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從生理層面獲得幸福

如何從生理層面獲得幸福

發布時間:2022-06-25 20:57:22

幸福感的生理基礎和社會心理基礎是

按照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來說
生理基礎是物質得到一定的保障,生命得到保障。
社會心理基礎是得到認同,完成自己的目標。

② 如何獲得幸福

�0�2�0�2�0�2 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消極心理。弱勢群體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強烈的仇富情結
,而富人則覺得自己是全憑個人奮斗才出人頭地的,成功全是個人因素造成的,沒有看到社會給他提供的機遇,對他人和社會不講回報,對弱者缺少必要的關心,具有冷漠情緒。個人主義的盛行,使人將失敗和成功都歸咎於個人因素,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
實用主義哲學
來衡量人生,導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敗者的憤怒和抱怨。這種不能超越簡單競爭的幸福觀對於社會的各階層人的心靈都具有損害作用。競爭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競爭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競爭成為生活終極目標,人類一定會被這一自身創造出來的增加財富的手段所毀滅。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應對損傷、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它也應對力量和優秀品質進行研究;治療不僅僅是對損傷、缺陷的修復和彌補,也是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的發掘;心理學不僅僅是關於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也是關於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具體就研究對象而言,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個層面,在主觀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 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 、希望和樂觀主義(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流(對現在),包括它們的生理機制以及獲得的途徑;在個人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集中於這些品質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體的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
社會適應能力
,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逆境和損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積極心理學致力於人的積極品質,這既是對人性一種偉大的尊重和贊揚,同時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理智理解。我們說,人身上一定存在著某種優勝於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這一源泉就是人外顯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

③ 怎樣才能幸福

生理需要主要是指飲食需要和性需要的滿足,也包括衣著和居住的滿足,飲食需要的滿足並不需要整天山珍海味,粗茶淡飯即保平安;性需要的滿足也並不需要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因為色如刮骨鋼刀;同樣我們的穿衣不需要是綾羅綢緞,居住不需要是金碧輝煌的宮殿才能滿足。安全的需要是要保障個體生活在一個免遭危險、有保障的環境中,這只需要有錢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有失業救濟金就能滿足了。歸屬和愛的需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愛與被愛的需要,即人需要有親情、友情、愛情,以排遣孤獨、空虛、寂寞、失落;金錢是買不來感情和愛的,只愛或只被愛都既是幸福也是痛苦,愛又被愛才是幸福。尊重的需要是人需要得到別人的承認、認可、重視,進而產生自尊、自足、自信的感覺;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人會感到頹喪、自卑和壓抑。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發展和實現自己遺傳基因所決定的特別潛能,按照每個人特殊的興趣、能力從工作中取得成就,實現自身價值,達到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統一。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需要是不一樣的,音樂家的自我實現是必須作曲,以譜曲為樂趣,必須把他內心中的旋律譜寫出來,內心才能得到安寧;詩人是必須要作詩,以寫詩為樂趣,必須把他心靈深處情感傾訴出來,內心才能得到寧靜等等。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成為他特定天性決定的能夠成為的人。 上述需要的滿足狀態並不需要有很大權勢、很高的地位和巨額的財富,也不取決於是否擁有美貌、健康、智慧等,很有權勢、地位的人卻不幸福的例子太多了;有巨額財富的人卻不幸福的人也很多,如繼承巨額遺產的希臘船王女兒克里斯蒂娜多次結婚、離婚後自殺身亡;有的人長得很美,卻紅顏薄命,如楊貴妃;有的人肢體殘缺、身患重病,卻堅強、自信、樂觀,如美國又聾又盲的女作家海倫;有的人很睿智,卻心情憂郁,甚至自殺而亡,如美國作家海明威。 使人感到幸福的是滿足需要而不是慾望,要知道滿足需要和滿足慾望是不一樣的。需要是應該有,必須有,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滿足的。慾望是對能給以愉快或滿足的事物或經驗的有意識的願望和強烈的嚮往,它包括權欲、物慾、性慾等等,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一個慾望剛滿足,緊接著就會出現一個更大的慾望而又感到不滿足,慾望永遠滿足不了。巨貪李真臨刑前念的一首江南小令把人的慾望無邊描寫得入木三分:「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室低。蓋了高樓與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忽慮出門沒馬騎。買得高頭金鞍馬,馬前馬後少跟隨。招了家人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時來運轉做知縣,抱怨官小職位卑。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賓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還嫌低。玉皇大帝讓他做,定嫌天宮不華麗。」因此,我們要知足常樂,要知道安康是福。 最低層次生理需要的滿足這里就不多說了,這里說說精神需要的滿足。我們只要能維系良好的家庭關系、尤其是婚姻關系,把子女教育培養成能自立於社會的人;找一個自己感興趣、能勝任和發揮才乾的工作,並在工作中和同事、領導建立融洽的友誼關系;再加上能適當的休息和娛樂,就能滿足我們的生理需要以上層次的精神需要,而可能感覺到幸福。 曾經有一個牧師從兩個境遇完全不同的人的臨終懺悔中悟出了幸福的真諦。一個人是巨富,他臨終前懺悔道:我一生無悔,我從事了一生我感興趣的賽車事業,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樂趣,並用它賺取了巨額財富,把我的孩子們都撫養成人,我的一生是幸福的。另一個是街頭賣唱的乞丐,他臨終前懺悔道:我今生無悔,我熱愛歌唱,我歌唱了一輩子,並用歌唱乞討了足夠的錢,養大了我的孩子們,我的一生是幸福的。這個牧師悟到:簡單地說,一生中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並用它賺到足夠養家的錢,就是幸福的。 人們有著不同的幸福觀,少數優秀分子有著完全利他的幸福觀,他們因使他人(民眾)幸福而感到幸福,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信念;少數人有著完全利己的幸福觀,為了私慾的滿足不擇手段,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為己又利他的幸福,既滿足自身的需要,又不危害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信條。 有奮斗目標、有追求、有寄託,能增加人的幸福感。受過苦、經歷過磨難和生死的人更容易感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幸福往往是一種感覺,同樣的境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同樣看到半杯酒,有的人看到的是半杯酒,覺得有酒真好,有的人看到的卻是半杯空氣,覺得怎麼只有半杯酒?!幸福感還和遺傳有關,有的人天生就是樂天派,容易感到滿足和幸福;有的人卻杞人憂天,總愁眉苦臉,極端一點的就是抑鬱症患者,世界在抑鬱症患者的眼裡總是灰暗的,甚至是黑暗的,需要通過葯物治療,才可能感到幸福。

