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此,要改變單純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動調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投向民生,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促進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實現民富國強。要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為人民群眾編織結實細密的社會保障網路,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生存保障的基本權益問題,解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體面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
❷ 如何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指數
一是要保障居民的生活環境。要進行合理的城市和鄉村規劃,減少重復、反復的建設,因為任何的施工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破壞居民的生活環境。杜絕不合理的規劃和建設,防止佔用綠地建設住房等為行再次出現。
二是要讓城鄉各項建設同步發展。地上的設施便利了,地下的設施也要跟上城鄉建設的腳步,像城市內澇這樣的問題要盡快的解決。
三是提高居民幸福指數最根本的還是要靠轉變發展觀念,改變急功近利、只看重GDP的觀念,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宜居的角度去發展、打造城市和鄉村。同時,國家在進行官員考核的時候,更應該注重當地民生的發展,而不是只看經濟的發展。這樣子才能夠實現城市和鄉村、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提高城鄉居民的幸福指數。
❸ 政府如何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政府可以從很多方面提高公民的幸福感,進行城市建設或者是提高市民保障
❹ 如何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我認為提高幸福感分層次來講有這幾個方法:不錯的物質基礎、知足常樂的心態、旺盛的求知慾。接下來我們具體談一談這些方法吧。
所以說,幸福感的產生說難難,但是你要能一步一步地往自己的目標方向前進,那你離幸福感就不遠啦。
❺ 如何通過財政政策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一、加大民生支出
二、加大公共支出,如衛生、醫療、教育等與民生相關的公共支出
三、加強公共事業建設,如:道路綠化、環境保護等
四、加大對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的扶持
❻ 如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針對民生領域短板,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詳實方略。
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長效機制的方法和內容,比如,土地供給計劃和規劃的依據,住房保障佔多大比例比較合適,共有產權住房如何更好發展,如何達到房價長期穩定,供給長期平衡,百姓住房有基本保障的目標等。
❼ 如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那麼,「幸福感」從何而來呢?究竟?人民網推出的「哪些因素影響幸福感?」的調查顯示:34.4%的網友認為「經濟狀況、生活質量」是影響幸福的首要因素。這說明,改善經濟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是幸福感的基礎條件。只有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才能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一 對生活質量問題的研究,一直是發達國家經濟學家比較重視的話題。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在他1958年出版的《豐裕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質量」的概念。真正將生活質量問題納入理論研究框架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他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長階段》一書中,將追求生活質量作為其劃分經濟成長階段的最後一個階段的特有標志,生活質量問題的理論研究從此開始。 1975年,美國經濟學家莫里斯在《莫里斯全球生活估價模式》一書中,將生活質量作為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指數名稱;同時,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一書中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西方生活質量理論的觀點。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極力強調生活質量問題的重要性。近些年來,生活質量問題的研究在發達國家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也引起了較多發展中國家的注意。因為生活質量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幸福的一個重要社會指數,也是我們為什麼說提高生活質量才能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說提高生活質量才能幸福呢?羅斯托認為,隨著服務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部門,在服務業就業人數的比重日益增大,它所提供的「豐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勞務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與醫療、教育、文化娛樂、旅遊有關的服務部門的加速發展,就會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他還認為,提高生活質量必須認真處理和解決環境污染、城市交通擁擠不堪和人口過密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談不到所謂「生活質量」。 羅斯托特別強調,提高生活質量要保障「充分公民權利」,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有鑒於此,羅斯托提出,政府要把運用公共支出來增進福利作為中心任務。要增加教育和保健費用;要大量投資以減輕汽車時代的污染和城市的畸形化;要作出計劃來處理與窮人的收入和不平等的范圍有關的問題。提高「生活質量」不再僅僅由私人經濟來實現,政府的公共支出將日益增大,政府與私人經濟在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要密切配合,共同合作。人類只有致力於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才能感受到生活幸福。 從羅斯托的觀點不難看出,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有多種因素,而政府是大有可為的。
❽ 結構化面試題:政府怎樣做才能讓群眾感覺更幸福
【參考答案】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對幸福的評價,對於多數普通百姓來說,幸福的內容往往很平實,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心中的幸福就是擁有穩定的工作、公平的機會和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安全的醫療服務、舒適的居住條件以及和睦的家庭等。這些都是一個個幸福的體現。這些內容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對民生改善的殷切盼望,也是我們政府努力的方向。
對於政府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讓踏實肯乾的勞動者能夠更多的積累財富。
其次,還要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氛圍。要讓誠實守信干實業的人感到有奔頭、能致富,而不是讓人們都想著輕易獲取暴利。
最後,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讓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努力向上,不論是偏遠地區的農民還是繁華都市的驕子,每個人都可能憑借自身的勤勞和智慧,向上流動,走向富裕。
當「勤勞致富」不再是遙遠的夢想,相信每個人都會為心裡珍存的一個個或大或小、或平常或綺麗的「中國夢」去拼搏、奮斗。
❾ 怎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題方式答)
怎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題方式答)
、經濟常識角度
1.完善分配製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幸福並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得讓公眾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完善分配製度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這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真正得到提升。
