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泰勒·本·沙哈爾的文章 財富與幸福 閱讀答案
財富與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爾
①金錢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魚翅和城堡),只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有趣的是,我們經常搞不清楚目標和手段的區別,以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會風氣一樣,用金錢來作為至高財富的衡量標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並不是說賺錢或存錢是錯誤的,物質上的富有可以幫助個人甚至社會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錢上的保障,可以讓我們向不喜歡的工作說「不」,或是讓我們不為賬單煩惱。但是,金錢本身並沒有價值,而是因為它可以帶來一些豐富的經歷。物質本身並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或是精神上的財富。
③研究顯示,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其實和大眾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學家大衛·邁爾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幸福與財
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極窮困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此外,還有報告指出,在過去的50年裡,美國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沒有什麼變化。
④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在富有之後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過程中還要沮喪。「忙碌奔波型」的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可以為將來帶來好處,這樣想可以減少他們的負面情緒,然而一旦達到目標,發現所得到的無法使自己快樂時,他們就無法自拔了。這時,他們會充滿了絕望,因為沒有目標他們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著壓力和煩惱的問題,他們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貓王、瑪麗蓮·夢露、麗絲·泰勒、比利·好樂迪以及馬拉多納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們不開心。在成功之前他們可能也曾有不開心的日子,但他們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們就會得到幸福,而當他們達到目的時才發現,原來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時,他們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質和地位可以帶來永久的幸福破滅了,而陷入「現在怎麼辦」的深谷。他們接著成為「虛無主義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於是就去找尋另外一些毀滅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財富無法使人幸福,為何還是令我們如此痴迷呢?為什麼獲得財富可以超過尋找生命的意義呢?為什麼我們以物質為標准作決定時可以這么自然,而以內心為標準的時候卻這么困難呢?
⑦用一個比較革命性的說法:有可能是我們的過去影響了我們。當人類還在原始時代時,更多的物質資源決定我們是否可以度過下一個嚴冬或是自然災害,因此儲存成為一種習慣。至今,很多未來已經相當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拚命儲蓄。儲蓄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僅僅是為了儲蓄。我們不再為生活而儲蓄,而是為儲蓄而生活。
⑧在決定和判斷的過程中,人們通常也會將物質放在精神之前去考慮,主要原因是物質容易計算。我們習慣性地對物質作出評價,比如財富和聲望,而不是難以衡量的情緒或意義。我們所羨慕的是物質上的東西。有錢人因為他們的財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質變成了用來衡量的唯一標准。學術界的人以出版量作為升職的標准。我們在每一個時期結束時會以物質上的東西來衡量我們的成果,例如我們「賺了」多少。就像勞倫斯·波特(Laurence G. Boldt)在《禪宗與生活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說的:社會教我
們的道理就是物質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數」得出來的東西。房子的價值可以用錢的數量衡量出來,而我們對家庭的愛卻不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書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給每個人所帶來的價值卻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選自《幸福的方法》,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刪節)
17.本文論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麼?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補充一個論據,簡要論證第③段「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這一觀點。(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請你具體說明第⑥至⑧段得論證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財富可以是實現幸福的方法,但擁有財富不等於擁有幸福。
18.分析了以財富作為幸福會帶來壓力和煩惱的原因。舉例論證。
19.恰當的道理或事實論據均可。能結合「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這一觀點對自己所舉論據進行恰當的分析。
20.首先承上啟下,提出人們為什麼還是用財富決定幸福的問題;接著從歷史的角度,對「過去影響了我們」這一原因進行分析;再從決定和判斷的容易性,對「物質容易計算,而情緒或意義無法衡量」這一原因進行分析,最後結合道理和事實作補充論述。
㈡ 幸福是什麼
每個人看似生活在同樣一個世界裡,但是由於視角不同,就像帶著不同顏色的眼鏡,看待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就像是生活在鏡像世界裡一樣。《幸福的方法》中,沙哈爾教授定義幸福是「對幸福的感知力」。
所以我們可以像鍛煉肌肉一樣鍛煉我們幸福的能力。、
3.讀書
如果不能出去旅遊,那麼身體和心理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很多人說,讀書多痛苦,我讀書的時候就不開心,想睡覺。但是讀書的過程就是和作者,和思想家進行交流談話的過程,我們通過讀虛構類的小說,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通過實踐工具類書籍的方法,可以提高我們的技能,通過閱讀認知類的書籍可以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直接提高幸福的能力。
㈢ 你認為的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
泰勒·本沙哈爾在他的哈佛最受歡迎幸福課上,提出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他們分別是忙碌奔波者,享樂主義者,虛無主義者和感悟幸福者。
忙碌奔波者追求未來的幸福,現在的一切痛苦都值得,非常像我們高中老師和我們說的,現在忍一忍,考上大學就好了,大學老師也說,現在努力學習,好到好工作就好了,進入職場後依然暗示自己,現在努力努力,當上領導就好了。
等真
正功成名就之時,再回頭看發現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努力在努力,而功成名就後的快樂卻滿足不了太久,因為新的目標出現了,努力這件事還得堅持下去。
享樂主義者則反過來,他們用未來可能的痛苦,來換取當下的快樂。他們總是盲目的滿足慾望,卻從不考慮後果,因為
他們認為充實的生活可不就是不斷的滿足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慾望么?
