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教師的幸福感
一、學校:管理「人本化」,構建和諧學校
首先,在學校管理中,應該把教師管理作為第一需要,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管理理念。認識到教師作為一個人有多種需要,努力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努力通過構建和諧學校,讓學校充滿著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營造出一種細水長流的的幸福氛圍。讓教師在和諧的大家庭中快樂工作、盡情享受幸福。一個教師只有人際關系和諧才能在課堂上和生活中充滿智慧和活力,否則就可能帶著負擔和壓力工作。人際關系、人際環境可能成就一個人,也可能讓人消沉。而催人奮進的團隊氛圍里充滿著「團結與協作」、「關注與期待」、「理解與寬容」、「支持與幫助」,在這樣的團隊里,每位教師還會不幸福嗎?
其次,學校要為教師延伸和拓展學習空間、實踐空間、展示空間,努力提升教師幸福感,要讓教師逐步體會人生因學生而精彩,生命因課堂而豐厚。學校的關愛要讓教師覺得滿足,學校要得到老師的尊重和理解,首先就要尊重和理解老師,哪怕是鼓勵教師競爭,也要創設既有壓力又有活力,有序、公正的機制和環境。
再次,拿破崙說過:「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需要有適宜的環境,學校要使教師得到發展,潛能得到發揮,適合教師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讓教師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當中,各自發揮自己的潛能,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不但能使教師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更能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
又次,學校還應該改革教師的評價考核制度。我們知道教師的職業具有特殊性,按照企業的科層式管理和考核無疑是不科學的,因此應該將「剛性管理」變為「柔性管理」,讓教師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和空間,突出教師的主體意識,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對教師的評價應注重過程評價,改變過去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體現「公正、公平」的原則,將近期評價與遠期評價結合,將面向過去的獎懲性評價轉化成面向未來的發展性評價,著重於教師的發展,以提高教師素質為目的。
最後,我們在關注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還應該關注他們的生活,幸福是來自生活和工作兩方面的。我們要培養和引導那些缺乏生活信念的老師形成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因為在激烈競爭的時代,只有樹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態度,增強自我心理調控能力才能承受住壓力。
二、社會:給予理解、關愛與支持
教師是 凡人,有七情六慾,也會犯錯誤,社會不能求全責備、苛刻要求,在全社會贊美教師的春蠶精神和蠟燭精神,強調教師的奉獻和責任的同時,應該正確看待教師的角色,不能把教師神話、「聖人化」。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他們擔負著為國家培養棟梁的重任,他們的壓力、工作量都遠遠超過一般人,因此,社會應該努力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給教師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社會公眾應該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給教師以更多的關愛,創造條件減輕教師的壓力,幫助他們走出教師職業的種種束縛。尤其是學生的家長,更應該多多支持教師的教學工作,多一點理解、信任和關心,相信教師一定會收獲更多的幸福體驗。
三、教師:重視身心健康,認識自我,尋找支持,更新教育觀念
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他們的努力對教師幸福感的提升都是外在的。由於幸福感主要來自於個體主觀的感受,所以教師對幸福感的體驗,更多的還是依賴於教師自身,離不開教師自身對幸福的積極追求與感受。
(一)重視身心健康,奠定幸福基礎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健康是干好工作的保證,是實現理想目標的基礎,是增強教師幸福感的關鍵。除了學校要給予重視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堅持鍛煉,合理膳食,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為自己減壓,在生活和工作中應該保持健康的幽默感,必要時應學會尋求幫助,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
(二)認識自我,積極對待
教師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人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的責任重大,肩負著培養國家棟梁的重任。如果是即將選擇做教師的新人,應該再次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職業。只有確定自己是真心喜歡,熱愛教育事業和學生,能夠站在為社會做貢獻的立場上對待工作,他才能感到快樂和幸福。如果是已經成為教師,而還沒有體驗到幸福的人,應盡快進行自我反思,從不同側面了解自己,積極參加學校的活動,尋找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尋找樂趣。俗話說「做一行,愛一行」。只有真正愛上教育,才可能將壓力化為動力,從中得以自我實現,獲得喜悅,得到快樂,收獲幸福。
(三)教師作為一個社會人,他的幸福離不開學校、社會、學生、學生家長、同事、家人的支持。這些支持可以是提供物質或信息上的幫助以增加教師的喜悅感、歸屬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當教師面臨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時,這些支持還可以組織或緩解應激反應、安定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加健康的行為模式,從而增加積極情感並抑制消極情感,防止降低主觀幸福感。因此,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加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而不良的社會關系則會降低主觀幸福感。除了號召社會給予教師多方面支持外,更多的時候需要教師主動出擊,尋找支持。
