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幸福是什麼教案
案例背景:
《幸福是什麼》一文主要講了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指引下去尋找什麼是幸福。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懂得幸福是什麼,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二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巨人的花園》和《幸福是什麼》這類超人體童話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語言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基於以上的情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童話的特點;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搜集處理信息,豐富學習資源,豐厚感悟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你認為什麼是幸福?
生:我覺得媽媽天天領我吃『麥當勞』就是幸福的。
生:我認為天天放假在家裡看電視就是幸福。
生: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公園就是幸福……
師: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地讀讀課文,並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課文中所講的幸福是什麼?
(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讀書情況。
(本文講三個年青人十年前為人們疏通了一口泉眼,砌起一口井,智慧女兒代表人們感謝他們並祝他們幸福,可他們不明白什麼是幸福,於是智慧女兒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十年後他們明白什麼是幸福。)
二、自讀自悟:
師: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麼?
生:幸福要靠勞動,要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意義的事情。
師:他們是怎樣弄明白的呢?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課文,把文中相關的語句劃出來。
學生邊讀邊畫。
師:當第一位青年給病人們治好病之後,病人們會怎麼說?怎麼做?如果你就是那位醫生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生:病人痊癒之後,會說謝謝你,給我治好了病。我會永遠記住你的恩情的。
生:病人們會說,十分感謝你。我要把我一半的財產送給你。
生:如果我是那個醫生聽了病人們的話,會感到很開心,很欣慰,很幸福……
師:那麼,那些病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生:病人們會特別高興,因為他們又恢復了健康……
師:是啊,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他們都會感到很開心,很幸福。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來讀一下這個青年的話吧,一起來體會一下幸福的感覺。
(學生用以上方法自學第二個和第三個青年談話,進一步理解課文。)
師:(出示:「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一句話)你們怎麼理解這句話?
生:這認為她說得很道理。因為勞動就會有收獲,就會給別人帶來好處,也會使自己有錢……
三、升華認知:
師:學了課文之後,你認為幸福是什麼?除了勞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之外,生活中我們還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生:我認為中午給同學們盛飯,看到同學津津有味地吃飯是幸福的……
生:我覺得聽動聽的音樂讓我感到幸福。
生:我覺得和同學們做游戲讓我感到幸福……
四、作業:
以幸福為主題寫一篇隨筆,題目自擬,寫出真情實感。
案例分析
我們在重視課本、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須酌情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想像中適當超越文本、適當超越課堂,即讓學生利用一些課文留下的空白處展開想像,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在課外讀物中得到的知識進行信息加工和再創造,探索課文的深層意蘊。例如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僅僅從三個青年自己的敘述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便引導他們去想像這裡面具體的故事,從活生生的事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感受。把這種感受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現出來,就會使這種感受更加深刻。
童話的主題是幸福要靠勞動,要盡自己的職責,做對別人有益的事。這個主題很顯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有意義。但事實上幸福的確有很多種含義,愛別人是一種幸福,被別人愛也是一種幸福,付出了是一種幸福,等待也是一種幸福。學生說不出這樣概括的話,但他們說出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去肯定它。因此,在開課前,我沒有否定學生的回答。因為,他們的回答都是他們內心中最真摯的,是值得尊重的。
② 幸福是什麼1提出學習目標教案設計
教材版本: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
課題:10*幸福是什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童話的特點;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能和同學合作表演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搜集處理信息,豐富學習資源,豐厚感悟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
教學重點: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
教具准備:錄音機;磁帶《幸福拍手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進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配樂齊唱《幸福拍手歌》
2、談話:從你們的歌聲中,我聽出了你們的快樂和幸福,多麼美好的感覺呀!父母、師長疼愛,同學、朋友關愛,我們整日包圍在幸福之中。但是,你們能告訴我幸福是什麼嗎?
