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儒家所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儒家所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5 05:05:10

① 儒家學說對我們有哪些重要啟示

我認為早期的儒家思想的積極影響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並且可與西歐基督教文明做一比較:

一、儒家思想使中國人比較注重以情感為根基。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講求的是發自於內心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這種「仁」的個人外在表現就是「義」,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作為個人行為的價值准繩。而「仁」的社會性表現則是「禮」,這是外在於個人的客觀的社會性道德。「智」作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為目的的實踐手段。
基督教文明講則講個人生命的「原罪」,因而個人的行為應該以上帝的意志為准,求自我的贖罪。因而西方傳統文化把感性的愛放在從屬的位置,而以理性的愛為准。而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則把人的情感,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這也是我們現在的傳統家庭都很重視親情的融洽,擁有異常強烈的家鄉情結的重要原因。對社會則表現為對「和諧」「其樂融融」的追求,這是發自人內心情感的基本要求。中國文明之所以持續地發展至今,而不毀於內部的戰亂,與此關系很大。
後世的程朱理學,卻把把「仁」外在化為理性對人慾的鉗制了,抹殺了飽滿的人倫情感。這是違背了儒家思想初衷的。

二、儒家思想講求對現實的追求,推動了中國人的入世精神。
中國人之所以很少有發自內心的有神論,而執著於對現實的經營,就在於儒家「一個世界」的觀點。
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往往在現實世界之外設一個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認為人在現實世界中的一切行為,都將在「彼岸世界」得到審判,因而人生只是一場不必過分執著的旅途,人生的意義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得到最終肯定。
儒家則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不把生活的目的放在彼岸世界,而是只承認現實世界的意義,因而只有通過人的積極實踐,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肯定。因而儒家追求一種「自我實現」式的「快樂」境界,而非漠然處世——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把快樂置於塵世,把幸福置於塵世,追求一種可感的真實人生,這是千百年來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積極入世,積極審美的重要精神動力。
即使是追求超脫的佛教,傳入中國後,也演變成了半入世半出世,以超然之態享受塵世之樂的「禪宗」,這里,儒家所推行的人生觀,無疑起了很大作用。這種塵世之樂並不同於動物式的肉慾,而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精神性的肯定,對現實情感的精神性的肯定。

三、儒家思想使中國人講求理性的實用性。
西方傳統文化,從哲學家柏拉圖起,就基本上是「理性主義」,即把生活的理性,升至高於一切的絕對律令的位置,甚至與上帝合而為一。人是理性規定下的棋子,是上帝駕馭的羔羊。話說程朱理學也是跟理性主義一個做法,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要求個人抑制內心情感,服從外在的絕對秩序。
但是,最初的儒家思想卻不是這樣。理性,或者說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一種工具性的手段,其最終目的仍是「人」本身,即符合人的善良感情和道德,即人格意義上的「仁」。中國人愛講「通情達理」「合情合理」「中庸」···在我們眼裡,情絕非是絕對理性的附庸,而至少是與理性同樣重要的東西。在孔子、孟子眼中,理性是人內心之「善」和「仁」的外在延伸,道始於情,理始於情,「理」是為人的感情目的服務的。現代,中國人創業時的「實用主義」精神,靈活經營,絕不死板,讓歐美人士贊賞不已,這其實得益於儒家文化的影響。
不過,在科學研究中、在治學中,在履行法律時,我們不能把目的與手段混為一談,因為自我的私情和私利,而把符合更廣大人民情感的,或符合自然規律的理性原則忽視掉。

四、儒家講求人的社會性,加強了中國人內部的關系紐帶。
基督教文化中,人是孤立的,一個一個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社會、國家只是大家一起生活時的鬆散契約。因而,現代西方社會,更看重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的均衡性、不沖突性,而情感的連接作用則顯得非常薄弱。
誕生於農耕文明的儒家文化,一開始就把人置於人群中,置於家庭中,置於社會中,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血緣情感上的紐帶關系,由此至下而上,通過確立倫理關系,建立起一套結構嚴整的國家社會系統。在現代中國,「家庭」依然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家庭觀念也是影響我們社會行為的最大的因素之一。以家庭觀念為基礎,家庭利益為目的,進而推廣至「祖國」這個講求秩序與和諧的大家庭,中國人民擁有舉世矚目的創業動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
自然地,雖然儒家思想強調社會性和秩序性,也並不能成為少數人利用絕對權力和死的規定,違背百姓的意願,鉗制百姓生活的理由,而只是一種忽略秩序的情感連接性、忽略秩序的內在平等性的「異化」行為。

可以說,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最大的一條線索。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中國思想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前者是諸子百家爭鳴,各大經典形成的時代,後者則是對先秦經典,主要是儒家經典不斷重新解讀的時代。因此可以說,孔孟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後世文化發展最堅實的基礎。道家思想的發展、道教的興起、佛教的中國化過程,莫不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風格的巨大影響,以至於儒釋道三教合流,形成了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局面。儒家思想也成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成為眾多歷史人物和廣大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思想導師。

