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德芬幸福研習社是做什麼的
幸福是一種能力,可經訓練習得,張德芬幸福研習社將以「知識、知心、知行」理念,陪伴更多女性,幸福更多家庭。
㈡ 張德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樣會越活越痛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身心靈修行課》是作家張德芬創作的一本以小說為體裁,以心靈修行為主題的書籍。主要講述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老人的對話,藉此來表達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該書於年發行,半年內銷量3萬冊,位於三大暢銷排行榜前三名,並與年獲得當當網暢銷書籍第一名。創作背景:該書作者張德芬,曾當過台視新聞主播,經歷過失敗的婚姻,又到美國深造,擔任某知名營銷經理,卻以憂鬱症收場。最終,張德芬搬到郊區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婦。年起,她決定全力追求內在心靈的世界。年,張德芬根據這幾年的心靈感悟創作了自己第一本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內容簡介:一位都會白領階級的女性通過同老人以及其他配角(老人的學生)間的對話,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進而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著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時提供了如何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從而解脫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賞析《遇見未知的自己》藉助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以小說為題材,用故事這種很淺顯的方式,融會貫通了理論與實際,通過心靈修行的觀念闡述如何與真我--愛、喜悅及和平重新連結,把怎樣開始往內看,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做了一個很好的整理,闡述了在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底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關系——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並表達了生命成長的藍圖,縮短了茫茫摸索的階段。全書的主題:愛、喜悅、和平。現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和慾望不成比例, 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 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子, 映照出現代人心態的不合適。作者藉助「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展現了現代都人的復雜與痛苦,並通過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導,逐步自覺踐行身心靈修,最終從日益異化的現實困境中走出,尋到最初的自我,實現自我心靈的拯救,求得內心的歸宿。小說開頭便交代了作者寫作的緣由,間接隱喻了現代人陷入迷惑與痛苦的原因:被外在的物質慾望緊緊鎖住,而且一直沒有發現、重視和改正這樣簡單錯誤的邏輯,導致生活越來越糟糕,內心越來越沉重,越發感覺不到現代社會物質極大化帶來的樂趣。因此需要進行一次心靈的旅途,尋求一條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該書接下來便講述了如何在錯誤的方向上尋求人生的出路,從迷失在塵途中走出來。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簡單錯誤的邏輯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種不如意,最終引發與老公的爭吵而離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慈祥長者,在老人的交往與引導下,深入探討:「我是誰」、「我不是誰」、「我們到底要什麼」等充滿蘇格拉底式的哲學懸思,並在老人的推薦下,與老人的幾個靈修成功的學生進行深入交流,領悟出潛意識人生模式及其表達。作者用四個層次(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通過團體咨商、個別療愈或練習及體驗的方式,闡述如何解除現有的人生模式,如何解脫身體、情緒、思想的桎梏,並且能夠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書中的種種建議,從而獲得身心的療愈[6] ,以及如何修復和重塑與父母、親密愛人、子女、友人之間的關系,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現代都人在社會中不斷為生存財富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卻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最終可能被社會家庭拋棄,成為異己的存在物,難以找到自我內在的心靈歸宿。最後能破解這種可悲、可怕的現代都人境遇的鑰匙,那就是通過身體的連結、臣服的情緒控制檢視自己的思想,通過身份認同察覺自我,實現真我,追求愛、喜悅與和平。「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作者通過該書講述了唯有依靠自己的檢視,自覺踐行身心靈修,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才能走出自我創造的層層枷鎖,尋求真我的解放與實現,求得內心的自在與釋然。