教師之間的支持可以通過建立積極的支持團體——教師聯盟來實現,在團體中教師可以互相傾訴心聲、互相幫助。教師聯盟的建立需要教師們交出坦誠的心,真誠的對待彼此,共同解決問題、分享快樂。
師生之間的支持也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坦誠的基礎上。比如當學生提出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問題時,教師應該坦誠的告訴學生自己的知識有限,會盡快查看相關資料或請教其他教師後再給出答案,而不是不懂裝懂或以別的理由搪塞學生的提問來希望獲得學生的尊重。當師生之間建立了信任親密的關系、學生願意分享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後,教師就可以根據他們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方法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充分享受教學帶來的樂趣和幸福。
有研究表示,教師的到學生家長的支持越大,就會收獲越多的幸福。得到學生家長的幫助和鼓勵,對教師來說是一筆大財富。他們能夠使教師的工作變得簡單,能夠減輕教師的壓力。在教師和家長友好、積極的關系下,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會更好。雖然與家長的聯系需要教師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種投入是值得的。教師可以告訴家長如何輔助孩子的學習。在與家長的交往中,應該拋開教師這個職業的身份,以朋友關系與家長相處。尋求家長的支持,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學習,還能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
還有一種支持是來自書本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多看書充實自己,在教學工作中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幸福感會更強。尋求學校的支持主要是教師向所在學校提出申請參加專業培訓,提高教學能力,從而提高幸福感。各種社會支持還有很多很多,只要教師有心尋求,他們對提高幸福感都大有幫助。
(四)自我更新,專業發展
有學者把教師的職業存在狀態分成了三類:「生存型」、「享受型」、「發展型」,不同的類型體現出他們對幸福不同程度的體驗。「發展型」的教師對幸福的體驗程度更高。對於教師來說,如果想體驗到更多的幸福,就應該向「發展型」教師靠攏。「生存型」、「享受型」、「發展型」這三種狀態體現了一種由低到高的提升,是一種價值追求從「功利」到「非功利」再到「超功利」的飛躍。只要教師願意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尋求專業發展,激勵自我更新,通過不斷的提升和完善,向「發展型」教師邁進,就一定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幸福。
Ⅱ 教師如何有效應對職業倦怠,提高職業幸福感
第一、要熱愛自己的職業
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觀都取決於不同人的生活態度、生活價值觀和心境心態。就像現在有許多人在羨慕教師職業的純潔穩定,而許多教師反而羨慕牆外的豐富多彩,對自己年復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甚至可怕到什麼感覺都沒有了,麻木了。其實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辛苦和艱難,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得與失,利與弊總是相輔相成的。教師的工作與其他人的工作相比,不知要豐富多彩多少,關鍵是在追求職業幸福感之前是否端正了自己的職業觀,有沒有看到教師工作的優越性並為能當上教師而幸福著。
第二,要認清自己的價值。
教師如果能以享受的態度從教,那麼教育生涯就是幸福的人生。享受教育每一天,幸福生活到永遠。就會讓這個陽光下的職業真正體現出陽光的一面。只有教師幸福了,學生才會感到幸福,因為幸福的教師才能夠真正去愛學生,師生共同感受幸福的過程正是和諧教育的價值體現。
第三,注重個人素質提升,不斷提高幸福的能力
要做一個幸福或實現幸福的教師,教師應當具有幸福的能力。要提高幸福的能力: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師不僅是教育者,而且是學習者、研究者。教師這種職業最需要與時俱進。有人說:「要當一流的教師,就要先當一流的學生。」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要認真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吸納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哲學。教師要轉變教學成果意識,它不僅應該有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還應該有方法、能力、意識,更應該有教師自己做人和做學問的正確態度。
Ⅲ 如何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
如何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近年來,伴隨著教師心理問題增多、壓力增大、職業倦怠的產生,導致教師職業幸福感下降。實踐證明,一個沒有幸福感,沒有積極向上心態的教師,不僅不利於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積極心態的陽光學生。結合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經驗,我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
一、教育研究是教師通向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育研究旨在改善教育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探索自身的教育實踐問題,可以改變教師的生存狀態、克服職業倦怠;使教師找到安身立命之本,體驗職業幸福感。
二、和諧氛圍是教師通向人生幸福的必要因素多
1、開展文體活動,活躍教師的生活。開展文體活動是活躍教師生活的重要途徑,如果一個學校老師們只知道埋頭工作,不開展活動,就象一潭死水沒有生氣,也就沒有了幸福感,同時,通過開展活動,也可以鍛煉教師們的身體。我校每年都組織開展女教工跳棋比賽、男教工象棋比賽、乒乓球比賽、籃球比賽、羽毛球比賽、教工運動會、新年匯演、課間健身操等活動活躍教工生活。