(指名回答)
理答導入:
方案一:(學生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談個人對幸福的認識)哈,有幸福的感覺,卻不能說出什麼是幸福。不要緊,幸福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的確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讀了保加利亞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話《幸福是什麼》,相信你們能給出自己的回答。
方案二:(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談個人對幸福的粗淺認識)真棒,你們都是感覺敏銳的孩子!正像你們回答中表現的一樣,每個人對幸福的認識都是不盡相同的。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保加利亞作家埃林·彼林的一片童話《幸福是什麼》,看看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什麼。
二、自學探究,讀懂故事
1.運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法自讀課文三遍,掃清字詞障礙,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交流:你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可以用文中現成的話來回答,有所理解和體認即可)
3、復述童話故事。(2-3名學生,引導學生按敘述順序把故事說完整)
三、合作交流,品讀體驗
1、幸福是什麼,三位青年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再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
2、與文本對話,理解「幸福是什麼」
①讀三位青年的對話,理解他們對幸福的認識。
理答要點:十年後,三個小牧童都長成了健壯的青年。往東的、往西的、留在村子裡的,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做醫生的、當工人的、做農民的,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經歷,對幸福的感受卻是相同的,用故事裡一位人物的話來說,那就是——(智慧女兒的話:「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義務」怎麼解釋?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引導學生根據故事內容、具體句子,正確理解「智慧的女兒」所說的這句話)
理答過渡:是的,正如大家所談的那樣——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的勞動,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三位青年從事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工作,如他們自己所評價修葺泉井的勞動那樣,他們並沒有擁有巨額的財富、顯赫的業績,但平凡的勞動卻為他人帶來好處,他們也因此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也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對既得所持有的滿足感」。請帶著一種滿足感、愉悅感來讀三位青年的對話,說說你新又體味到了什麼。
理答要點:
——滿足自己所擁有的。
——幸福不在於虛無縹緲的幻想中。
——心有所滿足,才能感覺到幸福。
②三位牧童起初對「幸福」這個概念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問「你祝我們幸福。請你告訴我們,幸福是什麼呢?」當接受「智慧女兒」的啟迪引導,他們分手前是怎麼說的?從這些話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理答要點:
——幸福無處不在。三位青年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往東往西,下南上北,甚至就留在本村,都能尋找到幸福,幸福無處不在。幸福在外面的世界、在周圍、在內心。
——只有心中充滿了對幸福的渴望,非常想得到幸福,才有可能找到幸福。
3、與作者對話,深入理解「幸福是什麼」
在三位牧童尋找幸福的旅途上,有一個人物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她是誰?作者在故事中安排這樣一個人物,用意何在?
理答要點:對幸福的尋找需要來自外界的幫助和支持,青少年更需要別人的指導,我們的父母、師長甚至同學朋友,充當的就是文中「智慧的女兒」這樣一個角色。有了他們的幫助、支持、指導,我們才能少走彎路,盡快地尋找到幸福的真諦。所以,我們要多聽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另外,「智慧的女兒」只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是個虛構的童話人物,是一個精靈、一個神,生活中並不存在,但是,智慧的確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之中,它真的能幫我們盡快找到幸福。所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當中,千萬別忘了使用我們的頭腦和智慧。智慧能創造看得見的財富,也能創造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幸福。
4、與生活對話,全面理解「幸福是什麼」
除了勞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之外,生活中我們還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
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理答要點:
——幸福無處不在。但它又不能單獨作為一件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我們無法看見,也無法觸摸,但它的的確確存在於我們周圍,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人才能到覺察到它的存在。
——三位青年為什麼能尋找到各自的幸福,就在於:一是智慧的女兒的引導,這是外因;二是他們因不知幸福為何物而對幸福充滿了渴望,這是他們能尋找到幸福的內因,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5、與心靈對話,讓「幸福」走進每個人的內心。
談談你的幸福觀,並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話。
提示:「我認為幸福就是。」
6、與文體對話,認識童話的特點
與《巨人的花園》一樣,這個故事也是一篇童話。再讀全文,討論:童話有什麼特點?
