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S具俊曄閃婚,20年沒聯系的前任是真愛嗎
20年都不聯系前任,肯定不是真愛,我認為他們還是更多的是賭氣,並不是因為真的愛對方。按照具俊曄的說法,他等待了大s20年,一聽到她離婚的消息,馬上就給她撥打電話了。可是在大s結婚之前十一個三十多歲的單身女性,那個時候為什麼具俊曄不回頭找人復合呢?就這樣傻傻的等待, 等到別人結婚了,還生了幾個小孩之後在重新找人復合?這不是太扯了一點嗎?
網路上面也有很多人都在猜測他們這一段婚姻會維持多長的時間,這個誰都說不準。反正我是不太相信他們是真愛的,那麼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看一看他們這一段跨國婚姻又能夠堅持多久了,畢竟雙方的懸殊還是非常的大。男方是有一個70歲的母親,所以他不可能來到中國生活。而女方的所有親戚朋友都在台灣,還帶著兩個孩子,她也不太可能會去韓國生活。
2. 王雷主演的電視劇幸福在哪裡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天海市,1978年夏天,20歲的向遠一直在與父母抗爭。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想讓他考大學,但向遠卻一心要成為一名廚師。這天,向遠偶然邂逅了剛返城的知青田麥秋。麥秋也處於苦悶之中,為了實現自己上大學的理想,她不同意嫁給母親彭桂香安排的結婚對象。彭桂香給她安排的對象是一個酒鬼,因為家裡條件好,有入廠職工指標,能解決麥秋的工作問題。彭桂香一心想讓女兒盡早嫁出去,因為兒子田借糧的婚事已經迫在眉睫了。只有麥秋嫁出去,田借糧才能有結婚的房子。但麥秋和向遠卻一見傾心,彼此墜入愛河。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柔弱女孩兒米朵是向遠的發小,她暗戀向遠,因麥秋和向遠的關系而鬱郁寡歡。向遠將父親拿回家的高考復習資料借給麥秋,不想裡面夾雜了天海高考工作安排的機密文件。向麥兩人的交往遭遇雙方家庭的阻攔。彭桂香覺得向遠想要當個廚師沒有出息,處處刁難向遠和麥秋。貪財的田借糧無意中發現機密文件,拿到外面去賣錢結果被揭發。向遠和麥秋因為泄密被調查,麥秋因此失去高考的資格。這時,高乾子弟韓江川出現了,他被麥秋所吸引,並幫助麥秋拿到了高考准考證。麥秋感受到韓江川中意自己,於是刻意疏遠。追求麥秋不成,韓江川遷怒於向遠,於是頻頻對向遠使壞,阻礙兩人的交往,甚至設下陰謀,讓向遠遭遇牢獄之災。麥秋挺身而出四處奔走,幫向遠洗清了冤屈,卻也因此錯過了高考。在歷經坎坷和挫折之後,兩個年輕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但他們馬上就從雙方父母處得知兩家在過去因為派系斗爭而存在仇恨,兩人關系遭到嚴峻考驗。錯過第一次高考的麥秋決定從頭再來,著手奮力復習,而向遠卻立志成為廚師,對於未來的規劃和理想的不同也讓兩人的交往存在一絲陰影。經過一番波折,向家和田家的誤會得以澄清,兩個年輕人也解開了心結。向遠默默守候,一心幫助麥秋考學。看著麥秋的復習越來越見成果,向老師坐不住了,他苦勸向遠一同考學,向遠卻陽奉陰違,表面上在復習功課,實際卻偷背菜譜,跟隨麥秋父親田大廚偷師廚藝。麥秋本來也希望向遠考學,兩人因為理想的不同也頻發爭執。 1979年的高考來臨,麥秋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與向遠的關系也日漸穩定,韓江川醋意大發。在一次酒局中,向遠與韓江川賭氣拼酒雙雙喝醉。韓江川情難自已玷污了麥秋,此事被田借糧的妻子羅紅撞見,韓江川威脅羅紅令其保守秘密。麥秋酒醒之後,發現自己和向遠躺在一起,兩人羞愧難當,麥秋心下默默認為兩人關系更進一層。此後,韓江川轉而追求米朵,他看中的是米朵的海外關系。與米朵結婚後,兩人最終遷居香港。麥秋入學不久,就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並因此被大學勒令退學。所有人都認為孩子是向遠的,向遠雖然對那晚之事存有疑慮,但還是決定承擔責任,和麥秋結婚。在結婚前夕,羅紅告訴向遠事情真相,提出孩子可能是韓江川的。但麥秋大學夢碎,終日鬱郁寡歡已經受不了刺激了,向遠出於對她的愛,雖然內心也很難受,但仍瞞住真相與她成婚。婚後,麥秋的精神狀態依然不穩定,對被大學開除一事無法釋懷;向遠雖對其呵護備至,但依然對麥秋腹中孩子的身世耿耿於懷,兩人的婚姻生活過得並不美滿。向遠得知國家推廣高自考,便鼓勵麥秋參加。麥秋勉強答應,但卻發現自己早已無心復習和考試,坐在考場上頭腦一片空白。麥秋決定再不提上學一事,安心將女兒麥粒撫養長大。向遠和麥秋再次發生激烈沖突,向遠積蓄許久的容忍與怨氣終於爆發,兩人最終決定離婚。曾經美好的一對兒就這樣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兩人果真就此分開了么?他們的人生還會發生什麼樣的交集?韓江川也並沒有退出兩個人的生活,他再次回來又給這個故事帶來了巨大的波折……向遠和麥秋最後能夠收獲真正的幸福么?雙方家庭能夠真正過上平順安康的生活么? [1] 角色 演員 備注 向遠 王雷 化工廠工人,酷愛烹飪,想當世界名廚 田麥秋 曾泳醍 返城知青,一心想考大學,想當老師. 彭桂香 劉莉莉 麥秋母親 韓江川 於毅 高乾子弟,為追麥秋而頻使壞 羅紅(小白鞋) 沈佳妮 田借糧妻子 田借糧 林家川 麥秋哥哥 四寶 張浩天 韓江川的哥們,羅紅的前男友 田大廚 孫松 麥秋父親 陸成 林繼東 向遠哥們,喜歡麥秋. 米朵 鄧家佳 暗戀向遠的鄰家小妹 豆子 佟磊 向遠的哥們 嫂子 閆學晶 ---- 向父 柳彬 向遠的父親