② 什麼是幸福·····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算是幸福?幸福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你的生活態度。 同樣的一天,如果以不同的心情去面對,將會是不同色彩。舉個例子,清晨醒來,匆忙的洗漱之後背上沉重的書包,邊向教室飛奔邊抱怨上課太早和天氣太差,勉強到了教室卻是半睡眠狀態。這樣的一天讓人疲倦,這樣的生活是沒有色彩的,是黑白的。如果我們稍微改變一下生活態度,早上早起一些,不慌不忙的洗漱之後悠閑的走到教室,路上飄落的樹葉,瑟瑟的秋風都將成為大學美好的記憶。這樣的生活是多彩的。同樣的一天,什麼樣的色彩取決於我們自己,那麼為什麼要拒絕彩色呢?每天早上下床之前,不妨先舒暢的描繪一幅今天可能遇到的幸福藍圖,如此一來,不論你面臨什麼事,這種想法都將產生積極的效用,甚至將困難與不幸轉為幸福。相反,如果你對自己說一切都那麼糟,那麼你便是在製造自己的不幸。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充滿陽光的,樂觀的看待人生,塑造自己的幸福吧。
面對世界上的一切,只有失去了,我們才會懂得珍惜。幸福也是如此,只有緊緊抓住它,才不會讓它稍縱即逝。 我們常常喜歡回憶幸福的往事,希望回到幸福的那一刻。可是你們知道嗎?我們現在的每一刻其實都是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天涼了是誰提醒我們要加衣服?是遠方的媽媽。此刻不是幸福嗎?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而互相協作一起奮斗,這不是幸福嗎?幸福就在我們微笑的時候,就在我們歡呼跳躍的一刻,就在花開的瞬間,它在我們周圍,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善於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幸福,才知道如何去體味。
緣於心靈的音樂是幸福的源泉。任何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這不是金錢可以換來的。要得到幸福只有靠自己,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感受到什麼是幸福的。
我的幸福就是和我愛的人在一起。無論天涯海角,我永遠都在你的身旁。
其實幸福不在遠方,也不在夢里,就在我身邊,在我每一天的努力里,每一分鍾的愛里,每一秒鍾的期待里。能認識你,和你相愛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的愛人啊。我思念著你。和愛人在一起,我很幸福;和朋友在一起,我很幸福;和親人在一起,我很幸福;在每一天的時光的流逝里,我感受著生命的熱情、溫暖、期待、冷漠、悲傷、痛苦……我很幸福,因為我活著,感受著生命,感受著這個世界的一切,感受著你……
====================
什麼是幸福?
幸福就是外面飄著雪刮著北風,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吃熱熱的手擀麵。
什麼是幸福?
幸福就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看到自己喜歡的人。
什麼是幸福?
幸福就是在冬季的午後,躺在陽台的睡椅上,曬著太陽,看著媽媽制泡菜。
什麼是幸福?
幸福就是晚上放學的時候,可以放開車把,無人打擾的看天上的星星。
什麼是幸福?你的幸福在哪裡?
=========================
什麼是幸福?爸媽的笑容是你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或喧鬧,或平淡!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當你遠遠地看見家中那一團溫馨的燈火,當你在寒冷的冬日裡吃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飯菜!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和朋友在一起盡情的聊著,開心的笑著!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當你端出做得難以下咽的菜他卻眉頭不皺的說好吃,真的好吃...那時的你心裡充滿的不只是幸福,更有一種深深的感動!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當你傷風感冒忘了吃葯時,他拿來一片葯丸,端來一杯水,連哄帶騙的要你吃下去時,心中溢滿了暖暖的感覺!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當你坐在他的摩托後坐時,遇上不平的路面,他轉過頭的一句大吼「坐好」,也會讓你感動於他的體貼!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依偎在他的懷里靠在窗前數星星,看月亮!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能經常依偎在他身旁吃著他為你買的爆米花,並且是你喜歡的味道,那純白的顏色加上濃濃的奶油香味是一種甜蜜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你每天躺在他懷里,靜靜地閉上眼睛,安然入睡的時候!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種感覺,幸福就是一種滿足。幸福其實很簡單,沒有理由的,就是很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人要學會自我滿足。這里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阿Q精神,是對環境的適應。人應該學會改變環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境,要做到這兩樣都有不容易,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可以了。人應該有理想、有願望,有生活的目標。慾望和願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強烈要求,而後者是人主觀世界的一種目標。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應該克制,不能放縱。品質高尚的人,不一定沒有慾望,而是能剋制慾望。從能剋制慾望到無欲,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養品德的過程。無欲則剛,是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滿足現狀,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合法的手段去獲取。什麼是幸福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應該是幸福的。願望實現了,應該是幸福的。一個人在田裡勞動,滿頭大汗,可是他覺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個人在花園里散步,可是他覺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實,你覺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與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男人的幸福,是去爭取的 女人的幸福,是去把握的 或許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靜下心來想想都會明白,世界上還是男人掌管世界,女人掌管男人。 對於兩地戀,曾經我不想做太多評論,但是,現在想想,經歷了一些事情,也想過了一些事情,覺得還是有必要說說我的看法。 男人花心,但總是痴情 女人專一,但總是絕情 男人骨子裡是花的,我一直這樣認為。但是,就比如食色性也,無論男人女人都有一些自己內心的東西,不只是隱私,秘密,而是壓抑。有些壓抑會爆發,但有些不會。每個人都想賺大錢,當總統,但不可能。因為內心的想法是完美的,但,生活,並不完美。 男人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的性格,壓抑自己的另外一面,但是,壓抑不了感情。或許是對另外一個人的感情,只要是感情,就壓抑不了。 壓抑不了,就爆發了。所以,這就是兩地戀。因為自己曾經愛過或者根本不愛的女人不知道這邊的情況,所以這種感情很穩定。 等到女友發現時,或許受傷的不是男人,是女人。 男人不會輕易讓自己受傷。男人不開心,會和朋友們出去玩,抽煙喝酒,唱歌打牌,似乎郁悶,但是逍遙。快活之後,什麼事都當沒有發生。 女人不同了,女人會哭。就算不在男人面前哭,不在女人面前哭,但是會在被子里哭,在日記本上哭。女人是細膩的,她們不會允許心中完美的感情有一點點瑕疵。 男人不是男孩,男孩會傷心,會煩,因為對於感情不成熟。 但是女人偏偏喜歡成熟的,那種成熟的歸類於男人。成熟分多種,當初追女孩子時就深得女孩子歡心,那是感情上的成熟。平步青雲,那是事業上的成熟。此文談的成熟,均指感情上的成熟。 成熟是什麼?經歷多了,閱歷多了,才成熟。一個很簡單的相對概念而已。 女人永遠都是男人心中的孩子。原因有二: 一,男人想珍惜自己真心喜歡的女人,於是男人覺得有責任去疼女人,所以男人會寵女人,愛女人,女人像一個孩子,永遠都要男人去關心。 二,女人過分天真。女人愛上男人,會天真的想和他一輩子,但是社會決定男人是占據主動地位的,無論事業,愛情,都是如此。女人愛上了男人,男人心裡冷笑一聲,女人不可能發覺。前面說過,男人會隱藏自己的情緒和性格。於是,在男人心目中,女人是長不大的孩子,因為幼稚,因為傻。 我問自己,暫時選擇了前者。因為我是男孩,至少在感情上我是白痴。 所以,我不支持兩地戀。 男人如果真的非常愛這個女人,會用行動來表示的。而不是:親愛的,我現在忙的,是為了我們的明天。 有本事叫男人每個星期都來看望愛的女人啊,我想,堅持不到兩個月,男人會煩的。 女人沒必要自我安慰,說他的確忙,再說這沒必要啊。 不止女人,其實男人也需要依靠的。所以,這是借口。女人的確不要太傻,有些時候,感情是需要用行動來證明的。 女人是孩子,要陪的,這點都做不到,你還能叫愛她么?就憑幾個簡訊,幾個電話,你當泡網友啊? 其實上天既然讓女性在這方面賜予的不多,但是,女人的選擇餘地比男人多,特別是年輕的時候。所以,上帝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女人,也不要委屈自己,找理由來說服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 所以,女人應該多選擇,抓住這個上天賜予的機會,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舵。而不要等到傷心之後才後悔,那一切似乎都遲了。我們要在壞事發生前盡可能的想辦法去避免,這才是生活。 男人,如果你真的愛那個女人,用盡全力去爭取吧 女人,把眼睛擦亮,去把握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吧.(http://yangqiceng.yculblog.com/post.45356.html

