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笛卡說:幸福就是肉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這句話是否正確
試試看幸福不幸福再說。可惜這樣的理想,無論是肉體無痛苦,還是靈魂無紛擾,都是難以實行的,因此然如何證明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就是幸福的呢?
笛卡爾大概是這樣想的,幸福的對立面是痛苦,而人的痛苦不外兩種,肉體的痛苦與精神的痛苦,沒有了這兩種痛苦,那麼大概就是幸福吧。這是他的假想,他也不知道這樣到底會不會是幸福的,但他想,這也許就是他想要的幸福。
沒錯,每個人定義的幸福不一樣,追求的方式也不一樣。我認為幸福不止一種。
❷ 幸福是什麼是不是奧特曼打小怪獸
幸福是痛苦的對立面,兩者互為一對矛盾。這一對指代的是人的生活狀態的好與壞,包括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等你成熟了就自然會感受到的,因為只有經歷了,或者認識了幸福的對立面——痛苦,才能真真明白幸福原來真的很簡單。
❸ 金錢與幸福的關系
今天早起,窗外陽光明媚,突然感到好幸福。幸福是什麼?我對主流觀點有一些補充意見。幸福就是身體健康、家庭美滿、經濟富足的表現。其實,幸福,有時候就是一個狀態。對,階段性狀態。准確定義:幸福,就是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動態的,幸福也是動態的,一生中幸福的狀態大於不幸的狀態,人生幸福指數就及格了。
幸福與金錢的關系,三句話終於說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數及格嗎?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篇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幸福是自己的事,不幸則是外界造成的,在不幸面前,能不能擺脫不幸,則是內心幸福能力的問題。
比如說,金錢買不來幸福。我就奇怪了,幸福與金錢有關嗎?既然說金錢與幸福無關,那麼,有錢怎麼是幸福的對立面呢?幸福,是慾望得到滿足的狀態。沒有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經濟能力,貧賤夫妻百事哀,任何慾望得不到滿足,你連幸福的狀態都沒有。
你會反駁,生活在山溝里的人幸福,因為他們沒有多少慾望,可能當他們生病的時候,一樣痛不欲生。問題是,你明知道山溝里慾望少,那你為何不去山溝里呢?有錢是幸福的前提,雖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但沒有錢萬萬不能。夫妻恩愛,但愛人生病,如果沒有錢治病,你能說幸福與金錢無關嗎?
幸福與金錢的關系,三句話終於說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數及格嗎?
有人說,幸福,就是生活中的小確幸。這也不對。許多作家喜歡寫小確幸的雞湯文章。今天看見迎春花開了,一個小確幸。明天看見落英繽紛,又是一個小確幸。但是一連串小確幸而支撐幸福嗎?不能。後天,你孩子沒擠進名牌幼兒園,你馬上覺得不幸福了,那些迎春花立刻見鬼去了。對不對?而且,孩子沒考上名牌幼兒園,會成為你很久感到不幸福的源頭。想起來就傷心,對不對?迎春花年年開,但那些不幸的事情,可能困擾你一生。
所以,我認為幸福的含義,主要包含這些內容:經濟富足、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家庭美滿、子女爭氣、健康長壽、煩惱短暫。我覺得這些因素組合起來,才是幸福。當然,幸福是一種狀態,是階段性動態的。比如,你有錢有健康有家庭,遇到別人不公平對待你了,你也會難受很久。這段時間,你感到不幸福,因為你忽略了你到手的那些幸福因素。因為這些幸福因素,已經在你手上了,反而忽略了它們,更關注一時一地的失去,對不對?
幸福與金錢的關系,三句話終於說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數及格嗎?
