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是什麼的作者是誰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有人一生無所作為,庸庸碌碌;有的人苟且偷生,身背罵名;有的人轟轟烈烈,事業大成;有的人獻身正義,雖死猶生---------
有的人贊美人生的追求和創造,有的人歌頌人生的美好,有的人感嘆人生的渺茫,還有的人懼怕人生的痛苦和死亡。
所以每個人的人生觀,幸福觀,價值觀,審美觀,戀愛觀,都有所不同。當一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就產生一種愉快舒暢的體驗,就感到幸福。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需求的滿足,是幸福的件條。但是,除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幸福外,還需要精神上的幸福,因為人們作為社會動物,不只是滿足獲得,愛情的追求,精神方面的需要和滿足。如果說,幸福在於肉體快樂,那就應當說:牛找到草吃時是幸福。
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是自然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陽光水份,灌土施肥,悉心栽培,一分耕雲,一分收獲,這是理應所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唐僧要取西經,也得孫悟空的開路。人活在世上,很需要別人的扶持和幫助,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活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是心頭無閑事,正是人生好時節。」人生的旅途就是象奧運傳聖火,一個接一個,一站接一站。 朋友,努力!加油!祝福你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
2. 著名作家有關幸福的文章有哪些
幸福
龍應台
幸福就是,從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殺,抗議的人不必害怕鎮壓,富人不必害怕綁票,窮人不必害怕最後一隻碗被沒收,中產階級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羅大眾不必害怕領袖說了一句話,明天可能有戰爭。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開店鋪的人天亮時打開大門,不會想到是否有政府軍或叛軍或飢餓的難民來搶劫。
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護在前胸,時時刻刻戒備。
睡在屋裡的人可以酣睡,不擔心自己一醒來發現屋子已經被拆,傢具像破爛一樣丟在街上
3. 列夫托爾斯泰幸福
晚年托爾斯泰遇到了很多不幸的事,內心的轉變也極為痛苦,你看看下面材料就知道了。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創作頗豐。他的作品對歐洲文學影響極深,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這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晚年卻做了一件讓世人皆驚的事,即離家出走。托爾斯泰為何要離家出走,這還得從他晚年的思想變化及其生活說起。
晚年的托爾斯泰開始篤信宗教,宗教觀、社會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73歲時,托爾斯泰回到了故鄉雅斯納雅·波良納庄園。然而晚年的托爾斯泰對他庄園的看法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他開始習慣於關注在他的農田上辛苦勞作的農民們,這些貧苦可憐的農民讓托爾斯泰感到不安與自責。
為了減輕自己的內疚感,托爾斯泰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開始自我折磨:他變得厭惡人情世故和親友間的應酬,也拒絕出席貴族的宴會。他經常戴著草帽,穿上舊衣服,腳踏樹皮鞋,在農田裡幹活。
到了後來,托爾斯泰想要解放他的那些農民,把田地分給他們。同時,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權,無償地獻給社會。
托爾斯泰不顧妻子反對,最終公開發表聲明:從1881年以後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費出版。
在這樣一個階級社會里,托爾斯泰的朋友親人都不理解他的社會觀、宗教觀。在家裡,家人不時與他發生沖突;在社會上,許多報刊攻擊他;科學家、家教界、沙皇政府都表示對他不滿。
正在作家受到了孤立與打擊之時,切爾特科夫出現了,他用花言巧語取得了作家的信任,在作家生命的最後9年,切爾特科夫在老人眾多家人、隨從者中地位最特殊,對老人的思想也影響最大。
其實這個傢伙的真正目的,是要奪取托爾斯泰那些作品的繼承權,盡管作家自己的許多朋友都知道切爾特科夫的險惡用心,但他們都沒有敢直接告訴托爾斯泰。
本來,作家的日記都是由妻子保管的。但由於與妻子產生了矛盾,再加上切爾特科夫的花言巧語,托爾斯泰把他最後10年的全部日記都交給了切爾特科夫這個騙子。
妻子索菲亞也敏感地猜到了發生的事情,她對此非常痛苦,脾氣也越來越壞,把怒氣全都撒在了作家的身上。
1910年8月30日晚,她又和作家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她甚至愚蠢地說她並不是痛恨切爾特科夫,而是不能原諒托爾斯泰。對於妻子的憤怒與譴責,作家採取的是寬容諒解的態度,因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義」,他總是把錯誤都想到自己身上,而盡量原諒別人的種種不對。在作家的最後一段歲月里,他的生活並不美好,他的周圍充滿了責難。為了能夠平和地過完後面的日子,作家開始打算離家出走,以躲避這些紛爭。
10月28日還不到早晨5點,作家就帶著私人醫生離開了波良納。在火車上,作家病倒了。寒冷的天氣使他不停咳嗽,並開始發高燒。他們在阿斯塔波瓦車站下了車,7天後他就病逝在這個荒涼的小站里。
有關托爾斯泰離家出走一事,很多專家和學者都曾對此進行過研究,許多復雜的因素糾合在一起促使這位巨匠作出了令人震驚之舉,但這並不會影響這位文學巨匠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4. 人生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作者
人生十大幸福感來源
