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家人吃飯開心的句子
1、我所理解的幸福不是冬天可以躺在床上不起,而是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很心安理得的生活,健康平凡的活著。
2、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羊肉火鍋,外面飄著雪花,小寶貝咿咿呀呀的,感覺超幸福。
3、幸福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天黑了,一起回家睡覺。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我覺得我幸福感爆棚!
4、我覺得其實幸福就這么簡單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無論去哪……吃什麼……都很幸福。
5、幸福,就是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當一家人團聚一堂歡聲笑語時,你會發現,你的付出和汗水,就是一股力量,一種幸福的凝聚。
6、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健健康康地生活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是最幸福的一件事,這也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7、在北方的寒冬一家人聚在一起在暖暖的房間吃著火鍋。真的太幸福了。
8、爸爸媽媽一切都好,就是最大的幸福。感恩家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快樂的,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9、究竟怎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大概就是忙裡偷閑用心為愛人和子女的人做出一份份屬於自己的味道。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嘮嘮家常。
10、平淡而簡單的度過日子,卻很幸福開心。一家人在一起煮火鍋,吃面,邊吃邊談笑,沒有華麗的詞藻,只話家常。
㈡ 一家人做在一起吃晚飯,場面溫馨的描寫
1哇,好漂亮的蛋糕!」一打開盒蓋,一個雙層蛋糕呈現在我眼前:底層是一圈淡紫色的花邊,如一道道美麗的波紋,上層排列著三朵粉紅色的花朵,嬌艷欲滴,一隻渾身雪白的公雞昂首啼鳴,旁邊「生日快樂」四個字閃爍著快樂的光澤。「偉偉,滿意嗎?」媽媽走上前來問道。「真是太棒了,媽媽 !」望著這精美的蛋糕,一股幸福的暖流傳遍了全身。「小壽星,點起蠟燭,許個願吧」,「好的!」我小心翼翼地把十二根蠟燭一根根地插上去,淡紅的火焰剛一升起,「祝你生日快樂,……」爺爺已邊拍手邊帶頭唱了起來,奶奶那跑調的聲音也似乎格外歡暢,在親人的祝福聲中,我默默地許下了三個美好的願望。
「奶奶、爺爺、爸爸、媽媽吃蛋糕」,一塊塊香噴噴的蛋糕分到了他們手中。爺爺、奶奶吃得很細致,用小勺輕輕地挑起奶油,慢慢品嘗著,「奶奶,你小時的蛋糕有這好吃嗎?」我邊舔著唇邊的奶油邊問。「蛋糕?唉呀,那時候哪有蛋糕!窮人家的孩子連飯都吃不飽,過生日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呀!」一說起辛酸的童年,奶奶的眼睛濕潤了。
「怎麼會這樣?」帶著不解,我將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的媽媽:「媽媽,你知道過生日的事嗎?」她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知道!那是媽媽一年中最幸福的一天,外婆給媽媽煮了滿滿的一碗面條,上面擱著兩只熱騰騰的荷包蛋,白嫩嫩的,看了讓人直淌口水!那一天,大姨、小姨、舅舅都不會和媽媽搶著吃。」媽媽的聲音有些沙啞了,我也不由地停下了手中的小勺。
「快吃菜,光說話,菜都涼了,」爸爸率先把筷子伸向了菜盤,「對對,快吃!」「偉偉,都是你喜歡的,多吃些」,奶奶的臉上又出現了慈祥的笑容。一家人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
從爺爺家出來,回味著美味的佳餚、蛋糕,漫步在街道上,微風輕輕地吹拂著。陽光廣場又響起了輕快的舞曲,望著那一對對快樂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看到他們優美的舞姿,我不禁想道:奶奶、媽媽的童年已成為了過去,如今大家逐漸走上了小康之路,以後人們的生活還會更幸福!真是一代勝過一代啊。
2吃晚飯
吃晚飯時,外公知道我平時最喜歡吃螃蟹,他把一隻又大又肥的螃蟹放在我的面前,叫我吃。我又把這只螃蟹夾到外公的碗里,說:「外公,您今天忙了一天累了,這只大螃蟹應該給您吃。」外公聽了,高興地合不攏嘴,說:「好,好,好,我的小外孫女長大了,真乖!」我又夾了一隻最小的螃蟹,放進碗里說:「這只螃蟹讓我吃。」說完,我大口大口的吃起來。雖然這只螃蟹不大,但我吃得特別的香,屋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㈢ 最幸福的事,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描述
和家人吃飯是一種享受
圍坐在一起,左邊右邊,手心手背
都是最親近的人
不必觥籌交錯,免了推杯換盞
僅那份平和清雅的幸福感就足以讓人沉醉
再配一桌熱氣騰騰的美食
味蕾在喜樂的催化下很快便放棄了抵抗
你問我什麼不喝酒也臉紅?
