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價值觀角度說明怎樣更幸福
季的雷鳴雨飄,讀秋季的梧桐落葉,讀冬季的冰封雪塑.還有課後,我和同學們常聚在一起,為梁山好漢喝彩,因火燒赤壁興嘆,隨黛玉葬花落淚,被保爾精神鼓舞,我們一起體味獨孤九劍後的超然境界,品悟金戈鐵馬後的歷史風雲,有時還會因分歧爭得面紅耳赤,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會心一笑.
每個人,也許都會有類似的夢.我們無法丈量自己生活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得越來越累!」
這讓我想起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莊子之妻病死,好朋友惠施前去弔唁,見莊子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施於是責問莊子:「你與人家夫妻一場,她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仙逝,你不但不憂傷反而還鼓盆而歌,簡直是太過分了!」莊子說:「她剛去世之時,我也很是悲傷.可是我後來一想,她的生命本就起於無形;不僅無行,而本無氣!而是陰陽交雜在冥茫之間,變而有氣,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這不正象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嗎?如今她雖然死了,卻是回歸了生命的原本.死生猶如晝夜交錯,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氣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
㈡ 幸福是什麼,怎樣獲得幸福運用價值觀有關理論分析
幸福,是偎依在媽媽溫暖懷抱里的溫馨;
幸福,是依靠在戀人寬闊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
幸福,是注視父母滄桑面龐的敬意。
㈢ 怎樣才算是幸福呢精神,物質的滿足
如果我們只是追求幸福也就罷了,問題是我們往往是在追求比別人幸福
所以我覺得幸福由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決定
㈣ 正確的幸福觀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㈤ 什麼是幸福(哲學觀點)用哲學的觀點論述幸
一、明確幸福的含義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與世界觀、價值觀密不可分。用形式邏輯的歐拉圖來表示:世界觀是最大的圓圈,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兩個圓圈,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幸福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
單純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導致人生的不幸;獲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學會「三樂」:自得其樂(側重創造幸福),助人為樂(側重傳遞幸福),知足常樂(側重平衡幸福)。
㈥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下什麼是幸福
有人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還有人說,幸福就是有人陪伴一生。每個人心目中對幸福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本篇論文將用幸福心理學概念進行闡釋作者心目中關於幸福的定義。並向大家展示作者對於幸福的理解。
幸福的心理學研究,在世學者 Seligman 坐第一把交椅。他在2004年鼓吹:幸福這個生活語言對應三個不同的學術語言:愉悅(Pleasant Life)、投入(Engaged Life)、意義(Meaningful Life)。近年他的三個代表升級成五朵金花,加上社會關系(R)、自律成就(A),以PERMA一詞行世。我認為 PEM 是所有時代所有人的共性,RA 只適於特定時代特定人,不難構建反例。
幸福影響最深遠的思想家,我以為是傳奇的 V. Frankl (這個名字L結尾,比較少見)。意義,或者說價值觀,其實已超出心理科學的實證范疇。Frankl 通常被歸入存在主義心理學,這個流派經常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寫在一起,二者微妙的不同全在於「自我超越」區別於「自我實現」。「超越/Transcendental」這個詞頗有思想史背景,可能源於艾默生為代表的新英格蘭超驗主義運動,俗稱美國版文藝復興。心理學愛好者通常知道一些自我實現、以人為本,這個「本」是不亂改的;「自我超越」就強調對價值觀的追求——「超越」、「追求」這倆詞太文藝,用理科生的操作化描述。
㈦ 幸福的價值觀是什麼
一、關於「價值觀」概念:
關於「價值觀」這一概念,學術界有狹義和廣義兩種不同說法。大多數學者主張狹義的「價值觀」。狹義的「價值觀」即「價值觀念」的簡稱,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價值觀」,就是指「價值觀念」。相應地,價值觀研究主要是一種規范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調查、比較和研究歷史上和現實中各種價值觀的基礎上,確立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宣傳這種價值觀念的合理性。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分歧,主要體現在怎樣把握「價值觀念」的內容,怎樣估價當前價值觀念的變革及其走向等問題上。
另一些學者主張廣義的「價值觀」,相當於哲學基礎理論中的「價值論」,是指與自然觀、歷史觀等相類似的、以價值為特定對象的理論學說系統。這樣的「價值觀」與「價值觀念」有一定區別:「價值觀」本質上是關於價值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價值觀念」則是人們關於好壞、得失、善惡、美醜等等具體價值的立場、看法、態度和選擇。前者猶如科學系統中的宗教學和倫理學,後者則猶如人們現實的宗教態度、具體信仰和個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質等。
綜合來看,人們一般是在狹義上使用「價值觀」這一概念的。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在討論某些基礎性理論問題、如價值觀和歷史觀的關系問題時,才在廣義上使用「價值觀」一詞。當然,雖然可以把價值觀看作是價值觀念的簡稱,但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將理論研究與規范建設區分開來。如果一開始就混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既不利於價值理論研究的深入,也不利於合理的價值觀的構建。
