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幸福頻率,幸福這個概念挺好的。可是怎麼理解幸福頻率
幸福頻率,我是這樣理解的,
每個人都會有幸福的時候,難過的時候,
幸福在一段時間內所佔的比率,
那麼這就是幸福頻率!
② 什麼是幸福頻率
③ 幸福頻率空間是什麼
網上查詢一下
④ 幸福頻率金博士叫什麼名字
摘要 您好,我是小離老師,已經累計提供咨詢服務近4000人,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000小時! 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現在正在整理答案,大概需要三分鍾,請您稍等一會兒哦~如果我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還請給予贊,感謝~
⑤ 何謂幸福
幸福的定義:
幸福是指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安詳、平和、滿足的心理狀態。 幸福是當一個人在追求目標時達成的理想狀態和內心喜悅的激情。幸福是一個人對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滿足。 幸福是一種持續的狀態。
馬克思定義幸福:
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種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幸福的種類
中西哲學家對【幸福說】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精神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個人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全體的快樂為幸福】。 著名慈善公益組織國際君友會王愛君分述如下: 一、西方哲學家: (一)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四六零~三七零年)主張:【人生的意義應以快樂為主,所以人該盡量愉快,擯除痛苦。】並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於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於神明的靈魂上。】因此,德氏被稱為精神的幸福主義者。 (二)蘇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三九九)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蘇氏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 (三)柏拉圖(Plato,前四二七~三四七)主張:人生的目的是止於【至善】(Summum 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養人的【智、義、勇、節】四樞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後人的靈魂可以解脫以達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 二、中國哲學家:中國哲學家被稱為【以快樂為幸福】主義者,有楊朱與墨子。 (一)楊朱(前四四○~三六○)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耳!】又說:【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並言:【損一毫利太下,不與也。】因此,楊朱被稱為【極端的個人縱欲主義】。 (二)墨子(約前四六八~三七六,或四七九~三八一)主張:【兼愛說】,以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幸福,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因此,墨子被稱為唯眾的幸福主義。
編輯本段幸福的分類
幸福的多少
幸福
幸福的多少,來自有幸福感知事件的多少和頻率。幸福多少和頻率是基於對各種新奇事物的接觸所帶來。 幸福的大小,來自所做有幸福感之事的大小(如導存社會、地球等都是大事) 幸福的長短,來自有幸福感知事持續時間的長短(如大的夢想、目標、願望等都是比較長的樂趣) 幸福的深淺,來自該事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淺(如:愛情、友情、激情、偉大之事等) 如果你想直觀和感性的去感受各種幸福感,讓自己自然的去選擇,那麼你可以查閱各種小說、電影等,它們都會讓你得到各種追求幸福的動力,並讓自己更幸福!
⑥ 幸福指數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於幸福指數的理解與誤讀 2007-09-30 ■沈傑 ■對於幸福的追求方式,從前現代時期主要表現為哲學家的思辨和人們個體生活方式的選擇,到現代時期出現了付諸社會運動和制度建構,這體現了一種歷史性的進步。 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成就無疑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現代化又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進程,與客觀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觀幸福並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上升,這無疑構成了現代化的一種困境。 是什麼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最近10年,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對「幸福指數」的某些誤讀 近年來,「幸福指數」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同時也成為一些政府部門的實踐課題。 幸福指數就是指把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通過運用專門的測量工具去獲得人們主觀幸福感的數量化結果。然而,如果幸福指數將在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甚至將在一個地方或國家的發展規劃中扮演一種重要而合理的角色的話,那麼,對於幸福指數尋求一種充分的理解,並且避免各種誤讀,無疑成為一項最基本的前提。 首先,對於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這說明了社會心理體系的高度復雜性,而這種復雜的主觀世界要用數量化的工具來加以測量和說明,無疑是對現代社會科學的局限性提出一個重大挑戰。因此,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是,將幸福指數簡單化的傾向。典型表現之一是,希望通過一份調查問卷就能達成對主觀幸福感全面而准確的把握。而幸福感在測量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進行測量的時間之點上人們所表達的生活感受,是否能夠代表他們在一個時期里的總體生活感受。 其次,幸福指數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其問題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如果說社會心理體系包含理性層面的認知評價和感性層面的情緒感受,那麼,在幸福感中情緒感受這一感性層面常常占據主導地位,幸福感有時是一種很個體化的主觀領域。因此,在實踐領域中,幸福指數可以成為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一個重要方面,但並非唯一方面。在這里,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認為幸福指數能夠作為體現個人生活質量和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一個絕對性指標,從而忽視了對於社會發展內涵和人的精神領域的豐富性的考慮。 第三,作為制定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一種重要參考因素的幸福指數,與GDP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辯證的。GDP是硬指標,幸福指數是軟指標,兩者在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中各具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能夠關懷幸福,說明發展理論與發展實踐上升了一個層次,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了。但決非要在GDP與幸福指數之間做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因此,關於幸福指數又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產生「幸福指數崇拜」,即將幸福指數的意義無條件地誇大化、片面化、偏激化。 對於幸福感的測量,西方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等已經探索了幾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種幸福感測量工具能夠得到普遍認同,許多量表仍處在不斷改進之中。中國與西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會心理都存在差異,從而對於幸福的理解不會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我們若要研製出一套既體現國際水平又符合中國國情的幸福感測量工具,尤其是獲得可以作為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參考的幸福指數,尚有待進行高水準、創新性的多學科合作研究。 http://..com/q?word=%CA%B2%C3%B4%CA%C7%D0%D2%B8%A3%D6%B8%CA%FD&ct=17&pn=0&tn=ikaslist&rn=10&srs=0&srsod=1
⑦ 「夫妻生活」多久一次,才能維持婚姻幸福
對於「夫妻生活多久一次比較好」這個話題真的沒有標準的答案,而且婚姻的穩定也不全靠夫妻生活的頻率來決定的。
其實科學的建議是夫妻生活頻率是一周三到五次。如果頻率太低這個女方真的需要留意一下自己的丈夫是不是在外面有小三了,頻率太高其實也是比較累的。所以這個程度還是要看夫妻的磨合程度。
所以在一個家庭里,維持好家庭的穩固,找到兩個人最舒適的相處方式才是維持婚姻長久幸福的秘訣。而且夫妻生活的頻率有時候也受到很多意外因素的影響,比如如果這段時間雙方都比較忙碌疲憊的話,就不太適宜進行夫妻生活。夫妻生活帶來應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⑧ 31歲結婚兩年多怎麼樣的夫妻生活才是和諧幸福,性生活一周多少次才正正常
3到4次吧 看個人能力吧
⑨ 性愛頻率多少最幸福
一夜七次郎是最幸福郎嗎?
