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是什麼它的定義是什麼
你想到來哲學板塊問這個問題,就對了嘛,我以前也和你一樣追尋過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復制了一大段,不是因為偷懶,不過以為很有道理,你看看吧.
中國幸福學——幸福公式
一 根據幸福定義求公式
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根據以上定義以及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我們就可以得出幸福的公式。
就某人的某一個幸福而言,某人對某事物的幸福感(F)與其對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後的被滿足度(Z)以及每個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數(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數(K)*渴求度(Q)*被滿足度(Z) .
根據以上公式我們可以知道:
1 在幸福系數(K)和渴求度(Q)一定的情況下,被滿足度(Z)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滿足度(Z)=渴求的事物實際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當被滿足度(Z)小於零時,說明渴求的事物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那麼,幸福感將是一個負數,也就是渴求的結果不但沒有獲得幸福,反而陷入不幸當中.比如,炒股票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卻虧了(或叫做被套)10%,結果當然是不幸的了.
當被滿足度(Z)等於零時,那麼幸福感F也為零,炒股情形中,相當於不賠不賺.
當被滿足度(Z)大於零小於1時,說明渴求的事物有進步,但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結果是有幸福感,但還有欠缺. 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是盈利小於10%.
當被滿足度(Z)等於1時,說明渴求的事物完全被滿足了,此時獲得的幸福感是完美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也是10%.
當被滿足度(Z)大於1時,說明渴求的結果超出期望值,那麼獲得的幸福感也就超出想像.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贏利大於10%.
2 在幸福系數(K)和滿足度(Z)一定的情況下,渴求度(Q)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渴求度=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渴求度通常情況下為1,也就是設定事物的目標值與你正常的期望目標值是一樣的,。
如果設定的目標超出自己在一定時間,在正常情況下的力所能及,那麼,這樣的渴求度就會大於1,當然,這樣的渴求是不容易被滿足的,因為超出了你的期望.但如果被滿足,那麼幸福感也會更大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較符合實際,但如果設定贏利20%,那麼此時的渴求度就是2.
如果設定的目標小於自己在一定時間,在正常情況下的力所能及 ,或者說渴求目標很容易實現,那麼,此時的渴求度就是小於1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萬元較符合實際和有把握,如果你渴求本周贏利5萬元,那麼你的渴求度就是0.5.那麼,如果你的渴求被滿足,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打對折的。
3 在渴求度(Q)和滿足度(Z)一定的情況下,幸福系數(K)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
在同樣的條件下中,在擁有對同樣事物的渴求度(Q)和被滿足度(Z)的情況下,每個人因為性格以及愛好等自身特性的不一樣,從而導致每個人獲得的幸福感也不一樣,簡單地講就是說,有些人愛激動,而有些人不易激動,幸福系數也可以稱之為激動系數。這個幸福感的差別系數就是幸福系數,假如設定幸福系數K最小值為1, 那麼,在通常情況下每個人的幸福系數都是大於1的。
通常情況下,女人的幸福系數要大於男人的幸福系數,因為女人一般比男人愛激動,所以,女人一般比男人容易得到幸福,以及容易得到更大的幸福。比如男女結婚,男人和女人獲得的幸福感就是不一樣的;與之相對應的是,女人易受挫折,好有不幸感。
通常情況下,小孩的幸福系數要大於大人的幸福系數,因為小孩比大人愛激動。
二 簡化的幸福公式
因為 幸福感(F)=幸福系數(K)*渴求度(Q)*被滿足度(Z) .
