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傳統文化如何教人們找到幸福感

傳統文化如何教人們找到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2-07-08 00:12:50

㈠ 在浮躁時代中,我們如何認識幸福、把握幸福

幸福,

是指一個人的需求

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

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

幸福並不與快樂、快感、方便完全劃等號。

傳統文化提供了實現幸福感途徑的各種思想基礎,幫助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在自己可以企及的范圍內實現理想人格,在服務社會中體味現實之上的理性之樂,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周全、圓融的幸福途徑和願景,幫助中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保持積極向上、心向未來的樂觀心,這也正是國人長久保持泰然樂觀的精神動力。

這樣的文化思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多重意義的幸福範式,幫助現代人在追求和實現幸福的過程中,回歸本性,重視文化基因中的幸福本質,理解多層次意義上的幸福。個體在滿足基本人性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的道路追求到自己真正、持久而深刻的幸福。

㈡ 談談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並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感想

1、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

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2、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

3、努力踐行。

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

運用實際生活

做到知行合一,將傳統文化精神運用到工作學習上。

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

㈢ 國學中國傳統文化幸福人生公益活動主要是什麼意思

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關注個人幸福感的提高。工作作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幸福與否決定著個人的幸福。各種現代心理學理論在企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感的研究。這類活動主要是通過國學關注我們每個人的幸福,其實也是就是國學的另外一種表現,希望大家自發自覺的多去學習國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活動!

㈣ 什麼是幸福感

溫總理的一句「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再一次讓普天下的中國百姓感動,隨後是全社會熱烈的討論和期待。這是繼2006年取消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農業稅以後政府又一次對民生的重大變革。 溫總理後來對幸福和尊嚴做了簡明的闡釋:我提出「要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主要指三個方面:第一,就是每個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由和權利,國家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人權。無論是什麼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國家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第三,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因此,我們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這就是我講的尊嚴的含義。 總理的這些話明確的把自由、人權、平等和發展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中國老百姓不再滿足於物質的溫飽甚至小康,政府和全社會面向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目標得到了升華:幸福、尊嚴和發展。 但是幸福和尊嚴如何衡量?上世紀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對過年穿一件新衣服或吃一頓餃子都要計劃一年,如果能夠調研那個年代的人們,是否在幸福的含義裡面物質要佔很大的比重?現在似乎是物質已經十分豐富人們已經忘掉溫飽的時代,為什麼幸福感似乎也不高呢?是物慾也隨著社會發展膨脹了呢,還是幸福的構成發生了改變? 在主流傳統文化下,幸福的構成應該可以用二八原理分析,物質佔20%,精神佔80%,物質只是幸福在特定時期的一個載體。溫總理關於自由、人權、平等和發展的講話定能激起積極向上的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執著追求,發揮全社會的熱情和創造性。 幸福是通過努力實現目標後的釋然,幸福是對美好變化的期待,幸福存在於滿足與不滿足之間,是人類生活和進步的動力。 讓我們感受幸福,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

㈤ 學傳統文化有哪些好處

孩子從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更能培養孩子的樂觀善良,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榮辱觀,增強愛國意識;可以保持樂觀平穩的心態,有利於修身養性,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可以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榮譽感,增強國家凝聚力,有利於國家更好更快發展;養成勤儉節約,樸素的良好品質,懂得珍惜,知足和感恩,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孩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修身養德。我國傳統文化特別倡導修身,強調「為政以德」。閱讀經典,等於與古代先賢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和對話,可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有助於啟示孩子,只有對私慾進行必要的節制,才能不被其所困、所累、所苦、所害。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應該讓孩子從幼兒期開始接觸與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其深刻魅力,讓傳統之美浸潤到孩子的內心深處。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一個人從小接觸什麼樣的文化,會決定他今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避免因不了解傳統文化而缺少歸屬感和幸福感。