幸福,就是一種持續的慾望得到滿足的狀態。持續的時間越長,幸福時間越長,幸福時間大於煩惱的時間,你這一生就是幸福的。你說,有人從一出生就幸福到死的嗎?沒有。那些白富美,也會為高富帥花心而不幸福,那些高富帥也會因為審美疲勞而劈腿。別人看來,他們都這么幸福了還惹事,可是換位思考,高富帥天天看白富美也疲勞了啊。別人認為他們不知足,他們認為他們在囚籠。
綜上,幸福,就是你慾望經常得到滿足的持續狀態。說句大白話,就是知足常樂。這才是幸福的根源。沒有這一條內心的因素,幸福不是沒有,而是短暫的間斷的。今天買了一個包包,幸福三分鍾,看見別人又換了新裙子,馬上又不幸福了。你說這樣的心態,有多少錢也不幸福。只要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保持持久幸福的能力就在自己的手上。
❹ 閱讀題「幸福沒有榜樣」答案
1、文章告訴我們,幸福沒有榜樣,其中「榜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分)
2、「幸福」的對立面就是「不幸」,根據你平時的積累,請你為「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寫出相對的下一句。(
2分)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所說的「幸福觀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2分)
4、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運用的是論證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請從文中再找一例予以說明(
4分)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分)
A、幸福沒有榜樣
B、幸福是一種感覺體會
C、幸福是模糊的
D、幸福屬於自己
答案:
1、(
2分)模式(自己心中的期望值
與別人攀比幸福的標准)
2、(
2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3、(
2分)①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的②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③不同時期也有不同幸福觀(答對兩點給滿分)
4、(
4分)舉例論證(
1分)使文章表達具體充分,增強說服力。(
1分)
示例:第④自然段用「遠房侄女」的事例,具體有力的論證了「幸福就在心裡」的觀點
。
(
2分)
5、(
2分)A
本文來自:
[好語文網][
http://www.goodyw.com
]詳細出處參考:
http://www.goodyw.com/mod_article-article_content-article_id-1980.html
❺ 幸福能用金錢來比較嗎
幸福和金錢不是一個概念裡面的兩個對立面,所以無法比較,但是,幸福是可以用金錢買來的,幸福也可以不需要金錢,看你如何定義幸福了。一個關愛的眼神也是幸福,這就不需要金錢。
❻ 幸福與什麼對立
幸福是無處不在的
只要你去發掘
早晨的一縷陽光是幸福
夏季的一絲微風是幸福
如果你認為幸福與什麼對立的話
那就是與你的心對立
心冷
就不會去感知幸福了
❼ 不管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是為了以後能夠幸福,你覺得結婚和離婚是對立的嗎
一、我認為結婚和離婚,其實並不是對立面,而是選擇不同而已,結婚和離婚同樣都可以擁有幸福,只不過幸福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離婚之後,大多數女性都會獲得更大的自由,他們認為自己可以獨立生存,自己可以養育父母,他們並不需要依附男人而生存,所以在離婚之後,大多數女性都會比男性更加幸福,因為他們會利用多餘的時間去旅行、去逛街、去消費、去打扮自己,更多的時間都是為了取悅自己,而不是為了家庭,當然我們也必須承受在節假日里一個人的孤獨。
❽ 關於語文閱讀,幸福沒有榜樣答案!~!!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答: 幸福,完全在於自己。自己有個真實的人生,對自己的人生盡力了,負責了,對得起社會,對得起父母與妻子兒女,就是充實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心存快樂,就是幸福。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沒有榜樣,也無須榜樣。
2.第二段中舉「乞丐」、「大款大腕」吃飯的例子,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其作用是什麼?
答:對比論證法。起作用就是說明,幸福是不同人對其有不同的感覺,不可以同一而論幸福的樣子。
3.為什麼說幸福觀是模糊的?
答:因為幸福觀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摸不到、吃不到的實體。但是幸福是沒有模式和榜樣。而且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的。生活在大體相似的環境里,一百個人眼中的幸福觀,或許不止一百,有時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觀。
4.文中通過作者的一位遠房侄女的事例意在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答:不要只看到別人幸福,不要只羨慕別人的幸福生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來的幸福,只要感覺到自己幸福就好。
5.通過本文的閱讀,相信你會對幸福有更深的了解。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現在的你對幸福的理解。
答:忘記不開心的事情,只記住開心的事情,活得舒心、活得安心。就是幸福的人生。_
6.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梁實秋、孟德斯鳩等名人關於幸福的論述。你能另外寫出一條有關幸福的名人名言嗎?