理答要點: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是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其語言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多採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手法編織奇異的情節。
——幻想是童話的基本特徵,也是童話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童話主要描繪虛擬的事物和境界,出現於其中的「人物」,是並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講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童話中的種種幻想,都植根於現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射。
——童話創作一般運用誇張和擬人化手法,並遵循一定的事理邏輯展開離奇的情節,造成濃烈的幻想氛圍,形成超越時空制約、亦虛亦實、亦幻猶真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布置實踐作業
1、課外閱讀畢淑敏的《提醒幸福》
2、以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待課外活動時間匯報演出。
③ 人教版小學語文《幸福是什麼》說課稿
幸福是什麼》是九義教材第九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這個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三個牧童在清理噴泉,砌上小井時遇到一位神奇美麗的姑娘-智慧的女兒,在她的啟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明白了幸福的涵義。 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聽說讀寫結合,最終從一個高度上來體會幸福,十年後青年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該童話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幸福的真正含義。文章重點寫了三個青年話,對三個青年人尋找的具體過程卻省略。這個空白也正是學生的體驗所缺乏的。如何讓學生從他們的話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從淺層次的幸福過渡到深層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課的難點。基於以上的情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策略。 1、 了解故事 ,深層次理解幸福 2、 從身邊發現幸福,體會幸福 3、 讀寫結合,學會寫隨筆。 以前後圖片的對比增加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從淺層次的到深層次的。 課堂的開始,用音樂把學生帶進一個幸福的氛圍當中,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具有更高的啟示…… 激情熱身,我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一邊唱一邊比劃,說聽了後的感受,我想這對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然後板書「幸福」讓學生說面對這個詞的時候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說話,在這時學生已經初步進入了角色,我相機出示一組圖片也是學生平時所感受到的「母親的關懷、溫馨的禮物、生日的蛋糕、快樂的讀書、平靜的馨香、堅固的友情」讓學生初步感知。
④ 幸福是什麼教案((多選)83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⑤ 人教版:選讀課文《幸福是什麼》教案
(寫三個牧童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兒的祝福,並讓他們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 相關:◇ 浙教:《雷鋒日記》教學設 >>詳細◇ 人教:10*《幸福是什麼》 >>詳細◇ 人教:10、幸福是什麼 教 >>詳細◇ 人教:《幸福是什麼》教學 >>詳細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人們從你的勞動中得到了好處和快樂,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並說說課文的中心思想,培養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三個牧童對幸福各有怎樣的體會,從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教學難點 理解智慧的女兒兩次話語中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那麼同學們有沒有認真想過幸福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題目就是「幸福是什麼」。(板書課題) 二、指名朗讀全文,檢查預習情況,糾正不正確的字音 三、自己出聲讀全文,思考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寫三個牧童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兒的祝福,並讓他們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十年以後,三個青年與智慧的女兒在小井旁邊再次相遇,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親身體會到了幸福。) 2.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並說說課文的起因是什麼?(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書:挖小水井) 四、分析課文的起因 1.默讀課文起因部分,思考三個牧童是怎麼乾的? 2.指名幾個學生說說他們挖小水井的過程。 3.他們挖小水井時心情怎麼樣?把表現他們心情的語句劃出來。 4.讀所劃的語句,說說他們為什麼這么快樂?結合上下文說一說。 (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並且給別人帶來好處。) 五、朗讀課文起因部分,讀出他們快樂的心情 六、朗讀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 七、布置作業 讀熟課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引入本課時,激發興趣 1.三個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麼?(為了讓別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個問題是什麼?(幸福是什麼?) 3.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呢?三個牧童弄懂這個問題了嗎?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默讀全文,想想三個牧童分手後,各自都做了些什麼 (學做醫生,為人治病;勤懇工作,對人有用;耕地種麥,養活多人)(板書) 三、十年後,三個牧童已經變成三個青年,回答 他們對幸福各有怎樣的體會?請你朗讀課文後說說。說後再回答:這些體會是怎麼得到的?(通過勞動得到的。) 四、朗讀全文,把智慧的女兒兩次說的話劃下來 讀這兩段話,結合三個青年的體會說說幸福是什麼? (通過自己的勞動,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給人們帶來快樂,這就是幸福。) 說說什麼叫「有益」?(益就是好處。) 五、朗讀全文體會「幸福」的含義,並想想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1.自己思考;2.小組討論;3.大家討論得出:本文告訴我們幸福是靠勞動,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從而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給人們帶來快樂。 六、談談你學了課文後有什麼收獲 七、總結深化 今天,我們知道了什麼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學們今後一定會努力學習,將來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嘗到幸福和快樂。
⑥ 小學課程《幸福是什麼》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幸福是什麼》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組的主題是「中外童話」,本組學習目的是引領學生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了解童話內容,品味童話語言,體會童話特點,進一步感受童話魅力。《幸福是什麼》是第二篇童話,這篇童話主要講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指引下去尋找什麼是幸福。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二、說教法學法
因為《幸福是什麼》是本組的第二篇童話,前面已學習了講讀課文《巨人的花園》,學生對童話的語言和表達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本節課我主要採用 「自主學習、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遷移運用上一課的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抓重點事例、重點句自主閱讀,自主品味、自主探究幸福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就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與人分享閱讀成果,感受閱讀的樂趣,提高閱讀的能力,從而達到自能讀書,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目的。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自學生字、詞語,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三個青年認識幸福的句子和智慧女兒的話,結合生活實際,感受幸福的真正含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3.培養學生搜集信息、主動探究、品詞析句、展示交流的學習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觀。
五、說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調查、搜集別人對幸福的看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時教學過程我分五大環節:
一、歌聲導入,揭示課題
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學生邊唱邊做動作。
師:幸福有很多表達的方式,剛才同學們又是拍手,又是跺腳,很幸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麼呢?(板書:幸福是什麼 齊讀課題)你們是怎樣理解「幸福」的呢?