3. 白岩松《幸福在哪裡》的原文是什麼
1,《幸福在哪裡》:
走在人群中,我習慣看一看周圍人的手腕,那裡似乎藏著一個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內心秘密,從不言說,卻日益增多。
越來越多的人,不分男女,會戴上一個手串,這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與安心的意味,這手串停留在裝飾與信仰之間,或左或右。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相信或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者,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或不安?
手串有助於平靜嗎?我們的內心,與這看似僅僅是裝飾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關系?人群中,又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談論過它?沉默之中,埋藏著我們怎樣的困惑?
這是一個傳統的復歸,還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因祈福而產生的下意識行為?還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說:「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
「您信佛嗎?」我問。「如果說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麼撫慰內心?
季老給我講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一位領導人來看他,聊的也是有關內心的問題,來者問季老:主義和宗教,哪一個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對這位大領導,季老沒有猶豫: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看似平淡的回答,隱藏著一種智慧、勇氣和相信。當然,「早一天」的說法也很留餘地。
和季老相對而談的這一天,離一年的結束,沒幾個小時了,冬日的陽光照在季老的臉上,也溫暖著屋內的其他人。那一天,季老快樂而平靜。我與周圍的人同樣如此。
三
又一天,翻閱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梁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梁老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但是隨著人生腳步的前行,走著走著,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麼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
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對這三個問題的挑戰?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託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這些物化的目標陸續實現,但中國人也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窮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們似乎更加焦慮,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傳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鬧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總鬧些大事,不顧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財富有一天就不算數了;窮人也不安,自己與孩子的境遇會改變嗎?就在這抱怨、焦慮和不安之中,幸福,終於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個時候,和諧社會的目標提了出來,其實,這是想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力圖讓人們更靠近幸福的舉動。不過,就在為此而努力的同時,一個更大的挑戰隨之而來。
在一個十三億人的國度里,我們該如何解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我們人群中的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麼?精神家園在哪裡?我們的信仰是什麼?