④ 獲得幸福的方式

一個人獲得幸福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成本最低、見效最快,但是生理上得受委屈,那就是要管住自己的慾望。宗教提倡讓慾望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單一,這樣幸福就會不斷地增加。

不管怎樣,你會發現我們的不滿都在於我們對自己的慾望疏於管理,而慾望的生產成本又特別低,同樣吃一口飯,你可以有一百個慾望。慾望膨脹得很快,但是現實中滿足慾望的過程卻很漫長,你就會不開心。

例如有人遞給我一把凳子,但我的慾望是坐沙發,我會覺得他不給我面子。又例如買房,你一畢.業,想買間一百平米的房子,產生這個慾望只需要一秒鍾,可是要掙買房的錢說不定需要一輩子,你肯定感到不痛快。如果你把你.的慾望改成,先租三年房,攢三年錢,再從經濟適用房入手,那就實際多了。

另外一種追求幸福的方法是先把慾望放在一邊,同時想方設法去創造滿足慾望的手段,去掠奪金錢、權力、財富。希特勒就是用戰爭和消滅猶太人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征服欲。

用第二種手段追求幸福的人,大部分都是那些所謂的「愛折騰的人」,他們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通常反被追求的手段所奴役。比如說一個企業家的慾望是掙錢當首富,他為了掙錢不擇手段,結果幸福還沒得到就坐牢了,有些得不償失。

所以,這兩種獲取幸福的手段,一種是管理慾望,讓自己的慾望跟自己外部的物質條件適度融合。另一種是放縱自己的慾望,同時拚命在滿足慾望的手段上下工夫。

看上去,第一種方法更靠譜些。當然,管理自己的慾望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你的朋友已經買車買房,你還在家裡「吃齋念佛」,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⑤ 幸福感是怎樣產生的