嗯,那就是幸福了
最幸福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一切安康,而且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一家人相互關愛,一起吃頓飯,相互扶持,事業與家庭雙豐收,愉快的心情伴隨著家人,這是最幸福的一家子。
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是一家人身體健康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不要求大福大貴,只要一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每天在一起吃飯有說有笑的這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㈣ 怎樣形容一家人的幸福
形容一家人幸福的句子匯總如下
1、家是我們永遠的依靠,雖說我們都已經長大,但還是舍棄不了那份對家的眷戀。
2、不是因為外公,不是因為外婆,也不是因為雙胞胎,因為喜歡,所以在一起生活。
3、家,是烙在遊子心中深深地印記,無論天南海北,無論富貴貧窮,家永遠是遊子心中深深地眷戀。
4、家,是每個人值得依靠的地方,在我幼小的時候,媽媽常輕輕地唱著「爸爸是船,媽媽是帆,載著雯雯,組成幸福家庭」的歌曲,哄著我進入甜蜜的夢鄉,每當回憶起在幼小時媽媽唱這支歌時,我不禁油然而生一種對家的眷戀之情。
5、家,永遠都有著甜甜的微笑,這些微笑匯集起來,成為了太陽的微笑。家是有色彩的,它是綠色的,因為它有春的活力;它是紅色的,因為家有夏的熾熱;它是金色的,因為家有秋的豐碩;它是白色的,因為家有冬的恬靜;它是粉色的,因為它永遠都充滿著愛與期待!
6、在我家裡,每到吃晚飯的時候,就有筷子聲在動來動去,這不是貪嘴,而是我們把菜夾給對方,讓他吃多點好東西,這便是我家的幸福帶來溫馨的家庭。
7、家,是一個最溫馨的地方。在家,可以隨心所欲,不用拘束、不用害怕,自由自在。在社會上碰什麼不順利,就會發現--家,才是你最溫暖的港灣。
8、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都在匆匆趕路,此刻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地家。
9、家完滿不了。家永不知足,欲壑難填。家眼看要完滿了,忽晴空一靂,中梁夭折;或日薄西山,氣息難全。鰥寡孤獨,中外可見;悲歡離合,古今同然。
㈤ 形容一家人一起吃飯很開心的段落
1、今晚上做了個家庭聚會,無水煮湯,紅燒茄子,蒜泥白肉,輕松完成!好水泡好茶。
2、幸福~家庭聚會後的散步~溫馨又溫暖~有你真好。
3、這段話說到心坎里了。真心覺得婚禮是件勞民傷財的事情,費錢費精力還考驗關系。如果未來能遇到願意陪伴我未來人生旅途的那個人,領個證就OK,再請雙方的父母親戚還有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吃個便飯。
4、席間分享一下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就像家庭聚會一樣熱鬧溫馨,那便是最理想的。 只是想要一個家,一個溫馨的、充滿愛的家,他們會支持你,那裡是你的精神支柱和避風港。
5、不久之前,我覺得每周末是非常有趣並且值得期待的家庭聚會時間,而現在的每個星期天,都是在和最親愛的人做生命減法的倒計時。因此更要好好珍惜我遇到的所有人。
6、家的溫馨也是一樣的,理解包容勝於關愛照顧……找個懂你的人,比找個愛你的人更合適。
7、家不是餐廳,不用富麗豪華;家不是酒店,不用裝潢高大。
8、家不論貧窮富貴,溫馨舒適最重要。家不論房大房小,干凈整潔就好。
9、什麼是家?是一顆心無處安放的時候始終有一個地方為你而留,毫無計較的接納你。
10、家應該是一種溫度。美好的家庭需要的是溫度與溫馨,而不是嘈雜與宣洩。
11、不是家有多大,多富有,而是家人在那裡,就是一種牽掛與不舍。蝸牛殼雖小確是它能夠寄託靈魂的唯一。
