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什麼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
對比今日蘇俄普京言行,是否增進並落實官員財產公開意識,應該是我黨立黨為公的分水嶺!
2. 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什麼的本質要求
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本質就是,要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整體性展示,它深刻的反映了新時代我們黨順應發展變化,對怎樣更好地滿足人民期待作出的回應。黨的十九大作出了科學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群眾在物質性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後,開始更多追求社會性、心理性需要,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這些既是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的必然結果,同時又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社會其他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黨根據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順應人民群眾期待,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承諾,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我們黨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嚮往,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並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具體部署,表明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等等。可以說,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取得了實質性和本質上的進展。
3. 讓老百姓幸福的基礎和保障就是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保障,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已經證明,民族不獨立、國家不富強,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證,更談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都要以人民的權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實現、幸福得到滿足為條件,人民幸福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是為了中國的發展,而且也是為了對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是相通的。
(3)什麼是人命幸福之基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什麼是中國夢、如何實現中國夢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的新思想、新觀點。例如,中國夢屬於國家,屬於民族,屬於每一個中國人。中國夢的實質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
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必須牢記「空談興國」、「勤勞興國」。中國夢是和平的夢、發展的夢、合作的夢、共贏的夢。這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
這些重要討論,深刻闡述了中國夢的基本思想和觀點,開拓了理論創新和發展的廣闊視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和新的力量。
4. 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是什麼
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職責所系,更是價值所在。黨員幹部強化為民服務,把宗旨落實到行動上要致力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了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能否牢記宗旨、心繫群眾、服務人民,是衡量領導幹部是否合格的試金石,也是人民群眾對領導幹部進行取捨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