都信人民幣嗎?我們的痛苦與焦慮,社會上的亂像與功利,是不是都與此有關?而我們除了幸福似乎什麼都有,是不是也與此有關?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問題的同時,也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目標。
可是,幸福在哪裡?
五
幸福在哪裡暫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受得到。這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葯;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詞彙。
這樣的情形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隨處可見。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里,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了底線,或者說底線被隨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在哪裡?
一天下午,我和身後的車輛正常地行駛在車道上,突然間,一輛豪華車逆行而來,鳴笛要我們讓路,可是正常行駛的我們無路可躲,於是,感覺被怠慢的那個車主,在車過我們身邊時,搖下車窗痛罵一番。那一瞬間,我驚呆了:為這輛逆行而來的車和這個充滿憤怒的人。車主是一位年輕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錢也受過良好教育,然而,這一瞬間,憤怒讓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責的同時,我竟然沒有一絲的憤怒,倒是有一種巨大的悲涼從心中升起。因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可能成為她。我們都無處閃躲。
六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最復雜的時代。醫生一邊拿著紅包,一邊接連做多台手術,最後累倒在手術台上;教師一邊體罰著學生,堅決應試教育,另一邊多年顧不上家顧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撲在工作上;官員們,也許有的一邊在腐敗貪污著,另一邊卻連周末都沒有,正事也幹得不錯,難怪有時候百姓說:「我不怕你貪,就怕你不幹事!」
其實,說到我們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是墜落一邊在升騰,誰,不在掙扎?
對,錯,如何評價?好,壞,怎樣評估?
岸,在哪裡?
七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盪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八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
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游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許短期內房價會表態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系嗎?所以,熱了《蝸居》。
而《暗算》的另類流行,又暴露著職場中的生存不易,論資排輩經過短暫退卻,重又占據上風,青春,在辦公室里只能鬥智斗勇不敢張揚,不大的年齡卻老張老李的模樣。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十
改革三十餘年,我們進步了太多,這一切,都有數據可以證明。而新聞進步了多少?又用怎樣的數據證明著?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數據證明的東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標准,比如,是否有真正優秀的人才還願意把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經歷日復一日怎樣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社會的進步中,感受到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並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那麼理想與責任可以堅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義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現實主義者; 如果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希望會否變成絕望?理想是否成為空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然而,它依然如同噩夢一樣,雖然虛構,卻會讓醒著的人們,驚魂未定。
新聞事業的前行,同樣需要信仰。
十一
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2000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海一家報紙約我寫了一篇新千年寄語,當時,我選擇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反思,一個是平靜。
反思,不難理解。由於生存都堪憂,荒唐歲月一結束,過去一路上的傷口只是草草地遮蓋了一下,來不及更負責任地處理,我們就匆匆上路,這沒什麼可指責的,這是生存遭遇危機時近乎唯一的選擇。
然而,三十多年走過,生存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該停下腳步,把傷口上的浮塵擦去,塗上酒精或消炎的東西,會痛會很刺激,然而只有這樣,傷口才可以真正癒合,之後才可以真正輕裝上陣。
這是對歷史與未來負責的一種態度。
而之所以另一個關鍵詞是平靜,原因也並不復雜。因為安撫我們的內心,將是未來最大的問題。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十二
古人聰明,把很多的提醒早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簡單地把提醒放在漢字本身,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然而大家還是都忙,都不知為何顯得格外著急,於是,都在搶。在街上,紅綠燈前,時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別說讓生活慢下來,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還剩多少?過去人們有空寫信、寫日記,後來變成簡訊、博客,到現在已是微博,144個字內要完成表達,溝通與交流都變得一短再短。甚至144個字都嫌長,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有了「標題黨」。那麼,下一步呢?
