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吉祥語
1、為十方善信祝福
仰賴神庥廣被,伏蒙聖德洪恩,天尊溥瑞降慈仁,庇佑十方善信。
處處清平如意,家家吉慶遂心,財源福祿照臨門,恭祝連年好運。
2、手揮拂塵,掃除閣下一切煩惱西去。懷抱太極,招得先生無數紫氣東來。
3、心存善念,天遂人願。慈仁勤儉,福壽綿延。
4、青牛駕到,紫氣東來。幸福隨心至,煩惱順水流。
5、我騎著老君的青牛,帶上三清的問候,捎來四御的祝福,送出七真的恩德,面露八仙的笑容,給你真誠祈願:吉祥如意!
6、諸惡莫干,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康寧!
7、迎喜、恭喜、賀喜、添喜,皆大歡喜;惜福、積福、護福、造福,天官賜福。
8、知足心長樂,無求品自高,少欲體康健,行善福綿延。
9、在新的一年裡,祝各位道友,道路越走越寬,道理越學越通,道法越煉越精,道德越修越明,道果越結越多!
10、紫氣東來祥瑞年,天尊賜福歡喜年,眾神護佑平安年,修道養德萬萬年!
11、道祖賜福,諸神護福,迎春接福,無量壽福,修道幸福。
12、天官地官和水官,賜福消災解厄官。君欲祈福保平安,請到北京白雲觀。
13、道心德心無為心,心迎青牛駕下欽,無需許下千般願,每年總有百福新。
14、諸惡莫作,四序安然無恙;眾善奉行,一家吉慶有餘。
15、至善之家,吉星照耀,福神保佑;金牛走來,廣種福田,平安吉祥。
16、勤修己心,三官大帝賜福赦罪解厄有求必應。
常行諸善,八方威神消災保命延年無往不利。
17、爆竹煙花送舊歲,斗轉星移又一春。青牛降,紫氣來,神州同沐大道恩。值此新春佳節,真誠祝願道祖保佑你闔家吉祥,福生無量!
18、青牛駕到,福生無量;人皆敬你,天道佑你,福祿隨你,眾邪遠你,神靈衛你,所作必成,新春吉祥!
19、牛年眾神關照你,文武財神青睞你,文昌帝君欣賞你,關聖帝君庇護你,太歲星君保佑你,妖魔鬼怪屈從你,就連我都得祝福你!
20、道祖騎青牛,紫氣東來,祖國瑞氣呈祥,親朋平安。 春神駕仙鶴,寒冬南去,大地春意盎然,眾生得福。
21、熏風拂,南鳥還,陽回始憑欄。
相祝願,種福田,恭喜結善緣。
衣爭鮮,炮震天,人間慶團圓。
托春水,寄流煙,傳語報平安。
2. 道家幸福的特徵在於
道家幸福的特徵在於A.自己去修煉。
3. 道教的吉祥語
4. 什麼是幸福,幸福之後做什麼
什麼是幸福古人造字時,「幸」字上方是「土」,幸福的第一要素,是有一個避風遮雨、安身立命的房子;「幸」字下方是「�0�6」,是人民幣的符號,故無錢乃為不幸。「福」字左邊是「衣」,幸福需要有美衣錦服;右上是「一口」,就是要有一個溫馨和美的家;右下是「田」,是美食之源。如果上述條件一應俱全,就是幸福。幸福真的是建立在物質財富上的嗎?我認識很多有錢人,但他們並不快樂。一次,我值遇一位信仰宗教的企業家,他四十多歲、衣冠楚楚,卻時而流露出憂慮、抑鬱和沉重的表情。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純利潤?」「一個月一億沒有問題。」「你心裡快樂嗎?」「還行,」他說:「但我還想做大。」不久,在一個小面館里,我見到一位五十來歲的老闆娘。當時,天色已晚,她關了面館的門,轉身從骯臟油膩的圍裙兜里掏出一堆小錢來,一張一張仔細、麻利地數著。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也就一百來塊吧。」她爽快、愉悅地回答我。「未來有什麼計劃嗎?」「我還想做大。」我不禁啞然失笑,他也想做大,你也想做大。也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他們認為,如果能找到一個心儀的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此生已足。有人認為健康是福。我認識一位老人,經常供養僧眾、捐贈各項基金,他說:「我沒有其他想法,也不想極樂世界,只要家裡平平安安,身體健健康康就行。」舞廳里,服用迷幻葯的年輕人陶醉在幻覺里;餐桌旁,享用美酒的人們,陷入如夢如幻的境地;還有人通宵達旦沉浸在麻將中。恩格斯寫信告訴友人:在春光明媚的時候,我坐在花園里,透明的陽光溫暖了我的背脊。我嘴裡銜著一支長長的煙斗,手中捧著一本享之不盡的好書。這種無憂無慮的快樂,世界上任何一種快樂都無法比擬。喇榮的一位學僧認為,幸福就是是追求智慧和真理。十幾年來,這位出家人身無余物,在學院潛心苦修。他曾在諸多具豐富教理和禪修體驗的上師座下研讀經論,最近,他向我尋求建議,計劃去藏地其他寺院參學,尋找如同珍寶般稀有的老格西,解開心中的微細之結,對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等真理,生起真正的洞見。他認為:物質的匱乏、身體的病痛、心的各種憂苦和他人的誹謗,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與真理同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還有一些具廣闊胸懷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心心念念系於正墮入凄苦深淵的可憐生命,如果能對這些生命有些微的幫助,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綜上所述,幸福因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呈現千差萬別之貌。