③ 儒家為什麼重視內心的快樂

我認為早期的儒家思想的積極影響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並且可與西歐教文明做一比較:

一、儒家思想使中國人比較注重以情感為根基。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講求的是發自於內心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這種「仁」的個人外在表現就是「義」,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作為個人行為的價值准繩。而「仁」的社會性表現則是「禮」,這是外在於個人的客觀的社會性道德。「智」作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為目的的實踐手段。
教文明講則講個人生命的「原罪」,因而個人的行為應該以上帝的意志為准,求自我的贖罪。因而西方傳統文化把感性的愛放在從屬的位置,而以理性的愛為准。而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則把人的情感,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這也是我們現在的傳統家庭都很重視親情的融洽,擁有異常強烈的家鄉情結的重要原因。對社會則表現為對「和諧」「其樂融融」的追求,這是發自人內心情感的基本要求。中國文明之所以持續地發展至今,而不毀於內部的戰亂,與此關系很大。
後世的程朱理學,卻把把「仁」外在化為理性對人慾的鉗制了,抹殺了飽滿的人倫情感。這是違背了儒家思想初衷的。

二、儒家思想講求對現實的追求,推動了中國人的入世精神。
中國人之所以很少有發自內心的有神論,而執著於對現實的經營,就在於儒家「一個世界」的觀點。
教、佛教等宗教,往往在現實世界之外設一個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認為人在現實世界中的一切行為,都將在「彼岸世界」得到審判,因而人生只是一場不必過分執著的旅途,人生的意義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得到最終肯定。
儒家則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不把生活的目的放在彼岸世界,而是只承認現實世界的意義,因而只有通過人的積極實踐,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肯定。因而儒家追求一種「自我實現」式的「快樂」境界,而非漠然處世——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把快樂置於塵世,把幸福置於塵世,追求一種可感的真實人生,這是千百年來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積極入世,積極審美的重要精神動力。
即使是追求超脫的佛教,傳入中國後,也演變成了半入世半出世,以超然之態享受塵世之樂的「禪宗」,這里,儒家所推行的人生觀,無疑起了很大作用。這種塵世之樂並不同於動物式的,而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精神性的肯定,對現實情感的精神性的肯定。

三、儒家思想使中國人講求理性的實用性。
西方傳統文化,從哲學家柏拉圖起,就基本上是「理性主義」,即把生活的理性,升至高於一切的絕對律令的位置,甚至與上帝合而為一。人是理性規定下的棋子,是上帝駕馭的羔羊。話說程朱理學也是跟理性主義一個做法,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要求個人抑制內心情感,服從外在的絕對秩序。
但是,最初的儒家思想卻不是這樣。理性,或者說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一種工具性的手段,其最終目的仍是「人」本身,即符合人的善良感情和道德,即人格意義上的「仁」。中國人愛講「通情達理」「合情合理」「中庸」···在我們眼裡,情絕非是絕對理性的附庸,而至少是與理性同樣重要的東西。在孔子、孟子眼中,理性是人內心之「善」和「仁」的外在延伸,道始於情,理始於情,「理」是為人的感情目的服務的。現代,中國人創業時的「實用主義」精神,靈活經營,絕不死板,讓歐美人士贊賞不已,這其實得益於儒家文化的影響。
不過,在科學研究中、在治學中,在履行法律時,我們不能把目的與手段混為一談,因為自我的私情和私利,而把符合更廣大情感的,或符合自然規律的理性原則忽視掉。

四、儒家講求人的社會性,加強了中國人內部的關系紐帶。
教文化中,人是孤立的,一個一個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社會、國家只是大家一起生活時的鬆散契約。因而,現代西方社會,更看重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的均衡性、不沖突性,而情感的連接作用則顯得非常薄弱。
誕生於農耕文明的儒家文化,一開始就把人置於人中,置於家庭中,置於社會中,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血緣情感上的紐帶關系,由此至下而上,通過確立倫理關系,建立起一套結構嚴整的國家社會系統。在現代中國,「家庭」依然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家庭觀念也是影響我們社會行為的最大的因素之一。以家庭觀念為基礎,家庭利益為目的,進而推廣至「祖國」這個講求秩序與和諧的大家庭,中國擁有舉世矚目的創業動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
自然地,雖然儒家思想強調社會性和秩序性,也並不能成為少數人利用絕對權力和死的規定,違背百姓的意願,鉗制百姓生活的理由,而只是一種忽略秩序的情感連接性、忽略秩序的內在平等性的「異化」行為。