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
人來自於自然又歸於自然,人是自然之子,無法逃脫自然的法則。人本身就是物質之構成,人靠物質條件而生存。人的本性中就有對物質生活不懈追求的因子,因此,任何抑制人追求物質的行為都是不人道的。只要取之有道,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崇高的,一切脫離了物質生活而奢談幸福的舉動是不明智的。所以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基礎。也就是說人首先要獲得物質基礎方能解決生存問題。
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
一是因為人如果要享受物質生活就不得不放棄一部分自由。在工作時間里人要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如果你想在工作時間里找回一些你個人的自由,就要被扣錢,這個道理很清楚,你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你獲得了物質條件。你的物質基礎哪裡來?是從你付出的自由的代價中得來的。
二是因為獲得物質生活條件是要預先投資的。你成為教師以前,要接受高等教育,當時你的父母為你投資,你自己花了四年光陰,別人已經開始掙錢而你還在讀書,但是你當時的投資使你當上教師,現在正在給你回報。目前人才市場上高學歷人才、優秀人才要做教師的不少,非師范類的畢業生也要做教師,所以教師應當多學習,不斷地為自己的未來追加投資。
三是因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唯一目的,將會使人迷失。我們都聽過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古人說「知足常樂」是很有道理的,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多了還要多,好了還要好,終於使人生失去許多滋味,甚至使人誤入歧途。

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
人解決物質基礎問題後,就能生存了,活著了,但怎麼活得更好,一直是人們思索的一個大問題。
我們很多人都有體會,唱唱歌、聽聽音樂、看看電影會覺得很開心,很滿足。這是藝術的作用,我認為藝術能凈化心靈,釋放心中的郁悶,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達到精神自由的境地。
現代人普遍精神緊張、焦慮、心理疾病甚至成了全世界的通病。而只有生理與心理都健康才是真健康。我們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很大,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工作要求很高,現在的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教師們為此很苦惱。絕大多數教師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很重,又要牽掛家裡人的健康,自己孩子的讀書問題,班級里或家裡一旦發生事情,更是愁上心頭。佛教講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八種苦惱,人的一生就是苦難,所以要普度眾生。我不知道佛主到底會不會救人,但我覺得在佛沒有救你之前,要學會自救。
人的自救有很多方法,有的人心裡難過痛哭一場;有的人找三五知已傾訴一下,喝喝酒,發泄一下,這是「自虐型」的自救;有的人回家找個由頭跟家人吵架,摔幾樣不值錢的東西,然後蒙頭大睡;有的人把孩子拎起來打一頓,這是「他虐型」的自救。這些方法能自救,因為都是宣洩,宣洩以後心裡平衡了,就舒服了,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個毛病,就是以自虐和傷害他人為代價,有時代價付出了以後無法彌補,後悔不及。
用藝術來宣洩其實是最佳的方法。比如說,看悲劇,悲劇就是把美好的、神聖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當看到劇中的偉大人物遇到巨大的不幸,觀眾心裡就平衡了。悲劇有這樣的妙用,我看到很多老太太愛看戲《紅樓夢》,寶玉哭靈,她們也在抹眼淚,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我們能像老太太一樣將音樂、美術、小說、詩歌、散文、電影(尤其是好的電影)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時時相伴,則會少去很多煩惱。現在有一種治病方法就是音樂療法,道理也在這里。
以上說的僅是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其實更幸福的是創作藝術。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己的主觀世界完全投入了進去,廢寢忘食也樂此不疲,會使人十分滿足。所以有一個現象值得大家注意,藝術家長壽的不人少,因為他創作時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他無比自由,他感覺到世俗世界對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國就在他的創作之中。經常的藝術創作體驗使他幸福,使他頤養天年。
美是藝術的主要特徵,藝術的美是一切美的總和,以美沖淡世俗的種種丑惡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一些真正的藝術家的工作僅僅是為了藝術,對錢他一竅不通或不屑一顧,有的藝術家為藝術甚至長年生活在貧困之中。而且他也不要別人的施捨,因為他認為藝術一旦與金錢或權力發生關系,便毀了藝術。藝術屬於精神世界。所以,我希望教師們幸福,就希望教師們能登上幸福的第二層樓——藝術生活。我願意為之創造條件,我希望教師多讀書,如《讀者》,裡面有很多充滿哲理的話;希望教師能參加體育娛樂活動;希望教師為報刊雜志寫寫文章、論文。下班能哼著歌回家,晚上讀讀美文、看看書,雙休日逛逛美術館。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
自由一向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但人不得不為了物質生活或為了生存而喪失一部分自由,藝術能實現人的一部分解放,但迄今為止藝術還都要受到物質的限制,比如,創作書法,就要受到筆墨紙硯的限制,創作音樂受樂器或音響的限制……任何藝術都會受到時間、空間或材抖的限制而不能完全自由。因此,完全幸福的人在前兩層樓里幾乎沒有。唯有思想,獨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讓人完全自由。
王小波認為,自由思維是人的本質,追求智慧是思維的樂趣,是人生的主要幸福。恩格斯認為,哲學將我們帶到寧靜的彼岸。伊壁鳩魯認為,對於靈魂的健全而言,任何年齡的人開始思索都不會太遲或太早。
有人說,知識的增加並不意味著我們更有智慧,也許我們的智慧還不如古人。正是對生活意義的追求使人成就為人,因此人不滿足於第一生命,還要創造第二生命,即從有限中求無限,從欠缺中求完美,從短暫中求永恆,人於是找到了哲學。
對教師而言,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思想就會非常講實際。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務實的、數量化的時代,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包圍沖擊著我們,使我們逐漸感覺遲純。哲學是異常天真的追問。而我們可能不會追問了,我們甚至不給自己一點空閑讓我們思考最簡單的問題:我在干什麼工作,我今天幹了什麼,我怎樣幹得更好,我為什麼干這個工作,我從我的工作中如何發現樂趣等等,所以我不認為坐在電腦前比看天上的星星、想著自己的問題更有樂趣。
我希望更多教師能邁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也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經常抽象地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人一生有兩個世界,一是物質的世俗的世界,一是精神的可能的世界。對教師而言,應具有在這兩個世界裡生存的本領。
我認為人生的三層樓,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種教師僅僅將教師工作當成是必須應付的工作,這樣的教師不太可能有長進,因為他們精神生活的這二、三層樓並沒有建立起來,其實他們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種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我們相當一批老教師,退休了還來教書,因為他們少不了學生,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在教學活動中,他們自己的生命神奇地在孩子們身上得以延續。他們辛勤工作的回報,就是他們塑造了學生的第二生命,學生美好的未來里深深刻上他們的影子。這些教師會把課盡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再生動些、再新穎些,他們和學生有著朋友般的關系,他們在自己的藝術作品——學生身上傾注了很多的感情,他們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種教師將教育工作當成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中和理論,若干年以後,他們會成為教育的專家,這樣的教師因為經常思想而深沉博大。教學與自己的生命因為思索而融為一體,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們很幸福,也很滿足。這樣的教師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永恆的是什麼,他們知道自己的教育活動起先會受到各種各樣條件的限制而不自由,但長期的自我發現,使他們建立起自己的教育風格,最終他們走向教育的自由王國。他們終於將所有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都拋掉了,以至我們無法評價他們。
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任何其他職業能讓人只要付出努力就能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但教師可以,因為教師的物質待遇正在改善,教師可以將教育過程當作藝術創作過程,教師可以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為—體。
希望大家都能登樓,從一層樓登往三層樓!

