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幸福究竟是什麼,通往幸福的道路究竟在哪裡
一生只談一次戀愛的人是幸福的,就像一個從沒吃過蘋果的人,吃了一個不知道味道究竟有多好的蘋果 一生談了很多次戀愛的人也是幸福的,就像是吃過了很多種蘋果的人,終於知道了那一種蘋果最適合自己的口味 一生從沒失戀過的人是幸福的,就像是走在布滿荊棘的路上,卻一次也沒有被刺傷過 一生失戀過很多次的人也是幸福的,就像是在荊棘林中傷痕累累之後,終於發現了通往林外的道路 一生沒有痛苦回憶的人是不幸的,在他的人生中從未體味過「失去」的美好 一生有太多痛苦回憶的人也是不幸的,在他的人生中「失去」成了旋律的主題
B. 獲得幸福的三個途徑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身邊的人給予並收獲著幸福,自己卻像個局外人一樣只能旁觀這一切?這感覺好像天堂就在你眼前,卻有一道上鎖的大門將你攔在外面,讓它可望而不可即。
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沐浴在幸福之中,而有些人的接收器蒙上了灰塵,他們與世界的聯結被切斷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困境並沒有超出人類的控制能力,對此我們可以採取行動。
方法1:設定目標,探索內心深處的渴望。
我們應該深人內心去認識自己。首先,應該確定一些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目標:其次,努力在這些目標中尋找自己想做的;接下來,將每個目標細化.並尋找出有意義,源自於內心需求,真正想要去做的;最後,為那些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做一個詳細、完整的計劃,並付諸行動。
一個因為外在壓力而勉強自己去實現某個目標的人,是不能在其中找到長久的快樂的,只有發自內心地對這件事情有強烈的熱愛,才能夠獲得真實的幸福。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哪些是真正想做的,有哪些是迫於外界壓力不得不做的。
追求我們能做、想要做,並且具有意義的事情,才能夠滿足我們內心真正的需求。當我們追求與自己內心需求一致的目標時,更能夠激發出我們的無限潛能。同樣,在通往這個目標的途中,我們是快樂的,不會感覺痛苦或者麻木。
方法2:從小事入手,改變自己不良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
我們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會影響到我們的幸福感,如果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使自己的習慣有較大的改變,可以從小事情著手,從事情上去改變,對我們來說會更加容易。你可以從小事情中試著培養自己的一種興趣,比如閱讀、聽音樂、打網球,然後通過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習慣。
方法3:避免習慣化,試著增強自己的愉悅感。不要煩繁地重復自己感興趣的事。
我們通常都是身處在某些特定的、舒適的環境下,或者是接觸自已感興趣才會產生愉悅感,而當我們結束了這些感興趣的事,愉悅感便會消失。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記住這種愉悅的感覺,並試著增強它,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幸福感。
而當我們頻繁地重復原來能夠給我們帶來愉悅感的事情時,也可能會減少我們的愉悅感。比如你喜歡某種水果的,如果你不停地吃它,就很可能會產生發膩的感覺:而如果你隔段時間吃一次,它帶給你的愉悅感就不會消退。
所以,我們可以找出重復某件事情的最佳間隔時間,這個時間既能避免產生又能夠不斷地帶給自己驚喜。如果掌握了間隔時間這些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得到更多善意的回報。
幸福其實不難,學會感受幸福,便可慢慢收獲幸福,小士也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大家獲得幸福。
C. 什麼叫知足是通向幸福的捷徑
古話說知足者常樂。一個懂得知足的人,他才會覺得生活很快樂,一個不懂得知足的人,他始終覺得自己的這沒得到那裡沒得到,所以說他就不容易感覺到快樂也就不容易感到幸福。要做一個幸福的人就要學會知足,看到眼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與他人進行攀比,也就容易比較滿足和快樂。幸福很簡單,所以說知足是通向幸福的捷徑。
D. 什麼是通向快樂的途徑
用感恩的心做人,用愛心做事。
《老人與海》是我一生中最喜愛的書之一,從它英雄主義的浪漫中,我找到了擺脫生命虛無的道路。
老人的這種精神讓我振奮,讓我激動,但我覺得它太悲情了,這畢竟是一種古典的英雄主義。人生短暫,生命不是表現悲壯的道具,也不是一場賭博,我們總要想辦法讓它既充實又快樂啊!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是珍貴的,正因為它的珍貴,所以我們不僅要體現生命的價值,也要盡情地享受生命。
生命短暫,死後一切皆空,這也決定了我們生命中惟一的意義:就是要享受生命,讓生命真正快樂。
關鍵是怎樣才能讓生命真正快樂?