可以說,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最大的一條線索。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中國思想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前者是諸子百家爭鳴,各大經典形成的時代,後者則是對先秦經典,主要是儒家經典不斷重新解讀的時代。因此可以說,孔孟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後世文化發展最堅實的基礎。道家思想的發展、道教的興起、佛教的中國化過程,莫不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風格的巨大影響,以至於儒釋道三教合流,形成了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局面。儒家思想也成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成為眾多歷史人物和廣大眾推動歷史發展的思想導師。

④ 關雎反映了儒家怎樣的愛情觀和審美觀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從《詩經》中的成語看孔子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的愛情觀

杭州市餘杭高級中學 薑桂芳(杭州市孔子研究會會員)

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愛情題材常為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但由於受文革極左思想的影響,中小學教材中已長久難覓描寫愛情的詩文了。而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放思想,在新編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中大膽地編入了一系列描寫愛情的古代詩歌,如《詩經》中的《衛風.氓》、《邶風.靜女》,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漢魏晉五言詩《迢迢牽牛星》、唐代李商隱的近體詩《錦瑟》以及宋詞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一剪梅》、秦觀的《鵲橋仙》,這一系列描寫愛情的詩歌給高中語文教材增添了應有的青春活力,給師生吹來了一股溫馨的春風,深受師生的喜愛。但由於師生(包括家長)已久違古代愛情詩歌,也許還心存種種顧慮,又因為現代的愛情觀已與古代傳統的愛情觀大不相同了,如何正確理解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者的意圖,如何指導學生接受和理解孔子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的愛情觀,這是很值得我們教師和社會工作者去認真研究的。因為《詩經》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從《詩經》中流傳下來的愛情方面的成語特別多,這些成語中有的現在還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為此筆者特以《詩經》中的有關愛情的成語為例,談談如何利用成語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孔子對《詩經》中的愛情詩評價以及他所提倡的中國傳統愛情觀,我想這對當今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是很有意義的。

一、 必須加深認識和理解孔子所揭示的《詩經》愛情詩的教化作用。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共有305篇詩歌,故又稱「詩三百」,它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一,是古代童蒙必讀必背之書。
古人十分重視詩歌的教化作用,把用詩歌來教育感化百姓稱之為「詩教」。「詩教」能起「正風俗」的作用,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溫柔敦厚。《禮記 經解》中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溫柔敦厚,《詩》教也。」《論語 陽貨》中記載了孔子一段論述詩歌作用的著名言論:「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激發感情意志),可以觀(觀察風俗的盛衰),可以群(引起感情的共鳴),可以怨(批評現實政治)。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因為《詩經》305首詩歌大都產生於周朝興盛之時,那時聖君重視教化百姓,民風淳樸,而所選之詩歌又是經過樂官反復挑選加工,後來又經過大教育家孔子的刪定,因此《詩經》中的每一首詩歌都具有「正」(思想性好)的特點,能對百姓起教化作用。
《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寫得特別好,愛情詩大都就在「風」這一部分里。「風」最善於描寫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讀者起教化作用。為何稱它為「風」呢?朱熹解釋說:「風者,民者歌謠之詩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足以感人。如物因風之動而有聲,而聲又足以動物也。是以諸侯采之以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國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話告訴我們,《詩經》中的「風」中的詩歌能像自然春風吹動萬物而發出的「萬籟之聲」那樣感染打動人心,因此能起「正風俗」的作用。

二、利用出自《詩經》中的有關描寫愛情的成語擴大閱讀,研究《詩經》中的一系列愛情詩,從而正確把握孔子在評價《詩經》時所提倡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愛情觀。

(一)、從「信誓旦旦」「匪石匪席」「谷則異室,死則同穴」「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成語和名句中看古代戀人或夫妻的山盟海誓之深情。
中華民族特別崇尚忠貞不渝的愛情,這可從以下祝賀新婚的對聯中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如:「求我庶士,宜其家人」、「白頭偕老,同心永結」、「芝蘭千載茂,琴瑟百年和」、「良緣一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共天長」、「鳳凰鳴矣,梧桐生矣;鍾鼓樂之,琴瑟友之」。如果我們細心分析一下,我們就不難發現,以上這些恭賀新婚的佳聯都是來源於《詩經》中的愛情詩歌,由此可見,《詩經》所表現的愛情專一的這一主題一直是為我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家喻戶曉人人贊頌的。下面請看以下《詩經》中的成語:
1、信誓旦旦:這一成語出自《衛風·氓》。「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這一成語可概括天下所有有情人熱戀之時的情態,所以這一成語是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人人明白的。《衛風·氓》全詩詳見高中語文第三冊課文,具體介紹本文略。
2、匪石匪席:這一成語出自《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通「非」。這一成語的整體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對愛情的忠貞,永遠不變心。(全詩較長,本文略)這一愛情誓言對後世影響極大,也許它就是「海枯石爛不變心」式的愛情誓言的濫觴吧,後來漢代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與焦仲卿所發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誓言明顯是深受《詩經》中的這一句「匪石匪席」的影響的,中國文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
3、谷則異室,死則同穴:這一成語出自《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余不信,有如 敫日」這是描寫一位女子對男子的的堅貞愛情的誓言。如果把這句誓言翻譯為白話文,那就是「活著如果不同住一室,縱然死了也願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有如天上明亮的太陽!」由此可見這位女子誓言的堅定和對愛情的忠貞。
4、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這一成語式名句出自《鄭風·東門》,此詩寫一位男子表示自己愛情專一的誓言,全詩如下: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門門,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慮,聊可與娛。
在這首詩中,這位男子的誓言與眾不同,別具一格。一開頭他就說:「出了東邊那城門,美麗的姑娘多如雲。雖然姑娘多如雲,不能動我半點心。」為什麼不能動他半點心?因為他心中早已經有了意中人,這意中人就是「縞衣綦巾」那一位。我們讀者千萬別取笑這位古代「死心塌地」的男子,現代社會中這樣的男子又何嘗沒有呢?他們能做到「有女如雲」「匪我思存」,這樣忠於愛情的男子實在是值得大贊特贊的。《詩經》雖然寫了一些負心的男子,但筆者認為象《鄭風·東門》里這樣的男子才是《詩經》所要歌頌的,因為在我中華民族中,這樣的男子佔了絕大多數,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忠貞不渝的愛情傳統才得以代代流傳。