1、幸福大約是50%的遺傳,10%的環境,以及約40%的選擇所構成的,幸福是可以傳染的,如果你擁有一個快樂的朋友,那麼你的幸福感會增加15%。
2、幸福本身並不是目的,事實上,不斷追求幸福往往會導致孤獨。研究人員已經表明,只要20分鍾的有氧運動就能緩解抑鬱,並在鍛煉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提高幸福感。
3、對古希臘人來說,幸福是一種公民美德,需要一生的培養。研究人員發現,吃巧克力會導致大腦釋放內啡肽,而內啡肽是一種能讓我們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然而,關鍵是適量。
4、長期的瑜伽練習可以提高幸福感,減少恐懼、憤怒和疲勞。一個人的睡眠量直接影響他們的幸福水平,睡眠不足會導致抑鬱和壓力。
5、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妻子更有魅力,丈夫會更快樂。海馬體是人類大腦中負責幸福和積極記憶的區域。某些類型的食物可以快速提升幸福感,像牛奶、雞肉和堅果之類的食物都含有色氨酸,這會增加血清素的產生,這是一種與平靜和快樂感相關的化學物質。
6、眾所周知,天氣和心情是相互關聯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幸福高峰的理想溫度:華氏57.02度。
7、幸福研究人員指出,父母的幸福水平直接影響孩子的幸福水平。換句話說,幸福的父母在統計學上更有可能擁有快樂的孩子。
8、過分強調孩子的成就的父母,實際上加大了他們的孩子變得沮喪和焦慮的可能性。撫摸狗、貓或其他毛茸茸的寵物會釋放催產素(「擁抱激素」),從而創造瞬間的快樂。催產素還能降低血壓,降低壓力。
9、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看電視要少得多。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少看電視的孩子比多看電視的孩子更快樂。調查顯示,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高於年輕人。具體來說,在6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近50%的人「非常快樂」,而在18-24歲的人群中,只有31%的人「非常快樂」。
10、美國人傾向於追求高強度的幸福,如快樂、興奮,而丹麥人和瑞典人則看重較低強度的幸福,如滿足和放鬆。他們還認為幸福是生活的副產品,而不是終點。
(4)幸福之分出現了哪些作家擴展閱讀
想幸福先要知足
「不幸福的生活會讓人生病,也會讓人壽命縮短。」美國作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客座教授貝內克指出,研究已經證實,身體健康和主觀的幸福感緊密相連。如果感到幸福,能減少中風、心血管疾病和過敏性反應等疾病,讓人的壽命增加7.5歲。因此,中國人一定要學會尋找幸福。
王國榮認為,要想獲得幸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慾望。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虛榮,要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明白每個人的幸福各不相同:也許,你沒有華麗的大別墅,卻有溫馨整潔的家和關心愛護你的家人;也許你沒有一呼百應的權力,卻有很多和睦相處、親如手足的好友;也許你沒有奢華珠寶、萬貫家產,卻有千金買不來的健康身體……
致力於「幸福學」研究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恩博士指出,經濟發展越快,非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就越大。因此,中國人想要追求幸福,一定要改變一些陳舊的觀念,從情感、健康、心態等方面找尋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5. 作家石鍾山的幸福三部曲分別是什麼
軍旅作家石鍾山的「幸福三部曲」是《幸福還有多遠》、《幸福像花兒一樣》和《幸福的完美》。
6. 幸福的名人事例
人在履行職責中得到幸福。就象一個人馱著東西,可心頭很舒暢。人要是沒有它,不盡什麽職責,就等於駕駛空車一樣,也就是說,白白浪費。 —— 羅佐夫
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麽幸福啊! —— 貝多芬
創造,或者醞釀未來的創造。這是一種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於這種必要性得到滿足的時候。 —— 羅曼·羅蘭
幸福越與人共享,它的價值越增加。 —— 森村誠一
科學家的天職叫我們應當繼續奮斗,徹底揭露自然界的奧秘,掌握這些奧秘便能在將來造福人類。 —— 約里奧.居里
只有整個人類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 —— 狄慈根
如果幸福在於肉體的快感,那麽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 —— 赫拉克利特
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對我們的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我就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果戈理
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 —— 艾青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杜甫
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 —— 徐特立
作家當然必須掙錢才能生活,寫作,但是他決不應該為了掙錢而生活,寫作。 —— 馬克思
一無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一切! —— 羅曼.羅蘭
當你幸福的時候,切勿喪失使你成為幸福的德行。 —— 莫羅阿
幸福,假如它只是屬於我,成千上萬人當中的一個人的財產,那就快從我這兒滾開吧! —— 別林斯基
幸福的斗爭不論它是如何的艱難,它並不是一種痛苦,而是快樂,不是悲劇的,而只是戲劇的。 —— 車爾尼雪夫斯基
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 愛因斯坦
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 阿·巴巴耶娃
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 —— 徐特立