學生發言說出自己對幸福的理解。
師:對於幸福,大家都說出了各自的理解,你們所說的幸福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呢?下面,我們到《幸福是什麼》這一篇童話故事中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由歌曲導入,把音樂帶進課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幸福的氛圍,然後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對幸福的理解,使學生初步感悟幸福,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二、課前反饋,整體感知 3個環節
1、開火車讀文,糾正字音,指導難讀的詞、句,讀後交流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教師點撥、指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
2、檢查生字詞語(教師出示詞語,學生開火車認讀,糾正字音,學生自由朗讀。
3、交流預習提綱中的第5個問題。(即完成提綱2、4、)
提綱3在展示交流過程中完成。
預習提綱:
(1)自讀文前導語,,畫出閱讀要求。
(2)用序號標出自然段,把課文讀通讀順,劃出課文中的生字詞,帶拼音的字詞和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利用工具書解決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不懂的問題記在文中
(4)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5)默讀課文,畫出三個青年尋找和認識幸福的語句,反復讀一讀,抓重點詞,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簡要批註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⑦ 《幸福是什麼》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麼》是一篇童話故事,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先講三個牧童發現樹林里一口老泉已經不湧泉水了,他們主動帶來鋤頭、鐵鍬,疏通泉眼,開溝引水,砌井加蓋。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讓人們能喝到干凈的泉水。再講智慧的女兒看見了他們的所作所為,稱贊他們做了一件好事,並祝他們幸福。這時,三個牧童並不理解什麼是幸福。智慧的女兒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幸福是什麼,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弄明白。接著講十年以後三個牧童又在小井旁邊相遇。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勞動給別人帶來的好處:有了泉水,樹木茁壯成長,人畜可以隨時飲用。他們為此感到快樂。回顧各自十年的生活經歷,他們對幸福是什麼有了比較深刻也比較一致的體會:因自己的勞動給別人帶來益處而感到幸福。最後講智慧的女兒再次出現,她概括了他們的體會,揭示了幸福的含義。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懂得幸福是什麼,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童話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語言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考慮到學生喜歡讀童話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幸福的思考,對生活的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上課時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渲染、激活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達成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幸福是什麼》是一種超人體童話,童話就是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兒童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或介紹科學常識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我盡量讓學生直接走進文本,把自己作為童話中的一員,在讀中感悟童話的真諦。同時又讓學生走出文本,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麼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童話的特點;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
2、情感目標: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標: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像,編寫童話,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
教學難點: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興趣:
1、出示「幸福」這個詞語
2、齊聲朗讀
3、討論:你認為怎樣才是感到幸福的呢?
4、引導:那麼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中的三個牧童也去尋找幸福,他們尋找的幸福與我們的幸福是不同的,我們去看看好嗎?
設計意圖: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這樣一開始就把文本的基本點——幸福提出來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接下來我們就走進這個童話故事,去看看三個牧童尋找的幸福是什麼。請同學們打開書,自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交流討論。(三位青年找幸福的事)
3、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麼了嗎?
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齊讀)
設計意圖:找出中心句,圍繞著中心句去理解課文。
三、學習課文:
1、這三位青年是怎樣弄明白的呢?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課文,把文中相關的語句劃出來。
2、理解三個青年說的話。
A、讀一讀
B、他們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呢?