5、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成語式名句出自《邶風·擊鼓》,這是寫一位戍邊的戰士久役在外,想念回憶與妻子分別之時情景的愛情詩。全詩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田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於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詩歌的前半部分描寫了練兵場上戰鼓聲聲,戰士手持武器踴躍沖鋒的場面以及不能與妻子團圓的原因,然後自然而然地想起當時出征之時與妻子生離死別的場面,想到自己深情地拉著妻子的手而發出的「與子偕老」的堅定誓言,又想到了因戰爭的殘酷難以生還以實現自己諾言的悲痛心情。其中結尾那「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幾句感嘆的意思是:「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戰爭殘酷將難以活著與你想見!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我那『與爾偕老』的誓言將難以兌現啊!」這一唱三嘆,感情之強烈,在愛情詩中實在是嘆為觀止,這位戰士(役夫)對愛情的忠貞,對愛情誓言的恪守,真是令讀者感動啊!這首詩歌開創了軍人愛情詩那剛烈豪放與柔婉多情相結合的先河,對後世的軍人愛情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另外還有婦人懷念遠征丈夫的愛情詩,也可歸入這一類。如《衛風·伯兮》中的「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之句;如《邶風·雄雉》中那「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支不求,何用不臧」之句,同樣具有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有人認為這些詩歌主要是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這種看法還是不夠全面的,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詩歌所具有的很強烈的愛國意識,表達了軍人和軍人之妻以國家利益為重舍小家保國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如《衛風·伯兮》就是典型的一例,這是很值得後人研究與學習的。
(二)從「采蘭贈葯」「邂逅相遇」「人言可畏」等成語中看中華傳統愛情的含蓄多情和道德規范。
《詩經》中的傳統愛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為美,以含蓄多情為美。在《關雎》中的君子眼裡,那「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麼美麗啊;在《陳風·月出》中的小夥子看來,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麼動人啊;在《邶風·簡兮》中的少女眼裡,那「碩人 吳 吳,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的舞師是多麼雄健有力啊;在《衛風·伯兮》中的少婦眼裡,那「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投殳,為王前驅」的丈夫是多麼威風凜凜啊。但無論是少男還是少女,無論是役夫還是少婦,他們表達愛情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含蓄多情,「樂而不淫」。請看成語:
1、采蘭贈葯:這一成語出自《鄭風·溱洧》:「士與女,方秉蘭兮」 「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全詩如下: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 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 於且樂。惟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 殷其勤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 於且樂。惟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葯。
這首詩歌描寫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時相贈以蘭草(大澤蘭)與芍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著一群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他們又說又笑,互相贈送表達愛情的鮮花,多麼熱烈浪漫啊。你聽,那姑娘說:「去那邊看看好嗎?」小夥子說:「我雖然已去看過,但我還是很願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這首詩歌中所寫的青年男女用鮮花傳情達意和所說的雙關愛語又時多麼含蓄多情,於是「采蘭贈葯」作為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固定成語流傳了下來,它成了中華民族表達愛情的一種特有的形式,《邶風·靜女》中那「貽之以彤管」的傳情形式是與「采蘭贈葯」完全相同的。

2、邂逅相遇:這一成語出自《鄭風·野有蔓草》,此詩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田野邂逅相遇的歡愉。全詩如下:
野有蔓草,零露 專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 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在這首愛情詩歌中,作者反復詠嘆的是「邂逅相遇」,即這一對青年男女是在沒有約會情況下的有緣相會,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們在充滿野趣的田野上相會,在這首詩歌中沒有男女的山盟海誓,只有那美人的「清揚婉兮」的清秀飄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揚」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閃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無聲的對視,這就構成了中國古典愛情的特有的含蓄之美,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
3、人言可畏:這一成語出自《鄭風·將仲子》:「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全詩如下: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我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勸告自己的情人不要採取「逾牆」「逾園」「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鄰里社會輿論的影響。詩歌採用反復的手法,突出了姑娘所勸之語的委婉多情。有人評論說這首詩歌中的「人言可畏」是寫父母兄弟鄰里以及社會對姑娘有壓力,妨礙了她的戀愛自由,筆者認為這一論斷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位姑娘所要強調的是談情說愛應遵守道德規范,不能越軌,要注意社會輿論的影響。從這首詩歌中可見當時的社會輿論和道德規范對人還是很有約束力的。由此可見中華民族中男女愛情那含蓄多情的傳統也是在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輿論的約束之下而逐漸形成的。
(三)從「在水一方」、「室邇人遠」、「德音莫違」、「宴而新婚,如兄如弟」等成語中看中國古代男女愛慕思戀的純真感情和愛情失敗之後那「哀而不傷」的特點。
《詩經》描寫愛情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所選的愛情故事是不論其成敗只論其正邪的,它不僅記錄了一次次成功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而且也真實地記錄了一次次失敗的愛情和痛苦的婚姻。為何要描寫並記錄這些失敗的愛情和痛苦的婚姻呢?那不僅是因為通過它能反映更多更廣的社會現實,而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故事中的主人(或男或女)追求幸福愛情的行為與品德極其高尚和感人,他們的心地善良感情純真,同時對那些「二三其德」的負心人進行了無情的譴責,從而讓讀者自己從中辨別是非和正邪,起到詩歌應有的「教化」作用。如通過《關雎》可以看到「君子」那「求之不得」(失敗了)卻仍堅持「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君子風度和高尚的品德。另外讓我們看下面幾個成語:
1、在水一方:這一成語出自《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詩歌描寫了一位男子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上下求索追求意中人的動人情景。全詩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為唏。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砥。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溪。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止。
在這首詩歌中,這位男子所追求的伊人(那個姑娘)沒有具體的外貌描寫,但從那男子對她的「眾里尋她千網路」式的不懈追求來看,她一定是一位才貌出眾的美麗姑娘。但她恰似天上的一道彩虹,又像水中的一朵金花,但見其影,難見她的真身,摘不下,又撈不起,真是讓這位男子可望而不可即,但他並沒有泄氣,就像屈原所說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所追求的是真理,但屈原在他的詩歌里有時也是將真理比喻為美麗的姑娘的。也許這首詩歌中的美麗姑娘也是真理的化身吧,她那美麗的身影讓人永遠地追求不止。這首詩歌中的男子對愛情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是十分令人感動的。
2、室邇人遠:這一成語出自《鄭風·東門之 單》:「其室則邇,其人甚遠」。其詩如下:
東門之 單,茹慮在坂。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東門之 栗,茹慮在坂。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這首詩歌寫了一位女子埋怨情人不來相聚娶,表示思念而不得見,雖然「室邇人遠」這句話是對情人的埋怨之語言,但這位女子仍說得很有分寸,足見她是位很有修養的姑娘。其中「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說的就是心裡話:「不是我不思念你,而是你不來見我。」,從中可見她那心地的善良和感情的真誠。後來「室邇人遠」這一成語常用來表示思念遠人或悼念死者,這跟當初的意義已有很大的差別,我們運用這一成語應當注意到這一點。
由《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名句而凝結成的愛情成語還有很多,如由《小雅·車轄》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凝結而成的「高山景行」,如《國風·鵲巢》中的「惟鵲有巢,惟鳩占之」而凝結成的「鳩占鵲巢」,如《邶風·谷風》中的「涇以渭濁,是是其 止」而凝結成的「涇渭分明」,如《大雅 卷阿》中的「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而凝結成的「風鳴朝陽」和「鳳凰於飛」,如《國風·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花」而凝結成的「桃之夭夭」等,這樣的成語舉不勝舉,從這些成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詩經》愛情詩歌的影響之深遠以及孔子所提倡的中華傳統愛情觀的深入人心。了解這些成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思想道德情操。為了使學生便於記憶《詩經》中的這些愛情成語,筆者特從《詩經》中挑選了部分愛情成語,使之前後意義連接成韻文,把它編為一個愛情故事,這樣讀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願以此而拋磚引玉,與教育界同人一起為弘揚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多作貢獻。

