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福鎮的行政區劃
雲南幸福鎮下轄18個村委會:哨山、邦挖、幸福、掌龍、海東、忙峨、邦洪、控抗、勐底、邦信、紅崗、邦別、篾笆山、灰窯、盤村、干坡、老魯山、慢遮,有194個村民小組,178個自然村。全鎮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6.28%,主體民族為彝族、傣族、拉祜族等。
鎮內設黨政綜合辦公室、鄉鎮企業辦公室、組織、人事、司法、人民武裝、農保、環保、村鎮規劃、民政、科協、計劃生育、黨校、總務、統計、農經等部門。 行政代碼:530922106長途區號:0883面積:662.3km2身份證前六位:530922車牌號碼:雲S
❷ 雲縣各鄉鎮人口概況
截至2019年,雲縣轄7個鎮(愛華鎮、漫灣鎮、大朝山西鎮、涌寶鎮、茂蘭鎮、幸福鎮、大寨鎮),5個鄉(忙懷彝族布朗族鄉、曉街鄉、茶房鄉、栗樹彝族傣族鄉、後箐彝族鄉)。縣政府駐愛華鎮。
1、愛華鎮:113171人(截至2019年)
愛華鎮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城西北部,東接曉街鄉,南與頭道水鄉接壤,西鄰鳳慶縣洛黨鄉、雪山鄉,北接茂蘭鄉。總面積500.88平方千米。為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政府駐延平街,海拔1063米。
全鎮下設19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社區管理委員會(2000年10月以前稱辦事處),共有210個村民小組。有19個村民委員會、2個社區駐地和145個村民小組,有人口113171人(2019年)。
2、漫灣鎮:19812人(截至2019年)
漫灣鎮位於滇西南中部,普洱市西北端,景東縣西邊,最高海拔2888.6米,最低海拔885米。國家二級水電站—漫灣電站,建在轄區內。全鎮總面積306.23平方千米,轄區內設有8個村民委員會,13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9812人(2019年),共有彝、漢、回、白、布朗等16個民族。
3、大朝山西鎮:17795人(截至2019年)
大朝山西鎮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東南部,東臨瀾滄江與普洱市景東縣隔江相望,西南與臨翔區邦東鄉毗鄰,東北與栗樹鄉接壤,北與大寨鎮相連,西靠大雪山。全鎮轄10個建制村,80個村民小組,124個自然村。行政區域面積208.2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795人(2019年)。
4、涌寶鎮:43940人(截至2019年)
距縣城56公里,是雲縣東南片區的交通要道和農產品集散中心。東接栗樹鄉,連後箐鄉,南與大朝山西鎮接壤,西與大寨鎮、茶房鄉毗鄰,北與曉街鄉、忙懷鄉相連。轄20個村民委員會,2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940人(2019年),林地面積227286.5畝,森林覆蓋率45%。
5、茂蘭鎮:43190人(截至2019年)
茂蘭鎮位於雲南省雲縣城東北部,是該縣的一個鄉鎮,茂蘭鎮位於雲縣城東北部。全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即茂蘭、馬四、多依、忙卓、牛圈箐、溫平、凈石、嶺磨、安樂、撥還河、哨街、後山、舊村、轉水河、丙令,235個村民小組。
6、幸福鎮:46283人(截至2019年)
幸福鎮位於雲縣西南部,總面積631.9平方千米,是全縣14個鄉鎮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鎮。下轄18個村委會,有194個村民小組,178個自然村。全鎮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6.28%,主體民族為彝族、傣族、拉祜族等。
7、大寨鎮:36894人(截至2019年)
雲南省臨滄市雲縣大寨鎮位於雲南雲縣城東南部,東與涌寶鎮接壤,東南與糯灑鄉相連,南鄰大朝山西鎮,西毗臨翔區螞蟻堆鄉,北接雲縣茶房鄉。全鎮總面積218.53平方千米,轄13個村民委員會,176個村民小組。
8、忙懷彝族布朗族鄉:18880人(截至2019年)
忙懷彝族布朗族鄉位於瀾滄江中游橫斷山區的雲縣東北部。截至2019年,全鄉轄區面積238.7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全鄉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29個村民小組,275個自然村,共4566戶農戶,18880人,居住著彝、布朗、回、傣、白、傈僳、苗、景頗、獨龍、漢等13個少數民族。
9、曉街鄉:41242人(截至2019年)
曉街鄉位於縣城東部,東毗涌寶鎮,西鄰愛華鎮,南與茶房鄉連壤,北與茂蘭鎮隔河相望。東西最大寬度15千米,南北最大長度22.5千米,總面積252.99平方千米。全鄉共有20個村民委員會,232個自然村。
10、茶房鄉36126人(截至2019年)
茶房鄉位於雲縣城的南部,東與涌寶鄉相鄰,南與大寨鄉接壤,西與頭道水鄉及臨滄縣螞蟻堆鄉毗鄰,北與曉街鄉、愛華鎮相連。鄉政府駐地在大朝山公路32千米處附近,海拔1600米,距縣城45千米。全鄉總面積179.72平方千米。全鄉下轄16個村民委員會,共169個自然村,210個村民小組。
11、栗樹彝族傣族鄉:21528人(截至2019年)
栗樹彝族傣族鄉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東南部,東面、南面隔瀾滄江與景東縣慢等、永秀鄉相望,西面與大朝山西鎮、涌寶鎮相鄰,北面與後箐鄉接壤。截止2008年10月,全鄉總人口21528人。境內居住著彝、漢、傣、白、布朗、回、拉祜、佤、哈尼等民族。全鄉轄16個村民委員會,135個村民小組,177個自然村。
12、後箐彝族鄉:19696人(截至2019年)
後箐彝族鄉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東南部,距縣城駐地96公里, 最低海拔899米,國土總面積187.5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34個村民小組,全鄉共有耕地面積33400畝,人均1.7畝,其中水田5500畝,旱地27900.00畝。
❸ 山東博興縣興福鎮有什麼大廠子 有多少人口
你好!
