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如何看待心理咨詢的
心理咨詢屬於專業的咨詢,可以解決心理問題。2. 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心理咨詢和輔導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並不是只有得了抑鬱症、焦慮症的人才會做心理咨詢。越來越多的來訪者會因為一個具體或模糊的心理困擾、生活習慣來找榮教授做催眠心理咨詢,這些問題可能會是燈光強迫、口水強迫,痛苦記憶、煙酒成癮的問題等等,而大多數不了解催眠、心理咨詢的人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疑問:
①、「心理咨詢是做什麼?聊聊天就能解決問題?」
②、「心理咨詢是我在躺椅上自言自語,治療師多半隻會聽嗎?」
③、「只是聊一聊會有效果嗎?問題還不是沒解決?」
④、「催眠心理咨詢是不是只是讓你舒服地睡一覺?」
其實,心理咨詢(或稱作心理治療)的做法有很多種,不同治療師的擅長也會不一樣,催眠也是心理咨詢的一種方式。對於心理咨詢和催眠,了解這四個關鍵問題可以讓你明白心理咨詢、催眠的作用,它們是不是能解決你的問題。問題一:如果你有一個具體的現實問題,希望快速找到解決之道。建議你試試「焦點解決治療」。催眠師會試著挖掘你的潛意識,潛能力,會試著發掘你早已具備的能力,引導你想出解決方案,並測試效果。問題二:如果你希望改善一個特定的症狀(如恐慌,抑鬱,強迫症)。建議你選擇「認知行為治療」和「催眠療法」的結合,治療師會引導你分析與症狀相關的慣性思考,行為表現與身體感覺,通過改變這些因素來改善症狀。問題三:如果困擾你的是人際關系。你可以選擇個別治療,也可以考慮「團體治療」或「家庭治療」。治療師會邀請「相關人等」一起進入咨詢室,觀察你們的溝通方式,理清觀點或感覺的差異,嘗試調整彼此的期待,改變互動的慣性。問題四:如果你希望探索自己,認識自己為何會如此痛苦,迷惘?你可以選擇「動力取向」或「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治療師會充分地聆聽,或許邀請你談談童年、夢境、幻想,陪伴你認識心靈的全貌。
當然,以上分類無法涵蓋所有的期待與治療方法,很多時候的心理咨詢都是多種心理咨詢治療方式的結合。這里,分享一個近期多種心理咨詢治療方式結合的案例:文鑫是個即將結婚的女孩,卻因為頻繁的恐慌症發作前來榮新奇教授工作室求診。她自己也困惑不解,為什麼就要結婚步入幸福的殿堂的自己會經常恐慌。第一次來訪的時候文鑫壓根就說不清自己為何恐慌,說話語速飛快。榮教授根據情況,先運用催眠療法讓文鑫慢慢安靜下來,其次運用「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文鑫找出恐慌症發作的誘因。
一個療程下來才知道,原來是文鑫太執著於要辦個「完美婚禮」,不斷擔心哪個環節可能出錯。通過調整這個「認知」,並用正念呼吸這個「行為」來處理發作時的心悸、氣喘。榮教授接著邀請文鑫的未婚夫進入「伴侶治療」,發現他對婚禮的期待是「一切從簡,」蜜月則是「重中之重」,因此對文鑫事無巨細的規劃頗感不耐煩,當然也不願參與。榮教授嘗試找出兩人對婚禮期待與做法的共識,慢慢地,文鑫的焦慮不安慢慢得到抒發。僅僅三次催眠療愈下來,文鑫的恐慌症有了大幅改善。可見,除了了解自己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缺少什麼、需求是什麼,正確溝通是關鍵。其次,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找到專業又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是培養一段好的治療關系、從心理咨詢中獲益的根本。
3. 如何看待心理咨詢
現實社會竟爭的壓力越來越大,人與人情感與精神的缺失使許多人開始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主動找心理醫生咨詢,尋求幫助,然而仍有不少人對於心理咨詢卻存在著誤區。正確的心理咨詢認識應該是這樣的。
心理咨詢≠同情+閱歷
有不少咨詢者尤其是電話咨詢者在咨詢問題時,都希望心理醫生最好遇到過、處理過他們所存在的問題,似乎只有心理醫生與他們的經歷相同,他們才放心,才覺得只有這樣才會同情他,理解他。顯然,對心理咨詢工作人員要求閱歷深、經驗多,這是人之常情,大可不必要求咨詢員也有過類似經歷,不管有無類似經歷,心理醫生對咨詢者都會以極大的同情心相待,就像一位助產士的輕柔動作未必是從體驗生孩子當中學來的一樣。再說,咨詢者咨詢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尋求同情,對於心理醫生指出的問題要誠懇的接受,不要總認為自己這方是對的。試想,心理醫生對咨詢者贊揚同情一番,咨詢者除了當時心情上一陣舒暢之外,領悟不到自身認知方面的缺陷,過後還是又回到原來的狀態,那心理咨詢還有什麼意義?要不怎麼說「良葯苦口,忠言逆耳」呢?