⑤ 從儒家角度看道德與幸福的關系

追求自我滿足
幸福是滿足的表現,不一定全部滿足
一時一刻的滿足也是幸福的
只要你感覺滿足就是幸福
儒家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標准
你自認為你做到了
你感到滿足了
你就感到幸福了
都是一種心靈的追求

⑥ 古人對幸福生活追求 作文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道路中,有許多歷史名人,他們都被世人所贊頌。而我只喜歡一個人——孔子。
孔子大家想必都知道吧!他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我喜歡孔子的「仁」。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人包括了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看出他很有同情心,體諒百姓。
我喜歡孔子的樂觀開朗。孔子曾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鼓吹「仁」的學說,但他四處碰壁,沒有一位國君聽他的,但他毫不在乎。但在後來,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極大。他還創辦私學,他招學生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富,廣收門徒。他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多人。
我喜歡孔子的「以財施教」。不像現在,不想學哪門都不行,老師讓我們都得會,不許偏科。他的學生哪裡學得好就教他哪裡。他還教育學生時常復習所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專心從事教育,他還整理古籍,根據魯國歷史材料編成了《春秋》一書。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論都記錄到《論語》這本書里了。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我喜歡孔子,喜歡他的「仁政」;喜歡他的樂觀開朗;喜歡他的「因材施教」。

