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愛人若愛其身一《墨子》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愛別人就像愛來自源己。原文出自於戰國墨子的《墨子·兼愛上》。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
❷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莊子/荀子/老子/楊朱/惠能/秦始皇/董仲舒的幸福觀是什麼
孔子:君主仁愛 百姓安居樂業。墨子:博愛之心,海納百川。老子:隨遇而安,無人治,無法治。韓非子:社會井然有序,百姓奉公守法。莊子:世界與我有何關系。荀子:生命在於前行。楊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惠能: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秦始皇:子子孫孫永遠是人主。董仲舒:積極入仕,實現價值。
❸ 墨子的思想是什麼
墨子倡導「兼相愛,交相利」,訴求天下之大利,近乎西方功利主義所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盡管墨家學說也有守舊和迂腐的內容,但其思想主旨無疑具有人民性。而且,他們「赴火蹈刃」,「摩頂放踵」,「以自苦為極」,有著殉道者般的自我犧牲精神。史載,墨家巨子腹�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准備網開一面,送個人情,而腹[黃享]拒絕道:「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於是他親手殺了自己的兒子。據《墨子·貴義》載,有朋友勸說墨子,如今天下自私自利,你又何苦承擔道義呢?墨子用個比喻加以回絕:有子十人,一人耕田而九人好吃懶做,食者眾而耕者寡,難道那位耕者不該加倍努力嗎?然而,墨者的做法常遭到誤解與中傷。如後世有人說墨家的故事多誇飾之辭,有人把腹[黃享]殺子的大義滅親說成是目無國法。倒是胡適說了句公道話:「試問中國歷史上可曾有第二個『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人么?」這大概算是墨子不幸中的萬幸吧。
除了在政治上主張兼愛、非攻之外,墨子和墨家還有其它很多當時來說很獨特的思想:
刻苦生活——墨子教弟子著短衣草鞋,晝夜工作不休息,以自願吃苦為高尚。如果不能刻苦,就算違反大禹的遺教,不配稱為墨者。
聽從巨子 ——墨者尊巨子為聖人。巨子有命,墨者一定要聽從,統治階級的嚴罰厚賞,不能阻止墨者對巨子的聽從。
捨命行道——墨子門下多勇士,弟子三百人(一說一百八十人),都能赴火蹈刃,死不回頭。巨子孟勝守城戰死,從死弟子一百八十五人。孟子說「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就是說,只要對大眾有利益,全身從頭到腳被磨成粉末,墨子也願意。這種勇敢犧牲的精神,當然很高貴,可是道路走錯了,赴火蹈刃不是為大眾而是為少數國君和貴族。
嚴守家法——巨子腹 (音吞tūn)住在秦國,兒子殺人,秦王說,「先生年老,只有一子,我已赦免他的死罪。」腹 說,「墨家有定法,殺人者處死,傷人者處刑,為的禁止人殺傷人。大王雖有好意,我不可不行墨子的定法。」腹 不聽秦王的勸說,把兒子殺死。
實行教義——墨子弟子勝綽,被推薦到齊國做官。勝綽跟從主人作戰很勇敢,墨子責備他違背《非攻》的理論,教他辭官回來。
分財互助——有餘力余財的人應該扶助貧乏人。弟子做官得祿,一部分送墨子作費用。
❹ 網路中的墨子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子:夫子
第二個子:「子」在古代是尊稱,相當於現在的「先生」
❺ 幸福有定義嗎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目錄
定義
簡介
幸福的分類
對幸福的心理學測量
幸福的實際測算
幸福的來源
幸福的象徵物
缺乏幸福感的原因
展開
編輯本段
定義
幸福的定義:
幸福是指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安詳、平和、滿足的心理狀態。
幸福是當一個人在追求目標時達成的理想狀態和內心喜悅的激情。幸福是一個人對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滿足。
幸福是一種持續的狀態。
馬克思定義幸福:
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種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編輯本段
簡介
幸福,英文為Eudemonia。「幸福學說」英文是Eudemonism,也翻譯成為西方哲學中的「倫理學說」。
幸福的內涵意義:從積極的方面說,是快樂。從消極的方面說是沒有痛苦。因此民俗認為幸福便是【人生該是沒有痛苦的快樂生活】。追求幸福自古就有,人們通過占卜、祈福等各種方法探索保持幸福的方法,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積累,不同的宗教文化有了不同的方法,中國古代民俗上認為,女士佩戴紫冰銀鑲嵌藍絨晶的飾品、男士佩戴紅竹石飾品,之後請法師按照生日在結印冊上加添結印:農歷3月4月5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添加「聞竹結印、山岐幡結印、雲月舞鶴結印」。農歷6月7月8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添加「扶桑傘幡結印、葉影結印、橘梗結印」。農歷9月10月11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添加「出雲鞍馬結印、雲月舞鶴結印、山岐幡結印」。農歷12月1月2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添加「贔屓結印、竹內古河結印、竹雀結印」。 飾品、石碑護身符、結印三者配合就是風水裡的三元風水局,缺一不可。古代的中國認為這樣可以保持住幸福和讓幸福快些到來。
幸福的種類
中西哲學家對【幸福說】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精神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個人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全體的快樂為幸福】。
著名慈善公益組織國際君友會王愛君分述如下:
一、西方哲學家:
(一)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四六零~三七零年)主張:【人生的意義應以快樂為主,所以人該盡量愉快,擯除痛苦。】並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於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於神明的靈魂上。】因此,德氏被稱為精神的幸福主義者。