12、家是舒服自然的。家人相處久了就會相互了解,能夠包容彼此的小毛病。
13、平淡中更多的是真實,簡單中更多的是安寧。和家人一起細數歲月而不慌張。
14、在我家裡,每到吃晚飯的時候,就有筷子聲在動來動去,這不是饞嘴,而是我們把菜夾給對方,讓他吃多點好東西,這就是我家的幸福帶來溫馨的家庭。這個家庭生活給我感受到了家庭原來是那麼的溫馨。
15、一個小包廂,一個簡單的家庭聚會,一個溫馨的15歲生日。
㈥ 片段作文關於一家人晚飯之後其樂融融的場面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家中有一個愛變臉的老媽。說起老媽的「變臉神功」,如果她稱第二,我們家絕對沒有人敢稱第一。這不,吃飯的時候,因為飯前吃了太多零食,還剩好幾口不想吃了。怎麼辦呢?於是,我便拚命的搜刮著平時看的笑話,逗得老媽哈哈大笑。這時,我便提出了「不吃」這個「無理」的要求。希望老媽網開一面。唉!偏偏老媽不買賬,前一秒還是笑容滿面的臉,後一秒已經變得嚴肅無比,堅定的吐出兩個字,埋葬了我的計劃:不行。唉!如此老媽,如此的變臉神功!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家中,有一個愛偷懶的老爸。老媽總說我是一隻小懶蟲。恨不得一天到晚我在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可我百分之兩百的確定,我身上的懶惰細胞都是從老爸身上遺傳下來的!比如家裡炒菜沒有鹽啦,老媽讓老爸去買,老爸就會推給我買讓我去跑腿。每當我不願意跑一趟時,老爸便會堂而皇之的對我說:「多跑跑腿有益健康!」有益健康你怎麼不跑?其實超市就在我家樓下不遠處,可我們這對「大小懶蟲」卻總是因為誰跑腿而爭吵……唉!如此的老爸!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家中有一個愛調皮的哥哥。每次放學回來,總能被哥哥玩弄半天。你說可氣不可氣!唉!如此的哥哥!
……
愛變臉的媽媽,愛偷懶的爸爸,愛調皮的哥哥,再加上我,組成一個小小的家。雖然家中不是有點兒小打鬧,但是。這個家帶給我的是成長道路上的溫暖,幸福!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愛這個家庭!
㈦ 描述和女兒共進晚餐的幸福
「現在好多都是兒女各自成家後離開了父母,要麼不在同一個城市,一年回個一兩次,有的就算在同一個城市,也只是一星期回來一次。像他們這種幾乎天天晚餐一家人一起吃的,少有了。」
清秀社區74歲的張師傅一家,來桂林46年了,從最初的一家三口,繁衍成現在的三家八口。最讓人珍惜的是,這一家人里的三個小家都安在了同一個小區,兒孫們每晚默契地聚到老人家裡共進晚餐,這份能經常共進晚餐的幸福,讓周圍的鄰居羨慕。
1、鄰居眼裡他家的幸福
張連生家作為「幸福家庭」推薦,是桂林冶金機械廠老宿舍區的居民提議的。
「之前我們下到社區去尋找幸福家庭,找到幾攤在小區打牌的居民問,他們張口就是『張師傅家啊!』我們心想,這個張師傅,家中有戲。」清秀社區工作人員馬姐回憶起當初在社區尋找幸福家庭的情形。
居民們口中的張師傅叫張連生,是個74歲的老太太,因為以前在廠里是位資深的車工,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張師傅」。
居民黃阿姨跟張師傅同住一棟樓,是20年的老鄰居。在她眼裡,張師傅家很幸福,讓她羨慕得不得了,講起這個老鄰居家中的事,她數得出一二三。
「我們在一個小區住,經常在一起打牌聊天的,女人家的嘴巴你曉得的,總免不了數數自己家別人家的事情,比如婆婆數兒媳哪哪不好啊,自己老公又怎麼了啊,扯來扯去就起是非。但張師傅就不一樣,從不數兒媳不好,她兒子兒媳也住這個小區,我們也從沒聽過她兒媳講婆婆哪哪不好,兩個兒媳妯娌間,也相處融洽。」
「張師傅家有些特殊,是重組家庭,大仔是前夫的,小仔是現在丈夫何師傅的,但同母異父的兄弟倆完全沒有嫌隙,兄弟倆相處得很好,總是『阿哥,阿弟』地商量好怎麼照顧兩個老的。不像現在有些家庭,親兄弟幾個為誰照顧老人爭得面紅耳赤。」