我問過很多人:人活著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他們,包括一些小學生都告訴我:「活著就是為了成功!」
我反問:「那你活著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成功,那成功比活著還重要了?」
我再問:「成功是為了什麼?」他們說成功了就會有很多錢,會得到很多人的尊重,能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我說:「成功了會有許多錢,但有很多錢又是為了干什麼呢?難道還不是為了你能過得更好嗎?成功了會得到社會的尊重,能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但這還不是為了你能活得更有價值,更開心,更好嗎?」
人生的目的其實就是活著,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快樂,更有價值。成功只是讓你活得更好的一種手段,甚至可以當作是最重要的手段,但絕對不是目的。很多人總把成功當成人生的目的,這種人活著是不會有真正的快樂的,因為成功是沒有止境的,你會陷於蕭伯納所說的那種循環論式的痛苦裡不能自拔。
活著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快樂。但僅僅活著就能快樂了嗎?人生中有那麼多的煩惱痛苦,顯然僅僅活著並不能得到快樂,還需要加上一些別的東西。需要加上一些什麼東西呢?需要加上一些美好的人生態度!
我看到很多人活得很痛苦,老是覺得受到了生活的虐待,其實只是因為他的心態不好,心態上出了問題。
人要生活得很快樂,就必須要有一種很好的生活態度。
有些人看到我很開心的時候,就問我:「你為什麼那麼開心啊?」
我會說:「你有毛病啊,開心需要理由嗎?」
一個人很快樂,他如果能找到快樂的理由,這種快樂就不是真快樂。比方說我因為有了這個玩具就很開心,那沒有了這個玩具的時候我不是就不開心了嗎?
就如愛一個人一樣。愛一個人是什麼?是一種感覺和對她整體的愛。如果愛可以說出具體的理由,我認為這個愛就不是真愛。比如說你愛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好漂亮啊!但如果她的眼睛瞎了怎麼辦呢?你還愛不愛她呢?
真正的愛就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對整體的感覺,是說不出具體原因的。同樣,快樂也是這樣,快樂是一種常態。
你去醫院問醫生:「我為什麼那麼健康啊?」醫生肯定會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健康是正常的,自然的,是不需要理由的。你只有不健康了才會去醫院,醫生就會幫你找原因,為你治療。
快樂是正常的,是自然狀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快樂才是有原因的。
快樂就像山間的泉水,它會自然地、不間斷地往下流。如果哪天你感覺不快樂了,這個泉水不流了,那一定是有了問題。你不需要去再造一條山泉,你只要去找一下原因,可能是有一塊石頭堵住在這個泉眼上面,阻礙了水流,你只需要把這塊石頭搬掉就行了。
我希望大家能永遠記住這一點,快樂是自然狀態,是正常的,活著就應該快樂。如果你哪一天不快樂了,那一定是不正常的,是有原因的。你要去找一下原因,可能是你的心理問題還是有什麼別的問題阻礙了你,你只要將這塊石頭搬掉就好了。
要點:
快樂是正常的,不快樂才是不正常的。
你不快樂的時候,就需要搬掉你思想里的那塊石頭。
1.不要從比較中獲得快樂
既然快樂是常態,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感覺不快樂呢?只是因為他們將快樂建立在了錯誤的基礎上。
記得讀書的時候,有次考試,我同桌考了70分,他成績很好的,考了70分就很難過。那天我也考得不好,才考了肋分。當他看到我的成績後,就突然很開心了,「哇,你才60分啊!」
我說你不是混蛋嗎,你怎麼能因為我考得不好就開心呢?