心理咨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體面
目前人們對心理咨詢雖有所了解,但仍有不少人認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覺得到了精神病的程度才去看心理醫生。曾有心理學家做過統計,來心理門診咨詢的僅有16.3%才達到精神病診斷標准。還有一些人認為看心理醫生是不光彩、不體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的來到心理門診,唯恐被別人發現。實際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裡,人們對心理咨詢的理解正好與我們相反,例如美國,戀人約會前,男生去會見一次心理醫生,約會時他有可能在其女友面前炫耀一番他在這之前看過心理醫生,他的女友則會為之感動,因為他覺得男友這樣做表明對她、對約會很重視,也說明他是個重視生活質量的人。
心理醫生≠算命者
有些咨詢者將心理醫生神話,一種心理狀態是認為心理醫生是搞心理學的,應該一眼就能看出咨詢者的心理問題,否則就是不稱職。另一種心理狀態是咨詢者羞於表達內心感受,不願將自己的心理活動吐露出來,認為醫生能夠猜得出。實際上,心理醫生也是凡人,只是利用醫學心理學原理,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依據咨詢者提供的問題作基礎,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正如有人感冒發熱時醫生先用體溫表測出體溫後再制訂治療方案一樣。所以咨詢者一定要敞開心扉與心理醫生直接交流,以便心理)
4. 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心理咨詢和輔導
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技術,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協商、交談和指導過程,提供可行性建議,針對正常人及輕度心理障礙者的各種適應和發展問題,幫助求詢者進行探討和研究,從而達到自立自強、增進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心理咨詢不只是用來解決心理難題的,實際上心理咨詢的內容已經非常廣泛豐富了,除了幫助人們了解心理障礙以外,還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心理發展的規律,探求心理能力,尋找適合心理特點、能充分發揮潛力的職業。
(4)如何看待心理咨詢幸福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求助者的隱私進行保密,並且告知求助者,這樣才能夠讓求助者更好的傾訴困惑。
心理咨詢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要注意求助者的情緒,要適當的安撫求助者並且採用相應的心理咨詢技巧,讓求職者不要被自身的情緒所困擾。
5. 如何看待心理咨詢呢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心理師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幫助求助者發現自身的問題和根源,從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潛在的能力,來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以提高對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
人們在有心理障礙的時候,靠自己的話是比較難擺脫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求助心理咨詢師。人的心理障礙並不像軀體疾病一樣,能夠明確的知道是什麼病因,針對病因開葯就可以。
心理咨詢也不是萬能的,一般主要服務對象是這幾類:
1、精神正常,但是現實生活引起了其心理問題,遇到困擾,希望尋求幫助的。例如婚姻家庭出現矛盾、孩子教育問題、職業規劃問題等等,這一類型的求助。
2、精神正常,但是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有心理障礙的問題,需要求助的。例如強迫障礙、抑鬱障礙、焦慮障礙、社交障礙等等。
3、特別對象。即臨床上治癒的精神病患者。例如精神分裂治癒的患者,有些案例臨床上需要心理咨詢作為輔助。
6. 如何看待心理咨詢的效果
所有人都能通過心理咨詢得到幫助,但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來訪者(當事人)求治慾望的強弱和堅持咨詢治療的決心。我們不能做絕對的保證,因為一半的決定權在來訪者那邊。