有一對兄弟,他們的家住在80層樓上。有一天他們外出旅行回家,發現大樓停電了!雖然他們背著大包的行李,但看來沒有什麼別的選擇,於是哥哥對弟弟說,我們就爬樓梯上去!於是,他們背著兩大包行李開始爬樓梯。爬到20樓的時候他們開始累了,哥哥說「包包太重了,不如這樣吧,我們把包包放在這里,等電來後坐電梯來拿。」於是,他們的把行李放在了20樓,輕松多了,繼續向上爬。
他們有說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長,到了40樓,兩人實在累了。想到還只爬了一半,兩人開始互相埋怨,指責對方不注意大樓的停電公告,才會落得如此下場。他們邊吵邊爬,就這樣一路爬到了60樓。到了60樓,他們累得連吵架的力氣也沒有了。弟弟對哥哥說,「我們不要吵了,爬完它吧。」於是他們默默地繼續爬樓,終於80樓到了!興奮地來到家門口兄弟倆才發現他們的鑰匙留在了20樓的包包里了------
有人說,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反映了我們的人生:20歲之前,我們活在家人,老師的期望之下,背負著很多的壓力,包袱,自己也不夠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難免不穩。20歲之後,離開了眾人的壓力.
卸下了包袱,開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就這樣愉快地過了20年。可是到了40歲,發現青春已逝,不免產生許多的遺憾和追悔,於是開始遺憾這個,惋惜那個,抱怨這個,嫉恨那個------就這樣在抱怨中度過了20年。到了60歲,發現人生已剩不多,於是告訴自己不要在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於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原來,我們所有的夢想都留在了20歲的青春歲月,還沒有來得及完成------

