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正確的幸福觀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Ⅱ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一、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必須加強黨性修養
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是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的重要內容,也是領導幹部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黨性修養的內容很多,最核心的是政治修養,明辨政治是非,站穩政治立場。自覺從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觀察、分析問題,自覺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和侵蝕。一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坦盪、淡定、積極向上的人生。作為領導幹部,必須始終銘記「德乃官之本」,領導幹部的道德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社會或地區的整體道德水平。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倒下來。」縱觀各類「門事件」中的官員主角,都是自身道德修養出了問題,美醜不分、善惡不辨、是非不清、寡廉鮮恥;二是要端正態度,明確目標,堅持實事求是,把心思用到幹事業上,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努力使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三是要正確對待權力、地位和利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常存感恩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敬畏之心,解決好用權、用錢、用人等問題;四是要處理好做人、做事、做官的關系,正正派派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官,在做人處世中體現正確的幸福觀。
二、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必須加大建設精神家園的力度
精神家園是領導幹部追求幸福的「原動力」,也是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原動力」。領導幹部要有追求,特別是追求精神財富的積累,追求精神境界的升華,用精神財富來充實自己的城堡。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為持久的幸福,而要取得精神的財富,必須始終站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把個人看輕一點,把名利看淡一點,慎微、慎獨、慎交,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一是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一方面要堅定理想信念,面對時代的需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腳踏實地做好現階段每一項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到盡心盡力。在個人待遇上要知足,在自身素質上要知不足,在為人民服務上要不知足,經常想一想「參加革命為什麼,現在當幹部應該做什麼,將來身後應該留點什麼?」;二是要率先垂範,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眾,多考慮做事、少考慮做官,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努力造福一方;三是要慎終如始。黨員領導幹部要把個人看輕一點、把名利看淡一點,這既是一種超脫,更是一種境界;保持平和的心態,從容對待得失,不因提拔志得意滿,不因離退心理失衡;始終不忘責任和使命,堅守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
三、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必須在密切聯系群眾上下功夫
作為領導幹部,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幸福的源泉,在經常深入群眾中獲得幸福。必須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經常到基層一線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群眾的疾苦,傾聽群眾的呼聲,看老百姓是不是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千方百計幫助老百姓創造幸福、重塑幸福。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領導幹部應把幸福的支點定位在為民造福上,多做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好事,多辦發展需要、人民企盼的實事。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堅持走群眾路線,將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做到在工作中始終堅持「把群眾當親人」,始終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多做維護群眾利益的事情,少做讓群眾敬而遠之的事情,不做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必須在工作中不斷開拓創新
正確的幸福觀應建立在忠誠履職盡責上。奮斗者常常是充實的,奉獻者常常是幸福的。作為領導幹部不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位置上,都必須以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科學謀事幹事上、傾注到履行崗位職責中。在推進工作創新中創造幸福。如果墨守成規、狹隘封閉,工作就很難達到新的高度和層次,也就很難感受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幸福。一是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一個幸福生活的創造者;二是必須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堅持走「思籌之路」,在思考和謀劃中推動工作創新與發展,三是要在開拓創新中用心幹事,做一個敢想會乾的實幹家,在推進工作中不斷開拓創新。
Ⅲ 如何理解正確的幸福觀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每個人都在謀求幸福,個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開的。最重要之點在於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
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社會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為廣大人民謀利益,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觀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產物,每個階級的幸福觀是由不同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幸福的關鍵是一個人的抱負和生活目標。
真正的幸福在於根除剝削制度,改變不合理的社會關系,創造新的、合理的社會主義制度。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它強調集體幸福,但不否定個人幸福,把個人幸福融入集體幸福、民族幸福、階級幸福、人類幸福之中。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共產主義幸福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作為最大的幸福,堅持把追求個人幸福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
(3)如何辨別幸福觀擴展閱讀:
新時代是實現夢想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奮斗,是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對於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來說,「中國夢」是喚醒他們理想的最好方式,「我為我的幸福而奮斗」是感動他們心靈的最好方式。「中國夢」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奮斗」是最具體的方式。
