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響幸福的四個因素
家庭觀念是家庭幸福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失去了這個基礎,再好的幸福都只能是風中游燭。
不過,這些都只是抽象的表述。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需要更多具象的努力。所以,蔚藍特別總結出了如下四個家庭幸福的關鍵因素:
其一,父母恩愛,率先垂範;
父母既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核心,也是子女們的第一任老師,那種與生俱來,無處不在的耳濡目染,不僅會影響到子女們的一言一行,而且會被寫進到子女們的性格中,進而形成一個家庭的基因。
所以,孩子今日的幸福,都是父母早先種下的果實。我們常言所說的上慈下孝,上樑不正下樑歪,以及被大家普遍認可的各種原生家庭問題,其實講的都是父母榜樣的力量,其最大的根源往往來自於父母。
一個家庭要想得到幸福,並且興旺起來。往往首先得要有一對自律,道德高尚的父母作出表率,讓孩子們對世界萬物有邊界感,有敬畏之心,明白最基本的事理,並且自發地去學習模仿。
而父母要想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有著真正崇高的地位,就必須自己內部團結起來,互相抬攜,彼此恩愛相處。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孩子們才能由內自外地服你敬你,甚至離不開你,讓家擁有最基本的溫暖和向心力。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卻是下班後不能回家,就算回到家裡也是你玩你的游戲,我刷我的手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是自己帶大的,而是從一出生就交給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去養,一直養到孩子上學才接回來,從而使得隔代溺愛從一開始就成為了家庭不幸福的種子。甚至還有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父母各自都在外面偷情,家外有家,但凡只要呆在一起就互相掐架,各種爭吵暴力摔東西……試想想,父母如此垂範,孩子又如何才能擁有擁抱幸福的能力?
⑵ 幸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可以這樣講,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時間一長,夫妻二人覺得生活不那麼令人滿意。盡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絲婚到來之時,夫妻倆還是頗有一種幸福感。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斯蒂芬·約瑟夫教授這樣說:「心理學文獻證明,人際關系可使人們產生幸福感。」他還說,「當一種關系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時候,那種關系就是一種很好的關系。」孩子出生的時候,幸福感驟然上升,可是兩年之後這種感覺就減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夫妻倆可以擁有一種經常性的令人滿意的性生活。可以這樣講,已婚之人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
2、工作
專家說,失業不僅會使一個人收入銳減,而且還會破壞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的研究告訴人們,失業給某些人造成的「痛苦」遠比丟錢強烈得多。德國研究人員雷納·溫克爾曼說,失業使人產生一種恥辱感,而且是一種很嚴重的恥辱感。這種感覺會持續很長時間,兩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業率增加的時候,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都會下降——不僅失業者的幸福指數大大下降,就連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覺大不如前。除了失業,工作不順心、學非所用以及對所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同樣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社區建設得好有助於人們廣泛交往,也使人們的生活有一種安全感。萊亞德教授說,如果你住的地方盡是一些你信任的鄰居,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員把社區質量稱作「社會資本」。科學家在若干個國家進行過「撿錢包」的試驗,結果發現歸還率高低與一個國家的信任感有關。我們時不常聽到某些居住小區發生刑事案件。一個案件造成的損失有時候並不大,可是它給人們的影響卻不可小覷,有時候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寢食不安。在我們的城市裡,人們大多住在封閉的高樓里,鄰居間來往很少,長此以往,人們的交往就不全面了,這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相當大的。
4、整體健康
英國在二○○二年對腎透析病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應對日常生活發出的挑戰方面,人們的適應能力很強。我們常常過高地估計嚴重疾病對幸福造成的損害,可是卻不太理會慢性病或者心理疾患對人們的影響。萊亞德說:「就幸福而言,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告訴我們,抑鬱對健康的影響比心絞痛和糖尿病還要嚴重。令人不解的是,患心絞痛和糖尿病的人會去看專家,可是患抑鬱症尋求專家幫助的人卻寥寥無幾。
5、飲食
大腦中有一種化學物質影響著我們的感覺、心情、胃口和動作,那是一種叫做蛋白質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來源是食物。還有一種叫血清胺的神經遞質,源自色氨酸,它與滿足和幸福感息息相關。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鷹嘴豆、花生和雞肉。另一種神經遞質叫氨基丁酸,豆子和乾果中都有,對心情放鬆好處多多。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研究主任艾恩·萊里說,人們對飲食與心理健康兩者的關系知之甚少。
6、個人自由
影響幸福感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擁有一定的自由。我們國家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詞大概意思是,年輕的時候受妻子領導,年紀大了受孩子領導。雖說是一種調侃,反應的卻是一種現實。生活中,自由相對較少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未成年的小孩。當然並不是父母不給其自由,而是這種拒絕被罩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媒體上已經報道過不止一次,說小孩子自我感覺並不幸福。多年以前,北京一家重點中學的學生接受記者采訪,就有學生反映他們並不像父母說的那樣幸福。還有一種人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紀,在很多情況下就失去了自由,不僅身體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候心理上也不允許—-因為有子女限制。要是細論起來,還有很多人在某個階段因為受到種種限制而不快樂,比如結婚之後,夫妻之間失去各自的心理空間,比如工作人員在單位不論做什麼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要經過領導批准,這是缺少「自由」的另一種表現。缺少合理的個人空間首先要影響的是身體健康。一旦身體不好,何來幸福可講?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⑶ 幸福最重要的個人因素是什麼