身體該書通過回溯童年的記憶,發現了身體的障礙——被外界影響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影響的自己,外界的一切就是金錢、名利、權勢、地位等,還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心等。小我會被人的潛意識所控制,有些事情會不由自主地想去做去爭,但是就算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沒有內在對自我的認可和肯定,這樣的快樂持續的時間不超過一周,或者更短,一旦外界快樂的源頭不在了,就會覺得很無趣。真正的快樂必須在內在找,因為它是快樂原本在的地方:愛、喜悅、和平。如果在外在的地方找,但是如果先擁有了內在的喜悅和和平還有無盡的愛,也可以用更好的狀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從而獲得物質的、需要的東西。身體裡面的真我卻不會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甚至離開塵世後,這個真我也不會消逝。情緒書中講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的結果。」這講述了如何情緒控制,擺脫生活中負面情緒的支配。生活中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完全取決於自己,是自己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狀態。思想楊冪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不單純陳述心理療程,還講解了如何尋找真正的本我,如何學會臣服和接受。 人類是一種復雜的生物,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思想,這導致有些人窮其一生都無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準自己的定位。這就需要不斷地與潛意識打交道,與它相處,接納它,多留意身體的感知,把潛意識擴大,而且要學會臣服,接納不完美,接納那些已經發生的中立事實,不要抱怨,不要嫌棄自己。「愛過,痛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是這里的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所以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像的力量。主人翁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對老人理論的檢視,並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職場好友的欺騙與老公的背叛),將情緒治療和臣服體驗,進一步檢視自己的思想,進行深入的轉念作業,克服思想的癮頭和困擾,經過自我認同的解離、身份認同的體驗,最終戰勝勝肽,破解心想事成的,並在結尾指出在沒有實現真我前要懷揣感恩的心,去擁抱世界,接納不完美。通過描述主人翁不斷與長者的交流與探討,揭露出現代都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那種喧囂動盪充滿欺騙與背叛的生活方式構成的巨大反差,它不在生活經歷的廣度,而在內在體驗思考探索的深度。評價奧美中國區CEO庄淑芬:「一本好讀、好用也好學的現代修心書。」李娜:「《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雖然沒有華麗的文字,但是充滿智慧。 」吳淡如:「這是一本很有感染力的小說,也是現代人工作、婚姻和生活的一部心靈指南。」凌峰認為,這是一本修心、正心、養心、反求諸己的書。劉亦菲認為,這本書呈現一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最真實的本我,富有創造性。
㈢ 怎麼評價張德芬的一系列作品
著有多本身心靈小說,如《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心靈突破60問》、《重遇未知的自己》,以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跟大家分享心靈覺醒的秘密. 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描繪揭示出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被冠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書作家,深受人們歡迎,很多人因為閱讀德芬的書,有了生活的態度的積極轉變。
㈣ 張德芬認為成熟的愛情觀是什麼有多重要
首先成熟不是心變老,適合你的人總是會在當下出現,他不是能帶給你最大的幸福快樂的人,而是能讓你學到最多人生功課的人。沒有完美的伴侶這回事,夫妻都是來共修的:共同修理對方,呵呵。
㈤ 張德芬: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四十歲那一年,我很痛苦,很迷失。 雖然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工作也是人人稱羨的。存款雖然不多,但是我知道我們始終會有足夠的錢過生活,因為老公跟我學歷、能力都不錯。 那一年,我陷入抑鬱之中,覺得即使有一百萬美金放在我面前,我都會說:拿來做什麼呢? 雖然當時我的所有財產跟一百萬美金還差的遠呢!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我來這個世界上幹嘛。我的人生目的和意義何在? 我被逼到牆角,無處可退,太不開心了,只能開始向內尋找答案。 五、六年後,我成了「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作家」,家庭更加美滿、幸福,財產也多了(雖然我這幾年都沒在追逐金錢),身體也更健康,與父母的關系也更好。 這一切,都是我追求靈性成長的結果。 有人說,我還在為五斗米折腰呢,哪有閑情逸致來談靈性,不像你。我要說,你可以繼續為五斗米折腰,辛苦而且不快樂的工作,在這個物質世界求得溫飽,終其一生庸庸碌碌,茫然以終。或許,由於你的努力,你終究可以累積一些物質的財富,但你的內在未必快樂。而且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因為,你其實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由改變內在世界開始,讓你的外在更加地美好。