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人的幸福是什麼
古代比較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情況有過。古代人民富足,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古代環境沒有污染,山清水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古代沒有匆匆的生活節奏,人們可以遊山玩水,欣賞美景。古代不用學一大堆學科,就學語文最要緊。
②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含義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積極心態,對生活的愉悅體驗,對身心健康的追求,對人生的渴望,需要的滿足感,快樂的找尋,多巴胺的舞動,對未來的希望。對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在一生中的感悟不同,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菜根譚》中寫道:“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佛處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意思是:世人以為心有所得是一件快樂的事,可這種願意與追求卻常常被追求樂土引向苦難與痛苦之中,心胸寬廣、虛懷若谷的人能承受苦難、逆境、挫折的精神洗禮,在苦難中享受抗衡的快樂。
人生如路有起有伏,對於農民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亦為樂,在播種希望的過程中有苦也有甜。得到土地時很幸福快樂,天災人禍中得到痛苦,安一份希望又心中變暖,擁有把握時又轉為高興,有收獲時陽光燦爛。
不管快樂與否,人是抗爭不過世界,卻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能因世界帶給自己的困境中而選擇痛苦。人心要像太陽一樣自帶光芒,這種光芒就是自己的熱情,熱情中展現塊樂。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何不快快樂樂生活呢?
幸福是什麼呢?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對生活的滿足感,不在於生活給你提供什麼,而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感受,付出也可以快樂,體驗也是一種享受,獲得是一種美好。可以設定永遠的期待和信仰,還可以自行設定比上不是比下有餘的滿足,還可以放下貪、嗔、痴、欲、氣、怨、執、迷等,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③ 幸福是什麼意思
幸福,是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啟蒙文》定義: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識)對自我進行覺知時的滿意狀態。
新釋:幸福存在於差異化中。差異化的存在,不僅是合理合情的,而且是一門大學問,從人類認知學角度看,它就是產生幸福感的源泉。(古樸)
(3)古代說的幸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幸福延伸閱讀——衡量:
幸福是不痛苦,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與幸福心理狀態的主觀情緒。
大部分人在談論「幸福」時,都是指這種「幸福」——個人愉悅的感覺,積極的情緒,它是短暫的,易逝的,獲得也相對簡單,有許多的捷徑,比如性、巧克力、葯物。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劃分為三個維度——快樂、投入、意義。每個維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將淺層次的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處更大的事情。
④ 幸福的含義是什麼
幸福是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幸福不僅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和創造。 幸福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一個人在地里勞動,滿頭大汗,可是他覺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個人在自家花園里散步,可是他覺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實,你覺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與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幸福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事業做成了,願望實現了,你愛的人與你結婚了,你應該是幸福的了。 什麼是幸福?遇到的—— 一個無所事事的窮人說:有錢就是幸福。 一個匆匆忙忙的富人說:有閑就是幸福。 一個滿頭大汗的農民說:豐收就是幸福。 一個漂泊他鄉的遊子說:回家就是幸福。 一個失去雙腳的殘者說:能走路就是幸福。 一個失去光明的盲人說:能看見就是幸福。 一個日夜加班的工人說:不上班就是幸福。 一個德高望重的醫生說:治好病就是幸福。 一個四十有幾的光棍說:有女人就是幸福。 一個衣不遮體的乞丐說:有飯吃就是幸福。 一個參加高考的學生說:考上大學就是幸福。 一個北京奧運的選手說:拿到金牌就是幸福。 一個丟失孩子的母親說:找到孩子就是幸福。 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說:能夠活著就是幸福。 ...... 幸福是什麼?想說—— 幸福是吃得好,住得好,睡得好,穿得好。 幸福是抽根好煙,喝杯好酒,品口好茶。 幸福是你沒有仇恨的人,別人仇恨的人不是你。 幸福是沒有煩心的事,也沒有煩心的人。 幸福是你不欠別人的錢,別人也不欠你的錢。 幸福是人人為你,你為人人。 幸福是你愛的人也愛你,您喜歡的人也喜歡您,你想念的人也在想念你。 