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何為幸福從佛學角度分享
學佛,就是看破,放下,再看破,再放下,接著看破,接著放下,繼續看破,繼續放下,直到真正看破,真正放下,學佛人一輩子只做這一件事。做到了,你就幸福了。做不到,繼續做,直到做到為止,20年30年50年,做到為止!
⑵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⑶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定義:幸福,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並不與快樂、滿足、方便劃等號。在生存基礎上存在,在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下發展,在各幸福體內實現的相互滿足和相互認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⑷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只是一種個人的感覺罷了,看你自己怎麼看待它了。很多時候,簡單就是一種幸福。生活本來就太多的誘惑,太多的追求和渴望會讓原來簡單純粹的人生變的迷茫與困惑起來。什麼是幸福?這是個太老套的問題,我想每個人的答案和標准都不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陽是一種幸福,可以聽家人在你的餐桌嘮叨個沒完那也是種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插科打諢也是種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邊的空氣,充盈在你的周圍而你懵然不知。。。。
幸福,好比時光老人給每個人每天24小時一樣均等,只是,因每個人的態度不同而使幸福變得不公平,悲觀的人認為,幸福是那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可望而不可及;樂觀的人認為,幸福就在身邊。。。。
幸福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開心度過每一天,很輕松;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很滿足;把握時光,不留下遺憾,很充實。這,也許就是一種幸福吧。。。。
什麼是幸福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應該是幸福的。願望實現了,應該是幸福的。一個人在田裡勞動,滿頭大汗,可是他覺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個人在花園里散步,可是他覺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實,你覺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與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一個幸福的人不是由於他擁有的多,而是由於他計較的少,懂得發現和尋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風度。很多時候,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像野草一樣蔓延瘋長,像空氣一樣彌散於每個空間,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實很簡單。人所處的環境不同
,但凡福禍相依,苦樂摻半,只要從容處世,看淡得失,積極努力地發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覺就會接踵而來的....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時空的分秒間。。。。
⑸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幸福就是心理慾望得到滿足的過程。 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幸福的本質: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滿足感。 幸福的六個定律。 一、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的幸福也更易被滿足。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⑹ 簡答佛家的幸福觀
1、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不知止就不會幸福。
自己的慾望值越低,就越幸福。
2、一切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一切眾生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3、幫助一切眾生出離六道輪回,永遠離苦得樂,獲得永遠的幸福,這就是幸福的事業。
這就是佛教的幸福觀,也是佛教存在的意義。
⑺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是一個人自我滿足後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來源於目標達成後的喜悅,也可以是和別人(或事)的不幸對比後,對自身處境產生的滿足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體會到的快樂,滿足。情感得到升華之後的感情。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
幸福的層次:
1、保持童年的歡樂、激情、興奮、對生活的美好感覺。
2、在茫茫的人海中遇到深愛的人,一起生活,彼此深深的愛著彼此,彼此深深的依戀著彼此。每天一下班,興奮的、著急的回家和所愛的女孩團聚。
3、事業是人存在的意義之一,深深的愛著自己的事業,帶著激情在事業中積極奮斗,感覺每天都在獲得存在的意義,不枉青春。
⑻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裏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從內心裡頭要有『安祥』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獨生子才十一歲就生病逝世了,她來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後問我:『師父!我該怎麼辦?』
我就說:『放下!』
她說放不下,這個孩子實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話:『放下。』
她就反駁:『師父,這樣不是太消極了嗎?』
我就問她:『不然,你又能怎麼樣?就算再讓你再哭三個月甚至三年,這個孩子一樣不能復活。你不放下,又能怎麼樣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學習『認命』。
什麼叫『認命』?
就是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要勇敢的接受它。我們要了解真理,以達到幸福,就要從本性上去悟。但本性無法用語言形容,語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達出本性,而無法對本性真實地表達指礎。所似,唯有用智慧去體悟,才能透徹。
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地位,過那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的內心非常安祥,就可以過得幸福。而一個擁有很多物質享受,但卻不了解宇宙真理,內心紛亂的人,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擁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安祥』而來。
知足則幸福常存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覺得唯有『內心安適,俯仰無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心如不安,幸福要從何建立呢?
那麼要如何,心才會安呢?
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是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幫助人喔!真正的『純善』,是犧牲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佔有。
由犧牲奉獻當中你才會懂得,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會知足、感恩,心也才會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慾望,『慾望』可以是推動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墮落的源頭。
人生的浮浮沉沉,慾望乃是最大的濫觴,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制六根慾望的人,當然就得不到安祥。
嘴巴喜歡說是非的人,朋友遠離,沒人尊重,慾望太高,喜歡涉足不正當場所的人,內心無法清凈,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聽是非,不懂得聽聞佛法,那麼幸福又從何而來?心猿意馬的人,專心都談不上了,那談得上有什麼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懲治我欲』。
人,就是慾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剎那,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祥。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人人都想擁有幸福,但有多少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聖嚴法師說:知足是幸福的起點!能知福、惜福、還能培福、種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
知福、惜福、培福、種福,人人都幸福。
幸福不是因為我們累積多少財富,而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
聖嚴法師說: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感恩、奉獻身心都快樂。知福、惜福生活有幸福。
⑼ 以佛教觀點看,什麼才是幸福
以佛教觀點看,什麼才是幸福?
佛教講人生是苦,主要是講人心充滿貪嗔痴慢疑,因此是苦。五毒平息,自然離苦。簡單地理解,就是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最高的幸福境界,就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