㈥ 傳統文化如何走進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是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的人一直以來的期待。但傳統文化是個龐雜的范疇,以前並不這樣籠統的標稱,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這一部分的內涵加以標稱。如經濟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學史、藝術史、文學史等,都是研究歷史文化的一個個具體領域,或一個方面。把傳統文化單標出來,是對傳統和現代作了一個區隔。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曾經作為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五種生產方式論」,學術界現在不再使用了。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階段,而且被稱為「封建社會」的階段,延伸有兩千多年,也不符合中國歷史的實際。那麼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就社會形態而言,應該作怎樣的描述和區分呢?在一時找不到劃分的准確概念標識的情況下,先以傳統和現代作一個二分,是有道理的,盡管認真說來,對社會形態作這樣的大分隔,在學理上會有很多遺漏,不是學術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只就傳統文化來說,其內涵也是浩如煙海,寬博無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傳統文化中非常突顯的部分。按傳統的典籍分類,經、史、子、集四部類,每一部的書籍都多到不知凡幾,汗牛充棟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更是多得無法計數。何況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不過所謂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傳統社會的文化,它們是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但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不是同一個概念,傳統文化背後的那個精神連接鏈,才是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看不見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從古到今的人們的精神血液中。經過學者的研究辨析,用學術理念加以透視概括,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傳統文化得以構成和傳衍的規則、理念、價值和信仰。中國由於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民間社會發達,不僅有儒家思想在漢以後成為文化的大傳統的代表,同時由於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狀態,又形成了根脈深厚的文化的小傳統。文化的小傳統主要指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禮俗和民間信仰。如果說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態,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則是在野的思想形態。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路恆久不懈的支撐力量。
傳統不是凝固的沉澱物,而是鬆散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承載著歷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隨順時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當異質文化之水悄然進入這條河流的時候,日積月累的結果,經過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過程,固有的傳統會因之增加或減少,直至發生變異。此時,傳統更新的歷史時刻就來到了。但更新不是廢棄自我主體,而是在舊傳統中增加了新養分和新資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陳寅恪先生說,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應忘記本民族的歷史地位。儒家學說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大傳統,由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以來的佛教文化特別是禪宗思想的融入,產生了宋明理學,這是不同於先秦兩漢儒學的新形態,思想史家稱之為新儒學。陳寅恪高度評價這一文化融會和思想合流的現象,認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緣」。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後更日趨明顯,終於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奇觀。追其原由,主要是居於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時這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禮記·中庸》提出,治理國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經」,其中的一「經」即為「柔遠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夠收獲「四方歸之」的效果。東漢的佛法東傳和明代的耶教來華,同為中華文化這一品格的見證;而漢唐兩世的繁榮昌盛,則為中華文化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歷史範例。所以王國維的《詠史》遙憶唐代的開放繁榮,寫下這樣兩句詩:「遠人都有如歸樂,此是唐家全盛時。」清朝的道光、咸豐以後的歷史,所提供的則是這種精神旨趣反向的歷史見證。傳統是充滿活力而又充滿張力的文化綜合體,傳統不割斷,世界不脫離,應成為我們恆久遵循的法理軌轍。