2、關心教師的生活和疾苦。學校就象老師們的家一樣,要體貼老師,要關心他們生活和疾苦,當他們有困難的時候 ,要伸出溫暖
之手,他們會感激不盡,會體會到集體的溫暖,會以百倍的干勁用到工作中去,會體會到幸福。學校建立了困難職工檔案,定期走訪慰問,每當職工家中出現困難或重大事情時,學校領導和工會領導都是及時到達,表示慰問,並在經濟上給予適當的補助。
3、學校領導處事要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特別是在職稱評定、評先選優、績效工資發放、幹部提拔選用方面要公正、公開、透明,不挫傷教師的積極性。讓老師們知道只有干好工作才是正道,讓干工作的老實人不吃虧。在這一方面我們特別重視學校教代會的作用,學校各項重大開支,各種評先選優、職稱評定、績效工資發放等都要經過教代會的討論通過,同時,及時公開各種信息,增強透明度。
總之,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預防職業倦怠的出現是我們現在社會教育行業的一大任務。
Ⅳ 如何培養教師職業幸福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首先是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其次是用心關愛學生
看到學生的進步和成長以及成才,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到幸福感和成就感
Ⅳ 如何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4、培養樂觀的心態。生活是一面鏡子,如果老師每天都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學生,遭遇事情時也不將煩惱的情緒給發泄到學生、同事、家人的身上,那麼他們也會善意的對待你,讓你感覺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5、莫要盲目跟人攀比。攀比的心態在當今社會是很常見的,如若我們身為人民教師也沾染了這樣的陋習,實在是要不得。作為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教師,我們應當更好的樹立自己的正確目標,努力去追求。盲目的攀比只會讓我們陷入不斷的挫敗感中。
Ⅵ 教師如何提升職業幸福感
就是提高職業幸福感的東西太多了,你要一定要做好,就是對孩子和家長負責,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要認真去做工作。把這項工作做好,你的工作升職業幸福感就來了。
Ⅶ 如何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的方法
想要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的方法首先得努力的充實自己讓自己在教師教學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一定效果有了效果以後自己才會有一些職業的幸福感
Ⅷ 如何克服教師職業倦怠提高職業幸福感
克服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一)社會方面
首先,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一種職業的社會地位取決於它的經濟地位和職業的吸引力。加大財政投人,進一步改善教師待遇,解除教師的後顧之優,使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要求與其待遇相一致,是減少教師職業倦怠的有力措施。
其次,社會應該通過輿論導向、政策傾斜等多種途徑全方位地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社會要對教師建立一種合理的期望,教師是凡人,而非古之聖賢,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無所不能的。
因此,社會、學校、家長及學生應對教師抱以合理的期望,對教師工作中存在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能以平常心對待,多一分寬容和理解,給教師一個適當寬松的環境,以減少教師的心理壓力,為教師行業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人文環境。
(二)學校方面
1、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學校管理人文化和民主化的缺失是教師工作不滿意的根源之一。缺乏人文關懷和民主平等,官僚作風嚴重,待遇與考試分數掛鉤,實行末位淘汰制等,給教師帶來的只能是被動、消極和壓抑。教師置身於缺乏人情味、無歸屬感的學校環境中,自然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因此,校領導要盡量為教師創造一個優良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如學校應實行開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讓教師參與決策,傾聽他們的訴求,分享他們的成功和經驗,積極聽取和採納他們的合理化建議,這將有助於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與動力,使教師具有更強的責任感與歸屬感,減少職業倦怠。
2、處事公平、公正。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是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一些中小學,在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如職稱晉升、評優評先、考核與評聘等方面存在著較多的不公平現象,事情的操作過程缺乏透明度,人為化因素多,由此造成教師的不滿和無奈,工作熱情衰減。
鑒於此,學校管理應注重提高組織公平程度,要增大透明度,避免管理者的人為化和各種不公平現象,從而增強教師的滿意度,降低和減少職業倦怠感的產生。
3、完善評價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確實轉變教育評價觀念,改變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衡量指標的評價方式,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師的工作業績與多方面因素結合起來,全面評價教師的工作,強化發展性評價,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4、幫助教師專業成長。創造條件組織、鼓勵教師參加不同層次的業務培訓和理論學習。這既是教師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課改的需要,也是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增強教師工作的自信心和自我發展能力的需要。
