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幸福的源泉是什麼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也是一個糾緾不清的問題。可是,今天在龍游聽了原龍游中學校長汪水土的講座之後,我對於這個問題算是有了自己的答案。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說幸福的基礎是物質,就連我的崇拜的魯迅先生,他通過小說《傷逝》也明確地表達了這一個觀點,沒有物質條件,連愛情都是天方夜譚,更不用說幸福美滿了。 但是物質生活真得是幸福的源泉嗎?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兩個人都有每月五千的薪水,甲可能非常滿足,繼而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乙可能整天抱怨著五千元太少了,不知何年馬月買上房,買上車,出國……面對相同多的物質,一個幸福,一個痛苦,表現完全不一樣,可見物質並非是幸福的源原。 年輕的時候,也啃過叔本華的著作,其中有個觀點我深以為然,他認為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當一個人想得到某件東西時,沒得到之前會感到焦灼痛苦,那麼得到後呢?就變得幸福了嗎?絕沒那麼簡單,得到之後將會有另一個更大的慾望產生,於是又開始焦灼痛苦,如此循環往復,使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痛苦的深淵之中。而這個慾望,往往就是物質因素所產生的。 追求幸福生活只盲目去看重物質條件的好壞,無疑是一種南轅北轍的愚蠢行為,特別是一些女性,找對象只挑條件好的,一雙眼睛只往錢看,如此這般難道真的就可以幸福了嗎?未必!最近新聞多報導一些嫁入豪門的女星,他們並未因為老公的巨富而過上幸福的生活,反而曝出醜聞,顏面無存。還有現在成為社會問題的剩女現象,當她們風華正茂,美麗無限的時候總想以自己的年輕為資本釣上一個金龜婿,可結果如何呢?都因為追求物質而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並極有可能賠上自己後半生的幸福生活。 既然物質的多少並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那到底什麼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自然是平和樂觀的心態和豐富的精神世界。這種話恐怕有點說教意味,或者說老調重彈。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用那些追求物質的人看我的眼光可能說,此人沒房沒車沒存款,以後肯定要過苦日子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最了解我的人當然是我自己,我可以毫無疑問地回答,我感覺自己幸福,至於提到那房子車子,並不是幸福的保障或者說必備條件,何況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 我可以為自己選擇一種簡單的,卻是自己喜歡的生活,比如說看書看電影旅遊散步發呆逛街上網等等等等。而事實上,人的一生也都是有這些小事,瑣事組成的,不同的是面對這些事情時有不同的感受。感受的差異,不是由物質決定的,而是由精神世界決定的。 隨便舉幾個旅遊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在爛柯山遊玩,有的人遊玩之後覺得沒意思,因為他心裡沒有王質砍柴的那個動人傳說,也沒有著名理學家朱熹留下的一首詩。有人去了百草園,對那麼一個小園子嗤之以鼻,因為他沒有想起魯迅的成長,也沒有領悟魯迅的偉大。有人去了黃河,對渾濁的河水不屑一顧,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正是這條河養育了一個民族……例子不用多舉,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對於這些景物自然有一種更高層次的認識,更容易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而精神世界淺薄的人,卻無法獲得這種愉悅感,因此旅遊中獲得的幸福感要少許多,而這些都是物質所無能為力的。 旅遊是這樣,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需舉例說明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走一遭,幸福源泉絕不是物質的多少,而取決於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世界。要想過上一種幸福快樂的生活,真的需要好好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個問題,不要去盲目追求物質,擺正心態,更多地去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多學習,多看書,多提高自己的修養,多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貳』 「幸福的源泉」是什麼意思
源泉,顧名思義,源源不斷往外冒水的泉眼。這里是形容源頭起源的意思。幸福的源泉就是有很多幸福在這里開始起源,形容開啟了很大的幸福。比如說你吃了一頓美食,你很高興。那美食就是你幸福的源泉。再比如你看到了一處美妙的風景。你很高興。那麼這處風景就可以說是你幸福的源泉。
『叄』 政治題:人們感到幸福的原因有哪些
鋤禾日當午,發帖真辛苦。誰知壇中餐,帖帖皆辛苦!