《奮斗幸福觀》告訴大家:你參與創造偉大時代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我們要通過奮斗把黨和人民動員起來,通過奮斗把民族復興的個人夢想實現起來。這是新時代最熱烈、最有力的動員。
以人為本不僅是為人民服務,而且是啟迪和教育人民,使他們在精神上、思想上、情感上和素質上得到提高。《奮斗幸福觀》是一部對全體人民生動的教育課。只有奮斗才能使我們理解平凡崗位的意義,認識平凡生活的價值,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一切,發現我們所處的獨特而不平凡的時代。
Ⅳ 大學生應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和得失觀
大學生在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和得失觀的時候,一定要心情平靜,心情要陽光,刻苦學習。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到跌倒了爬起來,勝不驕,敗不餒。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相伴相生互相轉化,這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對立統一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得失問題作為對得與失存在發展和應用的規律性認識,既是對立統一規律在得失方面的實際運用,也是對立統一規律在處理得失問題上的具體體現。
(4)如何辨別幸福觀擴展閱讀
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只有社會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科學辯證的幸福觀,是多方面的有機統一。馬克思說:「對於一個忍飢挨餓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 」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人的物質幸福的基礎上,特別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統一;幸福不僅是對生活的享受,更是通過勞動對生活的創造,是享受和勞動的統一;社會幸福決定著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著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
Ⅳ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思修
小時候覺得,幸福就是能夠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長大後覺得,幸福就是一個能達成的目標;成熟後覺得,幸福是一種處之淡然的心態。
也許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也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也許是「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也許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幸福觀,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是一定的。
追求幸福,是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實現幸福,是每一個公民最樸素的願望。改革開放前人們很少談幸福問題,但隨著「中國夢」的提出,人民幸福被寫在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旗幟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正是基於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也就是說,幸福的生活,既需要物質條件,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需要精神條件,創造豐富的精神產品,過上豐富的文化生活;還需要社會條件,創造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的社會環境。
(5)如何辨別幸福觀擴展閱讀
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就不會被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馬克思還指出: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馬克思在此闡述了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們在社會活動過程中,通過細致的社會分工和密切合作形成既定的社會關系,彼此依存、共同發展。一個人離開其他社會成員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那種只顧個人幸福而不管別人死活的態度是極度自私的。
Ⅵ 如何正確理解幸福觀
幸福觀,我想,本身也就表明了我個人對於幸福的一種態度,在我看,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必然是要以群體的形式而存在的,而以群體形式存在的個人,追求群體利益最大化是其不可或缺的追求之一,對於有德之人來說,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這種「憂」的過程中得到的「樂」,其實就已經超越了快樂的范疇而達到了幸福的程度。 其實「快樂」和「幸福」我一直沒有可以去進行區分,因為就我們通常的理解上來看,二者的范疇並非理論上那麼涇渭分明,而如果要我更深一步的進行思考,我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的點滴更多的是屬於快樂的范疇,快樂往往是短暫的,而一旦人的需求超越了個體的層次,能夠做到「至善」或者說「德」的程度,則往往不再因自身遭遇而患得患失,這種情況下得到的幸福感才是持久的,永恆的。亞里士多德說幸福來源於思辨的過程,或許就源自於此吧。
Ⅶ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1.
要學會知足常樂。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只有懂得知足,我們才會感...
2.
保持積極的心態。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無論面對什麼困...
3.
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好。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多與周圍的人溝通和交流...
4.
感謝生命中的每個人。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感謝生命中的每個人,正是他們教...
Ⅷ 如何正確樹立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
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
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
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
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Ⅸ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的涵義是:感覺寧靜、祥和、優雅、如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生存之憂煩,無未來之擔心,意達萬物,智通萬事。
幸福來自於無私奉獻,無私奉獻的越多,幸福會越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一輩子只為自己活著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幸福的滋味的。為著人類的幸福,為著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忘我奉獻服務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多,幸福會越多,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少,幸福會越少。
Ⅹ 什麼是幸福你認為陳周幸福嗎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尊重你獲得幸福權利的同時相互給與幸福,你的家庭才會人人幸福
如果家庭裡面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這個家庭不會幸福,只有相互考慮他人幸福時,你才會活在幸福環境里被幸福所滋養,當你開始尊重你獲得幸福的權利和資格,並給與每個人幸福時,你的家庭才會人人有幸福感。
幸福需要雙方互相給與,你享受的是家人給與的「單方面」幸福時,家人也想追求幸福,有一天他們受不了的時候,不但他們沒有幸福感,你的幸福感也會瞬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