(二)蘇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三九九)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蘇氏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
(三)柏拉圖(Plato,前四二七~三四七)主張:人生的目的是止於【至善】(Summum 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養人的【智、義、勇、節】四樞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後人的靈魂可以解脫以達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
二、中國哲學家:中國哲學家被稱為【以快樂為幸福】主義者,有楊朱與墨子。
(一)楊朱(前四四○~三六○)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耳!】又說:【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並言:【損一毫利太下,不與也。】因此,楊朱被稱為【極端的個人縱欲主義】。
(二)墨子(約前四六八~三七六,或四七九~三八一)主張:【兼愛說】,以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幸福,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因此,墨子被稱為唯眾的幸福主義。
編輯本段
幸福的分類
幸福的多少
幸福的多少,來自有幸福感知事件的多少和頻率。幸福多少和頻率是基於對各種新奇事物的接觸所帶來。
幸福的大小,來自所做有幸福感之事的大小(如導存社會、地球等都是大事)
幸福的長短,來自有幸福感知事持續時間的長短(如大的夢想、目標、願望等都是比較長的樂趣)
幸福的深淺,來自該事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淺(如:愛情、友情、激情、偉大之事等)
如果你想直觀和感性的去感受各種幸福感,讓自己自然的去選擇,那麼你可以查閱各種小說、電影等,它們都會讓你得到各種追求幸福的動力,並讓自己更幸福!
編輯本段
對幸福的心理學測量
幸福感指數
測試被試目前體驗到的幸福感的工具。美國心理學者A.坎貝爾等人1976年編制,分總體情感指數和生活滿意度兩部分。總體情感指數由與被試生活質量有關的8個項目組成,從不同角度描述情感的內涵;生活滿意度指數僅有一項。量表適用於18歲以上成年人,可採用紙筆測驗形式,無答題時間限止。
具體核算過程與評定:1、被試對每道題做出7點評定,計算時將滿意度加權重1.1,然後再與整體情感量表的平均分相加。2、總分范圍在2.1(最不幸福)與14.7(最幸福)之間,分數越高,表明幸福感愈強。3、該量表與事實的一致性是計算總體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其信度系數為0.55,再測信度為0.56。4、該量表的效度是計算總體情感指數與另一種幸福感的量表相關,系數是0.52。
幸福量表
亦稱「Paychap調查表」,評鑒一般人的快樂感的工具,目的是評價一項快樂技巧的訓練效果,美國心理學家福代斯1986年編制。除測得總分外,還能測量4個因子分:(1)已獲得的快樂感;(2)快樂性格;(3)快樂態度與價值觀;(4)快樂的生活方式。適用於成人,採用紙筆測驗。量表共有兩套,每套包括兩個相配的量表,每套量表有80道測題。被試對測題做出二擇一的選擇,分數越高,表示越愉快。該量表的復查信度平均為0.92,三周後的再測信度為0.86;其效度是計算與情感量表的相關,系數為0.72。
❻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莊子/荀子/老子/楊朱/惠能/秦始皇/董仲舒的幸福觀是什麼
孔子:君主仁愛 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樂則樂
墨子:博愛之心,海納百川。——注重自身品德修養
老子:隨遇而安,無人治,無法治。——增強自身適應能力
韓非子:社會井然有序,百姓奉公守法。——天下太平
莊子:世界與我有何關系。——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荀子:生命在於前行。——不斷充實自己
楊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自己
惠能: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吾日三省吾身
秦始皇:子子孫孫永遠是人主。——別人快樂,我就快樂
董仲舒:積極入仕,實現價值。——讓自身所學能為人所用
❼ 墨子的思想,是什麼
主要是:兼愛,非攻,墨子的兼愛大概就是指沒有等級觀念的平等的愛,
愛別人的父親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
愛別人的兄弟像愛自己的兄弟一樣,
而儒家『仁』的思想是有等級觀念的。
而非攻大概是指墨家學派反對發動不義之戰的和平願望,
非攻並非指不主張打仗,而是不主張打非正義戰爭。
望採納
❽ 怎麼理解幸福的含義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生活在幸福家庭中,但大多都身在福中不知福。做一點家務,干點活就喊苦;跑會步,打會球就喊累。但是相對於過去為了祖國解放而不懈奮斗的革命先輩,我們似乎顯得那麼的渺小。「嬌生慣養」「身嬌肉貴」等詞語似乎總是用來形容這些孩子。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卻沒有幾個人真正明白幸福的含義。也沒有幾個人懂得該如何去追求幸福,該如何理解幸福,該如何珍惜幸福。我埋怨我自己,為什麼我沒有幸福,為什麼當幸福來臨是我無法抓住它,我無法留住它……
幸福,往往是在不經意之間所體現,一個微笑,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有可能使一處於痛苦的人感到快樂;可能使一個處在絕望中的人看到希望,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幸福到底是什麼?是金錢,是友情,是親情還是……但最終,我明了,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有不同的體會——窮人也許認為,幸福就是豐富的物質生活;富人也許就不這么認為,他們會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確,一個人連吃飯都成問題,怎麼會想去滿足精神方面的食糧呢?一個人整天不愁吃穿,他幹嘛去想我要怎麼填飽肚子呢?