⑦ 請以哲學角度分析什麼是幸福

儒家幸福觀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系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觀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過原始質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佛家幸福觀苦、集、滅、道四聖諦 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於「愛」與「痴」,即人的貪求慾望,對佛理、佛性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回」,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盤」,只有滅除貪愛慾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教基本教義與其說是一種關於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傳統,古代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為代表。理性主義強調理性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主張抑制慾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們認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於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樂只會玷污理性,荒廢人生。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和諧說,一種是以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禁慾主義。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肉慾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學家看來,塵世生活不過趨向上帝天國的旅途,德行是達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擺脫塵世的誘惑和紛擾,達到聖潔狀態,才最能獲得幸福。 後現代心理學的幸福解讀 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社會化,人們已經開始關注精神品質的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關注和諧、幸福,那麼幸福到底怎麼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麼獲得呢?這成為人類一個全新的問題,探索人們幸福是人們本性的追求,在物質世界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隱約的意識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這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副作用,還是一個人類必經的道路呢!於是,後現代人文學者們有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們認為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是物品也不是文化,可以直觀到視覺化、聽覺化。幸福也是一種流動在任何一個生命里的能量,當你靜下心來就可以被感知到,在繁雜的時代不是沒有了幸福,而是人們丟棄了幸福。國內後現代心靈導師林仕錕曾經這樣比喻過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樣,幸福不是終點站,幸福一直在路的兩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們生活之中,只是我們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著那個遙遠的目標,於是把幸福遺忘在路的兩旁。獲得幸福的關鍵在於人們需要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⑧ 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儒家思想自孔子創立以來,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對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儒家思想與當今的以德治國 中國自遠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傳統。孔子繼周公之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開儒家德治主義之先河。強調道德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視為治國安邦、協調人際關系、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和境界的根基和出發點。後經孟子、荀子的系統發揮,《大學》、《中庸》的理論升華,形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系統的治國方略,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後世儒家,無論是董仲舒的宇宙論,還是宋明理學的本體論,都只是在理論層面上論證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當今社會,古代德治主義思想雖不能直接作為治國之道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內核仍具有顯著的價值意義,並為當今實施以德治國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資源。 (一)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礎 。所謂民本就是認識到人民、民眾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統治者背離了民心,得不到民眾的擁護,國家政權就不能鞏固,甚至會被人民群眾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論就是以民本為基礎的,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孟子看來,人民是寶貴的,不能忽視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語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現出它極大的進步性和人民性。雖然民本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但它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 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首當確立起人民當家做主的神聖觀念,並以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具本質意義的特徵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權力而非權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處於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則須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之心處理一切黨務和政務,將使人民當家做主作為其執政的實質,積極組織和領導人民行使權力,使人民群眾逐漸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實現權力體制的民主化。 同時,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正獲得人心即贏得民眾由衷地支持和擁護,就必須時刻把民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頭,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一切服務於民眾。而這些都絕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空話、套話,不能只是將之作為標語口號,而應該並且必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以行動實踐和實實在在的成效表明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和我們的領導幹部確實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如此方是以誠信為本而行親民之道。 (二) 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顏淵)明確仁的本質是愛人。人不僅要愛父母,愛子女,還要愛普通的老百姓,儒家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的仁愛精神,對處於社會弱勢地位或困難境地者,如鰥寡孤獨廢疾等人群尤為關注。這種優良傳統在當今最值得大力弘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尤其要關心那些生產和生活遇到困難的群眾,深入到貧困地區、困難企業中去,深入到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城市貧困居民等團難群眾中去,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要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帶領群眾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胡錦濤:《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為政以德 儒家認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從德治的方式說,儒家強調為政者應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張君主應以個人的偉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殺、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這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我們今天把以德治國作為社會立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基本治國方略之一,這就要求應把德治作為社會主義政冶文明建設的主要方面。當然,現在所說的德治最關建的首先應該並且必須是弘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精神,但也需要汲取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這二者其實並無矛盾之處。如儒家強調天下為公、為政以德,以此優良傳統資源來思考現實,就要求處於執政地位的共產黨必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領導幹部們必須正確樹立權力觀,真正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人民公僕作為最根本的宗旨。這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所說: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強道德品質修養,牢記‘兩個務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寓改造主觀世界於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客觀世界的改造。 二、儒家思想與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長征程中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要發展經濟、可持續地發展經濟。如此大的變化勢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習慣和價值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也使人們感到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價值有重新認識的必要。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續發展原則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使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相應提高。與此同時,它也進一步強化了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慾望。這種慾望的過度膨脹導致20世紀出現了全球生態危機,如土地沙化、環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銳減、某些物種滅絕等等,這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了解決全球的生態危機,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取向,就是強調兩者的平衡與和諧。其實類似的觀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經得到了表達。 儒家認為,整個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組成的,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諧,任何一方的破壞都會破壞宇宙的生命,破壞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這一方面的理論資源包含著獨特的生態倫理觀,即人類的進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爭取自然界為人類造福,更應該熱愛自然、關心自然、保護自然,以自然為同類、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宋儒朱熹註:魚不滿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澤,與民共之,而有厲禁,草木零落,然後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節愛養之事也。這里所說樽節愛養,即關心自然和保護自然,順應萬物生長規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與自然協調,以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儒家沒有把征服自然視為己任,而是將人與自然萬物置於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連的一體;不是把自然萬物看作人類的資源庫,而是將人類的仁愛情感傾注於天地萬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由於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現代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相契合,因而其價值越來越得到當代思想家的重視。 (二)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於可持續發展的多樣性 不同民族和國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自己的詮釋,這是因不同的歷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經濟似乎越來越沒有國界,伴隨而來的便是利益和文化的沖突。各國應該正確認識這種差異,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注意經濟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謀求發展。 儒家在歷史上多次遇到過如何對待異質文化的問題,其總的思路是道並行而不悖,主張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在歷史上,中國文化並非華夏文化的一元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獨行,而是華夏文化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儒、釋、道三教並存。儒家從觀察社會現實出發,認為人們在現世生活中的需要是分層次和多側面的,並非一種文化所能滿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位置和作用。由此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格局是儒學為主,而又多元互補,即使儒學內部也有各種派別的爭論。儒家思想具有這樣的文化多元並存的開放性和寬容性,是以和而不同為理論依據的。 儒家文化講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異,崇尚和諧,反對搞單一的同質化,也反對不同事物的沖突、對抗。將這樣一種思想用於當今人類文化的發展,就是要承認差異和尊重多元,既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寬容的精神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對話替代文明的沖突,在對話中產生共識和理解歧異,逐漸走向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的和諧。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進人類文化的繁榮、發展,這就是和實生物。如果搞某一種文化的霸權主義,或是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對抗,那就是同則不濟了。我們認為和而不同就是要首先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反而會使事物衰敗。借鑒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將其作為處理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關系的一條原則,將有助於消除所謂的文明的沖突。 (三)儒家以義制利思想有益於化解人與人、人與群體間的矛盾 不可否認,在追求經濟發展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人類相互之間情感的冷漠。因為在巨大的物質財富面前,人們常常會激發起比以往更大的佔有這些物質財富的貪欲。於是,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少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而損害他人和群體的利益,日益成為與他人、與群體毫無情感的冷漠的人。這就需要在價值取向上提倡超越物質利益,追求道德境界,超越自我,追求群體乃至人類的利益。在這方面儒家以義制利思想無疑是有益的。因為儒家認為當自我與他人、群體在利益上有矛盾時,只有以義即道德來制衡,才能化解矛盾。儒家的以義制利是調整義利關系的價值標准和協調人類社會價值取向的普遍性原則。重義與重利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兩種行為方式、兩種價值取向。 儒家義利觀的核心是:以義為上,見利思義,以義制利。這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紀里構建共同價值觀、公共道德准則的基礎。因為儒家所講的義往往是與集體之利、他人之利相聯系的,而利往往是指個人私利。與此相應,儒家主張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在社會生活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這對於消除損人利己,形成團結互助的社會風氣也是有益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高度發達,隨著社會分工專業化程度日趨提高,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人們日益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奔波忙碌。但是人之為人,更重要的恐怕還在於其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按照儒家思想,後一方面更能體現人的特點。如果把物質利益作為追求的唯一目標,就等於把自己降到動物的水平。因此,應當視不義的物質利益如浮雲,追求奉獻社會和服務他人的道德境界。 人作為社會的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其有理性、有道德、有社會規范,因而既要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和內在精神,又要完善社會倫理和社會秩序。在現代社會,每個人只有關心他人,承當起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和衷共濟,從而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當然,我們現在對儒家思想乃至對孔子的重現,並不意味著要將孔子放回原來的聖壇上。而要以科學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努力加強對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儒學研究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服務現實。