眼前的事只要能讓自己開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個更刺激的樂子再說。但是短暫的享樂有時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快樂的閾值只會越來越高,新鮮感帶來的刺激永遠滿足不
了。
這時候各種消費主義陷阱、各種娛樂方式、甚至吸毒出現在他們視野中。
忙碌奔波者把目標當作了幸福的本質,而享樂主義者則把快感當作了幸福的本質。
目標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快感也是,但是目標至少能給你成就感的反饋,能給你
的生活帶來其他正向情緒的改變,而快感過後,更大概率是虛無。
這時候,就容易變成第三種人生模式——虛無主義者。
既然目標就像慾望一樣,永遠無法滿足,把你拖入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努力中,而快感的更是既短暫又讓人疲憊,虛無主義
者於是選擇放棄追求幸福,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
如果忙碌奔波者代表為了未來而活,享樂主義者代表著為現在而活,那麼虛無主義者則代表沉迷於過去而放棄現在和未來的人,他們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
這種心態還有一個概念,那就是馬丁塞利格曼說的「習得性無助」,當你接受現實,向命運投降以後,就陷入了安
靜的絕望,就算你遇到了新的機會,
就算你換了一個環境,你的心依然是灰色的。
這三類人都有自己對於幸福的理解,或者說偏見,因為他們堅持了這種偏見,所以他們並不一定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接著提出了核心的觀點,就是怎麼樣做一個感悟幸福者,一個不僅能夠在當下感受幸福,也能在未來感受幸福的人。
他其
實是忙碌型和享樂型的結合體,既要享受過程,也要感受結果,用目標驅動行為,在行為中感受意義。
仔細回想一下,有沒有一件或兩件事情中,讓你同時感受到當下和未來的幸福呢?
肯定有,那就是我們時常會說的使命,還有我們現在經常提
起的心流,使命使命,就是值得使用自己的命去做的那件事,而心流就是能夠流動穿過你的內心的那個時刻。
㈣ 《哈佛積極心理學筆記》 幸福是什麼
幸福,有人曾經把它編在歌里,有人曾經把它寫在書籍中。今天,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里。不僅如此,沙哈爾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為了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論證幸福是什麼。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 幸福是所有人應得的。沙哈爾博士堅信,無論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獲得幸福。他在此貢獻了多年來學術上的研究成果,把它們呈現給所有人,與大家分享終身提升幸福的方法。 ——美國在線(American on-line) ,這學期啥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是沙哈爾博士講授的積極心理學,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如何 獲得幸福」。沙哈爾博士自己本身就是幸福的榜樣。他放棄了「多發表論文才能證明學術成就」的哈佛傳統觀念,全心全力地投入到積極心理學相關嶄新領域的研究上,這些研究注重如何讓人提升實際幸福感,而不是只注重傳統的心理理論研究。 ——美國國國家廣播電台(NPR) 1.遵循內心的熱情。選擇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且能夠讓自己快樂的課,而不要只是為了輕松地拿一個A。 2.盡量多和自己的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的工作纏得不可開交,親密的人際關系才是獲得幸福感的不二法門。3.正確地看待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那些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關鍵是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4.接受自己。煩亂與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坦然地接納這些,允許自己偶爾地失落和傷感;然後再問問自己,接下來做什麼會讓自己感覺更好一些。5.簡化自己的生活。更多並不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未必對自己有利。審視自己是否參加了太多的活動?應該求精而不在多。6.有規律地為自己安排鍛煉。體育運動應該是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事情。適當地做一些體育運動,能夠?大地改善身心健康。7.保證高質量的睡眠。每天保持7~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在醒著的時候,會讓自己感覺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感到更開心。8.慷慨做人。沒有錢沒有時間一樣可以幫助別人。當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在幫助自己的時候,也有可能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9.勇氣。即便心懷恐懼,依然勇敢向前。10.始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一切都當成理所當然的存在。