文化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是互為影響的,大傳統須通過和小傳統結合,來增加自己的輻射力;小傳統則有賴大傳統的思想凝聚與品質提升。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可是歷史的一定時期,社會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來反傳統,並且形成社會的潮流,傳統也會因之發生斷層。但時過境遷,人們又會自我反思,由反傳統轉變為自覺地接續傳統。近一百年以來的中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現在又到了需要自覺地接續傳統和如何讓傳統成為當代文化與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的歷史時期。傳統是通過各個歷史時期創造出來的文化典範來承載和傳承的。文本經典和典範性的文化遺存,裡面集中藏有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密碼,文本經典的誦習和文物遺存的熏陶,不失為現代人接受和連接傳統的有效方式。和傳統的因子連接緊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藝術家、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大學者,他們所具有的德范與風義,和他們才華卓具的獨創性的藝文傑作,能夠起到為青年人提供精神模楷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藝文人物和他們的創造物都能達致這一境界,那些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只靠獵奇和追求時尚的作者不足語此。
這里還須辨析傳統文化和國學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不應該加以混淆。傳統文化如前所說,是一個涵蘊多重的極為寬博的范疇。所以章太炎稱之為「國故」,胡適之解釋為所有歷史文化。而國學所涉及的,則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學術研究。二十年代,胡適曾說「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但胡適的國學定義,並沒有被學術界所採納,甚至連「國故」一詞,也遺落到一旁無人問津了。當時學術界的共識,是認為國學就是中國的固有學術。所謂固有學術,指的是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南北朝至隋唐的佛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清代中期的朴學(以考據為中心的學問)等。這樣一來,國學便跟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術等同起來了。顯然,經過如此定義國學,只是一部分專業人士致力的領域,跟一般民眾沒有關系,甚至跟此專業領域以外的其他專業人士也沒有多大關系。而且傳統學術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如果認為國學是固有學術,那麼是指哪個歷史時間段的學術?傳統學術就其主脈來說,既有儒家的學術,也有道家和道教的學術,還有佛學的學術,那麼是指哪一家的學術?以固有學術等同於國學,內涵和外延未免太過於寬泛了。而當一個概念的內涵過於寬泛時,概念本身的既定內涵就會流失。
所以1938年5月,當二十世紀的一位第一流的大儒馬一浮先生在浙江大學舉辦國學講座的時候,他給國學下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全新的定義。他說:「今先楷定國學名義。舉此一名,該攝諸學,唯六藝足以當之。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今楷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泰和會語》)馬一浮還說,「六經」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態。「六經」裡面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學問系統,一個是價值系統。學問系統是很煩難的,所以治經學歷來不易,只有少數專家才畢生沉潛其中。不僅是文本本身的問題,重要的是要有小學的基礎。由小學入經學,是古代治經的不二法門。所以清儒的口頭禪是「讀書必先識字」。但「六經」的價值系統則是面對所有的人的。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核心價值,可以說都在「六經」。特別是誕生最早的《易經》,固然是無可否認的占卜之書,但它同時更是中國文化論理價值的淵藪。
