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感是什麼意思
幸福千百年來一直是哲學所探討的終極問題,而從應用心理學的層面出發,探討「幸福」則更多的是為了幫助提高人們日常生活水平。我會以馬丁·賽里格曼的《幸福五部曲》和他主張的構成幸福的五大元素為基礎,來講講如何提高幸福感。
賽里格曼所指的構成幸福的五大元素分別是積極情緒、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意義和目的、積極的成就。
一、積極情緒
首先,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s - pleasure),也就是心情的愉悅,可以劃分為三個強度:
高等強度:狂喜、興奮、快感
中等強度:奔放、活潑、歡喜
低等強度:舒適、和諧、放鬆
大多數情況下,愉悅來自於感官上的享受,比如暴雨天的一杯暖咖啡、健身後的一個熱水澡、久違了的一碗牛肉麵、考試前的周傑倫演唱會等等。但是,伴隨著快速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人們常常忽略了這些相對來說可以比較輕松獲取的「小確幸」,甚至失去了感知愉悅的能力,也就於是導致了我們常說的「水逆期」、「最近有點喪」。進行一些「正念」 (mindfulness)的練習,例如冥想(meditation),可以起到很好的抗焦慮和抗抑鬱效果。
然而,這種來源於感官的愉悅是短暫且有習慣性(habituation)的,通俗來說就是我們會逐漸適應這種愉悅的存在,開始覺得「這有什麼好開心的,見怪不怪了」。比如久違的一碗牛肉麵可以帶來積極的情緒,但如果天天都有牛肉麵吃,這也就無法再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習慣化的過程所帶來的快感缺失很可能過度激活人腦的獎賞機制,造成成癮行為。
二、 投入
第二個幸福元素,賽里格曼定義為投入(engagement - gratification),詳細來說就是通過具有創造性的投入施展個人的美德和優勢,以此獲得滿足的過程。
在參與像畫畫、寫作、運動、閱讀等能收到及時反饋和內容呈現的活動時,人們更傾向於有目標地行動,注意力集中,產生掌控感和忘我的感覺。
中東心理學家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當人們十分投入於一件事而感覺時間停止時,他們就處於「心流」(flow)狀態。比起上一段提到的來源於生理感官滿足的、淺層次的積極情緒,心流的狀態更加深層次,專注於心理上的成長,它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會更加長久地停留在記憶中。繼續拿牛肉麵來舉例,如果自己親手下一碗牛肉麵,那麼我們最終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會比去飯店裡更多,更持久。
三、人際關系
其次,良好的人際關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這不僅僅是指不僅僅從工作、學習發展出的社交關系,而是在生活當中有人真正的關心你,讓你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無法從積極的人際關系中獲取幸福感,也是長期獨居或是追求極端自由的人容易抑鬱,甚至人格障礙的原因之一。
一個哈佛大學長達7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地位、社會階級、社交能力、是否性格外向等我們看重的特點往往並不會對幸福感造成太大影響。
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青年時期就建立親密關系的人才更能提高自身幸福感,這些良好的人際關系所帶給我們的愛和溫暖,也影響著我們面對困難時的應對機制。
對於留學生來說,除了融入本國學生的團體以獲得文化認同感,並更輕易地建立親密關系外,參加一些跨文化社團,接觸更多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人群更是起到了幫助作用。
相反的,面對消極的人際關系,美國DSM 5指出,「跟誰都處不好」的狀態可能意味著潛在人格障礙的問題,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干預。
四、意義和目的
第四個元素,意義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即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目的,是一個哲學和應用心理學相結合的議題,也是大部分留學生所在年齡段常思考並有諸多困惑的問題。
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從人間煉獄般的集中營倖存後,結合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對生命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將實現意義的道路劃分為創造的意義、體驗的意義、痛苦的意義。
創造的意義與前文的「投入」以及「心流」理論含義一致,技藝精神和對於工作精益求精的過程能夠充實人生,賦予生命更多的的意義。
㈡ 什麼是幸福,你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衡量標准。對於乞丐而言,飢腸轆轆的時候,好心人的一碗熱飯就是幸福;對於身體殘疾的人而言,和常人一樣能夠蹦跳自如,也是幸福。一般而言,能夠讓人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感受到滿足,就是一種幸福。
幸福就像貓尾巴,當你想極力抓住它的時候,卻怎麼也做不到;然而,當你心態平穩、坦若自如的朝前走,它就緊跟在你身後。
㈢ 幸福和幸福感的區別