首先是經濟因素。幸福的產生首先要具備基本的物質條件,吃飽穿暖是我們基本生活需求,沒有溫飽,何談幸福。只有當老百姓的基本需求被滿足後,在飯後茶餘之際,幸福才會被提起,幸福感才會成為人們談論的新話題。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國內總產值與幸福感的水平之間具有高相關,即幸福感的水平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科學家們猜想一方面由於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進步,個人生活質量提高,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物質經濟的提高可能會帶動其他領域的滿足感的提升,從而促使幸福感的提升。但我認為幸福感和經濟不應是這樣單純的直線正相關關系,舉個例子,目前中國很多人經濟上很富裕,但幸福感反而下降了。個人的財富增長到一定水平後,幸福感並不會隨著財富的積累而增長,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我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經濟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對幸福感的影響幾乎為零,與此同時,金錢的積累使我們更加懷念其他的非物質,比如親情,愛情等。也就是說,這時經濟因素對幸福感影響已經轉化為非經濟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了。
其次還有健康因素,古希臘認為:「健康與才智,為人生兩大幸福。」因為只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衍生出健康、健全的思想,才能讓自己去做喜歡的事,才能提升幸福感,疾病通常與不愉快或痛苦相聯系,所以,疾病可以直接增加消極情緒。
其次還有各種社會關系以及人際關系,譬如家庭關系、同事關系等。這些社會關系其實反映的是個人的社會地位,當各種社會關系很和諧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是家庭或者同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夠明確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這樣我們對於生活,對於自己的滿意度就會大幅度提升,幸福感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良好的社會支持網路會增加個人幸福感。
最後個人的目標、理想等因素對幸福感也是存在很大影響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決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產生於需要的滿足及目標的實現,當人們趨近並達到目標則產生快樂,反之,目標偏離或失敗則導致痛苦。幸福感反映出目標理想的實現程度,涉及個人價值的實現,生活中目標和理想給予人們奮斗的動力,使人感到充實快樂;同時,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能幫助人們應對各種日常生活問題,使人在社會生活和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成功的體驗會使人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幸福感。而要實現人生的目標,達到至善,就必須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在各種困難的環境下充分發揮自己最大的功能,再苦再難再險,也應該是幸福的。
⑷ 影響幸福的因素
影響生活有七大因素
一. 愛比較
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慾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二. 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三. 不善於發現陽光面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 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 極心態。
四. 不知道奉獻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五. 不知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慾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六. 不信任
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Borod認為負性情緒更多是在右腦進行,積極情緒更多是左側半球的任務。),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七. 過於焦慮
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⑸ 人活著的幸福程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要使自己活得幸福活得有意義和使命感?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這樣的人才感到人生有意義有使命感。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最大的悲哀是沒有信仰,沒有理想,沒有追求(追求這里指的不是金錢),精神生活空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年輕人,他們人人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他們就不覺得生活空虛。
記得前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句經典名句:「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生活庸俗而羞愧;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筆者很欣賞保爾·柯察金這一經典名句。這經典名句影響了整整幾代人,去為理想追求而奮斗。這就是使命。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叫錢沒錢,叫車沒車,叫房沒房;可是,人也活得開心,幸福,有意義,有盼頭、有使命感。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有希望、有期待、有激情。因為,他們沒有私有化思想影響,沒有強烈占欲私字,心裡裝著的總是公字,為人民服務,立志為人類解放事業奉獻。這種人格力量,永遠都激勵著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心裡始終充滿著火熱的激情。有這樣的理想追求支撐,多苦多累都不覺得什麼,以苦為樂,吃苦當作幸福,人生有意義。
如今,盡管生活好起來,而且,一些人有車有房了,但是,也叫喊生活不如意;一些人沒車沒房更加叫苦連天。筆者認為,歸根結底,如今的年輕人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正確的理想追求,僅僅是追求賺錢,沒有像保爾·柯察金一樣的追求。所以,造成了自己的人生的困惑與壓力。
以上是當代作家念人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年輕人座談的主題。如果有興趣的話,你可以點擊念人寫的:「談「追求」(隨筆十一)」,看看為快。
⑹ 幸福三大基礎要素
「從前的日子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在的日子很快,高鐵、飛機、網路都快,能同時撩好幾個人。
從前明明物質貧乏,為什麼仍覺得生活充實快樂。現在大家幾乎都能吃飽穿暖,為什麼幸福反而越來越難了?