幸福是讀一本精彩的好書,是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是看一部火爆的電影。 幸福是每天早晨有一杯熱牛奶和兩只雞蛋,晚上睡前有一碗八寶粥 。 幸福是冬天的時候不覺得冷,嚴熱的夏天不覺得熱。 幸福是考個高分數,讀個好大學,選個好專業。 幸福是找份好工作,娶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 幸福是不斷地努力,是不停地拼搏。 幸福是一次次地成功,是一次次地分享。 幸福是一杯清清的開水,也是一杯濃濃的熱茶。 幸福是一聲輕輕的問候,也是一次及時的鼓勵。 幸福是一張白白的紙,也是一支靈巧的筆。 幸福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也是一把花俏的雨傘。 幸福是一輛高檔汽車,是一艘豪華輪船,也是一架太空梭。 幸福是一座高高的山,是一條長長的河,也是一片蔚藍的大海。 幸福是平平安安,幸福是萬事如意。 幸福是健康長壽,幸福是事事順心。 幸福是生活美好了,家庭和睦了。 幸福是國家富強了,世界和平了。 幸福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幸福。 我們愛幸福,幸福愛我們。...... 但願這世上所有想幸福人都能得到幸福。
⑤ 古代有幸福的說法嗎
幸福二字連用,恐怕是宋代以後的事,而且連用起來的意義,也遠非近世對於愉悅、舒適、如意的生活或境遇的描述。最早使用「幸福」,應該是把「幸」字當「祈望」、「盼想」的動詞,所以《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一》說到唐憲宗迎佛骨於鳳翔,奉納於宮中,韓愈寫《諫迎佛骨表》,皇帝氣得差一點貶死韓愈,可是盡管祈福如此虔誠的皇帝也未能安享天年。史家說:「幸福而禍,無亦左乎!」意思就是,求福而得禍,實在是大大地悖拗人意呀!
⑥ 幸福這個詞在古代的時候就有的嗎
早在《博弈聖經》中就寫道:
信任並自由地給予和欲意的收入,定義為幸福
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倫理學標准概念)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⑦ 中國古代的幸福觀主要強調個人幸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
儒家所倡導的幸福觀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佔有統治地位,對中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響最為深遠。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沖擊、西方價值觀受到追捧以及國人普遍感到精神無根的當今社會,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在幸福觀問題上的思想和觀點,對於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五福」幸福觀
中國傳統文化對幸福問題的系統探討,始於春秋中葉以前的《尚福,威用六極」的思想,這一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傳統幸福觀的發展,儒家、道家、墨家均對解釋和發「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這五方面內容構成了幸福的要素,而六極的內容則是遭橫禍短命夭折、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憂愁而不得開心、睏乏於財、貌狀及醜陋而遭人厭惡、志力懦弱而常抱驚懼之心。由此可見,五福皆是吉祥好事,而六極則皆是窮極惡事。福者,人之所欲,皆嚮往之;極者,人之所惡,皆畏懼之。重要的特點:一是把福與禍視為綜合性概念,福與禍包含有豐富的內涵,福有五種,禍有六極,五種幸福要素的綜合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獲得幸福的標准;二是把福與禍放在一起討論,要認清什麼是福,就必須分析禍,從福與禍的比較中尋找幸福的真義;三是把幸福與道德聯系起來,將愛好美德看成是幸福的一種表現形式,「攸好德」既體現為個人的品德,同時也是個人獲得幸福、避免災禍的實踐路徑。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觀
幸福觀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壽命、富貴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運決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夠通過人的努力而獲得。
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於任何物質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貴貧賤之上的一種心理體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吃粗糧,喝生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不正當的財富和官職就像過眼煙雲。在孔子看來,幸福與物質的豐裕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採取「不義」即不道德的方法獲得富貴,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⑧ 幸福究竟什麼意思
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沖擊、西方價值觀受到追捧以及國人普遍感到精神無根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然慾望卻無止境,一時間迷失在追尋幸福的路上。
我國古人從不缺乏對幸福的獨到見解,如《洪範》中的「五福」論、儒家的道德幸福論、道家的自然幸福論等,使古人過著自由豁然、知足寡慾的生活。茶餘飯後,我們不妨借古風而行,看古人如何駕馭生活、享受幸福。
當然,此策劃並不是為了說明古人就一定比今人更幸福,而是想通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觀點來看一看古人對「幸福」抱著一種怎樣的態度,最起碼能傳達一種信息:幸福,其實很簡單。