但相同的是,它是願望滿足的一種心態,在人們心上安立。除了世人希求的各種滿足外,真正永恆不變的幸福並非傳說。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修行人,一直追循著佛陀和傳承上師的教誨,親身實踐並體證它的存在。但是,「刀鋒犀利,越之不易。自古以來,得度人稀?」。所以,渴望幸福的人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哪裡佛陀在經中說,我們最基本的人生態度,是不墮貪得無厭或極度苦行二邊。有些人誤解佛教徒逃避現實,棄絕舒適愉悅的人生,過自我禁閉的苦行僧生活。雖然佛典記載了一些非常高深的看破紅塵、超凡脫俗的境界,但從未排斥過佛教徒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僅如此,佛經中還說:在不貪婪和不耗費心力的情況下,無論有多少金銀財寶、錦衣玉食,聖者和普通出家人均可享用。前不久,我打電話給大妹妹。「你生活得還好嗎?」她正在放氂牛,她說:「各方面還過得去。」「你身邊的人呢?」我問。「有一個鄰居,一家人都很善良,但丈夫體弱無力,又沒受過任何教育,誰也不會帶他外出打工。他家離縣城有二十公里,家中連坐車到縣城的錢都沒有!他們准備去山中挖些人參果,曬干後去縣上賣,買一些生活必需品……」人參果是藏區一種野生草本植物,食之延年益壽。我小時候跟媽媽挖過——先挖一個坑,而後,把它們一顆一顆從土裡撿起來,一天挖不了多少。現在我每次吃人參果,都會想,這一顆顆人參果是多麼來之不易啊!妹妹說,她身邊有許多人身無分文。如果是我們,陷入到這樣一種凄慘無助的境況中,會怎麼想?所以,一個人生存於世,需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幸福向何處尋覓?記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流行著一首歌:幸福在哪裡?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里,幸福在哪裡,朋友哇 告訴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裡……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黑格爾都認為,人類應該用理性的方式來尋求幸福,而非感性。建立在感性之上的幸福會貶值,因為人的感情、感受只是一時的,轉瞬即逝。儒家對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懷有深切的關注。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付出自身的方式融入社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教看破紅塵,居於寂靜之地,以超越世俗的無為姿態,遵循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大道。基督教則主張放棄世間的富足、肉身的樂受,愛整個人類如同鄰人,扶持卑微的人們,死後在天堂獲得永生。有人認為,佛教的幸福觀,是滅盡三界的煩惱業因和生死果報,達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認為,是體現在飄然出世的一身青衣上。如果不了解佛教的奧義,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其實,在顯密教典中,對不同時空、不同層次的生命,有著不同的定位,以上任一宗派和學者的理論,都可以納入其中,找到自身確切的位置。佛陀的思想極其精深、浩瀚無垠,可以涵蓋以上宗派的所有優點,但又完全超越它們。如果輪回中的幸福具有真實、固定不變的本質,我們追求它也未嘗不可。但是,不僅佛教徒不承認,幸福學家也不承許。他們認為幸福有六個特點:第一.任何一種幸福都不會永恆。也許有人認為,幸運和福報可以代代相傳,但古人也說「富不過三代」。縱觀人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即使春風得意,但過不了多久,就可能失意頹敗。所以,幸福不是永恆的。第二.幸福是遞減的。當幸福發生時,你覺得特別快樂,但很快,快樂的感受開始遞減。比如你坐在裝修一新的房子里,環顧四周,欣喜若狂。但不久,這種感覺就會慢慢淡化。一個人新婚時,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後,他可能麻木不仁,或與其伴侶形同陌路。第三.幸福是曲折的。如果幸福得之不易,得到時才會激動萬分。比如一個人磕長頭到拉薩,一路上歷盡艱辛,終於到達目的地時,他會喜極而泣。第四.幸福需要有渴求心。你喜歡某樣東西,得到時就會喜不自禁。