對此,一位老人說得好: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地往終點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4. 夫妻吵架,妻子賭氣回娘家,丈夫該去把她接回來嗎
是的男人在乎老婆,愛老婆,會去接的,回娘家只是分開下,彼此冷靜下。總不至於夫妻對著干吧,必須要一個人離開這嘴才吵不下去啊
5. 白岩松、《幸福在哪裡》、原文
幸福在哪裡 白岩松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盪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八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
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
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游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許短期內房價會表態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系嗎?所以,熱了《蝸居》。
而《暗算》的另類流行,又暴露著職場中的生存不易,論資排輩經過短暫退卻,重又占據上風,青春,在辦公室里只能鬥智斗勇不敢張揚,不大的年齡卻老張老李的模樣。
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
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十
改革三十餘年,我們進步了太多,這一切,都有數據可以證明。
而新聞進步了多少?又用怎樣的數據證明著?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數據證明的東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標准,比如,是否有真正優秀的人才還願意把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經歷日復一日怎樣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社會的進步中,感受到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並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那麼理想與責任可以堅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義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現實主義者;
如果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希望會否變成絕望?理想是否成為空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然而,它依然如同噩夢一樣,雖然虛構,卻會讓醒著的人們,驚魂未定。
新聞事業的前行,同樣需要信仰。
十一
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2000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海一家報紙約我寫了一篇新千年寄語,當時,我選擇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反思,一個是平靜。
反思,不難理解。由於生存都堪憂,荒唐歲月一結束,過去一路上的傷口只是草草地遮蓋了一下,來不及更負責任地處理,我們就匆匆上路,這沒什麼可指責的,這是生存遭遇危機時近乎唯一的選擇。
然而,三十多年走過,生存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該停下腳步,把傷口上的浮塵擦去,塗上酒精或消炎的東西,會痛會很刺激,然而只有這樣,傷口才可以真正癒合,之後才可以真正輕裝上陣。
這是對歷史與未來負責的一種態度。
而之所以另一個關鍵詞是平靜,原因也並不復雜。因為安撫我們的內心,將是未來最大的問題。
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十二
古人聰明,把很多的提醒早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簡單地把提醒放在漢字本身,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然而大家還是都忙,都不知為何顯得格外著急,於是,都在搶。在街上,紅綠燈前,時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別說讓生活慢下來,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還剩多少?過去人們有空寫信、寫日記,後來變成簡訊、博客,到現在已是微博,140個字內要完成表達,溝通與交流都變得一短再短。甚至140個字都嫌長,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有了「標題黨」。那麼,下一步呢?