其實有很多人的開心都是在比較中得到的。比方說有人買了一部豪華小車,他就很開心。為什麼開心呢?是因為別人沒有車。他怎麼能因為別人沒有車就開心呢?我以前經常開摩托車,一下雨就很麻煩,要穿雨衣,顯得很臃腫。我有了汽車以後,就特別喜歡下雨,一下雨我就開車去街上看那些開摩托車的人,覺得心裡特別爽。
很多人的快樂都是通過比較得到的。這種快樂有兩面:一面是通過比較會有滿足感,能讓你快樂;但一山還比一山高,另一面就一定會給你帶來痛苦。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寫著滿足,另一面寫著不滿足。
我搬了新居以後,一直覺得很開心,坐在家裡就覺得舒服,總在幸福地思量著這里掛幅畫,那裡加點小裝飾。
那天我朋友也住進了新居,我就去他家參觀。我看著他家的豪華裝修,覺得自己家簡直無法與其相比,於是我對買畫、買小裝飾品的熱情就頓然沒有了。
我的家並沒有變,但為什麼僅因為別人的家比我家漂亮,我就不快樂了呢?這就是比較的結果。
奧修先生講過一個故事:
老爹帶著他的兒子去看50個美女跳裸體舞。邊看的時候就邊在那裡發出「呸!呸!呸」的嫌惡聲。
兒子就問:「老爸,你不喜歡看啊?」
他老爸說:「我當然喜歡看,只是我看的時候就想起了你媽而已。」
老爹與他妻子的關系本來可能是很好的,但看著美女的表演,比較起妻子來,就頓生了嫌惡之心,於是他也就開始不滿足了,不,陝樂了。
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與社會發生關系。當我們擁有財富時,別人也擁有,於是出現比較。你擁有百萬,我得擁有千萬,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納。我得坐賓士,比你神氣;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華;你當市長,我得當上省長比你大。
帶著比較心態去生活的人,他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就如電腦10年前有台286就很了不起,但現在不要說386、486,P3都顯得過時了。用比較心態生活,總想出人頭地,超過別人,希望從他人羨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20年前誰家有一輛自行車,就夠他幸福很長時間了,但自行車一普及,擁有自行車就不再有幸福感了;於是要有摩托車才感至q幸福,買摩托車的人多了,擁有摩托車的幸福感又隨之消失,要有轎車才覺得幸福。社會總在不斷的推陳出新,生活在比較中的人,為了幸福他是不可能滿足的。
佛教將我們這個有情的世界稱為「欲界」。認為執著慾望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我們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不過是慾望的滿足。而慾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慾望與物質條件有關系,但具備什麼條件滿足並沒有一定的標准,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慾望也在不斷的攀比中隨之膨脹,於是人就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也就總是處在慾望煎熬下的痛苦之中。
人的快樂是不應該建立在比較上的,真正的快樂應該源自於自己,源自於自己的內心。
要點:
從比較中得到快樂。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寫著滿足;另一面寫著不滿足。
2.放下即是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國王,他擁有無盡的權勢和財富,王後美麗,王子可愛,王族家庭生活也很美滿。但是他就覺得不快樂,一直不快樂。
有一天他把御醫招來,說:「我怎麼這樣不快樂呢?你應該讓我快樂起來!你要讓我快樂起來了,我就賜給你大量的財富,如果你不能做到,我就砍下你的頭。」
這個御醫一下就慌了。該怎麼辦呢?要怎麼樣才能讓一個人快樂呢?他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什麼辦法,就對國王說:「尊敬的國王,我需要靜心,要回去參照一下古代的經典,以及以前的醫學有什麼方法,我明天來告訴你。」
國王說:「好啊,你回去查吧。」
這個御醫回去就頭痛了,心想:怎麼辦呢?怎樣才能讓他快樂呢?這個國王看上去已經瘋了,我如果做不到,他真的會砍下我的頭的。他想了一個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其實那很簡單。
他對國王說:「陛下,你想快樂,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你去把這個國家最快樂的人的襯衣穿上,你就會快樂了。」
國王很高興聽到這個方法,他說:「就這么簡單?」於是他告訴宰相:「去找一個快樂的人,並盡快把他的襯衫帶來給我。」
宰相出發了,他在想:什麼人才快樂呢?應該是有錢人才快樂。
他就去到那個最有錢的人家裡,講了這件事情。那個有錢人說:「可以啊,你要拿多少衣服去都可以,但我實在告訴你,我一點都不快樂。我還很感謝你告訴了我這個方法,我也要我的僕人去找這個最快樂的人的襯衣。」
宰相又去找了很多人,但大家都不快樂。宰相知道自己上當了,那個御醫的問題現在變成了他的問題。他有麻煩了,怎麼辦呢?