當你的內在改變時,外在的環境不得不變。如此一來,你會獲得雙嬴。 我自己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見證。我走過的,你也可以。我做到的,你也可以。 我們並無二致。 現在我試著用有限的語言來為大家解釋當年讓我非常困惑的問題: 我是誰的答案,就像玫瑰花香那樣無法言傳。 試著用指向月亮的手指來試圖描述的話,我可以說: 我知道我是身心靈的組合體,這是現在我的模樣。 但是在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前,或是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生我之前我是誰?我死之後誰是我?),我都是一個靈體,一個意識的存在。 當我們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前,就像一個沒有聞過玫瑰花香的人一樣,人家怎麼樣說字句語言形容給你聽,你也只是頭腦上的理解、知曉。 只有親身聞過之後,你一輩子就不會忘。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科目要修,就像上大學一樣,有固定的學分。 如果同一科目我被當了,我就必須重修。如果本來一學期修四門課,我特別努力,修了六門,學分提早拿到,我當然可以提早畢業。 比方說,有人婚姻就是不幸福,婚姻是他要修的科目。原來命中註定可能要被當三、四次他才能過關,但是這個人很努力,第二次就修過了。婚姻這門功課他就可以放下。同樣地,金錢、事業、健康、父母關系等等,都是這樣。 當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修科目、學功課這樣的被動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使命,為了達成自己的使命,每個人也帶了自己獨特的天賦下來。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天賦而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有幾個方法:第一、你真心喜歡什麼?什麼是你擅長的? 也許你說,我喜歡的東西無法換飯吃,我得養家糊口,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這真是本末倒置的現象。我們知道,行行出狀元,任何東西你做得好,都有很好的報酬。即使你的興趣喜好是養寵物、種花草,都有可以展露天賦、完成使命的契機。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夠交託?是否願意冒一些世俗眼光中的風險?第二、你要相信宇宙、相信生命。老天無條件的提供空氣、陽光給我們,祂也會同樣地提供所有我們生活所需的東西。但是我們太忙碌於抓取我們以為對自己最好的東西,雙手滿滿的,心裡充滿競爭、焦慮、嫉妒、恐懼的負面能量,老天想要給我們的東西,被這些東西擋在門外,排隊等候。所以有時候我們必須放手、放空,讓老天來運作,讓自己內在的直覺和聲音有機會被我們聆聽到。第三、想像在你臨終的時候,躺在床上,那個時候你會關注什麼?沒有人會說:唉!當初我要多掙個一百萬就好了,或是:我要是多買一部車就好,或是我該開個公司當老闆的。你躺在死亡之床上面的時候,心裡所念所想的東西,就是你現在應該要努力的方向。也許是:我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我愛的人是否平安快樂?我是否告訴他們並證明我愛他們?我是否充實地活了這一生?我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是否善用了老天給我的資源,把它發揮出來,讓我自己和周圍的人,甚至更多的人都受益?以前聽過一句話很讓我深思:人們活著,都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似的。而死的時候,又好像都沒活過似的。(白活了!) 我何其幸運,現在就覺得我不枉此生了。基於我愛與朋友分享好東西的熱情和天賦,我能夠把自己的經歷,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並且感動了、幫助了不少人。 最後我再說一句:我能的,你也能。找出你的天賦,完成你的使命,不枉此生! (文/張德芬) 編輯推薦:今生,你是為了覺醒而來看到你本來的完美 測試推薦:你是否擁有一種感情叫趙薇黃曉明你能守好秘密嗎
㈥ 張德芬講的婚姻關系中你們認為哪點最重要
這個觀點跟那個女人決定著一個民族是大同小異的
可見女人的重要
但是偏偏很多女人是認為男人造成的
不喜勿噴
㈦ 《幸福三重奏》和張德芬空間是什麼關系
作者:上古天真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51199033/answer/8697690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許富翔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丈夫。
許多人天真地認為,許富翔對陳意涵是完全的縱容,把這樣的印象上升到浪漫的層面並對其頂禮膜拜。在我看來,這是不成熟的心理在作祟。
許富翔對陳意涵的那不叫溺愛,那叫保護。保護陳意涵天真無邪的純真,保護她的孩童心思。然而保護,是會劃分出安全范圍的。超出安全范圍的事情,許富翔是不會表現出許多人所認為的溺愛的。
陳意涵的天馬行空,許富翔可以照單全收,也是基於這一點。他是一個很好的丈夫,他知道陳意涵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害怕什麼。他會不動聲色地為她提供精神需求或者物質援助,這在心理層面上,能更給戀人帶來安全感。
所謂安全感,不是說口頭上告訴對方你有多安全、我有多強大,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對方營造出一個舒適的環境。陳意涵的性格像個小孩兒,那麼許富翔就保護她的單純,讓她可以無憂無慮地做個小孩。
他是個很好的丈夫,他知道該如何保護陳意涵。
在這個駁雜的世界上保護一個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保護一個小孩更是如此。她會不會見慣了社會上的油嘴滑舌,就變得投機取巧;會不會看多了一夜暴富的事例,就不想努力;會不會受到的挫折多了,就被打磨得失去了稜角、不再天真可愛?