因為 滿足度(Z)=渴求的事物實際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因為 渴求度(Q)=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所以 幸福感=幸福系數(K)*(乘以)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編輯本段]1〉概念
拼音:xìng fú
英文:well-being;happiness;blisshappy
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倫理學標准概念)
1、定義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2、幸福的本質
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
[編輯本段]2〉幸福定律
中國幸福學認為,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由此我們就推導出幸福的六個定律。博弈聖經
一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 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 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3〉幸福的規律
定義
人的幸福三要素需要、條件和活動之間必然的、穩定的、本質的聯系和客觀存在的發展趨勢。
內容
1、幸福的需要規律:適合條件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的需要就是有利於幸福的需要,人要積極滿足、享受和發展這種需要;與條件相矛盾、沖突,滿足它要付出更大代價的需要就是有害於幸福的需要,人要接受、忽略直至遺忘它;
2、幸福的條件規律: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利於幸福的條件,人要充分享受和積極創造、改善這樣的條件;有害於需要滿足或要付出太大代價才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害於幸福的條件,人要避免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
3、幸福的活動規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和諧的活動是有利於幸福的活動,人應該做這樣的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矛盾沖突的活動就是有害於幸福的活動,人不應該做這樣的事。
[編輯本段]4〉幸福的原理
當代人學家張榮寰2007年11月重新定義「幸福」和推論了幸福原理: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弛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以下是根據張榮寰2008年相關學術中闡述和總結的幸福原理:
1.幸福不是宗派神學的禁慾體驗,也不是禮教理學的享樂感受,更不是金錢地位的無限慾望,而是信念和嚮往實現的人格滿足。
2.幸福來自從我做起的祝福, 即來自每個人由衷的祝福,只要你選擇首先祝福他人,幸福就從此開始蔓延。這種蔓延將使你的身心都發生變化,從思想上無私的給予,而首先達到了人格上的滿足。這種滿足將引領人的命運發生根本性轉變,即便你是個不幸的人,因著習慣性的祝福他人,幫助他人實現幸福,就會得到相應的幸福。
3.幸福來自依靠,最直接的是依靠自我人格的提升,將人格、生態、產業和一切公共事物賦予理性,最有價值的幸福就此誕生。人的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淑女,是新君子和諧共進的結果。人與人相互正面的影響,將提升這種響應的滿足感,這種他人或者自身帶來的滿足感就是幸福。我就是你的幸福,因為你就是我的幸福。彼此確指的是什麼?只能是人格的升華、生態的凈化、產業的更新。
4.幸福是自我人格影響的正面結果,幸福不是以往社會的剝削壓迫,也不是災禍人格的謬誤思想,偏激情感、野蠻意志、低賤個性,而是人格社會的為真理信仰、為命運修養、為幸福負責、為統一開放、為未來優先的公益意識和行為。是幸福人格的正確的思想、仁愛的情感、文明的意志、高雅的個性、光明的行為。
5.幸福是與生具來的使命,幸福不是有可能實現的想像,而是奔赴偉大榮譽之路的忠實感情;幸福不是隨波逐流或者任性施威的情慾,是幸福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合理的生活過程、文明的風尚和逐步完善的幸福生活,幸福的幸仰是與生具來的使命。
6.幸福是價值觀的實現,只有幸福觀念才能引導和導引幸福,幸福實現人生目的,社會價值。理智支配慾望,敬業壓倒苟安;道德消長於真理,利益增減於人格。如此意志,過去賢聖有之,今日之世人則更易掌握,失敗有加,非入卑微,信仰丟棄,方墜低賤。宇宙之悠悠,衰微只及肌膚;人格之拋卻,頹廢必致靈魂。真理之漠視、冷漠、懈怠、過敏、懦弱、喪失自信、定史生活乏味,意氣如灰;專制、壓迫、野蠻、違背責任心,讓社會動盪,生態失衡!一旦擁有正確的幸福觀和應用獲得幸福的原理及其方法,就會產生有價值的幸福。
7.幸福是生命樂趣的抒發,幸福一旦繼續,博愛般的奇跡就會久盛不衰。學習的是榜樣、垂範的是德行、宏揚的是永負責任、知恩報恩、合理的是生活過程;誰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人,誰的激情在燃燒著歲月、誰的時代就會來臨、誰的幸福就會來臨!
8.幸福是正視人生的信仰,幸福的信仰一旦被漠視,人格便會墮落,社會便會倒退。玩世不恭,自以為是,自暴自棄,假公濟私,先己後人油然而生。社會公眾不能安居樂業,自然災害不斷,人生悲劇難料,人的發展堪憂,即便是宗教精英,抑或政治英雄,皆不免災禍之憂苦,傳媒之笑柄,更淪為後代之罪人!然則,只要以幸福人人的人格標准進行人的修養和行為,以合理的生活過程進行社會的行政,將幸福的信仰進行到底。如此人人修養,不管是個人,還是種族,乃至整個人類,只要以幸福的信仰精神去正視人生,就一定會實踐獲得幸福的基本方法:即幫助任何能觸及到的人獲得幸福!