近年我從以《易經》為代表的「六經」裡面,也包括後來作為十三經組成部分的《論語》《孟子》《孝經》裡面,梳理抽繹出五組價值理念:一是誠信,二是愛敬,三是忠恕,四是知恥,五是和同。最後的一組「和同」,就是孔子說的「和而不同」。「敬」是人的自性的庄嚴,即自尊、自重、志不可奪。孔子說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易、不可被奪的人的自我精神的庄嚴。我認為「敬」是一個終極價值,已經進入了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事情不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道德金律。「知恥」是《禮記·中庸》里的話,原文是「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並說知道這三者,就知道什麼是「修身」了。恥感是人做人的不可或缺的從心理到生理的一種感受。所以做錯了事,說了不合適的話,有了失禮行為,會感到不好意思。孟子講的「四端」中的「羞惡之心」,就是「知恥」。按孟子的說法,如果沒有「羞惡之心」,人就是非人了。同樣,其他三「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缺了哪一「端」,在孟子看來,也都不具備人的資格。所以我提出,「修身」應該從「知恥」開始。
「和同」指「與人和同」。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大。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溝通;不同的文化,可以對話互闡,可以跨文化溝通。《易經》「系辭」的兩句話:「天下同歸人殊途,一致而百慮。」把「與人和同」的思想概括無遺。《易經》的「同人」一卦,則是「與人和同」思想的全方位演繹。說到底,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最主要的是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具有永恆意義的精神價值。《周易》的「文言」有兩句話:「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試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無非是讓自己修為得更好些,並希望事業有成,使成就感給自己帶來快樂與榮譽。那麼「進德修業」四個字可以說將人生志業的全部要義概括無遺。而「進德」靠的是「忠信」,事業有成靠的是「立誠」。與人相處,則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所以我認為,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是「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事實上給出了人類麻煩的解決之道。
「六經」中的這些價值理念,都是永恆的價值理念,永遠不會過時。正如熊十力所說,它們是中國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依據。關鍵是需要讓這些價值論理跟現代人建立有效的聯系,使之成為每個人精神血脈的一部分。所謂傳統文化進入教育環節,國學和教育結合,其精要之點,即在於此。價值教育是國學教育的核心,施行得體,可以補充百年以來施行的單純知識教育的不足。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說得明白:「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此段話的意思,一是說仁、義、禮、知、信「五常」之德,俱在「六經」;二是說《易》的地位最不同尋常,「與天地為終始」,是其他五「藝」之「原」;三是說由《樂》《詩》《禮》《書》《春秋》形成的五種專門學問,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樣,在不同的世代會有不同的呈現。至於如何學習和研讀「六經」,班氏給出了「玩經文」的三字訣竅。「玩經文」的「玩」,是欣賞、玩味的意思,絕不含玩耍之義。就是反復閱讀、反復欣賞、反復研習「六經」的文本,其結果必然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易·系辭上》所說的「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也是這個意思。並不需要逐詞逐句的背誦,能夠理解「六經」文本的義理精神、「存其大體」就可以了。而「六經」對於玩味誦習者所能夠發生的影響,也不在於日常的有用還是無用,主要是通過對「六經」文本的玩味、賞析、研習,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經」是德教之書,於此可以得到證明。
「六經」文本讀起來不無煩難,但《論語》事實上可以作為「六經」的簡要讀本,如同馬一浮所說,《論語》裡面有「六藝」,《論語》可以直接通「六藝」。孔子講的道理,其實就是「六經」的基本道理,只不過通過夫子的言傳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變得更為親切、近人、易入。這是「四書」中另外的《中庸》《大學》《孟子》,猶不能與之相比並者。《論語》是中國文化寶藏的宏明正學的第一代表,絕對堪稱「思無邪」的傳世聖典。傳統文化進入教育,首先應該讓《論語》成為各級學校的教科書,先選讀,後全讀,分級分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而且應該以誦讀白文(不加註釋的文本)為主,祈以幾十年、上百年之後,使之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同樣,學習國學,我認為正途也應該從誦讀《論語》開始。當然,傳統進入現代生活,是為了建立現代人跟傳統的血緣聯系,而不是冀圖用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代替今天的社會生活。現代文化的建設,需要我們自己來創造,只不過一切創造和出新都離不開傳統資源的轉化和繼承。