大廠好多。萬事達集團,經營鋼材/鋼結構等項目。員工2千多人。皇冠集團:生產廚房設備等,員工2千多人。魯寶集團,匯泉廚業等。大多是從事鋼材鐵皮,廚房設備的廠子。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❹ 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幸福鎮有多少人口
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幸福鎮人口大約是8000人左右。這個地方也叫吉爾嘎郎圖。
❺ 煙台的幸福片區一共有幾村
幸福以前官方叫「僑戶村」,民間叫「西沙旺」,這里過去是一片沙丘,極少人煙。是逃荒人員落腳開荒開始有人定居。
上世紀50年代建門樓水庫,水庫庫區移民到現在幸福1、2、3、6、7、17、18村,稱為「幸福村」,其餘的村依然叫「僑戶村」。成立人民公社以後的「幸福公社」把「幸福村」和「僑戶村」合並為「幸福大隊」,大隊其下又分為18個小隊,1979年將幸福大隊的18個小隊升格為大隊,1985年撤銷幸福人民公社改為幸福鎮,幸福鎮的幸福1—18大隊改為幸福1—18村。
現在的幸福1--18村已經今非昔比,被新建的居民小區所代替。老的1--18村大概位置告訴你:
幸福1村:現在的華信家園;
幸福2村:現在的宏達市場、萬華第一生活區;
幸福3村:現在的樂天家居對面宏達小區;
幸福4村:現在的開元新村一期、二期,萬華第二生活區、福泰小區、幸福河小區;
幸福5村:現在的煙台中醫醫院、祥和小區、福安小區;
幸福6村:現在的海港醫院東一片平房;
幸福7村:現在的海港小區以及以東的平房和正在建的龍海家園;
幸福8村:現在的福安小區向北幸福北路路南的一個小區(名稱記不清了)一直到大海邊;
幸福9村:沿著港城裝飾材料市場向北平房,福泰小區西;
幸福10村:9村土路向西平房;
幸福11村:10村土路向西平房;
幸福12村:蔬菜批發市場及西面平房;
幸福13村:魯寶鋼管廠對面土路向北平房;
幸福14村:新奧燃氣路北平房及幸福工業園;
幸福15村:萬華集團西門路西平房;
幸福16村:港城裝飾材料市場路南平房;
幸福17村:新世界花園南北大門之間道路以東;
幸福18村:新世界花園南北大門之間道路以西。
通過上面的各村位置你會發現除4村和18村以外,是從南向北,從東向西,到15村又返回來由西向東排列。
❻ 幸福鎮的介紹
幸福鎮位於山東半島北岸、煙台市芝罘區西北部,鎮機關駐地距煙台市政府所在地4.8公里。東、北、西環繞黃海,南與環海、通伸、鳳凰台街道辦事處和只楚鎮相連,西南以大沽夾河口為界與煙台經濟開發區相望。該鎮以工業發達著稱,自1958年境內建起農具修配廠以來,先後鎮村擁有拆船、修船、鑄造、噴塗、五金、電器、冶煉、化工、飲料、油泵、皮件、服裝、制氈、印刷、環保設備、合金爐管等中小型工業企業,促進了幸福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
❼ 辛福鎮的自然狀況
總面積662.3平方千米,是全縣14個鄉鎮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鎮。鎮政府駐地海拔1030米,距縣城公路距離50千米,直線距離38千米。年平均氣溫18℃~20℃,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
全鎮國土資源面積662.3平方公里,是雲縣面積最大的一個鄉鎮,南汀河穿壩而過,素有「頭頂香蕉、腳踏菠蘿」之美稱,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全鎮總人口44191萬人,2008年上半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90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85萬元。境內居住著以彝族為主的傣族、布郎族、傈僳族、漢族、白族、壯族、普米族、滿族、苗族、回族、拉祜族、納西族、佤族、畲族等1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品位及儲量在雲縣首屈一指,尤以銅礦、錳礦、鉛鋅礦、鐵等最為可觀,有銅礦廠1座,硅廠2座,各類探礦點11個。 幸福以特殊的區位優勢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為依託,歷來商賈雲集,商業貿易繁榮。境內祥臨二級公路沿北而過,國道214線穿壩而過,羊耿公路33公里,羊勐公路43公里,歷來是通往東南亞國家的咽喉要沖。全鎮道路長達2300公里,其中村鎮公路382.43公里,蔗區道路1841.57公里,縣鄉公路高速化,村鎮公路通達率100%,村組公路通達率80%。有集貿市場3個,分別是幸福街、打馬卡街、板凳街。幸福街始建於1958年,位於幸福鎮幸福村,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2007年農副產品成交量2035噸,成交額8743萬元,工業消費品成交額2350萬元。打馬卡街位於幸福鎮勐底村,始建於1983年,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板凳街位於灰窯村,始建於清朝初年,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農村交通網路,健全的集貿市場,拉動了全鎮政治、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