9.幸福是終極信仰,一切信仰終極目標是一種人格的最終滿足,或者說超越暫時的幸福,以一種階段性的幸福狀態表現一個人的信念乃至步入最後永恆幸福的大門時所證明自身認同真理的正確性。對此,古今中外的哲人雖有各自的表述與理解,但卻證明了不幸福的人千差晚別而幸福的人只有一門,那就是融入到自己的信仰當中去,以一種人格滿足來給予愛,回應愛。
1.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人們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對幸福涵義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內容不同而不同。無產階級把幸福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礎上,認為人們的幸福生活,不僅包括物質生活,還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於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更不僅在於個人的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創造和斗爭.
2.幸福(Fortune),美國以經濟報道為主的刊物。1932年創刊,原為月刊,1978年改為半月刊。由亨利·盧斯(Henry Rose)創辦的時代出版公司發行。在芝加哥出版。
因為:1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 都存在有一個前提,即渴求。2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得到的。所以:
幸福的定義就是: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渴求就是人們希望實現某個不太容易實現的事情的願望。仔細體會一下不難理解,在我們的生活里,在報刊文章,電影電視里每一個令人感動的關於幸福的故事,無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狀態下,並且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才獲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來自於渴求,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2. 幸福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很廣,它有戀愛中的幸福,也有家庭生活上的幸福,還有與朋友之間友誼的幸福。每一種都有它獨自的定義。幸福只是一種來自自己理想是否能實現產物。如果你的精神上得到滿足,物質上也沒有缺乏,那麼你的生活應該是幸福的。不要刻意去追求一些不能實現的東西。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幸福將永遠也不會降臨……
3. 行為主義者認為幸福是什麼的產物
摘要 行為主義者認為幸福是行動的產物
4. 幸福是什麼,那煩惱呢,又是什麼啊
幸福: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煩惱: 是一開始並不太困難就忍受下來卻一直拖延著的挫折感和輕微心理沖突的產物
5. 人的真正幸福是什麼
什麼是幸福?做自己喜歡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是幸福。願望實現了是幸福。其實你覺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幸福與不幸福都在你心中,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認為滿足了幸福就悄悄來到你身邊。幸福含義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幸福階梯總讓人難以攀登,知足常樂是種幸福,甘於平淡也是幸福,就看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幸福去感受幸福。
6. 幸福是什麼
幸福就是平平淡淡的活著 開開心心的笑著
7. 幸福是什麼如何增加你的幸福指數舉例說明。同時,結合魯迅筆下的阿Q談談中國
著名的已故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個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慾望。
在這個公式中,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
當慾望既定時,效用越大,越幸福;
當效用既定時,慾望越大,越不幸福。
比如甲和乙做一項工作,甲的慾望是得到100美元的報酬,當甲得到100美元的時候,甲的幸福就是100/100=100%。而乙的慾望是得到1000美元,當乙只得到100美元時,乙的幸福就只有100/1000=10%。雖然做同樣的工作,得到同樣的報酬,但是甲的慾望比乙少得多,甲就比乙幸福得多。這個道理,可以推向任何關於幸福的領域,慾望越小幸福也就越大。
這個公式,還有一個更厲害的地方。根據公式,慾望是可以為零的,分母為零,分數也就無意義了。而結合現實時候也確實如此,可以擁有很小的慾望,從而獲得幸福,當你沒有慾望的時候,也就無所謂幸福一說了。因為正常人,都是有慾望,並希望獲得自己認為的幸福的。
阿Q是文學人物中,中國人劣根性的集大成者。具體表現為他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等。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普遍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怎樣麻木。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是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沖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農民本身的階級弱點,小生產者在私有制社會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物質決定著精神。阿Q面臨著一切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雖然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我認為《阿Q正傳》所映射出中國民族的多種劣根性和丑態,主要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徐旭生與魯迅討論中國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二、精神勝利法