如果你沒有渴求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幸福。不愛糖的人給他糖,他會幸福嗎?不愛家庭的人有了家庭,會幸福嗎?不愛修行的人,讓他擁有修行的機緣,他會幸福嗎?第五.幸福要有感受。一個人住在僻靜地小茅棚里,另一個人住在豪華的別墅中。住寂靜地的人,身心洋溢著幸福;住別墅的人,雖然過著奢華的生活,卻沒有特殊的感覺。幸福是一種感受,如果沒有這種感受,就沒有幸福。第六.幸福要有愉悅心。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沉浸在對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難以獲得幸福。綜上所述,幸福雖與物質關聯,但歸根結底,最終的幸福,只有向內尋覓。北京師范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在經歷汶川地震心理救援之後,寫了《幸福「心」幫助》,書中的諸多觀點與佛教的精神一致:「不管環境如何,只要自己改變態度,就會大不一樣。」「換一個想法、換一種態度、換一種方式,也許從此,你的生活大不相同……」現代人在尋求幸福的途中,已朦朧意識到,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心裡。歌星陳明唱過一首《快樂老家》:有一個地方 那是快樂老家它近在心靈 卻遠在天涯我所有一切 都只為找到它我生命的一切 都只為擁有它人們用不同的方法追求幸福的本源,但既然幸福在自心之中,幸福應該就在眼前,不在遙遠。如果把幸福建立在外在事物上,即使你跋涉一生,也不一定得到。怎樣才能幸福佛陀在《因緣品》中說,即使天上降下金銀珍寶之雨,貪婪之人也不會滿足。《方廣大庄嚴經》中說,即使一人獨享世間一切妙欲,在內心沒有滿足之前,他仍然會不斷地尋覓。《佛遺教經》中還說:「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快樂。」可惜的是,這種唾手可得的幸福,卻很少有人得到。人的慾望永無止盡。很多企業家和明星享有財富與盛名,卻依然苦心孤詣,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因內心沒有滿足之時,他們時常處於焦慮、空虛和高寒之中。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即使人生不完美,慾望不能完全實現,也能有則安樂,無則無憂。詩人徐志摩曾經說,「我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之,我幸」這句話可以用在世間任一方面:財富、地位、情感、健康……如果已經得到,這是你的幸運和前世的福報,你應深心快慰;如果得不到,是你命運多桀,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沉溺於對未來的憂慮中,杞人憂天。達摩祖師也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心無增減」是超越了歡樂和痛苦的大樂境界。得失的雲,在我們心的虛空中緣聚緣散,我們的心,不因雲至增加了某種品質,不因雲去而失去了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是至始至終清澈無垠。我們對人生的任何一種境遇,應以隨緣之心安然處之。就像手中之沙,捏得越緊,它越流失。如果換一種方式,把手掌攤開,細沙會滯留很久。「隨緣」不是什麼都無所謂,不是懶惰、懈怠和放逸。這是一種愚痴的隨緣,並不是佛教所說的「隨緣」的意義。所謂的「隨緣」,是指在努力的過程中,對所得到的一切產生一種欣慰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基於一種豁達的認識:幸福不是靠殫精竭慮而得,而是依靠前世善業的福報、今世的努力等各方面善緣聚合而得。想到自己無德無能,獲取少許也會慶幸;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會憤懣難平、憂郁而終,而是竭盡全力,讓自己此生成為一個好人。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一些財富和榮譽,會不會幸福呢?不會的。佛教講苦集滅道四種真相,苦和集包括了輪回之苦及痛苦的根源,如果沒有通過修道獲至涅槃,終有一天,苦因會現前。當日本發生九級地震時,那些躊躇滿志的企業家、學者和藝人,僅僅在一瞬間,就被滔天巨浪卷得無影無蹤。劫後餘生的倖存者,站在人去樓空的大地上,才知道命運詭異不測,死生變幻迅速。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理,就會知道,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最終都不離痛苦。即使是一位才華橫溢、傑出而備受尊敬的人,在死亡面前,生前的一切都會失去意義。與一個人註定要經歷的生老病死相比,所有這些快樂,都將成為痛苦。每一次輪回留下的,只有創傷。