這些問題,都是無處不在的。幾乎每一個人看見陳意涵如此幸福,都感到羨慕,羨慕她有一個這樣寵愛她的老公。不過我更多的是佩服,我佩服許富翔,他很好地保護了一個大人心中的孩子。
這個孩子在社會上已經嶄露頭角,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了,這時候的她會遇到許多麻煩。這些瑣事磨損精力的同時,還會消耗掉一個人的耐性,可是陳意涵在節目中卻沒有體現出這一點。
她活力充沛,元氣滿滿,調皮可愛。不得不說,一個美好的家庭是多麼的重要。許富翔把陳意涵保護得很好,好到她在許富翔面前可以是個孩子,可以是個妻子。
許富翔對陳意涵的「保護」,在節目里有許多細節,比如拜訪張國立家的時候,許富翔和陳意涵兩個人設計好台詞,得以讓她不那麼尷尬。到了張國立家裡,見她一個人走去了廚房,自己在張國立老師這兒走也不是、坐也不想。
㈧ 張德芬15分鍾醍醐灌頂的演講,讓你明白什麼是幸福
我們在生活當中不斷地打轉,忙了半天,為什麼心裡卻不快樂?你不停地追逐,好像實現目標了,可怎麼還是那麼空虛呢?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父母設定了一些既定的模式和程序。
㈨ 張德芬簡介
張德芬畢業於台灣大學企管系,曾擔任台灣電視公司新聞記者/主播多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了企管碩士(MBA)的學位。2002年開始,她受到啟發與指引,辭去高薪的工作,致力於自我成長及寫作。2008年開始,與自身成長和內在探索同步前行,她陸續發表了系列作品:《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愛到極致是放手》。十年間,6部系列作品,迄今銷量已經超過一千萬冊, 亦被泰國、韓國、越南等國翻譯成該國文字熱銷中。引進並翻譯了德國心理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作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和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系:通往靈魂的橋梁》等。
聯合風潮音樂等機構,推出《小時空•修心課》、《張德芬內在成長課》以及《鏡子練習訓練營》、《幸福大腦課》等系列課程,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將系統的成長經驗與體悟,凝結為更加簡單易行的迷你課程。監制並主演華語世界首部心理戲劇《遇見•小食空Tiffany』s Wonderland》,突破戲劇表演形式,以戲為媒,開展治癒溫暖的心理疏導,帶領讀者體驗個人成長新方式。
張德芬女士作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自我負責的理念,倡導女性心理情感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讀者產生積極的轉變,聘為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師生進行「個人成長指導」。 同事也受邀出席電視節目的特邀嘉賓: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 《Culture Express》談兩岸文化交流、廈門電視台《玲聽兩岸》、人民日報主管環球時報社主辦《生命時報》談畢業季的學生情緒健康管理。
為助力國家相關政策,創立「張德芬空間」心理成長媒體平台,並成為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共建單位,心理服務基層試點單位,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腦科學與心理健康聯盟常務理事單位。截至2019年1月,全網用戶達600餘萬人,女性用戶佔80%以上。張德芬空間微信公眾號的2018年共創作了408篇原創文章;文章超過7664萬人次閱讀;傳播力超過99.96%的公眾號,是中國微信公眾號500強,也是中國內容創業企業100強,中國心理健康品牌公眾號影響力前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