二、「價值觀」的基本涵義:
目前在以下內容方面尚未發現有重要的分歧:所謂價值觀念,包括人們的社會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則等在內,是人們的價值信念、價值標准和價值理想的綜合體系,是人們利益、需要、心理和行為的內心定向系統。個人的價值觀是人生觀的核心,群體的價值觀則構成其思想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成份。
具體地說,價值觀念是人們心目中關於某類事物的價值的基本看法、總的觀念,是人們對該類事物的價值取捨模式和指導主體行為的價值追求模式。價值觀念的內容,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評價標准,成為主體判斷客體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觀念模式和框架,是主體進行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思想根據,以及決策的思想動機和出發點。
從微觀角度說,價值觀念是人心中的一個深層的信念系統,在人們的價值活動中發揮著行為導向、情感激發和評價標準的作用,構成個人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制約著人生活動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無形而有力的世界;從宏觀角度說,價值觀念是社會文化體系的內核和靈魂,代表著社會對應該提倡什麼、應該反對什麼的規范性判斷。社會通過各種手段把這些觀念灌輸和傳遞給個人,內化為個人的行為規范。從水平上看,價值觀念可分為日常的價值觀念和哲學的價值觀念兩個層次,前者是人們在世俗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觀念,後者則是理論化、系統化的觀念體系。
學理上的探討給人的印象總是抽象的和思辨性的,但其實,價值觀念是生活氣息最濃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導人們人生活動的那些觀念,滲透於人們日常的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工作娛樂、旅遊購物等活動之中,成為人們活動的目標定向和判斷事物的取捨標准。在國家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領域,則表現出社會主導價值觀念(即社會意識形態)的重大存在和作用。
三、價值觀的內容結構: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價值觀是一定主體(民族、階級、階層和個人等)生活實踐和文化積淀的產物,是現實生活中的價值運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反過來又成為人們評價事物、品評人物的標准和原則;價值觀是一種體系性的存在,其中有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的區別;前者表現為一定主體的文化心態和思維定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頑固性,後者則比較靈活,通過增減和變動一些規范以應付實際生活的變化,並維護著深層結構的穩定性、一貫性,只有社會的深刻變革或革命,才能造成深層結構的相應嬗變。
但在價值觀的具體結構方面,學者們有以下幾種看法:
第一種認為,價值觀主要是由義利觀、理欲觀和德力觀構成,義利問題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關系問題,理欲問題包含生命與慾望、品德與生命的關系問題,德力問題則是品德和能力、恃德還是恃力的關系。這幾個范疇都是中國傳統哲學的范疇,但融入了現時代的內涵,如此規定價值觀的內容,可以較好地實現與傳統的對接。
第二種觀點則通過深入的分析和歸納,認為價值觀主要是由主體個人的歷史方位感、社會秩序信念、社會規范意識、價值實踐意識(目的和手段意識)、價值本位意識等構成,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與己、個人與群體、生與死、身與心、社會榮譽與個人尊嚴等顯示的個人歷史方位意識,平等、自由、公正等觀念顯示的社會秩序觀念,官本位、權力至上、金錢第一、人的全面發展等顯示的價值本位意識。這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之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構成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坐標系統」。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價值觀念包括目標系統、手段系統、規則系統和制約系統,這四個方面相互規定,各自又由多種因素構成。
上述幾種觀點之間並無原則上的分歧,區別只在於側重的角度以及概括的深度和廣度。相對而言,第二種觀點比較深入、全面、具有較強理論解釋力、說服力和應用潛力。
四、價值觀的核心和基本表現形式:
關於價值觀的核心,一種觀點(通常是倫理學界的部分學者)認為是個人和集體的觀念,如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另一種觀點認為,人們的現實地位和利益規定了人們的價值觀。這里的利益不僅是物質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們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圍繞著利益旋轉的,只有深入到利益關系和利益觀,才能真正理解人們在價值觀上的差別和對立問題,所以利益觀既是價值觀的基礎,也是它的核心。
第三種觀點具有綜合的性質,認為前二者都包含在「主體定位」之中:價值的主體是誰,他怎樣把握自己的地位、利益、使命、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等,是全部價值觀的實質和核心。「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
上述觀點之間也主要是分析概括的深度和層次的差別,並無實質性的分歧。
關於價值觀的基本表現形式,尚無更多展開的探討和爭論。目前從正面加以比較系統的闡述、並具相當影響的一種說法是,價值觀念作為觀念形態的價值意識,通常表現為人們關於生活中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觀念的總和。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一定價值觀念最通常、最基本的表現形式。