2.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目前對全國發展水平不一的24個城市4800名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中國居民幸福感的19個因素之中,前五名依次為家庭和諧、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醫療服務。這一調查結果反映出,政府應當加強宏觀調控,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條件。
二、哲學常識角度
1.物質決定意識。幸福感的獲得首先來自於物質生活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來越重視精神和情感的追求。
2.堅持全面的觀點。幸福感的獲得不僅僅是依靠物質享受,人要幸福,還需要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三方面都要顧及。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幸福感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程度,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很多與經濟無直接關系的因素。
4.正確價值觀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次兩會正當「十一五」與「十二五」交替之際,政府關注民生,「幸福熱」的話題,折射著民眾對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同時也折射出政府的價值觀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政治常識
1.國家的職能。全國人大代表張曉燕:在身體健康、衣食住行無憂的同時,還希望今後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對未來有信心,這是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為此國家應該積極履行好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等相關職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2.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不少網民認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安寧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富足的生活,還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權利的行使。政府除了滿足公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還要滿足民眾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人們才會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8.我想我們會在一起的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我不再是一條孤獨流浪的魚,我有岸可度,岸的一端你在那。
❿ 政治題: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措施 怎麼答 急求答案 謝謝了!
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鮮明導向,以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為核心,以完善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體系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努力建設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幸福中國。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立足當前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堅持每年都要辦成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讓群眾看到更大變化、得到更多實惠。要把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作為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礎和核心。突出抓好農村居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四個群體」增收,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和幫扶「五大增收渠道」,尤其要把農民收入增加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必須指出,我省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是實際收入的倍增,而非名義收入的倍增;是結構優化、惠及大眾的倍增,而非簡單的平均數倍增。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兩個同步」要求,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確保如期實現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體系建設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長遠和根本性的作用。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著眼根本加快構建體系,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進行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范化建設、長效化推進。要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住房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六大體系」為保障,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構建體系是中央對江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的鮮明要求,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在落實好現有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思路、創新政策舉措,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路子。
民生幸福工程是一個內涵豐富、政策性強、關聯度高的系統工程。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系,處理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在不斷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更加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我們不僅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且要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民生改善上;不僅要講平均數,而且要重視大多數;不僅要繼續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而且要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我們要始終堅持在加強民生保障的同時,重視增進民眾幸福感;在實現個人幸福的同時,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整體幸福感。 民生幸福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動態過程。必須按照「當前可承受、未來可持續」的要求,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統籌兼顧,又要突出重點,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基層基礎,加強檢查考核,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經濟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把增進民生幸福貫穿於「兩個率先」全過程。
民生大於天,幸福最關情。人民群眾是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的主體。我們要堅持群眾路線,強化群眾觀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民生幸福工程,最大程度地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民生幸福工程的實際成效,共創更加美好生活,共享更加幸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