『肆』 結合初三政治課本回答問題 當前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標,但幸福卻是個既不可捉摸又難以名狀的東西。不同的心理學派對幸福的看法也存在差異: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幸福來源於壓抑的解除,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幸福是對積極思維的現實獎勵,人本主義則認為幸福是伴隨自我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滿足的體驗。 在對幸福感測量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財富、性格、年齡、婚姻等十大因素與幸福的關繫上。 一、財富 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梭倫,將「有中等財富」視為幸福應具備的五個要素之首。這種看法有無道理,在古代和現代有無差別哪? 現代心理學家對發達國家居民的研究證實,個人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有關系,但相關系數並不高,收入對個體幸福感差異的解釋比例不足2%。對法國、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系的一項跟蹤研究表明,盡管在最近50年來這些國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長,但是幸福水平卻相當穩定。一些研究標明,在較為貧窮的國家個人收入與幸福感的相關較強。但 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並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但當收入水平超過一定高度時,它的進一步提高未必會明顯增加幸福感。這是因為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開始呈遞減態勢。收入水平越高,這種效應越小,以至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對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強。據對中國上海、北京、杭州等6個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作的調查,幸福指數最高的人並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當然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收入中等或中等偏高的小康者。 無獨有偶,據英國《太陽報》報道,在對1萬名工人和5千個家庭進行的調查中,自稱「最感幸福」的英國人每周平均只掙255英鎊—— 從收入來講這也屬於英國的小康者。阿伯丁大學的利奧塔爾迪教授指出:「這些小康者之所以比高收入者更感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工作的時間短,責任輕,因此壓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擁有更多的時間或機會跟家人或朋友廝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或溫暖的友情。由此看來收入並不是一切,雖然他們支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購買名牌車,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對生活不滿意。」 二、性格 古希臘一位哲人曾經講過:「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性格與環境對幸福感的影響孰輕孰重,研究者們的看法存在較大的分歧。 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響幸福感的外部客觀變數,如外部事件、生活情景以及人口學特徵等對幸福的影響。然而許多研究發現,外部的客觀變數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是較小的。而大量研究表明個人的幸福體驗是比較穩定的,研究者們試圖揭示個體幸福感的差異,他們開始重新審視性格對幸福感的影響。許多研究證實,外向性與積極情感相關顯著,而神經質則與消極情感顯著相關。顯然,不同的性格對幸福的感受有很大差別。 三、年齡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曾經假定,年齡可以作為預測幸福感的一種重要指標。在他們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幸福感會呈下降的趨勢。然而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卻並沒有多少材料支持這一假設。相當多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滿意感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有升高的趨勢。一些研究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往往根據年齡的變化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而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期待與他們的實際感受更為吻合。也有一些研究顯示,年齡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並非如此平穩。一項針對英國和美國居民的大規模抽樣調查研究表明,年齡與幸福感之間存在U型曲線關系,U型的最低點在40歲左右。 四、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們視為幸福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已被許多研究者的研究所證實。在他們看來,由於配偶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婚姻因素會有助於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將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間幸福體驗的差異比作「幸福裂谷」。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婚姻對幸福感的影響並不顯著。在婚姻狀況與幸福感的關繫上,之所以會出現不一致的結果,是因為這一關系還可能受到社會變遷、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例如,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人的幸福體驗與婚姻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在逐漸下降。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這些資料後認為,在美國出現的這種變化應當歸因為離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現象的增多。這兩種現象使得已婚者與未婚者之間的「幸福裂谷」得以縮小。 五、遺傳因素 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人是否感到幸福也與遺傳有關。明尼蘇達大學的行為遺傳學家分析1500對雙胞胎時發現,即使他們中的一個做大學校長,另一個做水管工人,同卵雙胞胎對人生的滿意程度完全相同。不過,遺傳對人性格的影響也是相對的,因為不同的後天條件,如環境、教養等對同一種類型的人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正如心理學家認為,性格作為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它受遺傳素質、生活環境、文化因素、社會階層及家庭和學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響,人的性格是在獨特的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化過程所形成的。 六、左右腦的因素 使用左腦過多不幸福。