世間的快樂是暫時的,而佛教所說的究竟安樂,是獲得佛陀的果位,這是最殊勝、唯一的幸福。如《大庄嚴論經》說: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在千千萬萬錯綜復雜的思想領域中,能值遇揭示終極真理並詳細、清晰、准確地指出超越生死的佛陀教法,我時時有一種非常慶幸、滿足的感覺!我遇到任何一個知識分子、普通百姓或街上的乞丐時,都忍不住要告訴他們:佛陀是最偉大的!我不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這么說,而是佛陀的智慧太深邃、太博大、圓滿得無法形容。雖說反觀自身,自己在見解、修行和行為等各方面都深感慚愧,但佛教完美無缺,是對人類社會最有益的智慧結晶。幸福之後做什麼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關愛、扶持其他生命,讓他們身心得到安慰和利益都是最重要的。有人從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留學歸來,自覺不凡,但他的智慧並沒有真正服務於社會;有人富可敵國,他的財富,在短暫的一生中用之不盡,但他的快樂僅僅遍及身邊的一些人。和整個社會健康、有益的發展相比,個人的發展,所佔的只是一個極小的比例。如果個人佔用了巨大的資源,悄悄品嘗著自己的幸福,沒有把他的成功回饋社會、滋潤萬物,這樣的心態和行為,已經貶抑了幸福的價值。無論擁有什麼樣的幸福,要與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分享,這種觀點在佛教思想中早已有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寂天論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我們現在擁有的快樂,也是因往昔幫助、利益他眾而得,而這些快樂,應該繼續奉獻給社會。以前,我讀過羅素的《幸福之路》。羅素是偉大的思想家、數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有人說他科學救世,但如果能用智慧救世、用悲心救世,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和最幸福的。羅素5歲時就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後來他潛心研究學問,在數學等領域取到了一定的成功。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反對一切暴力和非正義的行為,追求自由和真理。他曾經說過,他一生中激情的主要源泉是:我對真理有不可遏制的探求,我對世間人類苦難者有不可遏制的同情,我對感情有不可遏制的追求。在羅素的這三個原則中,第一是對真理的渴求。現代人被外在物質所迷,與世間人同流合污,喪失了追求完美智慧的精神。從這個角度看,人類不僅沒有發展和進步,反而有倒退的趨向。佛教同樣認為,人一定要希求真理,當真理之光越來越光亮耀眼,對實相的無知和邪知自然會隱沒。我勸大家學習佛教的智慧,就是希望你們能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羅素一生中激情的第二個源泉,是世間有千千萬萬的苦難者。除了遭受困厄和疾病的打擊外,人們還深受各種內心疾苦的煎熬:有貪婪、無有饜足之心引發的痛苦,有火山爆發般的憤怒產生的災難,有些是愚昧遭致困苦,有的人被傲慢、嫉妒等煩惱折磨……當他們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怎麼能熟視無睹,置若罔聞?這不僅不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智者所為,更非一個大乘菩薩的心行。大乘菩薩將自己所有的愛、乃至身體的一切部分,都已無有任何條件地奉獻給眾生。羅素的最後的一句話我不太贊同,這句話可能是他對某一段感情比較執著時說的。羅素降生於1872年,死於1970年,享年98歲。到了晚年的時候,他還有沒有那種「對感情不可遏制的追求」呢?人們口口聲聲尋找幸福,你幸福了嗎?如果你真的幸福了,幸福之後,你該做什麼?有些學者一生追求名譽,擁有聲名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有些豪富一生尋求金錢,為的只是「我」榮耀、「我」幸福。但是,你希求的一己幸福,不一定具有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追尋真正的幸福,並回報、服務社會,以他人的福祉為終極目標。幸福的范圍需要開拓,無限地拓展,遍及人類乃至所有生命,充滿世界乃至整個虛空。只要尚有生命正在承受各種物質上、心靈上的痛苦,我們就要不計任何代價和結果,默默不懈地奉獻和努力。我們的能力雖然微小,但我們的心願無比強大,生生世世,我們祈願來到世間做同一件事,哪怕只有一個生命因此而改變。
5. 道家的宗旨是什麼
道家的宗旨是:
無所不能、長生不滅,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