㈦ 幸福是什麼如何增加你的幸福指數舉例說明。同時,結合魯迅筆下的阿Q談談中國

著名的已故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個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慾望。

在這個公式中,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

當慾望既定時,效用越大,越幸福;

當效用既定時,慾望越大,越不幸福。

比如甲和乙做一項工作,甲的慾望是得到100美元的報酬,當甲得到100美元的時候,甲的幸福就是100/100=100%。而乙的慾望是得到1000美元,當乙只得到100美元時,乙的幸福就只有100/1000=10%。雖然做同樣的工作,得到同樣的報酬,但是甲的慾望比乙少得多,甲就比乙幸福得多。這個道理,可以推向任何關於幸福的領域,慾望越小幸福也就越大。

這個公式,還有一個更厲害的地方。根據公式,慾望是可以為零的,分母為零,分數也就無意義了。而結合現實時候也確實如此,可以擁有很小的慾望,從而獲得幸福,當你沒有慾望的時候,也就無所謂幸福一說了。因為正常人,都是有慾望,並希望獲得自己認為的幸福的。

阿Q是文學人物中,中國人劣根性的集大成者。具體表現為他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等。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普遍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怎樣麻木。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是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沖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農民本身的階級弱點,小生產者在私有制社會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物質決定著精神。阿Q面臨著一切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雖然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我認為《阿Q正傳》所映射出中國民族的多種劣根性和丑態,主要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徐旭生與魯迅討論中國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二、精神勝利法
「精神勝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賦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賤與健忘等含義。在所謂社會學的深層意義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稱,甚至也是類似於「豁達」「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說法的反諷。它因此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標志而廣招評論。如: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又如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林毓生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僅只是他的表面特徵,而更為基本的特徵則是他缺乏內在的自我……如果我們把阿Q通過社會所獲得的傳統文化體系的因素,也包括進去作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麼,阿Q便可以稱為幾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為的動物了。」(《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215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三、善於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庄,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於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復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裡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於未庄,他又瞧不起城裡人了」。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的文明之邦、地大物物博,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阿Q的種種劣性都有其培育生長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還占統治地位時期,他赤貧如洗,沒有財產、沒有職業,連個家也沒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經常受到趙太爺、假洋鬼子的打擊、凌辱和周圍平常人的嘲弄,對這些他都以「精神勝利法」一笑了之。由於他在政治上承受著沉重的壓迫,經濟上遭受著殘酷的剝削,精神上蒙受著長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著種種屈辱,所以他有自發的革命要求,希望通過抗爭,改變自己的現狀,但是由於長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陝隘、封建、保守等落後思想。自發的革命要求和落後的思想意識,在阿Q身上始終是矛盾著的,他是這種矛盾性格的統一體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縮影。
了解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後,阿Q給人們留深刻的印象,具體如下: 一、阿Q這個形象令人笑中帶淚。對於失敗、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難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會悲傷之後繼續奮斗;憤怒之後難以忘懷;不滿之後努力改變困境。但阿Q卻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獨特的、但同時又是病態心理表現的對付方法,那便是「精神勝利法」。而阿Q的「精神勝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帶淚的原因所在。 二、阿Q這個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充滿著屈辱、貧苦,挨飢受罵被打不絕。他在未庄人的眼裡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阿Q既喪失了做人的人格、尊嚴,如不能姓趙,否則便挨打。又是一無所有的:他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給人打零工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夢想,而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個社會,這只能是阿Q的美夢而已。這就使阿Q愈發人不像人。而到最後,阿Q竟被枉殺,以被錯殺而結束了他短暫而不幸的一生。所有這些,無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時,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許多的陋習:賭博、喝酒、偷了東西還耍賴,更甚至明裡、暗裡地耍流氓,調戲婦女。 三、阿Q這個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後被壓迫、落後、不覺悟農民的縮影。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分析內容中再細致闡述。 總之,阿Q是個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過目難忘的辛亥革命前後不覺悟、被壓迫的農民形象。

㈧ 如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學習和體驗一種以社會導向為主的文化模式,比如對社會價值、家庭觀念的遵從和尊重,以及在這種前提下對個人能力與價值的開發與實踐。所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1、誦讀經典,聆聽經典。傳統文化經典是文字和音韻的結合,長期進行誦讀有助於讓自己的精氣神得到振奮和提升。如《詩經》、《樂府》,如《老子》、《南華》、《論語》,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等。2、養氣正心,矯健身心。傳統文化還包括以養氣為主導的很多帶有身心協調的體育術,比如導引術、入眠術、吐納術等等,如八段錦、太極拳,甚至瑜珈術也可以歸入此類。3、親善友朋,敬愛師長。傳統文化比較幾種體現在對集體價值的認同和對個人的集體責任的主張,所以從自己身邊出發,去關愛他人,幫助他人,也就是在一種中國式生活中找到認同感和幸福感。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如何教人們找到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法哪個版本比較好 瀏覽:185
我很幸福具體說的什麼 瀏覽:680
78年配90年婚姻怎麼樣 瀏覽:441
怎麼做真皮和健康 瀏覽:352
如何讓人輕松獲得幸福 瀏覽:683
徐文長是從哪個民間故事出現的 瀏覽:513
幸福溫暖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438
四川省富順縣經濟如何 瀏覽:812
如何正確教導孩子的生理健康 瀏覽:303
哪個故事書里有觀書有感宋朝的 瀏覽:76
睡前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2
屬龍與屬龍的婚姻相配如何 瀏覽:194
什麼是延遲的幸福感 瀏覽:601
什麼軟體聽故事睡覺 瀏覽:755
一個女人有一段失敗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55
婚姻里你做過多少違心的事 瀏覽:770
長江流域形成了什麼經濟帶 瀏覽:137
黑牛山有什麼故事 瀏覽:937
健康損害費是什麼意思 瀏覽:750
蟲爾摩斯和美女法醫哪個好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