「你幸福嗎?」每當有人問起這個問題時,我們總感覺無從開口。幸福究竟是什麼?或許提問者也拿不出標準的答案。那麼不妨看看我們的古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幸福觀,究竟能給我們回答這樣的問題什麼啟示吧。
《洪範》:幸福的源頭
武王滅紂之後,將被囚禁的紂王叔父箕子釋放並勸其歸順,但是箕子執意不肯,欲北走朝鮮。武王無奈,遂封其為朝鮮侯,臨行前,箕子寫下《洪範》,提醒武王治國方略。在這篇著名的政論文章中,箕子將「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列為治國安邦的第九大方法。
所謂五福,就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意思就是要想幸福必須具備5個條件,即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
所謂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翻譯過來就是造成不幸有6個因素,即短命、多病、多憂愁、貧窮、貌狀丑惡、性格懦弱。
與其說這是治國方略,不如說是一種意識形態,大概的意思就是:你若安好,我便「賜」你「晴天」,你若叛離,小心我「畫個圈圈詛咒你」。
如果說制度上的約束還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的懈怠慢慢鬆弛的話,那麼,心理上的束縛卻可以長久地縈繞在腦中揮之不去。「王福」之說彷彿魔咒一般,千百年來,長久地存在於人們的心底,並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幸福觀。
每當有人過生日時,我們會祝主角長壽;過節時,我們會將富裕安康等吉祥話貼在門上;教育孩子時,我們常說要行善積德……箕子善於占卜和陰陽歷法,這句既飽含祝福又充滿詛咒的帶有濃厚巫祝味道的規范,伴隨著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
儒家:精神的富翁
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多子多孫是中國古人幸福觀念所必不可少的內容。但在《洪範》中的「五福」論中並未提及兒孫、子女的內容。對此,後來的儒家在這方面予以補充,並大倡孝道。
先秦時期的儒家繼承了「五福」幸福觀,把壽命、富貴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運決定的,唯有「攸好德」是在我者,可以通過追求獲得。
因此儒家的幸福標准在於精神或道德方面,即享受「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天倫之樂、為輔德而交友的快樂,以及「反身而誠」、道德體驗的快樂和幸福。此外,儒家還認為自我獨樂不如與民同樂,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可以說旨在求得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春秋時期,當落寞的貴族四處出擊,尋求聞達的機會時,一位名叫顏回的小夥子卻能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其老師贊他「賢哉」。
同樣,他的老師孔子也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後人稱為「孔顏樂處」,也是儒家傳遞給我們的幸福觀,那就是超越了物質揮霍的精神上的快樂,是平凡而普通的快樂,譬如《論語》開篇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之後,孟子從人性善的角度出發,將「仁」、「義」結合起來,提出人與生俱來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從中發展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德,並提出「養吾浩然之氣」,即可達至幸福。而荀子則從人性惡的角度提出「化性起偽」的辦法,通過克制、引導、矯正等辦法,遏制人性之惡,引導向善,從而獲得幸福。
在中國古代,儒家的幸福論後來一直在人的思想領域占統治地位,王充、呂坤等人的「命定」、「氣運」幸福說雖強調幸福不可以個人之力而致,但從不肯以敗壞德行來換取生活的幸福。
⑨ 古代形容幸福的雅稱古代形容幸福有什麼雅稱
1、古代形容幸福的雅稱:福氣。
2、每個人看待福氣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每個人所理解的幸福,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只是總的來說,福氣可以概括為一個字「好」,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身體健康,生活美滿等等,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所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好的,這大概就是福氣所代表的含義。
⑩ 古代人的幸福感從哪裡來
隨著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上升,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應的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起來。其中幸福感就經常被人們提起和討論,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比較注重精神層面的建設,古人們對幸福感的討論和表達也存在在各種詩詞和文獻中。雖然每個人對幸福感的定義各不一樣,但是還是有一些共同之處的,比如對安逸閑適生活的嚮往、不過於沉溺功名利祿和紙醉金迷的生活、對超脫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陶淵明追求悠然的生活是眾所周知的,這種觀點跟當時的小農社會很吻合,這種幸福觀就不像莊子的思想那樣顯得曲高和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流傳甚廣和人們對這詩詞的倍加贊頌也能說明古人當時對這種幸福觀是多麼推崇了。陶淵明的詩詞中充滿著對安靜閑適生活的嚮往,這也說明大多數的古代人並不是極度功力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有這樣思想的人經常處於歡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