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古代歷代帝王一直極為重視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國都會興盛強大。現代人說到道家以為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或中醫養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遠比這些表面印象更為博大玄奧。
(5)道教講什麼是幸福擴展閱讀:
道家文化中「天愛萬物, 一切平等」的思想呼籲生態和諧:
老子曾說:「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 狗是六畜之一, 其肉是上古祭祀時常用的祭品, 後經演變, 周朝以後, 狗肉就漸從祭品中免去, 但有些祀典仍需用草扎一隻狗代替真狗, 即「芻狗」。
因要上神壇, 人們便用精美的盒子和美麗的綉巾將之精心粉飾, 使之尊貴無比, 而當「芻狗」在祭典中完成使命後, 人們就將之廢棄, 任路人踐踏, 甚至當作柴火, 再也不會像在上祭壇前那樣對之恭敬有加。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就是說天地不會特別對某物施恩, 世間的每個生命都如「芻狗」一樣, 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過程中, 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則指揮下, 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著從極盡尊貴到被隨意廢棄的過程。
天地萬物的尊貴與廢棄就像宇宙運轉一樣, 是遵循固有規律的, 任誰也無法逆轉。所以, 天地因道生萬物, 讓其成長到巔峰盛極, 然後走向衰竭, 天地萬物無一倖免。天地從不因生萬物作為善, 也不因殺死萬物作為惡。所以, 天地生萬物, 物無貴賤。
天地對萬物不會厚此薄彼, 不會因為你是善人或是有益於人類的補葯, 就多給你一點陽光雨露, 反之, 也不會因你是惡人或毒葯就不給你或少給你一點陽光雨露。天地不是因為喜愛萬物而讓其繁榮生長, 也不是因為憎惡萬物而使其衰敗消亡。
道家文化中「曲成萬物」的法則達成人與人和諧:
「曲成思維」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品格, 由道家開啟。道家文化的淵源是《易經》, 《周易》形成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轉換理論架構, 《太極圖》也准確表述出世界萬物此消彼長、循環往復的和諧運動之道。
幾千年前, 我們的祖先就知曉宇宙萬物運行法則是曲線, 當代科學的發展也證明了道家的這一哲學法則。可以說, 道家的「曲成思維」築就了中華文化的品格, 而此品格又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世風格。
6. 50分用道德經來看幸福
這一問題由如我給你一個政詒上的匯報
個體主義滿足(資本私人佔有)是太平盛世的根本保證。《道德經.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都是「無為」自保,自我而成其私。在一些虛假仁義道德的人的眼裡面又要被批判。而(我們是集體所以我沒有責任,這些責任都是集體都是政府的)難道也是現代道德。
這里就要大談特談個體主義的合法性,至上性 。沒有個人財產的私人佔有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個人責任,私人負責,也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實現了個體的責任才能表現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所以在經濟建設中個體主義必將實現的過程,是長期而反復的,只有長期實現資本私人佔有,長期教育民族,教育社會才來說私人人格幸福,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幸福。 不然幸福是空洞的說教。而且一點意義都沒有,只是擺設,虛偽的概念。
用兩位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的話結尾。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7. 道教能給人幸福嗎
幸福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通過學習獲得的。請看下文本
幸福不是天生的,幸福不是追求來的,幸福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
明白了道理,當下即幸福。
一、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自我感覺,它源自生命「我」對現實生活和自我現狀的面對、承認、接納、正視和肯定、欣賞。
