擔當,不斷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力量,在工作和創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累累碩果和輝煌成就面前體驗幸福、享受幸福,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整體提升。」

(2)我的幸福觀應體現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幸福觀與人生的意義

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幸福在於擁有自己可愛的東西,而不在於擁有他人覺得可愛的東西,只有漠視他人的目光,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自在地生活。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平和與協調。只要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會幸福;反之,無論別人羨慕幸福,內心感到痛苦,也不是幸福。

幸福是人的追求,對於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客觀狀態,擁有財富和地位才是幸福;也有人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心中充滿陽光自然就會幸福。

實際上,幸福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中國古代民間的幸福觀是將追求幸福與生命價值聯系在一起。

幸福是指的自己在社會上得到承認、自尊得到滿足。成就、名譽、權利、財富等都是獲得社會認可的硬體條件,為人處世,人品等是獲得社會認可的軟體條件,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社會性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

❸ 感受你目前的幸福感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舉例說明

首先是來自於學生對老師的情感。也許我們都忽視了學生對我們的一些做法而對我們職業幸福感的影響。我們也許往往只注意了學生調皮,作業完不成,有人違反紀律等等。其實我們再認真看看,有很多讓我們感到幸福的地方,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位受學生尊敬的老師寫的隨筆,說她每天去上課,都有一個男生來幫他拿東西,無論是第幾節課,不是他來的話就會換一個人來幫,覺得很奇怪。一天他問這是為什麼呢?那學生說老師肚子大了,他們要照顧老師。這句話讓那個老師差點眼淚縱橫。我們平時其實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你喊學生拿東西,也許你喊自己的孩子拿他不會拿,但是學生卻當做聖旨一樣。你的高興往往成為了學生的高興,你的生氣往往也會轉化為一種集體生氣,學生把老師當做了他們一天的「心情晴雨表」,看著學生每天都圍繞在自己身邊,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幸福。
其次是教師在經過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一種滿足。很多老師都有這種經歷,講了半天,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突然,你的一個靈光閃現,解決了這個難題,學生豁然貫通,那種感覺是多麼酣暢淋漓。我覺得這應該歸納為幸福。一個班的學生有優秀的也有不足的,我們在從事教育教學,加班加點後,看到學生一點點在進步,思想與學識都慢慢的讓自己刮目相看,我想很多老師都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我們覺得就是一種幸福。「幸福不是吃喝玩樂!」我覺得幸福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一種目標達成的意識體現。
我覺得,教師的職業道德幸福感應該是對自身價值觀的清醒認識,對教師職業特點的正確把握,對教師工作的努力才能感受到的。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熱愛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提高執教能力,用愛心、耐心、細心去了解學生,循循善誘,用尊重和責任心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愛崗敬業,才能享受工作的幸福

❹ 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應包含哪三個方面的基本觀念思修

從宏觀上講,國家穩定,社會安寧。老有所依。這三個方面為幸福過

❺ 什麼是幸福觀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人們的幸福觀受一定時代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里還打上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倫理學史上,關於幸福同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具體內容、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各派思想家論說不一。

(5)我的幸福觀應體現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慾」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慾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舊唯物主義思想家肯定人們追求幸福的道德意義,甚至把幸福等同於道德,主張"幸福就是德性」。

❻ 幸福感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舉例說說

心理的滿足上。同樣是糖果,你的需要就是幸福指數。如果是一塊不可輕易得到的糖果,那它在你的心理上的位置一定很高,這時你擁有它,你就幸福;如果你有不少這樣的糖果,把它給別人分享,得到別人的認可,你幸福。所以,幸福是心理滿足指數大小的體現。因為需要,所以有心理滿足系數、OK?

❼ 正確的幸福觀包括哪些內容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人們的幸福觀受一定時代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里還打上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倫理學史上,關於幸福同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具體內容、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各派思想家論說不一。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慾」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慾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

好吧,坦白說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
正確的幸福觀,就是「簡單」即「幸福」

❽ 幸福觀是什麼呢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

(8)我的幸福觀應體現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幸福觀:

1、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學說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一書中有專門的論述。其主要的觀點為:幸福是終極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闡述了他的幸福觀,概括起來有: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馬斯洛的幸福觀:馬斯洛說,基本需要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將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後果:產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效應。

馬斯洛認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五個層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基本需要雖然是低級需要,但是優勢需要,是滿足其他需要的基礎,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的需要。

❾ 幸福有哪幾方面的內容

《尚書·洪範》中提出幸福的5個方面的內容:「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終命。」

這樣的幸福,你能說沒有物質上滿足,沒有精神上的感受,沒有道德的考量嗎?所以,中國人的感覺向來是很直接、很周全的。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是建立在物質決定論基礎上的,認為人們對幸福的看法,既與他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也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

共產主義道德學說中的幸福觀與以往其他的幸福觀存在本質的區別:

一是強調個體幸福與集體幸福的對立統一。

集體幸福內含著個體幸福,個人幸福的實現依賴一定的社會條件;

二是堅持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辯證統一。

物質生活的幸福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離開精神生活的幸福,一切幸福就失去了保障;

三是注重幸福與道德的有機統一。

幸福是在道德的生活實踐中實現的,背離道德的生活實踐,產生不了真正的幸福。

這里思考的重點是幸福與道德的關系。

從邏輯思維上看,道德與幸福的關聯有4種可能的情況:一是道德與幸福完全一致;二是道德與幸福毫無關聯;三是道德高於幸福,幸福成為道德的偶然性附屬物;四是幸福高於道德,道德成為謀取幸福的工具之一。

如果說道德的深層含意,就是遵道守德。

那麼,其淺層含意,就是規范人類的行為,使之沿襲正確的准則,以互利性為基礎,或者是以利他性為基點,處理人們之間的關系。

在利他性前提基礎上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給自己奠定了未來幸福的基礎。

這是從這個角度講,換一個角度講,遵守道德也是獲取幸福的必要條件。

閱讀全文

與我的幸福觀應體現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男生為什麼叫美女 瀏覽:885
海員回來多久健康碼變綠 瀏覽:659
婚姻中如何備孕 瀏覽:504
結婚為了什麼是為了更幸福 瀏覽:216
現在和童年相比哪個更幸福 瀏覽:123
什麼是我國經濟文明核心 瀏覽:104
陳嶼為什麼沒有婚姻 瀏覽:887
經濟林怎麼審批建設養豬場 瀏覽:431
喜歡讀的故事寫話怎麼寫 瀏覽:939
大慶事業編制考試怎麼考 瀏覽:52
住房貨幣化補貼在哪個經濟科目 瀏覽:960
探窗唱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708
父母愛情吃自助餐在哪個酒店 瀏覽:521
台灣美女來大陸遊玩有什麼感覺嗎 瀏覽:264
江西樂平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823
一建經濟科多少分 瀏覽:732
怎麼把婚姻狀況改成未婚 瀏覽:561
個人經濟財富怎麼寫 瀏覽:18
感情或者婚姻會走向終點什麼意思 瀏覽:321
洪塘經濟發展中心怎麼走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