C、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想想你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麼?等會我來采訪你。(討論---采訪)
設計意圖:在讀中感悟,走進文本,把自己作為童話中的一員,在讀中感悟童話的真諦,理解幸福是什麼。
3、三個青年在十年前有過幸福的感覺嗎?什麼時候呢?(4、5自然段)
4、師:在疏通泉眼時,他們埋下了一顆幸福的種子,然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幸福。十年後,他們又來到了小井旁邊,那顆幸福的種子已經結出了幸福的果實。
(出示句子,齊讀)清澈的泉水仍舊那樣靜靜地流著。小井周圍的樹苗已經長成枝葉茂密的大樹。小井周圍有許多條小路,路上還看得見人的腳印,他們一定是到這里來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圍的沙地上有小鳥的爪印,草地上還有鹿和兔子跑過的痕跡。三個青年快樂地看著這一切。他們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這么小的事,卻給別人帶來這么大的好處!
5、師: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實是怎樣的呢?和十年前一樣嗎?
出示句子對比:樹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經不湧泉水了,泉口上堆滿了枯枝敗葉。
A、讀一讀,感受十年後的幸福
B、喝水或打水的人們、動物們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
C、最終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這么小的事,卻給別人帶來這么大的好處!」
6、師:這時他們終於明白了幸福是什麼了,就如智慧女兒所說的------
(再次讀)------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設計意圖:運用前後對比來感受幸福,明白幸福的含義。
7、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人和事,聯系生活實際。
8、看來幸福是什麼呢?------齊讀「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9、那麼同學們,你們幸福嗎?(相互交流,指名說)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本當中幸福的理解,又讓學生走出文本,在現實社會中去理解幸福是什麼,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10、出示小詩小結:
幸福是幫媽媽做完家務時的滿足
幸福是考滿分時的興奮
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學時臉上的微笑,
幸福是幫助同學時的快樂,
幸福是同伴之間的一聲聲問候,
幸福是……
設計意圖:深入拓展對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給予別人的事情寫成幸福小詩,讓學生明白幸福就是給予。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到了詩歌的寫法,仿寫詩歌。
六、作業:
同學們,幸福就像是氧氣將我們圍繞,只要我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會發現幸福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在你給媽媽捶背時,你是幸福的;當你扶著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時,你是幸福的;當同學教會你一道難題時,你是幸福的,當你們送給老師一張節日的賀卡時,我們都是幸福的!總有那麼一些幸福的瞬間讓我們感動於心,銘記於心,課後,請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間記錄下來吧!
板書設計:
十年前 —— 清理老泉 幸
治病救人
10、幸福是什麼 十年間 做有用的事
耕地種麥子
十年後 —— 幸福要靠勞動、盡義務做有益的事
⑧ 《幸福是什麼》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教案及教學反思
學習目標
1、認識「彼、鍬、權」等6個生字。
2、理解課文,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3、嘗試合作表演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課前准備
1、預習課文,注意讀准字音。
2、向身邊的人訪談對幸福的理解。
3、搜集關於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對幸福的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有的童話在故事的講述中會讓我們體會到一個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園》,我們學完後懂得了一個什麼道理呢?(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的童話,故事也很動人,讀完後也會讓我們知道一個道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2、板書課題並讀題:幸福是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讀連接語,請學生說說連接語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個小孩是怎樣尋找和認識幸福的;b.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理解。)
2、帶著連接語中的問題自讀課文。
3、自讀課文後學習文中的生字詞。
三、交流討論
1、請同學復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節。
2、表演故事,深化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的理解。
3、引導學生體會交流學習以後的收獲。學習了這個故事後,你有什麼收獲呢?(「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句話的理解是重點。)
4、聯系親身經歷和課前做的訪談談自己對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師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關的名言警句,學生讀後,老師做簡要點評,然後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各自課前收集的和幸福有關的名言警句,學生交流時也可以談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們共同經歷著幸福的時刻,在共同擁有中,我們細心回味著什麼是幸福?下面請用最精闢的話說說你對幸福的理解。
2、齊讀「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什麼》課後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懂得幸福是什麼,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二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巨人的花園》和《幸福是什麼》這類超人體童話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語言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文《幸福是什麼》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但上完這一課,發覺與設計時的意圖相差較遠,經過聽課領導的評點及自己的思考,感覺指導學生不到位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引導不夠明確,設計沒有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老師的導很關鍵,如果老師本身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要求不夠明確,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有所提高的。
⑨ 幸福是什麼》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板書設計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童話的特點;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
2、情感目標:發現身邊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給別人或者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標: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像,編寫童話,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讀懂故事的內容,理解幸福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