這時有一個手下跟他說:「宰相,別擔心,我知道一個快樂的人,你也應該知道這個人,他每天晚上都在河邊吹笛子,他的笛聲很優美,很動聽,他一定是一個很快樂的人。」
宰相一聽,說:「對啊,有時候在深黑的夜晚,我陶醉在他的笛聲里,那些曲調是那麼的美。這個人是誰啊?他在哪裡呢?」
手下說:「到了晚上,我們就可以去河邊尋找他,他每個晚上都出現。」
第二天晚上那個吹笛子的又出來了,他吹著他的笛子,傳出的笛聲有著無與倫比的美,每個音符都充滿了喜悅,宰相非常高興,他說:「我終於找到這個人了。」
當他們到達河邊時,那個人正吹著笛子,他問宰相:「你要做什麼?」
宰相問:「你快樂嗎?」
他說:「我很快樂,我就是快樂。你想要做什麼?」
宰相高興得手舞足蹈,他說:「你只要給我你的襯衫就好了。」
這個人安靜不語,宰相就說了:「你為什麼不說話?給我你的襯衫!國王需要它。」
這個人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沒有任何襯衫。你現在看不到是因為夜晚太黑了,但事實上,我是赤裸裸地坐在這里。如果我有的話,我可以給你襯衫,我甚至可以給你我的生命,但我沒有任何襯衫。」
宰相問:「那你為什麼感到快樂?你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
這個人說:「那一天,當我放下了我所有東西的時候,我就變得快樂了。」
其實快樂有一個很簡單的法則:就是學會放下。
我剛開始出書的時候和一位書商合作,他不僅從合作中賺了錢,還盜印了我很多書,並且還欠了我一大筆款。我很氣憤,心想怎麼會有這樣沒信用的人呢,我一定要把錢追回來。但找他又找不到。由於太容易相信人,我又沒有讓他打欠條,官司也不好打。那段時間我心裡很煩,做什麼都不開心。
但這終究不是辦法啊!結果我就想:煩有什麼用呢,錢又拿不回來,只是弄得自己越來越難受。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些經驗教訓,都會吃一些虧,關鍵是要吃一塹長一智,要改進我的做事方法,以後不要重蹈覆轍。
當我努力從思想上放下這件事後,我就感覺自己變輕鬆了。
放下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這與人的修養有很大關系。
生活中很多人總在拚命追逐著一些東西,他們所有的精力都用於索取,但他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索取的東西是不是他們真正的需要?很多人只是見到大家都這樣,於是他也要這樣,卻沒有停下來想想:我所追求的目標,是不是我想要的。在學校時,我們想要好分數;到了社會上,我們要事業成功,賺大錢,有聲望,買更好的汽車,到各地觀光等等。然而,如果我們能在這些瘋狂活動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如果我真的獲得了這些東西,我是否就快樂了呢?」
小時候我很想要汽車,是一個小車迷。但現在我開著車,又不覺得有什麼了不得。其實很多人瘋狂追逐的東西,當你得到時,你會覺得也就那麼回事。
捨得,就是有舍才有得。一個人只有學會了放下,才能夠得到。
從小我就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但不幸,來了深圳後也只是一個中學教師。在學校,不要說校長,見到隨便一個主任我都要滿臉堆笑,語氣中透著巴結。那天打的,的士司機知道我是教師後,說:「教師好啊,在社會上比我們受尊敬。」他的語氣中似乎有些不忿。然後他談打麻將,說他們一晚的輸贏總有個50闐、8咖的。從他的話語里,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窮酸。實際上社會上所說的對教師的尊重,我怎麼都感覺好似對待老弱病殘一樣,有一種同情在裡面。
