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何為幸福指數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准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幸福指數作為評價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滿意度,而且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⑵ 請問有錢人和沒有錢人的幸福指數是不是一樣
那就要看他們對於幸福的概念是怎麼樣的了。
有的人家財萬貫,之中有人快樂有人憂。
有的人貧窮潦倒,有人歡喜有人愁。
所以幸福,與金錢無關 。
⑶ 有錢人和沒錢人每天生活的幸福指數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有錢人雖然有錢但是習慣了就感覺沒什麼高興的了。而且很多有錢人沒有普通人生活快樂,每天的生活幸福指數都不一樣,你想想這個世界有錢人有多少,沒錢人又有多少,有錢人和沒情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快樂和痛苦,這個不好說,關鍵是我們要端正自己的心態,樂觀積極生活,讓自己快樂的活著
⑷ 窮人在掙錢,富人也在掙錢,那麼錢對於幸福指數的提升,窮人和富人有什麼不同
其實幸福指數是一樣的,直視追求不同,也許窮人的幸福指數僅僅維持溫飽,而富人可能就是物質上的滿足了,比如買一棟樓或者一艘遊艇之類的,他們所獲取的幸福指數是一樣的高,只是呈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很多人目前看似非常富有,比如他有多少多少棟樓,開著豪車,進出入豪華場所,但是你可知道,他們背後承受著多大的壓力呢,也許欠著銀行十幾億的貸款,甚至更多,也許每天都在為股市而煩惱,生怕一個爆炸新聞讓他們的股市下跌,一夜之間有可能傾家盪產,他們煩惱不是我們常人所能體會的。也許一個窮人今天賺了錢,開心的買了一塊牛肉,吃飽喝足,滿足地睡去甚至還做了好夢,可是我們眼裡的富人,也許是個無眠夜,為了生意,他們擔驚受怕,甚至每天都無法安然入睡,面對這樣的幸福指數,你願意做個富人還是窮人呢?也許在富人眼裡,窮人今天的轉的錢只夠他們之一頓飯,可是對於窮人來說,今天賺的錢可以為家人改善一個月的伙食,或者是為心愛的買心儀已久的東西,這時候幸福指數又不一樣了,所謂的幸福指數就是看個人的追求吧,追求高的人可能一直覺得自己不幸福,因為永遠在對比,心裡永遠得不到滿足,而有些人比較滿足現狀,甚至是佛系人生,即使吃糠咽菜也是覺得非常的美好,所以我個人認為幸福指數高不高要看個人的追求了。幸福指數都差不多,富人窮人都是人,都有快樂也都有憂傷,窮有窮的過法,富有富人的生活。其實幸福指數都差不多。
⑸ 婚姻是否幸福和窮富有關嗎
貧窮的婚姻生活雖然苦人,但只要是對的人,心就不會苦。
離婚後,她終於如釋重負,甚至有一種脫離苦海的感覺,覺得自己重獲了新生。
後來,在工作中,她與同事張民相知相戀。她很喜歡張民的踏實穩重,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對她真的很好,讓她覺得特別溫暖。
雖然父母非常不看好張民,覺得他太窮,給不了她幸福的生活,但章笑笑還是決定賭一把,所以她義無反顧地嫁了。
結婚後,他們一起努力賺錢,日子雖然過得十分艱苦,但她卻覺得這種生活真的特別充實,也特別溫馨美好。
因為每天早上,丈夫都會為她准備好營養的早餐;每天晚上,丈夫都會做好晚餐等她下班回家後一起吃飯;每逢休息的時候,他們就一起牽手去免費的公園漫步聊天;每當她有喜歡的東西時,丈夫都會省吃儉用盡力給她買回來……
雖然他們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狹小公寓,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擁擠的公交車,但是他們卻關心著彼此,溫暖著彼此。而此時此刻,她也真正弄懂了這件事情:婚姻是否幸福,原來真的和貧富無關。
⑹ 幸福跟貧富有關系嗎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關系的 因為假如你想給你的另一半買個啥 都木有錢 那你就會苦惱 苦惱為何自己木有錢 就會感覺不幸福 當你迫於生活去打工的時候 天天受氣 還拿不到多少工資 然後你就會想 為什麼我就活得這么悲慘 就會不幸福 如果結婚了 沒有錢 為柴米油鹽而奔波 就更不幸福
⑺ 你覺得現在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是比前幾年高了,還是低了
就醫條件差,看病價格太高,以前便宜見效的葯品退出市場,出來都是過度包裝和過度廣告的葯品,老百姓就醫成本太高!