⑨ 儒家思想的最終追求是什麼

我問一個問題你讀書是為了什麼,那麼你會怎麼回答呢??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有他的目的,一個人所闡述的思想也就是一個法人的代表,也同樣有他的目的,也就是你所說的最終追求。
所以儒家思想的最終追求就是通過對人的教化,使得人們可以「以仁看世界,以義互助,以德為人,以禮待人」,使得天下不再有紛爭,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天下得以大統。

⑩ 儒家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是什麼

一、儒家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1、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礎 。所謂民本就是認識到人民、民眾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統治者背離了民心,得不到民眾的擁護,國家政權就不能鞏固,甚至會被人民群眾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論就是以民本為基礎的,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孟子看來,人民是寶貴的,不能忽視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語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現出它極大的進步性和人民性。雖然民本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但它有著很大的現實作用。
2、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顏淵)明確仁的本質是愛人。人不僅要愛父母,愛子女,還要愛普通的老百姓,儒家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的仁愛精神,對處於社會弱勢地位或困難境地者,如鰥寡孤獨廢疾等人群尤為關注。這種優良傳統在當今最值得大力弘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尤其要關心那些生產和生活遇到困難的群眾,深入到貧困地區、困難企業中去,深入到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城市貧困居民等團難群眾中去,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要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帶領群眾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3、為政以德
儒家認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從德治的方式說,儒家強調為政者應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張君主應以個人的偉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殺、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這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二、儒家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
1、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1)首先,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強不息的精神」為終極價值目標,儒家注重積極有為的人生實踐,儒家求道、求真、求誠的價值本體論培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2)其次,是儒家追求「求善與求美-講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盡善盡美、文質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強調真善美的統一價值原則培育了講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為中國人樹立「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的正人君子觀念、建立道德觀念、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培育中華禮儀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導作用。
(3)再次,儒家強調「成聖與合群-團結統一的精神」,儒家設計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即聖人,儒家嚮往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天下為公的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儒家成聖與合群的價值觀培育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魂。
2、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與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2)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3)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
(4)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屬於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
(5)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裡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3、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積極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消極方面:

(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准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4)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4、對中國法制的影響
(一)由「禮治」延伸出的法律觀
所謂「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范的總稱。
儒家思想由「禮治」延伸出的法律觀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重倫理,正名分。倫理是宗法家族制度下人與人關系的准繩,屬於道德規范的范疇。儒家賦予倫理觀以法律的意義,倫理原則與法律融合,既強調法律的根本使命就是維護倫理准則,又直接視違背倫理的行為為違法行為,「出禮則入刑」。
(二)由「德治」延伸出的法律觀
「德」的觀念起源於西周,西周統治者在繼承夏商時期的天命天罰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明德慎罰」的刑法思想,其基本含義是,統治者要提倡道德,重視道德,適用刑罰要寬嚴適中,不要濫罰無辜。儒家在繼承西周「德」的基礎上,又對之進行了改造和補充,將之視為治理國家,取得民眾支持的根本途徑,這包括寬惠待民和實行仁政兩個方面。此外,儒家還抬高了德的地位,置之於國家法律甚至君主個人權力之上,作為區分「仁君」與「暴君」的准繩。當然,儒家的「德治」並不完全否認刑法的功用,其實,儒家和法家一樣,都認為刑法是必不可少的統治工具。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應該首先依靠德禮,其次才是政刑。他主張以德禮來指導刑罰的適用,以便使刑罰在適用中做到寬嚴適當。他反對不重視德禮而強調刑罰的治國主張,認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儒家深知德刑並用、以德化民的必要性,但也重視兩者的不同後果,即德治對人心的影響是積極的,刑罰的後果是消極的,因此,儒家更青睞於德治。
5、對中國法律的影響
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即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從總體而言,就是通過引經決獄,引禮入律的方式,將儒家思想貫徹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個法律實施過程中,使儒家思想成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訴訟的等各個法律部門的基本原則和靈魂,也就是說儒家倫理道德獲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權威。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
(1)「君親無將,將而誅焉。」指臣對君、子對父不允許有犯上作亂思想,即使只有犯上作亂的思想而無行為,也是大逆不道的犯罪。漢代其成為決斷觸犯皇權及皇帝尊嚴與安全的犯罪的理論根據之一。這一法律觀點由儒家尊尊親親原則而引伸出來。

(2)罪止其身。指只應當懲罰犯罪者本人,不可懲罰因他人犯罪受牽連的無辜者。而漢武帝時期有族殊連坐,儒生桓寬提出反對意見。「《春秋》有雲,子有罪,執其父;臣有罪,執其君。聽失之大者也。聞惡惡及其人,未聞什伍之相坐。」這里根據《春秋》之義「惡惡及其身」而反對株連父子兄弟、親戚鄰里的法律觀點。

(3)「以功覆過」。此論點出自《春秋·僖公十七年》。漢代春秋決獄者常以此條經義為據,為有功於國者犯罪辯解,使他們免受法律追究。該觀點使有功者享有司法特權,為以後的法定「議功」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閱讀全文

與儒家所追求的幸福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等女孩什麼時候再相信愛情的文案 瀏覽:938
愛情是什麼短篇文章 瀏覽:7
營口市事業單位最新殯葬費是多少 瀏覽:726
事業單位信用檢索是什麼 瀏覽:880
兩畝池塘有多少經濟效益 瀏覽:930
怎麼發愛情說說大全 瀏覽:911
求婚姻的願望是什麼 瀏覽:152
兩只美女妖怪選哪個好看 瀏覽:551
馬年配什麼生肖婚姻 瀏覽:913
溫州濱海經濟開發區有多少平方 瀏覽:92
93年屬雞單身男什麼時候婚姻可成 瀏覽:14
張紫妍如何讓大佬弄的故事 瀏覽:512
一二年級適合什麼故事 瀏覽:936
海拉爾事業編成績大概多少 瀏覽:9
美好風景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301
什麼叫編制內事業單位聘用制 瀏覽:859
赤峰與海拉爾哪個經濟發達 瀏覽:228
考事業編制看什麼出版社的書 瀏覽:94
美冊抖音視頻故事如何製作 瀏覽:513
輸了愛情如何翻身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