美國一位叫霍華·克萊貝爾的心理學家幾年前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現在絕大多數人已習慣利用左腦去看待問題和思考生活,這樣做的結果會使人感受輕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僅如此,過度使用左腦而忽視右腦還是失眠、焦慮症、抑鬱症等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 七、 好勝心的大小 好勝心過強不幸福。在現代社會,一個人不敢競爭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極必反,要是競爭心太強就會發展為好勝心。而據科學家的新研究,好勝者大多心率較快、血壓偏高、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由於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經性、皮膚性疾病甚至癌症。據計算,好勝心過強折壽最多可達10年! 八、 幸福更在過程 一個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各種心理需要都會得到及時的滿足,幸福感會很低。因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過程中產生。幸福存在於心理滿足過程之中,存在於自身潛能發揮過程之中,過於注意結果的人幸福感會降低。 九、 幸福是無數「小樂」的日積月累 有一個心理實驗,請受試者關注自己的心情六周,每個人身上都帶著電子測定器,記錄他們當時的感覺以及快樂的程度。測試結果多少有點令人感到意外:一個人的幸福感竟然來自多次的「感覺良好」,而不是僅僅一次短暫的「大樂」。一些很簡單的「小樂」,諸如和孩子出去放風箏、和朋友去野外踏青或享受一次自己製作的美味等等——這些並不起眼的「小樂」加起來卻往往遠遠勝過短暫的「大樂」。 十、 其他 心理學研究者們還對社會支持、生活事件、性別、宗教信仰、教育、職業等與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探索,這些都可以視為對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一直在幸福感研究中處於重要地位,研究者們希望通過這類研究找到開啟幸福之門的「金鑰匙」。心理學研究所揭示的這些關系基本上是一種相關關系。在很多時候,既可以講這些因素影響著幸福感,也可以講幸福感影響了這些因素。而且,即便是這種相關關系也並不像預想的那樣簡單,往往還受到其它一些因素所產生的交互作用的影響
『伍』 人民能過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政治)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條件得到滿足。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和諧
3.政府政策完善,社會生活有序
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蓬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日益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滿足
就想起來這么多,最好還是結合一下你的政治課本寫一下~
望採納~
『陸』 怎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題方式答)
怎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題方式答)
、經濟常識角度
1.完善分配製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幸福並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得讓公眾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完善分配製度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這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真正得到提升。
2.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目前對全國發展水平不一的24個城市4800名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中國居民幸福感的19個因素之中,前五名依次為家庭和諧、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醫療服務。這一調查結果反映出,政府應當加強宏觀調控,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條件。
二、哲學常識角度
1.物質決定意識。幸福感的獲得首先來自於物質生活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來越重視精神和情感的追求。
2.堅持全面的觀點。幸福感的獲得不僅僅是依靠物質享受,人要幸福,還需要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三方面都要顧及。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幸福感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程度,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很多與經濟無直接關系的因素。
4.正確價值觀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次兩會正當「十一五」與「十二五」交替之際,政府關注民生,「幸福熱」的話題,折射著民眾對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同時也折射出政府的價值觀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政治常識
1.國家的職能。全國人大代表張曉燕:在身體健康、衣食住行無憂的同時,還希望今後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對未來有信心,這是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為此國家應該積極履行好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等相關職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2.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不少網民認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安寧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富足的生活,還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權利的行使。政府除了滿足公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還要滿足民眾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人們才會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8.我想我們會在一起的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我不再是一條孤獨流浪的魚,我有岸可度,岸的一端你在那。
『柒』 幸福,快樂的源泉是什麼
幸福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在我們感受生活的每時每刻。
幸福與快樂的產生不僅在於努力獲取,還在於無私給予,在於獲取和給予過程中人們發自內心的幸福與快樂的感受。
『捌』 生活的真諦 幸福的源泉指的是什麼
簡單的生活,你愛的人都還在你身邊,愛的人一如既往的愛你,每天能迎著朝陽開始工作,看著美麗的夕陽牽著愛人的手回家,這就是幸福
『玖』 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原因(政治題)
因為中國7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農民對「幸福生活」這個目標的要求很低,只要老婆孩子熱炕頭就OK,也就是說只要解決溫飽就可以,中國以往5000年的歷史大部分是奴隸和封建社會,農民被壓迫奴役已經成為習慣,有口飯吃是不會起義的,所以現在的日子對中國人民來說還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