答:忘記過去 壞記性是變得幸福的一大法寶。 —— 麗塔.梅.布朗 _
❾ 幸福與金錢的關系,三句話終於說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數及格嗎
今天早起,窗外陽光明媚,突然感到好幸福。幸福是什麼?我對主流觀點有一些補充意見。幸福就是身體健康、家庭美滿、經濟富足的表現。其實,幸福,有時候就是一個狀態。對,階段性狀態。准確定義:幸福,就是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動態的,幸福也是動態的,一生中幸福的狀態大於不幸的狀態,人生幸福指數就及格了。
幸福,就是一種持續的慾望得到滿足的狀態。持續的時間越長,幸福時間越長,幸福時間大於煩惱的時間,你這一生就是幸福的。你說,有人從一出生就幸福到死的嗎?沒有。那些白富美,也會為高富帥花心而不幸福,那些高富帥也會因為審美疲勞而劈腿。別人看來,他們都這么幸福了還惹事,可是換位思考,高富帥天天看白富美也疲勞了啊。別人認為他們不知足,他們認為他們在囚籠。
綜上,幸福,就是你慾望經常得到滿足的持續狀態。說句大白話,就是知足常樂。這才是幸福的根源。沒有這一條內心的因素,幸福不是沒有,而是短暫的間斷的。今天買了一個包包,幸福三分鍾,看見別人又換了新裙子,馬上又不幸福了。你說這樣的心態,有多少錢也不幸福。只要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保持持久幸福的能力就在自己的手上。
❿ 我們如何理解幸福和苦難
歐陸哲學的貢獻: 艾美�6�1萬�6�1德意珍,倫敦,密德薩斯大學,2012-1-23總體介紹這一章主要講述一些歐陸哲學家的貢獻,這些哲學家把關於幸福的思考與對於苦難的經驗進行了對照。考慮到本書其他的幾章不但涉及了早期的歐陸哲學,而且還涉及了古典哲學的貢獻,因此本章專門聚焦於19世紀和20世紀的哲學家——特別是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哲學家,但不包括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哲學家——所做出的貢獻。本章的主題是,如果沒有把幸福的對立面——苦難考慮在內,那麼對幸福的追求在哲學意義上是否合乎情理。雖然這些哲學家對幸福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不主張將幸福作為人類存在的一個指標。本章將證明歐陸哲學家與雅典哲學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他們都普遍認為在幸福和苦難之間取得某種平衡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誰也離不開誰。
為此目的,我們將把本章講述的歐陸哲學確定為自19世紀始到20世紀末的歐洲大陸繁榮的哲學。這不僅沒有考慮在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旗幟下的近代歐陸哲學,而且還忽略了許多重要的早期歐陸哲學的貢獻。本章的焦點將是通過把人類境遇放到中心位置,革新了19世紀和20世紀歐洲思維的存在主義哲學運動。這些哲學都堅定地回歸到人類存在是什麼以及應該如何生活下去的基本問題。本章中的每位哲學家對人類生存目的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把人類幸福當作生活的目標。這使得很難從歐陸哲學的立場給幸福下一個定義,盡管如此,在文章結尾的時候我們將嘗試這樣去做。
這些哲學強烈地反對英美(Anglo-American)思維的分析和實證傳統,並因此也提出一個迥然不同的對幸福的看法。我們看到積極心理學的現今趨勢,它即是深深根植於英美的實用主義和實證主義的框架之下的,它正在促進著對人文學科中幸福這個概念的充滿活力的實證研究取向,而歐陸哲學對此有著十分不同的視角,這種視角可能既是新鮮的又是我們需要的。歐陸哲學,像羅森(Rosen)定義的那樣(1998, p. 665)——拒絕科學主義(比如,排他性地把科學當作一切事物的終極權威),傾向於歷史主義(比如,採取這樣的假設——我們在度過生命的歷程中確定自己和自身價值),強調人類能動性、個人和道德轉變的重要性,強調元理論(meta-theory)的重要性。
當前人們熱衷於追求幸福,將此作為人類生活的首要目標,歐陸哲學家將對此進行追問:就人類自身來說,幸福、快樂和福祉是否能夠成為值得永恆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可以從歐陸哲學的歷史學到一點東西,那就是幸福和福祉從來不能單列出來,而需要與它們的對立面——苦難和艱辛結合起來進行理解。
歐陸哲學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忘記幸福不是生活的終極目標?我們又何時才能忘記?我們為何在這個新興的技術時代鍥而不舍地追求幸福?我們何時開始認為生活的藝術可以被簡化成積極思維的藝術(一些人似乎將積極思考等同於是良好的生活所必需)?什麼樣的巨變已經讓我們遠離那些古人從生活中得到的來之不易的洞見?這是對當代社會尋求安逸的本性(我們讓自己麻痹於這樣的信念——幸福能夠獲得並且必須獲得)的反映嗎?」歐陸哲學本質上有意地讓人心緒不寧,挑戰人們安穩的現狀。
更為近代的歐陸哲學家強調的基本悖論之一是,只有我們准備好面對困難、麻煩和苦難時,我們才能找到舒適和安寧。只有我們准備好面對存在的張力,我們才能永恆地與之共處。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預示了大量的此類說法。
接下來是:克爾凱郭爾的教化和生活階段說
尼採的權力意志和對生命的熱愛
海德格爾對生與死的重新擁抱
薩特的存在主義解決之道
梅洛-龐蒂和加繆的哲學波伏娃對不確定性倫理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