對此,一位老人說得好: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地往終點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白岩松,央視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198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主持《新聞周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1993年,白岩松參與創辦《東方時空》,並推出了《東方之子》等欄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壩截流等節目直播。1999年參加了澳門回歸直播、國慶五十周年慶典轉播。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周刊》(後更名為《新聞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擔任2004和2008年兩屆奧運火炬手。 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後多次榮獲「優秀播音員主持」獎 ,並與2009年榮獲「話語主持群星會年度終身成就獎」。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時許,中央電視台《新聞1+1》欄目官方微博「新聞一加一」發布消息稱, 「根據頻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視《新聞周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周刊」發布消息稱,6月19日-6月26日央視《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
6. 幸福在哪裡電視劇王雷拜託各位大神
懷舊家庭情感劇《幸福在哪裡》是天視衛星傳媒繼《幸福來敲門》之後打造的「幸福系列三部曲」第二部,由知名製片人張維擔任獨立製片,著名導演張多福執導,知名編劇李青打造劇本,王雷、曾泳醍、劉莉莉、孫松等眾多實力派演員領銜主演。 1978年,意氣風發的叛逆青年向遠邂逅了返城知青麥秋,兩人墜入愛河。但情敵的坑害、父母的反對、兩人理想的差異,讓他們分分合合,情路崎嶇。但這反而讓兩人情比金堅,他們在經歷了分手、入獄、理想幻滅等一系列打擊之後,毅然決定牽手共度餘生。可就在此時,他們知道了雙方父母之間的巨大仇恨,兩人再次被命運無情捉弄!不但如此,向遠的情敵韓江川暗中使詐,不但讓麥秋大學夢斷,也使她和向遠的關系雪上加霜。理想的破滅、生活的壓力、女兒的身世之謎。向遠和麥秋的關系經受著巨大考驗。他們會如何抉擇?幸福究竟遠在天邊還是近在咫尺? 角色 演員 備注 向遠 王雷 化工廠工人,酷愛烹飪,想當世界名廚 田麥秋 曾泳醍 返城知青,一心想考大學,想當老師. 彭桂香 劉莉莉 麥秋母親 韓江川 於毅 高乾子弟,為追麥秋而頻使壞 羅紅(小白鞋) 沈佳妮 田借糧妻子 田借糧 林家川 麥秋哥哥 四寶 張浩天 韓江川的哥們,羅紅的前男友 田大廚 孫松 麥秋父親 陸成 林繼東 向遠哥們,喜歡麥秋. 米朵 鄧家佳 暗戀向遠的鄰家小妹 豆子 佟磊 向遠的哥們 嫂子 閆學晶 ---- 向父 柳彬 向遠的父親 天海市,1978年夏天,20歲的向遠一直在與父母抗爭。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想讓他考大學,但向遠卻一心要成為一名廚師。這天,向遠偶然邂逅了剛返城的知青田麥秋。麥秋也處於苦悶之中,為了實現自己上大學的理想,她不同意嫁給母親彭桂香安排的結婚對象。彭桂香給她安排的對象是一個酒鬼,因為家裡條件好,有入廠職工指標,能解決麥秋的工作問題。彭桂香一心想讓女兒盡早嫁出去,因為兒子田借糧的婚事已經迫在眉睫了。只有麥秋嫁出去,田借糧才能有結婚的房子。但麥秋和向遠卻一見傾心,彼此墜入愛河。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柔弱女孩兒米朵是向遠的發小,她暗戀向遠,因麥秋和向遠的關系而鬱郁寡歡。向遠將父親拿回家的高考復習資料借給麥秋,不想裡面夾雜了天海高考工作安排的機密文件。向麥兩人的交往遭遇雙方家庭的阻攔。彭桂香覺得向遠想要當個廚師沒有出息,處處刁難向遠和麥秋。貪財的田借糧無意中發現機密文件,拿到外面去賣錢結果被揭發。向遠和麥秋因為泄密被調查,麥秋因此失去高考的資格。這時,高乾子弟韓江川出現了,他被麥秋所吸引,並幫助麥秋拿到了高考准考證。麥秋感受到韓江川中意自己,於是刻意疏遠。