一份國外幸福研究報告顯示,性生活的頻率與幸福高度相關,那麼問題來了,性生活頻率多少最幸福呢?
性生活頻率越高就越幸福嗎?如果是的話,那性工作者們就成了幸福排行榜首,如此來看顯然並不是這樣的。但性愛影視劇小說和性相關用品,都在不停強調次數越多越好,多多多,久久久。
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性是人人都需要的,但很多人所了解的性知識過少,以至於並不知道如何去談性。我們正常范圍能接受到的媒體面,在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允許出現接吻和男女擁抱的畫面的。《新白娘子傳奇》選擇葉童女扮男就是因為相關部門規定不能男女同床的鏡頭出現(汗,看了那麼多年,也是高中才知道許仙是個女的飾演)。
其實美國也經歷過這樣的時間,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審查方要求劇中的夫妻必須分床睡,就算要男女同床的時候,也至少有一個演員的腳一直放在地上。
這樣氛圍熏陶之下,我們的父輩對他們自己會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想必也是相當困惑吧~
你問過父母自己是怎麼來的嗎?
我問過,父母說你是河邊撿的,這讓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思考,我的親生父母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網路上也有問答,而且答案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不同,有個網友說自己父母告訴她,她是充話費送的。如果你現在做為父母,也覺得不知如何給孩子講,可以給孩子看這部《給孩子看的性教育片》。
以上可以看出,我們在性知識方面是多麼的無知。
性知識的普及還得慢慢來,現在繼續回到我們的主題:性愛頻率多少最幸福?
在前幾天的性心理微課堂中,我在線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覺得性愛頻率多少最滿意。當時在線聽的人還是蠻多的,但是回答問題的人數就不多了,只有幾個網友,而且還是男網友回答。頻率大致就是一周3次的樣子,這個答案數據和我所了解的國外的一份報告接近,數據中大部分人士(20幾歲人群)都是希望性頻率在每周2-3次,只有15%男性和12%女性希望每天都有性生活。
研究顯示,幸福會誘發更多的性行為,但是反過來並不行,就是說性愛越多並不能激發更多的幸福感,反而過多的性生活會讓你減少性慾。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性是一種驅動力,當滿足夠,驅力就會降低,就像你餓了要吃東西,吃飽了自然就不那麼想吃了,如果接著吃就可能吃撐。
對性的渴求數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這會受心理狀態的影響。在特別焦慮的時候,或者情緒特別低落的時候,性慾可能增強。我記得有部香港警匪片有個劇情,某位刑偵警員調侃說最喜歡處理喪夫的案子,因為這樣他很容易和新寡婦啪啪啪。人本心理大師歐文·亞隆說過,性可以讓人暫時忘掉死亡,暫時忘掉孤獨。所以那些沉迷於性愛世界的人,其實可能是為了逃避。逃避什麼?每個人的可能有些不同。
到底多少性頻率是最幸福的呢?
據國外一份針對1.5萬人的大型研究調查發現,我們性頻率多少並不是決定因素,而我們覺得自己比不比得過別人性頻率才是關鍵因素。似乎這種比較心理處處都有影響,不管是收入房車伴侶~別人家的XX一直彌漫在我們身邊,現在連性愛次數也要比比~
雖然我們並不好意思開口問別人,「嗨,哥們兒你一周啪啪啪幾次?」但是我們腦子里會有個估計數據,覺得別人會啪啪啪多少次,這個數據會影響你對自己性頻率的滿意度。
其實仔細想想,如果因為太在意數量把性生活質量降低了反而是吃大虧。還不如想想如何提升性生活質量。
最後以一個問答結尾吧,這是微課中一位男性朋友提問,相信也是很多已婚人士的困惑。
他問:現在夫妻之間那啥沒什麼意思,有時還覺得有些煩,怎麼辦?
答:和同一個人做愛,甚至以固定模式做愛,久了,覺得煩是正常的,就像總是只吃白水煮土豆,誰都會煩。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們並不能像選擇菜品一樣,隨便的就換一個人,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想法換換方式呀,就像把土豆拿來紅燒,爆炒,甚至清燉,還可以加一些其它配料。性愛也可以多樣化,可以加些不一樣的元素進來,如何加?這就要你和伴侶商量了,選擇你和對方都接受的方式,那就OK啦~
文:郭羽靖 | 轉載自公眾號我愛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