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沒有登上歷史舞台以前,人類的幸福支撐是什麼
幸福之城就是吃飽飯,會一種手藝,能夠養家糊口就可以了,這個就是人類的幸福之城,
⑵ 是什麼決定了人們的幸福
決定了人們幸福的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等。當然了,這個只是我的個人理解。
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的人認為是金錢,有的人認為是愛情。我認為都是很正常的。
⑶ 幸福究竟是什麼
將生命資源均衡配置到最優
當代積極心理學權威馬丁塞利格曼指出:今天,「幸福」這個詞彙已被濫用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世界關於幸福的定義有200多種。正如「天氣」這一抽象概念需要藉助溫度、濕度、風力、氣壓等多重可度量的客觀指標給予表述才有意義一樣,幸福也應該由多重可測量、可觀察的元素組成。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方面,類似於實驗中的「小白鼠」,人類有超強的「逐樂」驅動;另一方面又不同於小白鼠,人類有「逐安」的內在驅動。「為樂而樂」不可持續,沒有「意義感」支撐的逐欲之樂轉瞬即逝,「過樂」之後是疲憊、空虛、悔恨。人還是要多做些「有意義」的、「實現自身天賦」的事,才能「心安」。
綜合先哲的智慧思考和現代心理學研究,幸福應該包括三重要素:第一,積極情緒佔比(即「感」);第二,認知的一致性和意義感(即「知」);第三,天賦的實現程度(即「行」)。「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真實持久,立己達人。情緒心理學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個人的幸福程度,約50%由基因決定,約10%由外在環境決定,約40%由主觀思想和行為選擇決定。鑒於基因一般不易改變,外部環境在短期內也很難改變,要想提升積極情緒佔比,最可行的途徑是改變個體的心智模式和認知格局。
腦科學的相關研究證實,要想幸福,讓頭腦多分泌「好東西」是關鍵。當代人運動不足,睡眠不足,靜思不足,職業選擇不遵從天賦,比較和競爭范圍的擴大使更多個體難以確立意義感……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積極神經遞質的分泌,進而阻礙個體的幸福感。我在《幸福經濟學》一書中給出「七葯方」: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通過靜思訓練存養「正念」,清除垃圾信息;「珍惜已有」的感恩練習;立大志,尋找「有意義感」的目標;「惟精惟一」的「心流」體驗;將「正念」磨煉為認知習慣、情緒習慣、行為習慣。實踐好這些內容,將有助於提升個體的積極情緒佔比。
人類一切努力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幸福,經濟活動也不例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直接指出:不管經濟學如何發展,它最終要回答的是人類如何才會幸福的問題。在貨幣的度量衡面前,世界可以被簡化,但更可能被扭曲——追逐「效用最大化」被直白地實踐為追逐收入最大化,健康、親情、社會貢獻等「無價」被嚴重忽視。實際上,恰恰是這些無價的「非商品」,決定著生命的質量與意義。忽視「無價」會導致生命資源嚴重錯配。如何將人生中最為珍貴的資源——「時間」和「精力」等生命資源均衡配置於收入、名望、健康和人際(親情、友情、愛情)等諸多方面,使個體生命體驗達到最優,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以大學生為例,學校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品類繁多,各種講座目不暇接,世界各種頂級公開課不勝枚舉。配置好時間、精力資源絕非容易之事。大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急需分出部分時間從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優秀文化中汲取心靈力量,更急需練就「靜能安,動能專」的能力。學生只有「用心」學習,多些「真心」,少些被動;多些踏實,少些浮躁與忙碌,才能切實提升認知力、情緒管理力、行動擔當力。「三力」足,「正念」得固,「正行」得立,幸福人生才會基本鑄就。
⑷ 人的幸福是什麼
每個人幸福的感覺應該是不一樣的。要看你追求什麼了,追求事業的人,喜歡挑戰,當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績,會感到幸福。看重家庭的人,在找到自己的愛人以後,和他(她)一起慢慢變老,應該是最幸福的。但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不完美其實才是一種美,只有在不斷的爭取,不斷的承受失敗與挫折時,才能發現快樂。我想為自己選定一個目標,然後去奮斗,不論成敗,應該都是幸福的。
⑸ 幸福是什麼,需要用什麼來支撐
幸福屬於情感世界,是一種感覺,即人的一種滿足感。
幸福其實是很簡單的!
