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的涵義是:感覺寧靜、祥和、優雅、如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生存之憂煩,無未來之擔心,意達萬物,智通萬事。
幸福來自於無私奉獻,無私奉獻的越多,幸福會越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一輩子只為自己活著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幸福的滋味的。為著人類的幸福,為著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忘我奉獻服務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多,幸福會越多,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少,幸福會越少。
2. 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幸福觀
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等,你只要去搜索一下,答案就會有好多.你得看你怎麼對待了,人與人不同,自然那些觀點就有所不同了,不能一概而論的.
人生觀:你只要有自己的理想,並努力去實現,那就可以說是你的人生觀.
價值觀:就是當你真正實現了你的理想,成就了你的事業,價值觀自然有了.
幸福觀:當你把你的所有以上觀點都做到了,並得到你的認可,你身邊人的認可,你就是幸福的了,這也就是你的幸福觀.
3. 論述對樹立正確幸福觀的認識
當前社會處於轉型時期,現代生活使人們的壓力日益加大,很多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表現為焦慮、困惑、急躁、壓抑、對現實不滿,總之:認為自己不夠幸福。
那麼,什麼是幸福?加拿大女作家門羅曾經說過「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不錯,生活不可能盡善盡美,人生總會遭遇磨難和挫折,缺陷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去追求「無缺」,反而會離幸福越來越遠。只有接受「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這個現實,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樹立正確幸福觀,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人遇到心理問題不敢去就診,怕被人看不起,這源於對心理健康問題認識的不足。應改變這種狹隘的認識,促進對精神疾病的公開討論。
二.建立全方位的、立體型的心理調適和疏導機制。設立免費心理急救熱線,讓心裡健康講座進入社區,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相關課程,開通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詢渠道,由家庭、醫院、學校和社會團體等齊抓共管建立心理疏導系統,形成社會合力,應對心理問題。
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標准。從法律上規范對心理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療,把有心理精神疾病的人納入到依法治理治療的軌道上來。從法律上規定政府和民間團體給予支持,確保資金來源。同時,嚴格心理咨詢機構的准入標准。
四.加強教育,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幸福觀。學校應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同時,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公眾參與型的活動,對公眾普及和宣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通過不同形式的媒體,宣傳積極向上的觀念,引導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通過教育使人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自我調適和疏導心理問題。
五.培養和充實心理治療專業人才隊伍,提高心理治療的整體水平。組織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邀請專家研討講座,通過專業化的培訓和指導,培養一大批心理健康領域的專業人才,補充到相關工作崗位上去,建成高素質的精神疾病醫療團隊,提高我國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療整體水平。
提高民眾的心理健康水平,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是創造積極樂觀、美好生活的前提,是提升個人幸福感的基礎。只有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同時建立心理調適和疏導機制,形成社會合力共同應對,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就定能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4. 幸福觀是什麼呢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
(4)學生中職幸福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幸福觀:
1、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學說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一書中有專門的論述。其主要的觀點為:幸福是終極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闡述了他的幸福觀,概括起來有: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馬斯洛的幸福觀:馬斯洛說,基本需要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將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後果:產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效應。
馬斯洛認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五個層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基本需要雖然是低級需要,但是優勢需要,是滿足其他需要的基礎,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的需要。
5. 正確的幸福觀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6. 作為21世紀中職學生,我們的使命是什麼怎麼樣才能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為主題,寫800字學習心得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正文:
21世紀,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當不時地給自己「充電」,這時候,就體現了幸福觀的重要性。
有人懷抱著一種妥協的幸福觀,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是青年,在選擇自己要學習的知識時,應當給自己多一點選擇。因為這時候我們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全,我們的智識還有限,而這個世界在飛快地變化。這時候所作出的選擇很可能是我們有一天不適應,不喜歡或是被時代淘汰的東西。而做加法,會給我們更多的可能性,在給自己充電時,有更多的選擇。
這時,有人認為只要堅持自己選擇的,我妥協,我看開,我豁達,不就可以了嗎?這就體現了幸福觀的不同,這種幸福觀是妥協的幸福觀。
那些歷史上真正收獲了豁達心態的人,王維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楊慎「是非成敗轉成空。」請問他們是在什麼時候收獲了這種豁達?是遍歷人世的滄桑,是經歷過繁華,他可以品味到繁華。就算我們退一步俗一步講,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多一點,可以領悟到繁華,才可以真正的豁達。
7. 大一思修簡述什麼是幸福觀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科學辯證的幸福觀,是多方面的有機統一。馬克思說:「對於一個忍飢挨餓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人的物質幸福的基礎上,特別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統一;幸福不僅是對生活的享受,更是通過勞動對生活的創造,是享受和勞動的統一;社會幸福決定著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著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指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奉獻,在於為人類謀福利。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它是為大家而獻身;那麼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8.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金錢觀
1、幸福觀: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觀:把個人得失與整體得失統一起來看,把國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來換取國家安寧、人民幸福的「得」。
3、苦樂觀: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於消滅一切剝削階級,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使人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這個偉大的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歷盡千辛萬苦,也是快樂的;如不能實現這個理想或不能為實現這個理想貢獻力量,則是痛苦的。苦與樂是辯證的統一,「苦」是手段,「樂」是目的,「樂」必須通過「苦」才能達到,即「苦盡甘來」。
4、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9. 幸福觀的理解是什麼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人們的幸福觀受一定時代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里還打上一定的階級烙印。
在倫理學史上,關於幸福同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具體內容、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各派思想家論說不一。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慾」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慾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
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
舊唯物主義思想家肯定人們追求幸福的道德意義,甚至把幸福等同於道德,主張「幸福就是德性」。
(9)學生中職幸福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提高幸福感的方法:
1、享受瞬間
要生活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把孩子的微笑當成珠寶,在幫助朋友們中得到滿意感,與好書里的人物共歡樂。
2、控制你的時間
幸福的人確定大的目標,然後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一天寫300頁書是件很難的事,然而每天寫兩頁則非常容易辦到。這樣堅持150天,你就可以寫成一本書,這個原則可適應於任何工作。
3、增強積極情緒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消極的情緒使人沮喪,而積極的情緒催人奮進。幸福的人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極情緒。
4、優待身邊的人
人們要學會很好地對待親近的朋友、配偶,能夠一下數出5個親密朋友的人,有60%的人比不能數出任何朋友更感幸福。
5、面帶幸福感
實驗表明真正面帶幸福感的人,他們更感到幸福。研究表明,經常歡笑更能在大腦中引起幸福的感覺。
10.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金錢觀
1、幸福觀: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觀:把個人得失與整體得失統一起來看,把國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來換取國家安寧、人民幸福的「得」。
3、苦樂觀: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於消滅一切剝削階級,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使人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這個偉大的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歷盡千辛萬苦,也是快樂的;如不能實現這個理想或不能為實現這個理想貢獻力量,則是痛苦的。苦與樂是辯證的統一,「苦」是手段,「樂」是目的,「樂」必須通過「苦」才能達到,即「苦盡甘來」。
4、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10)學生中職幸福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歷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財產、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
居里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自己幾乎全部獎金捐給了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50年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重金聘約,攜妻子兒女一起越過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