㈤ 積極心理學 沙哈爾
本一沙哈爾,美國人,22歲時到哈佛大學學習心理學和哲學。本科畢業後,作為哈佛大學最優秀的三個學生之一,被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教育學。工作兩年後,也就是在他29歲時,回到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
他講授的課程包括:「積極心理學」和「領導心理學」。他的「積極心理學」課程打敗了歷來的王牌課程「經濟學原理」,成為最受哈佛學子歡迎的課程——哈佛大學中有20%的學生選修此課,也就是說,每五個學生中就有一人選修他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創下了哈佛大學歷年來聽課率最高的歷史記錄。並且,有23%的聽課者向教學委員會反饋,這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因此,本一沙哈爾被譽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在美國為500強企業的領袖及高層管理者培訓,其課程因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被譽為「摸得著幸福」的心理課程。
㈥ 泰勒•本沙哈爾認為幸福是什麼
摘要 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沙哈爾認為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成功、金錢和地位都不是衡量人生的標准,衡量人生的標准只有幸福。聲望和金錢都只是實現幸福的手段,幸福是所有目標中
㈦ 認為自己達成目標就可以幸福的人在本沙哈爾的幸福模型中屬於哪一類型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這邊正在努力給您總結,請您耐心等待,我是子時老師,後續有任何問題您都可以找我咨詢。請您稍等。
㈧ 認為自己達成目標就可以幸福的人在本沙哈爾的幸福模型圖中屬於哪一類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5
㈨ 泰勒 本沙哈爾認為幸福是什麼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幸福是什麼
——讀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
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泰勒,從理性的角度,探討研究了一個一般人認為庸常的生命話題——幸福。我們多數人認為人這一輩子總該去做些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不然活著會覺沒意義,似乎消解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殊不知,人們很多時候只知做事是為了有意義,卻忘記了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我做的事有意義,但我幸福嗎?或許有時會覺,有意義就夠了,也就把有意義當成了生活目的本身,也就把有意義等同了幸福本身。事實並非如此。有幸福感才是活著的最大意義。不然不管你從事多麼偉大的職業,你做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單是有意義你也不會有真正的滿足感。只有既有意義又能讓你快樂的事情才會帶給你長久的幸福感。
真沒想到泰勒會把「幸福」開設為一門課程,在哈佛大學教授它;更沒想到這居然成了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泰勒在哈佛成了最受歡迎的導師。真沒想到當學生聽完他的課,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我原想著幸福只是一個庸常的生活命題,盡管我覺得幸福很重要,人人都渴求,但拿它作為課題研究還是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不過勤奮的疲憊的現代人的確開始關注自我了,這是事實。現在有些調查統計是關於某些城市的市民幸福指數,某些國家的居民幸福指數,某些行業的員工幸福指數……這些都說明現代人更關注自我了,更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了。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居然可去做專門研究,居然開成了課。
想到現代人,想到現代人的當下的生活,「幸福」完全可以去做專門研究,處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很多忙碌的現代人找不到心靈的家園,很多人擁有金錢無數,豪宅若干,可就是沒有幸福感。當這種感覺困擾著當代人的時候,難道不需要有人來做專門研究,給人施以心理救助嗎?所以開成課自然受歡迎。因為這才是對人的終極關懷。
人活著不是只求有意義就夠了,有意義地快樂地活著,才是幸福地活著。
㈩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50%靠基因 40%靠自己
2011年03月03日04:36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字型大小:T|T
在春天到來之前,姚晨、凌瀟肅的離婚,李澤楷、梁洛施的分手,讓一些人對物慾膨脹時期愛情信心不足。一時間,關於什麼是幸福的討論在網路上此起彼伏。幸福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個命題的討論似乎永不會終結。