因為幸福有三個要素:物質、精神、人際關系,缺一不可。
1、物質基礎
在解決溫飽前,真的是越有錢幸福感越強烈。貧賤夫妻百事哀,說的也是物質貧乏會破壞幸福感。
但在達到一定的物質基礎後,錢的增減並不會再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畢竟人所需不過一間房、一簞食,一瓢飲,再怎麼鬧也鬧不出什麼新鮮花樣了。
我認識的一位有幾棟樓收租的房東的兒子,每天上下班都看他癱坐在門口玩游戲,日復一日,雙目無神,滿臉疲憊,連空氣都充斥著無聊與空虛,也不知道他幸不幸福。
2、精神享受
精神享受是對抗無聊與空虛的神丹妙葯,人生漫長、流年似水,我們要在這日復一日中看見那些細小的美,日出日落,雲卷雲舒,秋去冬來。
或是在電影、小說、音樂、藝術中,去感受人生悲喜,去學會面對生老病死。人人在宇宙中皆如微塵,心裡的孤獨有黑洞那麼大。
我們只有在歷代精神的浩瀚星海里,找到自己的宇宙,尋求平靜與幸福的可能。
3、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最主要的是親情、愛情、友情。家是我們的根,只有根基穩了,我們才能無所顧忌地往前沖,向上飛,因為跌落下來也會有人接著,他們就是我們 背後的家人。親情與血緣的力量一直流淌在我們的骨子裡,把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而愛情,是生而為人最美好的一個夢。我們最劇烈的心跳、浪漫、幻想,都是愛情帶給我們的。「只要還能發自內心地愛一個人,人生就還有希望。」友情也同樣重要,它是我們能自由選擇的最接近家人的家人。
4、為什麼幸福越來越難了?
我們用力追逐物質,把所有時間與精力都花費在工作奮斗忙碌上,只有中秋節才有時間抬頭看看月亮,只有過年才能回家看看,談戀愛結婚?太貴了,不敢啊。
幸福的三大要素,我們已經差不多放棄了兩個,而在物質追求上又永遠難以滿足,何來幸福?不如把生命重新分配一下,多一點在精神享受與人際關繫上,幸福或許還有可能。
最後,祝大家都能幸福,一輩子平安喜樂。
⑺ 幸福的因素有哪些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可以這樣講,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時間一長,夫妻二人覺得生活不那麼令人滿意。盡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絲婚到來之時,夫妻倆還是頗有一種幸福感。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斯蒂芬·約瑟夫教授這樣說:「心理學文獻證明,人際關系可使人們產生幸福感。」他還說,「當一種關系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時候,那種關系就是一種很好的關系。」孩子出生的時候,幸福感驟然上升,可是兩年之後這種感覺就減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夫妻倆可以擁有一種經常性的令人滿意的性生活。可以這樣講,已婚之人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
2、工作
專家說,失業不僅會使一個人收入銳減,而且還會破壞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的研究告訴人們,失業給某些人造成的「痛苦」遠比丟錢強烈得多。德國研究人員雷納·溫克爾曼說,失業使人產生一種恥辱感,而且是一種很嚴重的恥辱感。這種感覺會持續很長時間,兩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業率增加的時候,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都會下降——不僅失業者的幸福指數大大下降,就連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覺大不如前。除了失業,工作不順心、學非所用以及對所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同樣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社區建設得好有助於人們廣泛交往,也使人們的生活有一種安全感。萊亞德教授說,如果你住的地方盡是一些你信任的鄰居,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員把社區質量稱作「社會資本」。科學家在若干個國家進行過「撿錢包」的試驗,結果發現歸還率高低與一個國家的信任感有關。我們時不常聽到某些居住小區發生刑事案件。一個案件造成的損失有時候並不大,可是它給人們的影響卻不可小覷,有時候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寢食不安。在我們的城市裡,人們大多住在封閉的高樓里,鄰居間來往很少,長此以往,人們的交往就不全面了,這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相當大的。
4、整體健康