「最讓人羨慕的就是他兩個兒子的家庭也都在這個小區,只要有空,三家人總湊到一起吃晚飯。現在好多都是兒女各自成家後離開了父母,要麼不在同一個城市,一年回個一兩次,有的就算在同一個城市,也只是一星期回一次。像他們這種幾乎天天晚餐一家人一起吃的,少有了。你看我那兒子,在北京讀書,去北京10多年了,他回來就像住旅社一樣,有時間了他出去旅遊,也不回來看兩個老的。張師傅家的兩個仔就不同,經常周末開車帶兩個老的出去玩。他們這種家庭我們是好羨慕的,孩子常伴身邊,還孝順,幸福就這么簡單。」
2、何師傅的諾言
張師傅和何師傅原來都是平桂礦物局西灣機修廠的員工,張師傅是車工,何師傅是搞翻砂造型的。上世紀60年代,張師傅的前夫因故去世,留下張師傅獨自拉扯4歲的兒子和1歲的女兒。
「一個女人,獨自帶兩個小孩,有個都還沒斷奶,好難哩。都是一個廠的,有時值班的時候看到她手忙腳亂地太辛苦了。我們兩個都愛好打籃球,水平都不錯,她代表廠里女隊,我代表廠里男隊,有時她打球帶著孩子來,我就下場幫她照看孩子,讓她上場放心打。」何師傅回憶說。
而在張師傅的記憶里,那時的何師傅是個熱心的好人,「兩個小的,一個4歲多,一個1歲多,有次兩個一起發燒,守都守不過來,是他,背起老大去醫院看的病,後來兩個小的有什麼病痛,都是他背起去看的。後來小女兒在漲水時過橋,挨沖走了,他陪著我家人全程尋找,最後一直找到梧州那邊,才找到遺體。那次讓我很感動,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幫了我。」
1970年,張師傅和何師傅領了結婚證,結婚之前,他倆和何師傅家人談過。
「他家人說,你要考慮清楚,她是有小把爺的人。他講,『我和他前夫又沒矛盾,我覺得和她合得來,就和她,她有什麼困難,我就幫她,她的仔就是我的仔。』當時他是當著他家人和我的面講的這話,我聽了好感動,覺得配不上他。這么些年過下來,他確實像他說的那樣對我,他真正做到了他說的。」回憶起這段,張師傅眼中含著淚光。
3、不離不棄一家人
張師傅和何師傅結婚之後,就響應國家號召,從平桂礦物局調來桂林冶金機械廠,老職工支援新單位。兩人帶著大兒子張獻祿來桂林安了家,之後沒多久生下小兒子何獻忠。
張師傅還是干車工,何師傅還是干翻砂,後來兩個兒子長大了,大兒子在廠里做了財會。小兒子在公交公司當了司機。「小兒子那時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的,廣東那邊想要他過去開鏟土機填海,工資開得好高,可那時候我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行動不便。小兒子放心不下我,也沒離家,在公交公司找了份工作,留在了桂林。」張師傅說。
「有次小兒子單位有集資房,我勸他買了房搬出去,他說要留在身邊照顧我,不想搬出去,就放棄了那次機會。」說起來,張師傅感到有些遺憾。
大兒子是廠里職工,廠里建集資房的時候要了一套,「那時他也剛成家,搬了出去,好在相隔不遠,我們住8棟,他買的是17棟。後來小兒子要成家,一家人一商量,大兒子一家接我們兩個老的去跟他們住,我們8棟的老房子騰出來翻新給小兒子結婚。」
張師傅的關節炎越來越嚴重,痛的時候床都下不了,一家人圍著照顧她。當時大兒子住五樓,小兒子住四樓,無論跟哪邊,張師傅上下樓都不方便。兄弟倆一合計,在小區里找了間出租的一樓一套房,租了下來,專門給張師傅住。幾年後,小兒子乾脆出錢把那套一樓的房買了下來,供父母長住。
住來一樓後,張師傅家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每天晚上大兒子一家三口和小兒子一家三口,只要沒特殊情況,都會到一樓來,陪兩位老人共進晚餐。「中午他們上班的上班,上課的上課,就是晚上有時間,家裡總是老何做飯,每天晚上他都搞上一桌菜,等孩子們回來吃。」張師傅說。
張師傅回想起來,來桂林46年了,從最初的一個家三口人,到現在的三個家八口人,而值得珍惜的是,在很多個可以選擇分離的路口,家中的每位成員都堅持著守在這個老小區,能經常聚在一起吃餐飯,這比起很多現代的家庭來,要幸福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