我也深愛過一位女孩,但與她交往的朋友比較起來,我總是很自卑,於是一直羞於出口。那天她過生日,我知道她喜歡照相,我逛了很多藝術品商店,精心挑選了一套精美的相框,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過了幾天,我去她家玩,發現我送的相框里鑲進了一個男孩在歐洲的組照。我只好苦笑。
我沒有人喜歡,在社會上也沒有地位,我對於這個世界可有可無,放在哪裡都微不足道。我很痛苦,也很自卑,在外人面前我都不說自己是教師。我在社會上有一些有錢的朋友,他們生意很成功,坐騎是賓士,我卻常開摩托車。每當他們開車接我出去玩時,我的心就有些酸澀。那天在~家有名的酒店裡,一位朋友請客拉我作陪,席間他偷偷對我說:「你看吃飯的人這么多,但買單的總是那麼幾個人。」雖然這話並不是針對我,但我聽在耳里,卻只是覺得難受。
於是我想我要努力,我要賺錢,讓別人不再用那種「你是老師啊」,「現在教師不錯嘛」的帶有同情和寬解的語調同我說話。
我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算有錢了,還有了自己的公司。那天一位港商給我打電話,說聽我的課很有意思,想和我聊一下。於是我們約好,下個周末我去他的私人會所小住兩天。那天他開著一部紅色法拉利跑車來接我。我們沿著海濱賓士著,幾小時後到了他位於海邊盡頭的私家會所。那是背山面海的一棟園林式別墅,有網球場,私人海灘,通往別墅的路都是他自己修的。我在那裡盡情享受著陽光、沙灘、海浪、椰風,晚上伴隨著海浪舒緩的拍擊節奏人眠,那時我彷彿才真正體味到快樂生活的滋味。第二天又來了一批朋友,我們一起坐上他的遊艇出海。那是一種美妙的感覺,躺在甲板上的躺椅上,喝著冰鎮啤酒,欣賞著無邊海景,人竟然有這樣的享受。我在想:當資本家真好,我也要當資本家。
但我發現他們太有錢,我怎麼都不可能賺那麼多錢,於是我又有了自卑。但我感覺他們的素質也並不比我高,而且對我還蠻尊重的。因此要我在他們面前自卑,我真不服。但比錢,我的確沒他們多啊!
德國總理施羅德有「奧迪總理」的雅號,因為他結過4次婚,將他送給4位夫人的戒指擺在一起就像奧迪汽車的四環標志。他曾經自嘲道:「我每過12年就得換一個妻子,但在這12年裡我是忠誠的。」
那天報紙上有篇文章,介紹記者采訪施羅德的母親。記者說:「你養了一個好兒子。」「不」,施羅德的母親馬上糾正說,「我養了兩個好兒子。」施羅德的弟弟是水管工。在母親眼裡,總理施羅德和水管工弟弟都是她的好兒子。
我明白了,人只有機遇、環境、分工的不同,人的本質都是同樣的高貴。別人可以輕視我,但我自己不能輕視自己,因為我和他們一樣,同樣是上帝的寵兒,是獨一無二的,是沒有人可取代的。我要體現自己的作用,表現出自己的價值。我的價值並不在賺錢的多少和權位的高低上,那些只是身外物,我的價值應該在於發展自我,使自我成長,成為與自己潛能相符的人。
實際上,人的快樂和幸福是不能寄託在外物上的,否則這山望著那山高,你就總會有自卑,總會有痛苦。有了幾百萬,見到上千萬的會痛苦,有了上千萬,見到上億的又不舒服;當了處長見了局長會自卑,當了局長見了部長又會不安。人要活得像個人,活出一種真正人的氣質來,你就只有做自己,因為你是獨特的,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你享受自己,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思想,不斷去發展自己,這樣你與任何人比都不會自卑。他是獨特的,他有錢,他當官,只不過是機遇使然或他熱衷於如此。而你所熱衷的是做自己,發展自己,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人的最大快樂之所在。因為你不需要去討好別人、迎合人,活得像個頂天立地的7叉子。雖然他有錢,當官,但遇到比他更有錢或更大的官,他還得巴結、討好人。他們並不比你快樂。