信念,即人對某種現實或觀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狀態。信念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實際地體驗了怎樣想和怎樣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礎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動的模式。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內容,總是同人們「應當」持有的態度和「應當」採取的行動有關。
信仰,是人們關於普遍、最高(或極高)價值的信念。信仰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以它為核心,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導向,並調動各種精神因素為它服務,所以信仰在人的精神活動中居於統攝地位,是人的價值意識活動的調節中樞。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價值意識的定向形式。所以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的生命就等於沒有靈魂。而信仰的偏差,則會造成人生道路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錯誤。
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為基礎的價值目標體系。這種目標體系以關於個人或社會的未來形象為標志,為人的價值追求提供著自覺的典範或「樣板」。從內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極高)價值目標的具體形象;從形式上看,理想則是知識、邏輯與情感、願望、目的等等的統一。理想的培育、確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層次。崇高人生理想的實現,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價值;崇高社會理想的追求和實現,則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會價值。
㈧ 結合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
一、明確幸福的含義
幸福是主體需要得到滿足、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感受。
1、人生是幸福快樂和不幸痛苦的辯證統一
2、幸福是客觀條件和主觀感受的辯證統一
3、幸福是自覺選擇和實踐創造的辯證統一
二、追求幸福要處理好三大關系
1、個人幸福和人民幸福的關系
2、自己幸福和親人幸福的關系
3、單項幸福和多維幸福的關系
__┏道德幸福(社交幸福)━━利他幸福
幸福┫心理幸福(精神幸福)━┓
__┗生理幸福(物質幸福)━┻悅己幸福
幸福的三大維度邏輯圖示 GJH
單純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導致人生的不幸;獲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學會「三樂」:自得其樂(側重創造幸福),助人為樂(側重傳遞幸福),知足常樂(側重平衡幸福)。
㈨ 生活與哲學知識回答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幸福的哲學
周國平 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1981年畢業,現為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出版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等,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等。
到底什麼是幸福
老天給了我們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這條命照看好、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圓滿的,就是幸福的。所謂的幸福就是讓生命和精神處在一個好的狀態。
今天我想借這個題目和大家談談心。我給哲學下的一個定義就是,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方式及活動。這種哲學,與在座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問題、遇到困惑,每個人都在過具體的生活,過具體的日子,做著具體的事情,和一些具體的人打交道。而哲學,實際上就是讓你從具體的事情、日子裡面跳出來,想一想人生中間,到底什麼東西是重要的,什麼東西是不那麼重要的。哲學就是教你如何看準、抓住重要的東西,如何看開、放下不太重要的東西。如此,你才會擁有一個好的心態,不至於過得太糾結。
哲學讓你對人生有一個定位,有一個目標,讓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實際上哲學就是教你如何從價值觀的角度去談幸福問題。
有人會說,幸福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像是很主觀的感覺,很難有統一的標准。確實是這樣,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若深入地問一下,為什麼會不一樣?還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是體現了價值觀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我們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後都是為了得到幸福。也就是說,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實都是手段。一個人想要賺錢賺得多一點,這本身並不是目的,他是為了因此可以過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駁了:我不要那麼多錢,也可以幸福,比如說我讀幾本好書,就會感到很幸福。其實對後一種人來說,讀書就是他獲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於什麼是幸福,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休謨對此也有所闡發。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什麼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身體健康、靈魂安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他們還特別強調一點,人要從長遠來看快樂的問題,要理智地去尋求快樂。你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下一個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他們認為,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是人的靈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這部分滿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