穿掘著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癒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 魯迅
人真正的完美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 —— 王爾德
謙卑並不意味著多顧他人少顧自己,也不意味著承認自己是個無能之輩,而是意味著從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 —— 威廉·特姆坡
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或是唯一該臉紅的動物。 —— 馬克·吐溫
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 —— 馬克·吐溫
人生並非游戲,因此,我們並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願放棄它。 —— 列夫.托爾斯泰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 莫泊桑
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會是會崩潰的。 —— 陀思妥耶夫斯基 如果痛苦換來的是結識真理、堅持真理,就應自覺的欣然承受,那時,也只有那時,痛苦才將化為幸福。 —— 張志新
嚴肅的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娛樂與歡笑這種種輕佻的伴侶,而在於堅忍與剛毅。 —— 西塞羅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 屠格涅夫
我們手裡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 盧梭
快樂沒有本來就是壞的,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擾。 —— 伊壁鳩魯
7.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出自哪位作者之手
出自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8. 林語堂 幸福無非四件事 出自哪裡
幸福無非四件事 ,只是林語堂的語錄,並沒有說明出自具體哪裡。
他說,幸福人生,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
一、一個人倘若居無定所,抑或寄人籬下,所睡之床,便不能冠以「自家」之稱,自然也就談不上高枕無憂了。想想人生大半時光幾乎都要在床上度過,而這床恰恰又不是自家的,豈不悲催之至。
再者,還有人即使睡在自家床上,但夢境甚至心境卻常在別處,如此魂不守舍,自然也難言幸福。因此,一個人要做到身在、心在、夢也在,惟有這樣的睡在自家床上,才能夠不但高枕無憂,而且還會做夢笑醒。
二、舉凡一日三餐都能吃到父母所做飯菜的情景,大抵都在兒時,而人生真正意義上最快樂的時光,亦莫過童年。
假如成年,尤其自己也有了兒女後,還能常常吃到父母做的飯菜,那就不僅僅是小口福,而是大幸福了。試想,這時的父母還能下廚為兒女熬湯煮粥,首先說明身體是基本無恙的,子欲養而雙親恰巧健在,何況在這個世界上最熟知你味蕾的,又非他們莫屬。
三、其實聽愛人講情話,原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現實中,往往有好多人也的確很享受愛人在他的耳畔呢喃,可這個愛人卻不一定是那個與他朝夕相處的枕邊人,而是他心裡偷偷愛著的那個人。
愛人本是兩粒團聚在人間的塵埃,讓家生起煙火。所謂煙火就是你洗菜我淘米,你熬湯我切菜,日子雖然瑣碎,鍋碗瓢盆交響曲里流淌出來的卻是恩愛的音符,而這音符,就是愛人之間最幸福的情話。
四、跟孩子做游戲。做到這一條的前提是你人生境遇不管好壞,都必須要葆有一顆童心,你只有以一個孩子的姿態跟孩子玩耍,也才可以真正體會到那種游戲的樂趣。
林語堂以為,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庄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
(8)幸福之分出現了哪些作家擴展閱讀:
散文創作
林語堂散文所涉領域極廣。他認為理想的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情感,亦庄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
(見《小品文之遺緒》)從他創造性地將西方的humour譯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詡為道家精神,林語堂始終保持這種談話風的藝術範式,並以閑適幽默為格調、性靈超遠為立場。
林語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諧,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種超脫與悠閑的心境來旁觀世情,用平淡的話語去贊揚美文,這樣便形成一種庄諧並用、私房娓語式的閑適筆調。
他的文字自然流暢,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過有時輕松過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語堂的這種風格同他對文字的見解有關。
他認為:「世上有兩個文字礦:一個是老礦,一個是新礦。老礦在書中,新礦在普通人的語言中。次等的藝術家都從老礦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藝術家則會從新礦中取掘取材料。」
林語堂的文風有別於左翼作家所主張之戰斗的文風,而是站在高於現實處,以自由主義精神寫「熱心冷眼看人間」的智慧文章。
他的文章雖也講要直面人生,不過並不綴以慘淡的筆墨;也講改造國民性,但並不攻擊任何對象,他以觀者的姿態把世間紛繁視為一出戲,書寫其滑稽可笑處,進而追求一種心靈的啟悟,以達到沖淡的心境為最上乘。
他最終也沒能聽取魯迅關於不要把小品文當成「小擺設」的規勸 (參看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堅持用散文的筆調本色為文,從而廣達自喜、獨抒性靈。
縱觀五四時期的散文作品,林語堂這種融匯了東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雖缺乏主流文學的批判力度,卻也拓展了現代散文的審美維度,另闢蹊徑,對當時、尤其是當下的讀者意義重大。
參考資料:網路--林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