⑥ 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幸福想要得到幸福應該怎麼做為什麼有時候會害怕心裡的一點點幸福感會消失

人們都追求幸福。然而什麼是幸福呢?怎樣才能幸福呢?漢語詞典上解釋說:「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人滿足了由低到高層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幸福的。
生理需要主要是指飲食需要和性需要的滿足,也包括衣著和居住的滿足,飲食需要的滿足並不需要整天山珍海味,粗茶淡飯即保平安;同樣我們的穿衣不需要是綾羅綢緞,居住不需要是金碧輝煌的宮殿才能滿足。安全的需要是要保障個體生活在一個免遭危險、有保障的環境中,這只需要有錢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有失業救濟金就能滿足了。歸屬和愛的需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愛與被愛的需要,即人需要有親情、友情、愛情,以排遣孤獨、空虛、寂寞、失落;金錢是買不來感情和愛的,只愛或只被愛都既是幸福也是痛苦,愛又被愛才是幸福。尊重的需要是人需要得到別人的承認、認可、重視,進而產生自尊、自足、自信的感覺;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人會感到頹喪、自卑和壓抑。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發展和實現自己遺傳基因所決定的特別潛能,按照每個人特殊的興趣、能力從工作中取得成就,實現自身價值,達到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統一。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需要是不一樣的.美貌、健康、智慧等,很有權勢、地位的人卻不幸福的例子太多了;有巨額財富的人卻不幸福的人也很多,如繼承巨額遺產的希臘船王女兒克里斯蒂娜多次結婚、離婚後自殺身亡;有的人長得很美,卻紅顏薄命,如楊貴妃;有的人肢體殘缺、身患重病,卻堅強、自信、樂觀,如美國又聾又盲的女作家海倫;有的人很睿智,卻心情憂郁,甚至自殺而亡,如美國作家海明威。
使人感到幸福的是滿足需要而不是慾望,要知道滿足需要和滿足慾望是不一樣的。需要是應該有,必須有,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滿足的。慾望是對能給以愉快或滿足的事物或經驗的有意識的願望和強烈的嚮往,它包括權欲、物慾、性慾等等,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一個慾望剛滿足,緊接著就會出現一個更大的慾望而又感到不滿足,慾望永遠滿足不了。巨貪李真臨刑前念的一首江南小令把人的慾望無邊描寫得入木三分:「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室低。蓋了高樓與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忽慮出門沒馬騎。買得高頭金鞍馬,馬前馬後少跟隨。招了家人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時來運轉做知縣,抱怨官小職位卑。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賓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還嫌低。玉皇大帝讓他做,定嫌天宮不華麗。」因此,我們要知足常樂,要知道安康是福。
最低層次生理需要的滿足這里就不多說了,這里說說精神需要的滿足。我們只要能維系良好的家庭關系、尤其是婚姻關系,把子女教育培養成能自立於社會的人;找一個自己感興趣、能勝任和發揮才乾的工作,並在工作中和同事、領導建立融洽的友誼關系;再加上能適當的休息和娛樂,就能滿足我們的生理需要以上層次的精神需要,而可能感覺到幸福。
曾經有一個牧師從兩個境遇完全不同的人的臨終懺悔中悟出了幸福的真諦。一個人是巨富,他臨終前懺悔道:我一生無悔,我從事了一生我感興趣的賽車事業,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樂趣,並用它賺取了巨額財富,把我的孩子們都撫養成人,我的一生是幸福的。另一個是街頭賣唱的乞丐,他臨終前懺悔道:我今生無悔,我熱愛歌唱,我歌唱了一輩子,並用歌唱乞討了足夠的錢,養大了我的孩子們,我的一生是幸福的。這個牧師悟到:簡單地說,一生中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並用它賺到足夠養家的錢,就是幸福的。
人們有著不同的幸福觀,少數優秀分子有著完全利他的幸福觀,他們因使他人(民眾)幸福而感到幸福,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信念;少數人有著完全利己的幸福觀,為了私慾的滿足不擇手段,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為己又利他的幸福,既滿足自身的需要,又不危害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信條。
有奮斗目標、有追求、有寄託,能增加人的幸福感。受過苦、經歷過磨難和生死的人更容易感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幸福往往是一種感覺,同樣的境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同樣看到半杯酒,有的人看到的是半杯酒,覺得有酒真好,有的人看到的卻是半杯空氣,覺得怎麼只有半杯酒?!幸福感還和遺傳有關,有的人天生就是樂天派,容易感到滿足和幸福;有的人卻杞人憂天,總愁眉苦臉,極端一點的就是抑鬱症患者,世界在抑鬱症患者的眼裡總是灰暗的,甚至是黑暗的,需要通過葯物治療,才可能感到幸福。
只要您找一個感興趣的工作,能有一定富足穩定的收入,在生活中,以誠待人、與人為善、設身處地、樂於助人,廣交朋友,培養一些業余愛好,您就可能會感到生活是幸福的!