伊恩·史密斯(Ian K. Smith)是一位美國知名專欄作家,他的新書《幸福感》中文版近日由中國長安出版社推出,他認為,幸福感不是因為你得到了一直想要的某種東西而產生的那種短暫的情緒迸發,而是因為你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並且也成為了別人想要與之相處的人,進而產生出的那種持續的偉大感覺。
其實,幸福並非遙不可及。研究顯示,50%的幸福感來自於基因遺傳,40%則可以通過我們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而獲得。史密斯將注意力集中到了這40%的快樂因素上面,並告訴我們如何去提升這40%的快樂指數。
成都商報記者 蔣慶 為您報道
1
幸福是什麼
中彩票的幸福感最多持續五年
伊恩·史密斯(Ian K. Smith)是一位美國知名專欄作家,他研究發現,從跑車和名牌服裝那裡所得來的幸福無疑是爆炸性的,但是熄滅得也相對迅速。即或是大家都特別盼望的中彩票頭獎,其幸福也持續不久。「有一項探討彩票中獎者的研究發現,在中獎者大發橫財五年之後,他們的幸福水平就回到中獎之前的狀態了。」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幸福感是短命的。
其實不同的人對幸福的定義也並非相同,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幸福第一是愉快的生活(積極情感盡可能多,消極情感盡可能少),第二是充實的生活(完全專心致志於工作、愛情和玩耍等事物中所面臨的挑戰),第三是有意義的生活。而另一位心理學家本·沙哈爾則將其定義為「對滿足和意義的綜合體驗」。史密斯認為,幸福是否更為持久、有效,是由圍繞著幸福這種體驗的特性來決定的即意義、樂趣和充實。
2
幸福地生活
別讓失望影響你的總體幸福水平
王子和公主結婚之後的故事,童話作家不會告訴你。其實無論你有多麼幸福和快樂,生活中總是會發生令人失望的事情的,但關鍵是你怎麼控制那些令人失望的事情對你總體幸福水平的影響。比如你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父母,但是有時孩子還是會不顧你的一切教誨而自行其是,做出的決定會帶來麻煩和失敗。
史密斯借這個例子來表達一種態度,如果你把你所有的幸福快樂和你孩子所做的決定聯系起來,那麼你一定會經歷長期的情感上的過山車以及持續的不快樂。因此,「不要把你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多少可以影響到的一種結果之上,而是要把它建立在你對取得那個結果所作的貢獻或表現之上。」
同樣,責備別人而不開心和依賴別人來獲得開心同樣是無效果的,「幸福快樂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要現實。我們應該接受這樣一個現實,沒有人能夠或者應該一直是幸福快樂的。如果你對什麼會以及應該使你開心有足夠現實的態度,同時也承認有需要對特定的事情感到失望和悲哀,那麼你獲得穩固的幸福和快樂的機會就大得多了。當發生了使你煩惱、讓你心緒不好的事情的時候,不要感覺太糟糕了,關鍵是你多快能夠超越這種情緒,進入到一種更為積極的狀態。
3
幸福地工作
四招幫你在工作中快樂起來
許多人認為在工作中找到幸福快樂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他們非常討厭他們的老闆;他們一點也不喜歡他們所做的工作;或者工作壓力巨大。但是史密斯通過對積極心理學家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帶來更多快樂和更好工作業績的四種簡單的策略。
step1 設定目標
別做一個只打卡的員工
人們在工作中並不快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感覺好像是在深海之中轉著圈游泳,他們不知道向哪個方向游,才能夠讓他們到達彼岸。史密斯建議職員最好用一種非對抗、非指責式的方式和主管或者經理談話,以便你們能夠討論制定目標和制定你在公司里個人的發展計劃。即便管理層沒有幫助你,也可設定一些較小的目標,這意味著,你並不僅是一個打卡的員工,而是一個有目標的人,這就會使你通向更大的幸福。
step2 獲得樂趣
找到工作中可以期盼的東西
你可能不喜歡你工作的很多方面,但是至少應該有一樣東西,你喜歡它是勝過其他東西的。要把這樣東西辨別出來,作為你興趣的中心。比如你是一個在市中心工作的文員,需要坐很久的公交車才能到達辦公室。你對交通所感到的沮喪可以用你整天與新人見面、交流所得到的樂趣來抵消。即便你對你的工作不會感到十分滿意,你也有一點你可以盼望的東西。找到這一線希望可以完全改變你的前途,否則你只能獲得徹底不快的經歷。
step3 公私分明
工作只是其中一塊蛋糕
當一個有創造力和可靠的員工肯定是一件值得稱贊的事情,你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也絕對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就像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事情一樣,工作也有邊界,而這些界限是應該受到尊重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人把工作帶得太遠了把工作帶回家、帶到假期中、帶到任何中間地帶的地方。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樣,你必須要有更大的眼光,接受工作只是生活這塊蛋糕中的一片,而不是整個蛋糕。
step4 休息一下
降低速度,你會發現新的機會
盡管工作的殘酷無情的節奏在短期內可以使某人充滿創造力,但是許多研究表明,這會導致對工作的不滿。每個人在某種時刻都是需要休息一下的。無論你是保安人員還是辦公室經理,在一天的工作過程中,你需要一些停工的時間。我們時常發現,我們被手頭的任務所佔據,以至於我們失去了對周圍有趣的人和環境的關注。其實,我們時不時地降低速度,就可以充分地釋放我們的頭腦,給我們帶來探索和發現的機會,讓我們去關注之前忽視的那些會給我們帶來巨大愉悅的事物。
(成都商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