但這是一個科學的工作,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對一個有真正求治動機的來訪者,選擇適當的方法,在足夠的咨詢治療時程後,當然會有顯著療效的。
一、信賴你的心理醫生
出於信任,你必須毫無保留的向您的心理醫生敘述自己的病史,詳盡描述個人的經歷,宣洩內心的負性情感,這樣醫生就會根據你提供的真實而詳細的病史,做出明確診斷,並制定相
應的治療計劃。同時你也可以做一次正規的系統的心理分析,通過分析,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精神痛苦的根源和症結。事實證明,對醫生的信賴程度越高療效就越好。
二、堅持記心理治療日記
記錄你每天的感受,記錄你病情的變化,記住醫生和你的對話,記錄你每一個新的領悟,這樣你每天都會有實實在在的收獲。
三、領悟、毅力和主動性
心理治療的本質在於醫生教會病人自己治療自己。一個病人說的好:「別人給我魚吃,我只能吃一次,而你教給了我釣魚的方法,使我一輩子有魚吃」。心理治療,不同於其它醫學療
法,心理治療強調病人的悟性,毅力和主動與醫生配合的精神,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戰勝心理疾病。單單懂得了、知道了、還是不行的,「心動不如行動」,一定要「做」認真在醫生指導下「脫敏」,越是做的好的人,病好的越快,療效越好。
四、把你的感覺說出來
五、學習——找到自我
自己找不到自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心理病患者恰恰是這種感覺,在醫生的幫助下,你要自己開始尋找-----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在哪兒?我到哪去?當你變得真正開始喜歡自己、理解自己、肯定自己,並由衷地欣賞自己時,你會發現惡夢已醒來——你終於成為了你自己的主人!
六、幸福——努力,自己對自己負責任!
很多的人得了病,就一味地抱怨外界,使家庭深受其害。一味地強調別人的過失,而不願對自己負責任,是某些心理病人的通病。
須知:生活本身就是酸、甜、苦、辣,其中只有一味是甜的,生活有詩也有淚,人生的不幸和意外是不請自來的,而幸福的到來是自己通過努力爭取來的。「幸福」和「努力」是分不開的。接受現狀,面對未來,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
心理治療的遠期目標是自我成長,學會自我管理,改變不良個性,達到自我完善。
7. 你對心理咨詢,怎麼看待!
心理咨詢,的確能幫助一些人解決心理問題。
同時,也能夠助力心理上的成長。是件好事情。
8. 如何正確地看待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一種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或困惑,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或解決時,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方法。 這種方法和其它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去直接解決我們的現實問題,而是通過改變我們心理層面的結構,使得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感覺發生變化,我們內心也更有力量去面對問題,從而使我們能夠走出困境,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9.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心理咨詢
人們有了心理問題才可能想到要心理咨詢,而恰恰多數的心理問題不能以簡單的說教來解決。對於求助者來說,他們認為心理咨詢就是心理咨詢師幫助自己拿出解決問題的主意,要求盡快得到處理問題的良方良策,但大多數的問題又都是些社會心理問題,而每一個問題又有千差萬別的處理方法,不同的個性及思維行為模式就會有不同的思維趨向,因此在不同的人看來就有不同的方法,作為咨詢者看來是正確的方法不見得適合來訪者。10. 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心理咨詢
1、現在的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理論散而淺,沒有把握到人的心理本質,也沒搞清人的心理問題的本質,所以,咨詢效果普遍比較差,也影響了人們對心理咨詢的信心和看法。
2、現在很多人不相信心理咨詢,有心理學本身水平不高的原因,也有公眾原因的誤解,認為心理出問題了就等同於精神出問題了,避而不談。還有的人認為有了心理問題丟臉,而不願意找心理咨詢。
3、我從業的十幾年,初步摸到了心理學的實質,用於實踐,對解決各種心理問題效果都很好,包括焦慮、抑鬱、強迫、恐懼、失眠等等,所以,心理學和心理咨詢是實打實的學問,可以解決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