⑦ 幸福是怎樣產生的

這些天來央視推出了在全國各地調查「幸福」的欄目,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幸福跟金錢的關系不是很大,既不能說有錢就一定幸福,沒錢也一定不幸福。但錢是生活、工作的依據保障,是幸福的基礎。沒錢有沒錢的煩惱,錢多有錢多的麻煩,錢多的人總擔心安全感,有著其他人難以想像的壓力和痛苦。人關鍵是自己對自己滿足,正如莊子所說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漢語詞典上解釋說:「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說,人滿足了由低到高層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幸福的。
人需要得到別人的承認、認可、重視,進而產生自尊、自足、自信的感覺;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人會感到頹喪、自卑和壓抑。
人的一生能體驗到多少份量的幸福,關鍵在於你對人生所持的態度。你認為盡責任是一種幸福,你就有了責任幸福的體驗;你認為知足是一種幸福,你就有了知足常樂的幸福體驗;你認為平淡簡朴是一種幸福,你就有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幸福體驗。當你有了幸福感之後,你便自覺不自覺地吧它帶入到你生活、工作的每一個部分,待人接物、處世。周圍的人也很快就快樂起來的。正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
有的幸福來源於別人給予你的,如別人對你的尊敬和信任;有的幸福是你給予自己的,如你對自己的肯定、認同和接納;有的幸福來源於你給予別人的,如你給予別人的幫助和快樂。這里的「別人」可以是親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陌生人。所以幸福本身就是一種體驗,體驗是一個過程,而過程是用時間界定的。
大家常說:追求幸福。幸福是可以追求來的嗎?其實,幸福是一種心態,是靠調節得到的。一個人只有調節自己的慾望才能得到這種強烈感的,如果你一直把自己的慾望吊得很高很高,那你就會很難以滿足。如你現在不是很渴,身邊有一杯就會感到十分的滿足,就會很幸福。假如現在你把自己的慾望一下子吊起來並且給吊得很高,不但要喝很多,還要喝一萬塊一杯的,那立刻就會感到很不幸福。
使人感到幸福的是滿足需要而不是慾望,要知道滿足需要和滿足慾望是不一樣的。需要是應該有,必須有,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滿足的。慾望是對能給以愉快或滿足的事物或經驗的有意識的願望和強烈的嚮往,它包括權欲、物慾、性慾等等,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一個慾望剛滿足,緊接著就會出現一個更大的慾望而又感到不滿足,慾望永遠滿足不了。巨貪李真臨刑前念的一首江南小令把人的慾望無邊描寫得入木三分:「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室低。蓋了高樓與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忽慮出門沒馬騎。買得高頭金鞍馬,馬前馬後少跟隨。招了家人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時來運轉做知縣,抱怨官小職位卑。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賓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還嫌低。玉皇大帝讓他做,定嫌天宮不華麗。」因此,我們要知足常樂,要知道安康是福。
有奮斗目標、有追求、有寄託,能增加人的幸福感。受過苦、經歷過磨難和生死的人更容易感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
當下市場經濟競爭激烈、浮躁,我們的日常生活曲折多姿多彩,面對復雜的生活局面忙碌於征程,生活的壓力,父母的孝敬,子女的撫養,崗位的競爭等等,疲於奔波,把身體給搞垮了昏頭亂象,總有迷失症,丟失方向感。
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把生命的存在當成一種幸福,而後好好珍惜;在於你能不能把養家糊口當成一種幸福,而後坦然承擔;在於你能不能把超越自我當成一種幸福,而後不言放棄;在於你能不能把物質上與人的差距當成一種幸福,而後清凈心靈。幸福不是索取,不是攀比,不是逃避,更不是占據物質財富的多少,而是付出和給予,這樣你才能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是有用的、有價值的,這樣你就會幸福。弘一大師曾經說過:「高興時,我會節制自己,痛苦時,自己撓癢自己笑。
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冬雪的夜巷子里,幻化著暖烘烘的火爐、香噴噴的烤鴨,臉上露出了極其甜蜜的笑容,那也是一種幸福,用流行的話說就是理想。也就是我們許多的前行者為什麼飽嘗著眼下的苦難、艱辛而倍感幸福的沖動和激情呢?如幾千年來推動著歷史車輪前進的先驅、革命者,為新中國誕生的長征者、熱血播撒的先烈者們,為新中國命運的奠基者們,他們丟棄了曾有的優裕富足的生活,而投入到革命的大熔爐之中,戰天斗地,堅守在荒涼與孤寂。在一窮二白的祖國大地上親手開創了「兩彈一星」,鑽探出了石油。。。。他們幸福么?他們幸福,因為他們胸中有著一致的理想。有了理想,人就會感覺到當下的艱辛不是艱辛,苦難而不是苦難,走過了之後反而會更有一種自豪感。
幸福,是人們生活前進奮進拼搏的動力源泉。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更是如此。第一,
擁有一個陽光的心態。心態可以讓我們獲得幸福,也能將我們拋入痛苦的深淵。凡事老是懷疑,必然讓人們陷入不快樂的情境。相反,凡事往好處想,才能讓我們找回幸福。第二,
學會控制你的情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並不是因為發愁才哭泣、生氣才爭吵、害怕才發抖,恰恰相反,人是因為哭泣才發愁、因為爭吵才生氣、因為發抖才害怕。」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一種知覺。因此,積極的情緒可以幫助人們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第三、當出現質疑的時候,我們要理性思考、綜合分析。多請教一些專業人士,關注主流媒體發布的信息,要明白質疑是為了求真、求信,但如果在面對事實證據時還頑固地不相信,繼續無端質疑,這樣的質疑只會離「真」和「信」越來越遠。