只是有時人要求太多因此而沒有見到那些本身就擁有的幸福!
你有愛你的親人有朋友或是有相愛的人~`
這都是幸福啊~`
不要要求太高,用你的心去感受一下!你會發現,你已經擁有很多幸福了~`
不要一個勁去找幸福而忘記你本身擁有的幸福
幸福,不幸福,關鍵取決於每個人對人生的態度。
人生應有追求,但不可強求。有追求,但不強求,人就會變得灑脫、快樂、幸福。
人生沒有追求,就會變得死氣沉沉,缺少快樂與幸福;但追求過度,就會令人痛不欲生。
在世間,應該承認,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不具備超凡的能力。如果沒有超凡的能力,而拚命去追求超出自
己能力所能達到的「希望」,就會希望越大,失望痛苦也越大。
有錢未必幸福,沒錢未必不幸!只視乎個人的觀念!
因此,人生要有追求,但不可強求,這就是人生幸福快樂的關鍵所在。
願你理解幸福,把握幸福,珍惜幸福,創造幸福,永遠幸福
⑹ 人活著的幸福程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要使自己活得幸福活得有意義和使命感?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這樣的人才感到人生有意義有使命感。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最大的悲哀是沒有信仰,沒有理想,沒有追求(追求這里指的不是金錢),精神生活空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年輕人,他們人人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他們就不覺得生活空虛。
記得前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句經典名句:「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生活庸俗而羞愧;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筆者很欣賞保爾·柯察金這一經典名句。這經典名句影響了整整幾代人,去為理想追求而奮斗。這就是使命。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叫錢沒錢,叫車沒車,叫房沒房;可是,人也活得開心,幸福,有意義,有盼頭、有使命感。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有希望、有期待、有激情。因為,他們沒有私有化思想影響,沒有強烈占欲私字,心裡裝著的總是公字,為人民服務,立志為人類解放事業奉獻。這種人格力量,永遠都激勵著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心裡始終充滿著火熱的激情。有這樣的理想追求支撐,多苦多累都不覺得什麼,以苦為樂,吃苦當作幸福,人生有意義。
如今,盡管生活好起來,而且,一些人有車有房了,但是,也叫喊生活不如意;一些人沒車沒房更加叫苦連天。筆者認為,歸根結底,如今的年輕人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正確的理想追求,僅僅是追求賺錢,沒有像保爾·柯察金一樣的追求。所以,造成了自己的人生的困惑與壓力。
以上是當代作家念人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年輕人座談的主題。如果有興趣的話,你可以點擊念人寫的:「談「追求」(隨筆十一)」,看看為快。
⑺ 人文文化和什麼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必要保證
我覺得應該是信仰的,一個人的信仰也是非常重要的。
⑻ 人的真正幸福是什麼
什麼是幸福?做自己喜歡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是幸福。願望實現了是幸福。其實你覺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幸福與不幸福都在你心中,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認為滿足了幸福就悄悄來到你身邊。幸福含義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幸福階梯總讓人難以攀登,知足常樂是種幸福,甘於平淡也是幸福,就看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幸福去感受幸福。
⑼ 人,最大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開始我認為
幸福就是有一個美滿的家,有錢,有權,有地位,長的好,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就是幸福,其實幸福是一種精神境界.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的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會成為偉人.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他的思想認識和人生態度,如果可以重新生活一次,他以成熟的,經歷了社會檢驗的閱歷重新選擇人生,必然會走不少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