⑻ 人均gdp高和貧富差距小等於幸福
並不全面。人均和貧富差距,經常用來衡量GDP總量衡量不了的社會問題相關的情況。但這兩個指數並不等於幸福。對於幸福的定義很多經濟學家的定義都不同。也有很多經濟指數用來測量幸福,比如GNH之類的。
一般來說,對主觀幸福的理解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
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
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
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
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
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
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⑼ 幸福指數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 「幸福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並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 百姓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幸福指數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美國的經濟學家P.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效用/慾望=幸福指數。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效用也是一種感覺,它的大小與無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慾望是求得滿足的願望,它是由一個人的觀念來決定的,每個人的慾望因觀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層次不同,所以在同處一種環境中,幸福與不幸福就因人而異.所以,這個方程式得出來的結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是客觀的分析。如果想評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慾望的五個層次來劃分。這五個層次,你想達到幾層,而你目前又達到了幾層,如果你想的卻還有幾層沒有達到,那你就是個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達到的已經超過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得個幸福的人。 幸福指南:1、不要以和人相比判定自己的價值,正因我們彼此有別,才使每個人顯得特別;2、不要以別人看重的標准設定自己的目標,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最適合你;3、不要將最貼心的人和事物視若當然,牢牢把握它們,如同對待你的生命;4、不要因為沉靦過去,或憧憬未來而使生命從指縫中溜走;過好今天、把握此刻,你便活出了生命的每一天;5、不要怕遭遇種種危險,只有接受風雨的考驗,我們才能學會勇往直前;6、不要借口真愛難覓而將愛拒之門外。得到愛最快的方法是付出愛,失去愛最快的方法是對愛緊抓不放,留住愛最好的方法是為愛插上翅膀;7、不要放棄你的夢想,沒有夢想就沒有了希望,沒有希望就沒有了目標;8、不要行色匆匆地走過人生之旅,否則你不僅會忘記曾經何處,也會忘記將去何方;9、人生並非一場賽跑,人生是一次旅行,沿途每一部都應細細玩味。
影響幸福的原因: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最近10年,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全球幸福指數排名: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近日公布了2009年度《幸福星球報告》,哥斯大黎加榮膺世界最幸福、最環保的國家。中國內地排名第20位,中國香港則位列第84位,美國排在114位,幸福指數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前10名國家中有9個來自拉美。其中哥斯大黎加高居榜首,人民對生活滿意度為8.5分(最高10分,即85%的居民滿意),幸福指數則有76.1分,遠遠拋離第2名的多米尼加。越南排名第5位,是前10名內唯一的非拉美國家。
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狀況比上世紀60年代還惡劣,因為雖然預期壽命和幸福感增加了,但幅度遠不及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增幅。其中美國、中國內地及印度整體評分均遜於20年前。但相對污染度高達9.4分、排第114位的美國,中國內地污染度只有2.1分,故能躋身前20名。香港居民預期壽命達81.9歲,滿意度也有7.2分,污染度卻有5.7分,因此只排在第84位。 辛巴威由於預期壽命及滿意度均低於其他發展中或發達國家,故位列榜尾。
什麼是幸福
"新經濟基金"成員馬克斯說,"幸福星球指數"有助推動大國觀念轉變,發達國家政府應放棄將幸福感與不考慮環境代價的宏觀經濟數字聯系一起的做法,而應將注意力集中在"長久、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和福利上。
幸福標准
報告對全球14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幸福星球指數"的排名,衡量標準是根據各地公民的預期壽命、對生活的滿意度計算,但也考慮各地人均消耗資源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較前的幾乎都是中小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