⑧ 怎樣才能感覺到幸福

生理需要主要是指飲食需要和性需要的滿足,也包括衣著和居住的滿足,飲食需要的滿足並不需要整天山珍海味,粗茶淡飯即保平安;性需要的滿足也並不需要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因為色如刮骨鋼刀;同樣我們的穿衣不需要是綾羅綢緞,居住不需要是金碧輝煌的宮殿才能滿足。安全的需要是要保障個體生活在一個免遭危險、有保障的環境中,這只需要有錢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有失業救濟金就能滿足了。歸屬和愛的需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愛與被愛的需要,即人需要有親情、友情、愛情,以排遣孤獨、空虛、寂寞、失落;金錢是買不來感情和愛的,只愛或只被愛都既是幸福也是痛苦,愛又被愛才是幸福。尊重的需要是人需要得到別人的承認、認可、重視,進而產生自尊、自足、自信的感覺;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人會感到頹喪、自卑和壓抑。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發展和實現自己遺傳基因所決定的特別潛能,按照每個人特殊的興趣、能力從工作中取得成就,實現自身價值,達到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統一。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需要是不一樣的,音樂家的自我實現是必須作曲,以譜曲為樂趣,必須把他內心中的旋律譜寫出來,內心才能得到安寧;詩人是必須要作詩,以寫詩為樂趣,必須把他心靈深處情感傾訴出來,內心才能得到寧靜等等。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成為他特定天性決定的能夠成為的人。 上述需要的滿足狀態並不需要有很大權勢、很高的地位和巨額的財富,也不取決於是否擁有美貌、健康、智慧等,很有權勢、地位的人卻不幸福的例子太多了;有巨額財富的人卻不幸福的人也很多,如繼承巨額遺產的希臘船王女兒克里斯蒂娜多次結婚、離婚後自殺身亡;有的人長得很美,卻紅顏薄命,如楊貴妃;有的人肢體殘缺、身患重病,卻堅強、自信、樂觀,如美國又聾又盲的女作家海倫;有的人很睿智,卻心情憂郁,甚至自殺而亡,如美國作家海明威。 使人感到幸福的是滿足需要而不是慾望,要知道滿足需要和滿足慾望是不一樣的。需要是應該有,必須有,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滿足的。慾望是對能給以愉快或滿足的事物或經驗的有意識的願望和強烈的嚮往,它包括權欲、物慾、性慾等等,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一個慾望剛滿足,緊接著就會出現一個更大的慾望而又感到不滿足,慾望永遠滿足不了。巨貪李真臨刑前念的一首江南小令把人的慾望無邊描寫得入木三分:「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室低。蓋了高樓與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忽慮出門沒馬騎。買得高頭金鞍馬,馬前馬後少跟隨。招了家人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時來運轉做知縣,抱怨官小職位卑。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賓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還嫌低。玉皇大帝讓他做,定嫌天宮不華麗。」因此,我們要知足常樂,要知道安康是福。 最低層次生理需要的滿足這里就不多說了,這里說說精神需要的滿足。我們只要能維系良好的家庭關系、尤其是婚姻關系,把子女教育培養成能自立於社會的人;找一個自己感興趣、能勝任和發揮才乾的工作,並在工作中和同事、領導建立融洽的友誼關系;再加上能適當的休息和娛樂,就能滿足我們的生理需要以上層次的精神需要,而可能感覺到幸福。 曾經有一個牧師從兩個境遇完全不同的人的臨終懺悔中悟出了幸福的真諦。一個人是巨富,他臨終前懺悔道:我一生無悔,我從事了一生我感興趣的賽車事業,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樂趣,並用它賺取了巨額財富,把我的孩子們都撫養成人,我的一生是幸福的。另一個是街頭賣唱的乞丐,他臨終前懺悔道:我今生無悔,我熱愛歌唱,我歌唱了一輩子,並用歌唱乞討了足夠的錢,養大了我的孩子們,我的一生是幸福的。這個牧師悟到:簡單地說,一生中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並用它賺到足夠養家的錢,就是幸福的。 人們有著不同的幸福觀,少數優秀分子有著完全利他的幸福觀,他們因使他人(民眾)幸福而感到幸福,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信念;少數人有著完全利己的幸福觀,為了私慾的滿足不擇手段,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為己又利他的幸福,既滿足自身的需要,又不危害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信條。 有奮斗目標、有追求、有寄託,能增加人的幸福感。受過苦、經歷過磨難和生死的人更容易感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幸福往往是一種感覺,同樣的境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同樣看到半杯酒,有的人看到的是半杯酒,覺得有酒真好,有的人看到的卻是半杯空氣,覺得怎麼只有半杯酒?!幸福感還和遺傳有關,有的人天生就是樂天派,容易感到滿足和幸福;有的人卻杞人憂天,總愁眉苦臉,極端一點的就是抑鬱症患者,世界在抑鬱症患者的眼裡總是灰暗的,甚至是黑暗的,需要通過葯物治療,才可能感到幸福。 只要您找一個感興趣的工作,