這兩派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十分強調精神上的滿足。如伊壁鳩魯強調,物質慾望的滿足本身不是快樂,物質慾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兩碼事。生命需要得到滿足那是一種快樂,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慾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約翰·穆勒則強調,幸福就是快樂,但是快樂是有質量和層次的區別的,一個人只有各種快樂都品嘗過了,他才知道哪一種快樂更深刻、更持久、更強烈、更美好。
在中國哲學里,我感覺,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尤其是莊子強調生命本身的快樂,還強調精神自由的快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快樂。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儒家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學家認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說人是受慾望支配的,慾望就意味著匱乏,你缺什麼往往就對什麼有慾望,而匱乏意味著痛苦。所以,慾望沒有滿足的時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慾望滿足以後,人是不是就快樂了呢?非也。慾望滿足以後是無聊。叔本華說,人生就像鍾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僅僅從滿足身體的、物質的慾望層面來理解的話,幸福確實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超越慾望層面來看幸福,這個觀點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愛讀書,你渴望去讀那些好書,你知道一些好書在等著你讀,那個時候你會痛苦嗎?你不會。讀完了以後你會無聊嗎?不會。你感到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你會因此快樂。這就進一步說明,我們談幸福問題,一定要超越純粹慾望的層面,要從價值觀角度去談。
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但不同的價值觀之間還是有標准、有尺度的。比如,人生中到底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判斷的根據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麼東西是最寶貴的。我覺得是兩樣:一個是生命,沒有生命,什麼都談不上;還有一個是精神,或者說心靈,或者說靈魂。人和其他生命體的區別就在於,人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幸福就是讓生命和精神處在一個好的狀態。
前不久我寫了一本書,叫做《把心安頓好》,其中就表達了這么一個思想。我說,老天給了我們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這條命照看好,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圓滿的,就是幸福的。那麼什麼樣才叫做好的狀態呢?我認為,生命應該是單純的,不要太復雜,復雜就痛苦,要保護好生命的單純狀態。精神應該是豐富的,你要好好享受你的精神屬性,這是幸福的一個重要來源。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有的人說,幸福全部靠運氣、靠外在的東西。我承認,一個人這輩子過得到底幸福不幸福,外在的運氣等因素是挺重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不管你的命運好與不好,有一點你是可以掌握的,那就是價值觀。你要弄清楚兩件事情:一個是分清楚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太重要的,然後抓住重要的,對不重要的東西看淡一點;另一個是分清楚兩樣東西,你自己能支配的,那就好好努力,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順其自然。這樣你的心態就好了。我覺得人一定要自己做主,多想一想,不要隨大流,被社會的潮流支配。人家在那兒追求什麼,你也去追求,那完全是盲目的。你應該經常問一問自己的生命,問一問自己的靈魂,到底要什麼,快樂不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回歸生命的單純
人生要有兩個簡單:一個是物質生活要簡單,另一個是人際關系要簡單。應該經常給自己創造機會,把附加在生命之上的「社會堆積物」抖落掉,回歸生命的單純。
我認為幸福是由兩大塊所組成,一個是生命的單純,一個是精神的豐富。
說到生命的單純,我覺得特別要區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質慾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實就是大自然規定的,它應該是比較容易滿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質慾望,其實是社會刺激出來的,是人比人比出來的。當然,像私家車這樣的東西,你有條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點,這些東西並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道家有一部經典《淮南王書》說,「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 「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護,「真」就是真實,「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護好你完整而真實的天性,保護好你生命的原初狀態。「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質的東西去損害它。莊子也非常強調這一點。他反復說,「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說的性命之情,實際上也是指的同一個意思:生命本來的天性,一定要保護好,不要失掉。西方哲學家如伊壁鳩魯也同樣強調:人要過得簡朴一點、簡單一點,不要有那麼多復雜的慾望。