有人會認為,幸福是和朋友一起玩樂,因為他根本沒有朋友;有人會認為,幸福是身體健康,因為他全身都是病;也有人認為,幸福與戀人浪漫約會,因為他沒有戀人。
但那次經歷使我明白,原來幸福是與家人一起生活:2008年7月24日下午,我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了一家外地工廠打工。由於是第一次外出,而且沒有熟人,所以,很孤單。一天工作12小時,飯又很難吃,湯幾乎是白開水我第一次感到與家人生活是那麼的可貴。我第一次想念家人,所以做了沒幾天就挨不住,卷鋪蓋走人。
現在我明白了幸福是什麼,幸福是與家人共同生活。幹家務並不辛苦,只要享受與家人一起生活的時光。
其實幸福是無處不在的,在你身邊,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幸福存在。沒有朋友的人,必定是自己有什麼地方做不好,所以沒有人願意與你做朋友;身體不好的人,必須堅持運動,要有好的作息習慣。
幸福,是靠自己創造的,並不是別人給的;是要自己努力爭取,不是靠別人施捨。
正如道家創始人老子所認為的,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所以,幸福與痛苦是共存的。當你享受幸福是,你必定已經嘗過痛苦的味道了,同樣,在痛苦的時候,你不能只想著痛苦,你應該想到付出後的收獲,想到苦盡甘來。的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有付出,必定有回報,享受回報,也就感到幸福。但你必須記住,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人不可能更不可以不勞而獲。
❾ 幸福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幸福,英文為Eudemonia。幸福說,英文是Eudemonism,是西洋哲學中的倫理學說。幸福的意義:積極言,是快樂;消極言,是沒有痛苦。因此,幸福說,便是主張「人生該是沒有痛苦的快樂生活」。中西哲學家對「幸福說」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精神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肉體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個人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全體的快樂為幸福」,著名慈善公益組織國際君友會王愛君分述如下:一、西方哲學家:(一)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四六○~三七○年)主張:「人生的意義應以快樂為主,所以人該盡量愉快,擯除痛苦。」並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於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於神明的靈魂上。」因此,德氏被稱為精神的幸福主義者。(二)蘇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三九九)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蘇氏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三)柏拉圖(Plato,前四二七~三四七)主張:人生的目的是止於「至善」(Summum 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養人的「智、義、勇、節」四樞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後人的靈魂可以解脫以達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二、中國哲學家:中國哲學家被稱為「以快樂為幸福」主義者,有楊朱與墨子。楊朱(前四四○~三六○)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耳!」又說:「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楊朱篇)並言:「損一毫利太下,不與也。」因此,楊朱被稱為「極端的個人縱欲主義」。墨子(約前四六八~三七六,或四七九~三八一)主張:「兼愛說」,以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幸福,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因此,墨子被稱為唯眾的幸福主義。
幸福的分類
幸福的多少,來自有幸福感知事件的多少。 幸福的大小,來自所做有幸福感之事的大小(如導存社會、地球等都是大事) 幸福的長短,來自有幸福感知事持續時間的長短(如大的夢想、目標、願望等都是比較長的樂趣)幸福的深淺,來自該事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淺(如:愛情、友情、偉大之事等) 如果你想直觀和感性的去感受各種幸福感,讓自己自然的去選擇,那麼你可以查閱各種小說、電影等,它們都會讓你得到各種追求幸福的動力,並讓自己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