知足、感恩的人才有幸福感。奉獻的人才會快樂。
它包括:滿足感,成就感,被尊重感,被信任感,被關心感等等。
有一個公式可以准確的表示幸福感:
幸福感=現實生活狀況÷期望值
現實生活狀況為整體1。
當期望值=0時,生活空虛無聊,寂寞難耐,一片黑暗,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光明,毫無生機,一副生不如死的樣子。
當0<期望值<現實生活狀況時,生活中時常會遇到意外的驚喜。
當期望值=現實生活狀況時,表現為一副心滿意足,陶然自得的樣子。
當期望值>現實生活狀況時,則時常表現為不滿,失望,傷心,抱怨,悲觀,絕望,怨恨,悲痛欲絕,痛不欲生……等一系列煩惱。
二、幸福的秘訣
放下執著,放棄成見,走出幻想,面對現實。
承認現實、接受現實,滿意自己的生活現狀。
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學會肯定自己、欣賞自己。
學會寬容,學會原諒;放棄怨恨,放棄報復心理。
學會感恩,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句問候。
忘掉所有的不愉快。
順其自然。學會隨緣,學會隨遇而安。
學會奉獻,積極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走進自然,融入大眾,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認真做事,規矩做人,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和休息習慣。
戒絕不良嗜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培養健康的業余愛好。
樹立堅定的人生信念,永不放棄追求(追求,而不執著於追求;不執著於追求,而不是不追求)。
用坦然面對人生的得失。
用從容迎接生死的考驗。
用自信面對生活的困難。
用微笑吹開幸福的花朵。
終生學習,不斷進取。
放鬆身體,寧靜心靈,安享人生的樂趣。
三、用感恩的心擁抱生活
父母親生產了我們
給了我們一次做人的機會
此番恩情
我們終生難報
縱然我們竭盡全力
父母親養育了我們
讓我們得以長大成人
此番恩情
縱然我們傾心反哺
也難報萬一
我們擁有的一切
都以父母給予的這個
健康、健全的身體為前提
作為凡夫的——我們的父母
也許會有許多
這樣那樣的
缺點與錯誤
但,這都不能成為我們
不孝的理由
作為兒女的我們
對於父母
永遠只能感激與感恩
感謝與報答
(尊貴而敬愛的父母,兒女在這里向您致以世上最崇高、最偉大的敬禮與謝意,並送上我誠摯的問候:
父母親大人,為了兒女,您操碎了心;為了兒女,您吃盡了苦
兒女欠您的,永遠無法奉還)
先聖先哲
為我們備下了一份份精美的
精神套餐
社會祖國
為我們營造了安舒的學習環境
父母師長
用春風般的話語
將宇宙人生的哲理
送入我們的心田
讓我們
識字解文,知書識禮
讓我們
通達人情,曉暢世事
讓我們
崇尚真理,諳熟技藝
讓我們
成長為一個
對家庭負責
對社會有益的
有用之人
此番恩情
讓我們終生難忘
充滿心間的
唯有感激
太陽為我們送來
燦爛的陽光
大地為我們造就
舒適的溫床
大氣層為我們輸送
清新的空氣
生物圈為我們備下
生活的食糧
春天,百花綻放
令我們心賞目悅
秋季,果樹結實
讓我們口爽鼻香
炎熱的夏季
有綠蔭為我們遮擋陽光
寒冷的冬天
有太陽為我們送來陽光
仰望天空
我們可以欣賞金烏、玉兔
徜徉大地
我們可以寄情山川、原野
餓了,有糧食做飯
渴了,有甘泉解渴
困了,有溫床睡覺
累了,有綠地休憩
寂寞,有生靈作伴
……
這一切的一切
都來自我們慈愛的母親——自然
在自然面前
我們是個罪人
在自然面前
我們是個貪婪的索取者
對母親——自然
我們永遠充滿歉疚
尊重自然,熱愛自然
回報自然,感謝自然
是我們人類
唯一的選擇
你與我朝夕相伴
你與他萍水相逢
這是你生生世世修來的緣分
無論是善緣
還是惡緣
你都應敞開心扉
起一念善意
播下一粒慈悲的種子
成就那無上的菩提
你豈能任之
擦肩而過
有人對你怒目而視
你須知,這是你的恩人
他在消你的惡意
你又何必耿耿於懷
感激還來不及呢
有人對你拳腳相加
你須知,這是你的恩人
他在消你的罪行
你又何必懷恨在心
感激還來不及呢
有人用語言中傷你
你須知,這是你的恩人
他在消你的口過
你又何必惡語相向
感激還來不及呢
有人向你索取討要
你須知,這是你的恩人
他要拔出你的貪根
他要激發你的愛心
他要清算你的宿債
你又何必斤斤計較
感激還來不及呢
你說,你勞動而無成果
你付出而無回報
你播種而無收獲
那我告訴你
你不必懊惱,也不必怨恨
你正在往生命的銀行里
儲存資糧
你應該為此而感到欣幸
你說,你困難重重
你坎坷多多
你病痛在身
你肢體傷殘
那我告訴你
你不必灰心,也不必意冷
這是成長不可多得的歷煉
只要你意志堅強
就沒有什麼能把你摧殘
只要你用一顆感恩的心
對待生活
喜悅就會永遠洋溢在
你的心間——
感激,感謝
坦盪,坦然
寧靜,祥和
自然,自在
幸福,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