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
㈣ 請問何謂幸福感
幸福是一種心境,一種感覺,一種體悟,是人們對生活、對人生所擁有態度的總結. 它與富貴、權利.地位不一定成正比。
幸福原本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拋開塵世的喧囂與紛擾,找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真真切切地享受一份惟有自己知曉的歡樂。
幸福其實很簡單.有時如果你刻意地找尋幸福,你會發現它在迴避你,而當你嘗試著努力把幸福送給別人時,你發現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倫理學標准概念)
1、定義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2、幸福的本質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中國幸福學認為,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由此我們就推導出幸福的六個定律。
博弈聖經
一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 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 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答案補充
幸福的規律定義
人的幸福三要素需要、條件和活動之間必然的、穩定的、本質的聯系和客觀存在的發展趨勢。
內容
1、幸福的需要規律:適合條件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的需要就是有利於幸福的需要,人要積極滿足、享受和發展這種需要;與條件相矛盾、沖突,滿足它要付出更大代價的需要就是有害於幸福的需要,人要接受、忽略直至遺忘它;
2、幸福的條件規律: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利於幸福的條件,人要充分享受和積極創造、改善這樣的條件;有害於需要滿足或要付出太大代價才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害於幸福的條件s,人要避免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
3、幸福的活動規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和諧的活動是有利於幸福的活動,人應該做這樣的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矛盾沖突的活動就是有害於幸福的活動,人不應該做這樣的事。
預祝友友:生活快樂!幸福美滿!(希望能採納!如採納!請幫忙填填滿意度!謝謝!)
㈤ 什麼是幸福感
心理學上把持續的快樂稱為幸福感,這跟一時的開心不同。你過得是否開心、是否幸福,跟你的快樂能持續多久有關。
問這個問題的人其實已經發現了過得開心幸福的秘密:
有的快樂是可以持續的,有的快樂則不能持續。
1.開心是有層次的。
你吃到了一塊美味的點心,那一刻是很快樂美好的。但這種快樂只能持續一小會兒,可能你多吃幾塊這種快樂就消失了。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親人間的天倫之樂、收獲知識的求知快樂、團隊中的不可缺失主力的成就快樂、事業成功的價值之樂,可能你的快樂會持續的久點,甚至貫穿一生。
人類的需求層次分為5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隨著每一個需要層次的升級,滿足的難度越來越高,但當隨著需要層次的提高,實現後收獲的幸福快樂的感覺也越來越持久。
意義本身有時候是苦的,有時候是難受的,但它同時是快樂和幸福的。所以幸福並不等於就是舒服。
關愛和被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這樣你就有愛和歸屬;幫助和利他,別人因你的行動獲益,這樣你就獲得了一種被需要價值感;做你內心認為對的事情,用一生的行動去堅持實現它,你會有強烈的自我實現感,最終達到實現人生的意義。
找到自我位置,感恩,追求意義,幸福就會順其自然而來,並一直持續下去。
#關注微信公眾號【麋鹿心成長】,一起用心的視覺打開新的人生大門!#
㈥ 什麼是幸福感,幸福感覺是什麼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 。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有一天,剛剛開始踏入社會的你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們在你的身邊一一走過,他們都是陌生人,都只顧著走路,只有你,在路口駐足,環視著這座城市,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雖然現在可能很累很痛苦,但沒關系,只要堅持,路就會越來越好走。
這個時候,最幸福的就是回家後吃著母親燒的自己愛吃的飯菜,和父母聊聊當天發生的有趣的事,再洗個澡,在床上躺著,想著明天又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會不會找到工作,還有,你愛的人怎麼樣了。
㈦ 幸福感和幸福的感覺一樣嗎為什麼
幸福感
讓我解釋就是
長久的!或者時間較長的!幸福的感覺
只是短暫的或者
突然的。但是也可以理解成
一個意思!那要看你的另一半怎麼對你了!
㈧ 幸福是什麼幸福感怎麼定義
我的理解是:自己從內心深處覺得心情愉悅.快樂.身心舒暢.就是幸福.每一次真心的微笑就是一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