追求麥秋不成,韓江川遷怒於向遠,於是頻頻對向遠使壞,阻礙兩人的交往,甚至設下陰謀,讓向遠遭遇牢獄之災。麥秋挺身而出四處奔走,幫向遠洗清了冤屈,卻也因此錯過了高考。在歷經坎坷和挫折之後,兩個年輕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但他們馬上就從雙方父母處得知兩家在過去因為派系斗爭而存在仇恨,兩人關系遭到嚴峻考驗。錯過第一次高考的麥秋決定從頭再來,著手奮力復習,而向遠卻立志成為廚師,對於未來的規劃和理想的不同也讓兩人的交往存在一絲陰影。經過一番波折,向家和田家的誤會得以澄清,兩個年輕人也解開了心結。向遠默默守候,一心幫助麥秋考學。看著麥秋的復習越來越見成果,向老師坐不住了,他苦勸向遠一同考學,向遠卻陽奉陰違,表面上在復習功課,實際卻偷背菜譜,跟隨麥秋父親田大廚偷師廚藝。麥秋本來也希望向遠考學,兩人因為理想的不同也頻發爭執。1979年的高考來臨,麥秋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與向遠的關系也日漸穩定,韓江川醋意大發。在一次酒局中,向遠與韓江川賭氣拼酒雙雙喝醉。韓江川情難自已玷污了麥秋,此事被田借糧的妻子羅紅撞見,韓江川威脅羅紅令其保守秘密。麥秋酒醒之後,發現自己和向遠躺在一起,兩人羞愧難當,麥秋心下默默認為兩人關系更進一層。此後,韓江川轉而追求米朵,他看中的是米朵的海外關系。與米朵結婚後,兩人最終遷居香港。麥秋入學不久,就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並因此被大學勒令退學。所有人都認為孩子是向遠的,向遠雖然對那晚之事存有疑慮,但還是決定承擔責任,和麥秋結婚。在結婚前夕,羅紅告訴向遠事情真相,提出孩子可能是韓江川的。但麥秋大學夢碎,終日鬱郁寡歡已經受不了刺激了,向遠出於對她的愛,雖然內心也很難受,但仍瞞住真相與她成婚。婚後,麥秋的精神狀態依然不穩定,對被大學開除一事無法釋懷;向遠雖對其呵護備至,但依然對麥秋腹中孩子的身世耿耿於懷,兩人的婚姻生活過得並不美滿。向遠得知國家推廣高自考,便鼓勵麥秋參加。麥秋勉強答應,但卻發現自己早已無心復習和考試,坐在考場上頭腦一片空白。麥秋決定再不提上學一事,安心將女兒麥粒撫養長大。向遠和麥秋再次發生激烈沖突,向遠積蓄許久的容忍與怨氣終於爆發,兩人最終決定離婚。曾經美好的一對兒就這樣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兩人果真就此分開了么?他們的人生還會發生什麼樣的交集?韓江川也並沒有退出兩個人的生活,他再次回來又給這個故事帶來了巨大的波折……向遠和麥秋最後能夠收獲真正的幸福么?雙方家庭能夠真正過上平順安康的生活么?
7. 夫妻吵架,妻子賭氣說要自殺,丈夫說隨便,摔門而走,結果妻子真的自殺了,丈夫是否構成犯罪,是故意殺
這是過於自信的行為,作為丈夫不相信妻子會自殺,而是以為她只是說說而已,因而過於自信,致使沒能及時發現妻子的自殺行為,造成了妻子自殺身亡。但是,丈夫對此應當不承擔法律責任,而是道義上的責任。他對妻子的自殺結果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所以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只能追究其道義上的責任。
8. 有雜質的20年婚姻,該不該再繼續
什麼時候都要視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既然已經過了二十年,為什麼不能再繼續下去呢?
3,覺得對方從來沒有尊重過自己,也不愛自己。只是住在同一屋檐下兩個陌生人。 這樣的男人或者女人都沒有確確實實嘗到過真愛的滋味。有的丈夫把妻子不是當做自己心愛的女人,而是把妻子當做傭人一樣,指揮妻子干這干那,從來也沒有給妻子買過一件禮物,也不知道關心妻子,更不會顧及妻子在這個家的感受。
妻子家裡家外操持著,她卻從來得不到丈夫的一絲贊許和誇獎,更不要說愛了。而有的老婆同樣,在家裡做不到一個當妻子的本分。男人在外邊辛辛苦賺錢,回到家裡來,連口熱飯都吃不上,還得自己做。每天只直到打麻將,或者逛街買衣服,從來都想不到給老公添一件新衣服。工資卡掌握著,錢卻沒攥上一分錢。
娘家一有事,就大包小包回去;婆家再有事,也當不知道。雖然是夫妻,卻比陌生人還陌生。這樣的婚姻,繼續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只有分手,才是解脫,才能好好活自己。所以說,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要視情況而定。繼續也好,離婚也吧,一定要本著為自己負責的態度,來處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