⑨ 如何通過自我調節提升生活幸福感

我們總是時常羨慕著別人的生活,認為別人的生活看起來好像非常幸福,自己的生活卻是一塌糊塗。若是想讓自己生活的幸福感提升,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改變的,一起來看看吧。

三、多幫助別人和學會感恩

想要增強幸福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幫助別人,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和孕婦讓座,這樣做會有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生活中也要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這樣可以提高別人的幸福感,同時自己也會有一種滿足感。雖然生活並不是總是往著好的方向發展,並不能什麼事情都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但是我們要時常感恩別人給自己的幫助和已經擁有的東西,這樣簡簡單單的幸福更能夠打動人心。

幸福感來源於對於生活期望和這個期望被滿足的程度,對於成年人來說,首先,必須要認清楚自己期望什麼,其次,就是要自己爭取幸福。

閱讀全文

與如何從生理層面獲得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近事業單位招聘什麼 瀏覽:653
怎麼學唱粵語現代愛情故事 瀏覽:894
為什麼會過得不幸福 瀏覽:829
幸福柳小區怎麼聯系 瀏覽:433
講故事如何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了 瀏覽:436
鄂州華容什麼經濟最好 瀏覽:654
心理學什麼是愛情 瀏覽:229
寡姐的婚姻怎麼處理 瀏覽:948
前程講述什麼故事 瀏覽:500
怎麼才能把凱經濟提升到1萬以上 瀏覽:932
幸福肥怎麼做好吃 瀏覽:688
磁縣幸福城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645
婚姻咨詢介紹所的電話號是多少 瀏覽:262
真摯友誼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59
遇到你我感覺很幸福怎麼回 瀏覽:838
心燈健康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2
美女嘴唇發紫是什麼原因 瀏覽:985
吉林長春經濟合同律師哪裡找 瀏覽:52
怎麼掃進店人員的健康碼 瀏覽:216
女生怎麼找對象會更加幸福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