這絕不是阿Q精神。你能說那些有權、有錢的人士就一定比我們快樂嗎?我倒看到很多的位高錢多的人士整天生活在焦慮中,還不如我這樣的瀟灑自由。我去了趟法國,發現很多法國青年都是沒錢後才去工作,有了夠用的錢後,他們就會辭去工作,四處旅遊,享受人生。而那些有錢、有權的人士,由於責任重大,卻不得不整天撲在工作上,完全無暇享受,生活單調、枯燥。你說誰更快樂呢?有錢、有權並不等同於快樂,快樂應寓於創造中,應寓於自得其樂的生活中。
我並不否認物質生活給人帶來樂趣,但幾千萬與幾百萬給人帶來的享受又有什麼區別呢?而且有個性、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的人,我總覺得在社會上是不會貧窮的,只要他想去賺錢,就一定能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了人要尋找快樂,要活得像個人,就要做自己,找自己的特長,從發揮自己中獲得樂趣。愛因斯坦也沒當高官,也沒多少錢,但他不快樂嗎?他跟比爾·蓋茨和柯林頓相比會自卑嗎?我不是愛因斯坦,但我在做自己,在發揮自己中也得到了快樂。
這樣想通了後,我遇到任何人都不自卑了,也不覺得壓抑了,我始終能將自己擺在平等的地位上和任何人交往。
我突然發現我自由了,不再被外在的金錢和權位所壓迫了。遇到錢多、位高的人我能平等交往,錢少、位低的人我也懂得尊重他們了。這樣我才感覺到是一種真正的平等,是真正地消除了自卑。
施羅德母親的話,讓我懂得了放下,讓我從年輕時一味追求賺錢、成名的獨木橋中,踏上了人生快樂的康莊大道。一些數年沒見的朋友現在見到我後,都說我更平實、祥和了,感覺到我的心更穩了。我自己也覺得我現在已經懂得了人生,是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了。而我的這種快樂正來源於我對年輕時一些「痴迷」的放下。
人要學會放下,放下了才會快樂。有人問我:「如果你對任何事物都能放下,那你還有快樂可言嗎?」
的確,我之所以說自己與佛教是有緣無份,就是因為我不能將所有的東西都放下,人生中也需要有執著。我認為:執著是對事業的執著,放下是對物質的放下。
要點:
學會放下就是快樂。
E. 通往幸福的路是什麼 一貫的蔑視
幸福(通往幸福)就是懂得珍惜和發現自己的價值.並且得懂得浪跡,去榮卻那些無畏的悲愁.
——自我行賞,東游西盪.
還有,別人的好,別人的幸福無乎於自己.不必去妒忌什麼,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只有在自己眼裡容得下別人的幸福(也就是不要仇視或妒惡別人的幸福)才能看的到自己身上的愛,自己身上別人所沒有的幸福.
——沒有一貫的蔑視,又怎能不斷的欣賞呢?
(註:它指的「蔑視」就是別人的幸福和你無關,不要去管別人的幸福如何)
再連起來說白了就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是得靠每個人自己去挖掘,去索取的.不要見不得別人的幸福.只有懂得褒獎別人的幸福了才能看到自己身上獨一無二的幸福!
F. 為什麼說道德是通向幸福的階梯
這個問題有點哲學的意味,道德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約束,在精神上實現道德的安放,能夠求得幸福。
G. 夫妻之間通往幸福的道路是什麼
通往幸福的道路,就是相互溝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