我個人認為,人生要有兩個簡單。一個就是物質生活的簡單。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質追求上。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該是,有了錢以後,仍願意過簡單的生活,因為能夠帶給他巨大快樂的並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另一個就是人際關系要簡單。人際關系太復雜,其中難免會摻雜進利益的東西。物質生活簡單一點,人際關系簡單一點,這樣才更容易回歸生命的單純。
很多年前,我曾經收到一封讀者的來信。她那封信寫得特別好,大意是說:周老師,我看你的書的時候,從來沒有把你當作是一個散文家、一個學者,我的感覺就是,你是一個生命,你在那裡靜靜地訴說,我也是一個生命,我在這里靜靜地聆聽。最後的落款,她就寫了一句話:「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別想給她回信,但是她沒有留地址。後來我用她最後那句話寫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我覺得她這句話講得特別好。名字、身份、地位、權利、財富等,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後來附加上去的,我把它們稱為「生命的社會堆積物」。當然,你在社會上生活,不能缺少這些堆積物,但是我想,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你不能永遠為這些堆積物而活著,你應該經常給自己創造機會,把附加的東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麼。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應該是與自然的交流,讓自然感情得到滿足。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一句話:動物對於自己需要什麼、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大家知道,人比動物高明,高明在什麼地方?人是有理性的,有頭腦的。但是我說,理性的作用是兩面的,好的作用,是讓你有一種更高的能力、更高的追求;但是壞的影響是,它把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搞亂了,產生了很多本來並不是必需的東西,有的甚至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有時候我們應該學一學動物,回到動物的狀態。
還有一點,我們應該珍惜平凡生活的價值。你可以去創造不平凡、去爭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業。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到平凡,都要用它對平凡生活的價值來衡量它自身的價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壞你的平凡生活為代價的,那我認為,這個不平凡就沒有多大價值。真正有價值的不平凡,它應該讓你的平凡生活過得更好,起碼應該能夠兼顧。法國哲學家蒙田說過:一個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英國哲學家霍布斯也說過一句話,他說:那些有野心的人,是捨不得把時間浪費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們把全部時間都奉獻給了他們的敵人。我覺得這些人很可憐,因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東西,他們沒有享受到。
所以我說,一個人活在這世上,一定要珍惜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這個東西比你有車、有房、有錢重要得多。
那麼,有人就會問我,你認為錢不重要嗎?當然,錢也重要,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商品社會里。錢是個好東西,但不是最好的東西,你可以去爭取,但是你不能為了它把你最好的東西扔掉了。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就是我剛才說的,生命的單純,那些普通的、平凡的東西。錢僅僅只是個手段。當然,錢多一點可以給人比較好的心態,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沒有更高的目標,仍然是為錢而生活,那我要說,金錢的最主要的好處你仍然沒有享受到,你在金錢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個人有了錢以後,他就應該干什麼呢?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覺得一個人和金錢之間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僅僅為了錢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時候你的心態是最好的。當然要達到這一步還是需要有一點運氣的。但是我想,即使在沒有這個運氣的時候,你也不要把錢看得太重要。尤其是青年人,你開始的時候肯定是有一個目標的,包括在經濟上會有一個目標。但是我覺得不妨把目標定得低一點,這樣可以更早一點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為錢而活的路上。說起來,我們當年吃的苦並不比你們現在少,但我當時真不覺得物質上的清貧算是什麼苦。我認為我自己最好的作品,實際上就是在我最窮的時候寫出來的,雖然那個時候掙的還不夠自己花,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是真的很快樂。
追求精神的豐富
我們不光要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情,還要在這個世界上帶著情感生活,讓自己的心靈越來越豐富。一個內心貧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貧乏的;一個僅僅關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萬象的美。
這也就牽涉到我接下來要講的問題,人要追求精神的豐富。