2012年7月份開始重新修繕羊耿公路,修完後蓋公路將達到一級公路標准。
❽ 幸福鎮的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 1912年前境內有私塾7處,學生100餘人。1912年開始辦學堂,建初等小學5處。 1935年創辦芝罘鎮私立新民小學,招生200餘人。至1949年9月,境內有小學6處, 在校學生529人。建國後,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芝罘中心小學創辦了農民業校, 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952人。 榮獲山東省鄉鎮企業教育先進單位。90年代投資260萬元,興建了幸福中學,並購進樓房4000平方米,作為教師家屬樓。1994年鎮籌集20萬元資金作為教育基金,用於獎勵模範教師。1995年以來,榮獲煙台市花園式學校建設先進鄉鎮、煙台市鄉鎮正規初中建設先進鄉鎮、煙台市教育工作示範鎮、煙台市少先隊工作紅旗單位、山東省義務教育示範鄉鎮、 山東省基礎教育先進鄉鎮。至2000年,全鎮有小學4所,在校學生2010人, 中學1所,在校學生1312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市級規范化學校標准。近年來,幸福鎮每年考上大、中專院校的應屆畢業生都在百名以上。
幸福鎮重視科技人才的引進和科技工作。至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507人。自1991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2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27項,區級1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12項, 填補國內空白2項,申請專利2項,實施專利2項。1991年榮獲山東省「十五」期間農村科普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幸福鎮京劇藝術代代相傳,清末就有愛好京劇的漁民相約成立民間小劇社,民國時期較盛。1956年至1957年,業余戲劇演出活動達到鼎盛。曾兩次被煙台市邀請為蘇聯來賓演出。民間雜耍相傳有年,其中「耍四景」和「咯鞭」尤為著稱,文化部門作為傳統節目發掘整理。芝罘島書法由來已久,享有「張氏無拙筆」之稱。其他如剪紙、繪畫、地方戲等也常盛不衰。1958年建文化站,1959年建廣播站。1958年電影深入海島放映。80年代各村相繼建立了圖書室。90年代各村成立文化大院,鎮成立文化活動中心、農民藝術團。1995年成立史志辦公室,1997年《幸福鎮志》問世,成為幸福鎮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該志著重記敘了幸福鎮1911~1995年84年的發展歷史,堪稱一部幸福鎮網路全書。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極差,只有二三名中醫,一二家中葯鋪。群眾有病只能採用民間土法治療。1956年幸福鎮成立煙台市郊區第一處衛生所。1958年改為幸福人民公社衛生院,後稱幸福公社醫院、幸福醫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院,配備「赤腳醫生」 ,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至2000年,幸福醫院佔地約2000平方米,住院病床20張; 全院職工264名,衛生技術人員52名;醫院擁有300MAX光機、B超、全導心電圖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微波治療儀、心腦血管治療儀等設備。此外,全鎮還有村衛生室19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9人。1992年該院完成了省級衛生保健達標驗收工作,實施了村鎮兩級合作醫療制度,並於1993年在全市率先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准。1998年在全市范圍內第一個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2000年獲得了煙台市示範鄉鎮衛生院的榮譽稱號。
各村年年舉行運動會, 全鎮每2年舉行一次全民健身運動會。村村有室外體育活動場地,鎮有體育活動中心,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達到60%以上。1991年獲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 1997年9月在煙台市省級體育鄉鎮籃球比賽中獲女子組第三名;1998年在芝罘區全民健身社區運動會上,獲男子團體總分第一名;1999年獲煙台市「雙東杯」首批省級體育先進鄉鎮乒乓球比賽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