英國在二○○二年對腎透析病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應對日常生活發出的挑戰方面,人們的適應能力很強。我們常常過高地估計嚴重疾病對幸福造成的損害,可是卻不太理會慢性病或者心理疾患對人們的影響。萊亞德說:「就幸福而言,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告訴我們,抑鬱對健康的影響比心絞痛和糖尿病還要嚴重。令人不解的是,患心絞痛和糖尿病的人會去看專家,可是患抑鬱症尋求專家幫助的人卻寥寥無幾。
5、飲食
大腦中有一種化學物質影響著我們的感覺、心情、胃口和動作,那是一種叫做蛋白質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來源是食物。還有一種叫血清胺的神經遞質,源自色氨酸,它與滿足和幸福感息息相關。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鷹嘴豆、花生和雞肉。另一種神經遞質叫氨基丁酸,豆子和乾果中都有,對心情放鬆好處多多。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研究主任艾恩·萊里說,人們對飲食與心理健康兩者的關系知之甚少。
6、個人自由
影響幸福感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擁有一定的自由。我們國家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詞大概意思是,年輕的時候受妻子領導,年紀大了受孩子領導。雖說是一種調侃,反應的卻是一種現實。生活中,自由相對較少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未成年的小孩。當然並不是父母不給其自由,而是這種拒絕被罩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媒體上已經報道過不止一次,說小孩子自我感覺並不幸福。多年以前,北京一家重點中學的學生接受記者采訪,就有學生反映他們並不像父母說的那樣幸福。還有一種人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紀,在很多情況下就失去了自由,不僅身體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候心理上也不允許—-因為有子女限制。要是細論起來,還有很多人在某個階段因為受到種種限制而不快樂,比如結婚之後,夫妻之間失去各自的心理空間,比如工作人員在單位不論做什麼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要經過領導批准,這是缺少「自由」的另一種表現。缺少合理的個人空間首先要影響的是身體健康。一旦身體不好,何來幸福可講?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⑻ 什麼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我個人覺得,幸福的重要因素是平平淡淡,家人和睦,團結在一起,過著一種舒心的日子,這種小生活才是最幸福的因素。
⑼ 幸福感產生的因素
幸福感主要取決五個要素。
第一,對工作充滿熱情。這里說的工作不僅是那種能獲得收入的工作,還包括志願者等公益活動。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對他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有激情。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是五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工作幸福感高的人,跟沒有這種幸福感的人相比,更容易認為自己有著美好的人生。
第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幸福的人,平均每天花6小時在人際關繫上。也就是說,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跟別人進行溝通,就能提高人生的整體質量。另外,擁有摯友,也是提高人際關系幸福度的有效方法。
第三,經濟穩定。這里的經濟穩定,並不一定是特別富裕。那些能把負債控制在自己能償還的范圍內、並且能慢慢增加積蓄的人,經濟上的安全感和幸福度都會很高。經濟幸福度高的人,花錢的方式也很聰明,跟物質消費相比,這些人更喜歡各種體驗性的花銷。而且他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會為了讓別人高興而花錢。
第四,身心健康,充滿活力。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運動和睡眠很重要。在運動方面,每天只做20分鍾的運動,一天的心情都會變好,每周運動2天以上的人和沒有運動的人相比,壓力會小一些。有運動習慣的人也會變得更自信。
第五,為社區做貢獻。社區幸福度高的人,一般會為自己的社區而自豪,反過來他們會給社區做更多的貢獻。這種對他人的付出,也會提高自身的幸福度,而且為社區做貢獻之後,成果很容易被體驗到,這也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