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作為自然的孩子,你要順應自然,讓你的生命保持一種單純的狀態;另一個是「萬物之靈」,人是有思想、有靈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屬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以後,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質量怎麼樣,主要取決於你的精神素質。那麼人有些什麼樣的精神素質?第一個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認識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對世界的美、丑是有體驗的,對生活是有感受的。第三個就是德,道德。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讓自己生活得有意義,有精神目標,必須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實際上前兩個方面牽涉到精神的豐富,第三個方面牽涉到精神的高貴。我重點談談精神的豐富。
我覺得人應該享受自己的智力屬性,享受自由的頭腦,享受獨立的思考。看一個人是不是在過一種高質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兩個東西。一個是好奇心,你對世界、對事物、對知識,是不是有興趣。一個對事物沒有興趣、對世界沒有興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單調的、平庸的。另一個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人應該養成這樣一種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這一點對你幸福不幸福其實非常重要。
其實,在西方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強調智力活動本身,比如動腦筋、學習、鑽研、探索事物的奧秘,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就是一種價值,就是一種目的。馬克思說,真正的自由王國是存在於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的。他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活動目的是為了發展人的稟賦、享受人的能力,而不是為了物質生產。馬克思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目標,也就是人人都過真正人的生活,享受人的能力,享受人的精神屬性,我們是可以去爭取的。
作為個人來說,如果你的物質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了,你就應該把享受、滿足、發展你的精神能力作為一個主要的目標和追求。因此興趣就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每個人生下來一定有他獨特的稟賦,這個稟賦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發現不了,但是有一點你可以做到,就是讓自己一般的智力品質發展得好一點,養成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喜歡學習,喜歡動腦子。有了這樣的品質以後,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什麼事情是最適合你做的,你真正的興趣在哪裡了。
人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智力屬性,還應該享受自己的情感屬性。我們不光要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情,還要在這個世界上帶著情感生活,讓自己的心靈越來越豐富。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和一個心靈貧乏的人,他們過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哪怕他們的外在形態是一樣的,比如說在同一個單位、干同樣的工作,但是他們的內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他們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個人是根據自己心靈的豐富和貧乏程度去看世界的。一個內心貧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貧乏的;一個僅僅關心利益的人,他看到的全是利益,他看不到世界的美,看不到世界萬象的各種奇妙之處。你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內心世界,世界的精彩才會對你呈現。
那麼,心靈的財富來自什麼地方呢?途徑很多,到大自然中體驗,欣賞藝術,這些都是。但是我比較強調兩點,一是讀書。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一定要去讀那些最好的書。哪些書是最好的?我很難給你開個書單。但是時間已經給你開了這個書單,就是那些經過歷史沉澱下來的名著。你可以從中去選擇。這樣一個讀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你把人類所創造的那些精神財富占為己有、把它們變成自己的財富的一個過程。
另一條就是,一個人應該養成獨處的習慣,要經常地反省自己,要有自己的內心生活。比如,你可以通過寫日記這樣的方式和自己的靈魂對話。寫日記,實際上是很好的約束自己、督促自己反思的方式。我自己就是通過寫日記,留下了人生中的很多好滋味。這些好滋味不僅僅是童年時代的幾塊糕點,更是我人生中的經歷,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這些東西,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比金錢寶貴得多,而且也可靠得多。
寫日記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讓你生活得更認真。你在生活的時候,不光外在的眼睛是睜開的,心靈的眼睛也是睜開的。因為你是在看,什麼事情對你有意義,什麼東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個好處是,讓你生活得更超脫。當你寫日記的時候,實際上是一個更高的自我,也可以說是一個靈魂的自我,或者說是一個理性的自我,在那裡審視這個身體的自我的活動。通過寫日記,通過獨處,把這個靈魂的自我迎回來,看看它做了些什麼,有些什麼苦惱,然後去開導它。這個過程會逐漸讓你這個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強大。因為你寫日記的時候,你其實站得比你的生活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