教師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適應教改的能力,從而消除教師工作的職業枯竭感。在學校內部,要為教師搭建如從教學新秀、十佳青年教師、教學能手、名牌教師到首席教師的成長階梯,並在精神與物質方面予以鼓勵。
另外,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關心教師身心健康,也是減緩教師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
(三)教師個人方面
1、加強學習,開闊視野。不斷為自己進行專業知識「充電」,知識上的富足有助於自信心的提升,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和業務能力。隨著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行,傳統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已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需要,因而作為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習、努力創新,逐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2、心態平和,勞逸結合。教師應該把自己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不要因為不恰當的期望和努力失敗而產生消極情緒,應該承認自己是個平凡的個體,也會有喜怒哀樂,正視自己的優缺點,做一個真實的人。
在工作中要盡力改變過於急躁、求勝心切、好高鶩遠或者自怨自艾的不良習慣,培養積極向上、樂觀幽默、實事求是的優良品質。這樣不但可以抵制職業倦怠的產生,還可以幫助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由於人際關系不良造成的心理壓抑。
教師的生活單調,工作繁重,有形無形的限制多,身心容易失衡,需藉助適當的休閑活動來調節生活,彌補身心的疲乏,恢復充沛的體力,以維持健康的身心,淡化或消解工作中的倦怠感。
3、注重交流,品味生活。與其他勞動者相比,教師的勞動主要是以個體的形式在封閉的空間中進行。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與社會的聯系較少,社交圈普遍狹窄,人際關系互動非常有限,導致與社會強烈的隔離感。
教師在生活中應注意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可認識和結交更多志趣相同的朋友,多與他人交流、溝通,傾聽別人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感受,將自己融入到社會、朋友之中,體味生活的樂趣,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緩解壓力的一個好方法。
教師要學會品味生活,放鬆自己,平時多參與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營造一個身心愉快、健康充實的業餘生活。
(8)如何增強教師職業生活的幸福感擴展閱讀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心理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下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情緒衰竭。教師的情緒和情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常常表現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抑鬱、精神不振、缺乏熱情與活力、對他人的容忍度和工作滿意度降低等,教學工作中的成功及類似新課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較難引發工作的激情和熱情,沒有創新的慾望,僅滿足於應付任務,甚至厭倦教學工作。
其二是態度和行為冷漠。教師對學生缺失人性化的態度表現在:教師常常不願接觸學生,對學生冷漠、厭煩,常常用帶有蔑視性的標簽式語言來稱謂和描述學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將學生視為無生命的物體來看待。對同事疏遠,逃避交往或拒絕與其合作。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總是找借口,怨天尤人。
其三是缺乏成就感。教師常常表現為對自己工作意義與價值的評價降低,工作勝任感和成就感下降。由於教學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家長、社會對教師期望的增加,學校、同事對教師關心支持不夠,使很多教師體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這種情況導致教師重新評價工作的實際價值,重新考慮時間精力的投入與經濟收入、地位榮譽等回報之間的關系。他們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既不能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帶來令人滿意的變化,也不能有效地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從而產生較強的無助感。
工作失去動力和信心,開始減少工作投人,教學缺乏創新,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抱有消極、無奈、聽之任之的態度,掙工資成了維持上班的唯一動機。
教師職業倦怠不可避免地會對教師個體、教育對象、教育質量造成諸多危害。一個陷入職業倦怠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枯竭、消極冷漠等較多的負面情緒和行為,會導致教師工作情緒低落,對教師集體的凝聚力產生削弱和瓦解的作用,嚴重影響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
Ⅸ 如何為教師營造職業幸福感
讓教師有幸福感是實現教育本質的需要,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教師有幸福感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求,教師自己也要樹立起把教育當作幸福工作的境界。高尚、崇高只是一種來自外在的評價,而幸福是行為主體的內在體驗,是職業幸福感的堅實基礎和永恆的活力。因此,讓我們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形成健康幸福的心態:一種平常的心態,一種感恩的心態,一顆對工作對學生愛的心態,一種沒有嫉妒和抱怨的心態。這樣做了,教師的幸福感一定能夠得到提升。只有教師幸福了,學生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