「精神勝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賦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賤與健忘等含義。在所謂社會學的深層意義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稱,甚至也是類似於「豁達」「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說法的反諷。它因此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標志而廣招評論。如: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又如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林毓生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僅只是他的表面特徵,而更為基本的特徵則是他缺乏內在的自我……如果我們把阿Q通過社會所獲得的傳統文化體系的因素,也包括進去作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麼,阿Q便可以稱為幾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為的動物了。」(《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215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三、善於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庄,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於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復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裡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於未庄,他又瞧不起城裡人了」。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的文明之邦、地大物物博,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阿Q的種種劣性都有其培育生長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還占統治地位時期,他赤貧如洗,沒有財產、沒有職業,連個家也沒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經常受到趙太爺、假洋鬼子的打擊、凌辱和周圍平常人的嘲弄,對這些他都以「精神勝利法」一笑了之。由於他在政治上承受著沉重的壓迫,經濟上遭受著殘酷的剝削,精神上蒙受著長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著種種屈辱,所以他有自發的革命要求,希望通過抗爭,改變自己的現狀,但是由於長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陝隘、封建、保守等落後思想。自發的革命要求和落後的思想意識,在阿Q身上始終是矛盾著的,他是這種矛盾性格的統一體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縮影。
了解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後,阿Q給人們留深刻的印象,具體如下: 一、阿Q這個形象令人笑中帶淚。對於失敗、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難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會悲傷之後繼續奮斗;憤怒之後難以忘懷;不滿之後努力改變困境。但阿Q卻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獨特的、但同時又是病態心理表現的對付方法,那便是「精神勝利法」。而阿Q的「精神勝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帶淚的原因所在。 二、阿Q這個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充滿著屈辱、貧苦,挨飢受罵被打不絕。他在未庄人的眼裡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阿Q既喪失了做人的人格、尊嚴,如不能姓趙,否則便挨打。又是一無所有的:他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給人打零工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夢想,而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個社會,這只能是阿Q的美夢而已。這就使阿Q愈發人不像人。而到最後,阿Q竟被枉殺,以被錯殺而結束了他短暫而不幸的一生。所有這些,無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時,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許多的陋習:賭博、喝酒、偷了東西還耍賴,更甚至明裡、暗裡地耍流氓,調戲婦女。 三、阿Q這個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後被壓迫、落後、不覺悟農民的縮影。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分析內容中再細致闡述。 總之,阿Q是個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過目難忘的辛亥革命前後不覺悟、被壓迫的農民形象。
8. 幸福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尋找一條返本歸真之路。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小小地球上,曾有多少哲人雅士,仰觀之,俯思之:人究竟來自何方?按照世理常識,人都有父母雙親,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十月懷胎後,而呱呱墮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就是說人是誕生於我們這個地球上,來自於常人社會這個空間。這么確定無疑的事實,提出人來自何方的疑問,似乎是個偽問題,即不成問題的問題。但在佛家看來,人的生命的來源和生命過程遠非如此簡單。首先,人的真正生命,並非人能感知到的這一生一世。而是多生多世,生生世世。也就是在今生今世之前,還有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同樣在今生今世之後,還會有來生來世,再來生來世……。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輪回轉生。也就是說人的一生一世,譬如人的一生一世中一天一夜。如果說人的生命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長河,那麼人的今生今世,只是這條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片斷。佛家還認為,人的輪回轉生中,在人的生生世世中,人並非永遠保持人的形體和形象。佛教講六道輪回(實際遠非六道)。就是說你這一生是人,前一生說不定是動物或畜牲,或者是一株花,一棵樹。你這一生是人,下一生或來生中說不定轉生成了什麼,到了別的什麼地方了。但不管怎樣輪回轉生,不管轉生成那一種生命形式,都脫離不了「三界」。也就是說,只要是「三界」內的生命,都必須在六道中輪回轉生。為什麼叫輪回轉生呢?就是說人的生命轉生,就象車軲轆轉一樣,周而復始。一入 三界 ,萬劫不復,永難脫離輪回之苦。那麼,人在進入三界之前,又是從那裡來的?很明顯那就是從三界之外的宇宙更高層空間下來的。怎麼下來的?一種情況是被動被迫下來的。不情願,但又不得已。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違犯了「天條」而被責罰下來的。例如唐朝大詩人李白,仙風道骨,飄逸脫俗,詩歌絕倫,被稱為「謫仙人」。也就是說因為不符合原本所在的宇宙高層空間的標准了而被貶謫下來的。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傳說很多。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身負宇宙重大使命,自動「下凡」降生於人間。例如釋迦牟尼佛,據說是從第六層宇宙中逐步層層下走,降生於人間,傳佛法,度眾生。而耶穌則是西方天主之子,為拯救世人,佈道傳法,並因為替人還罪,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後來耶穌又復活,回到了天國。當然還有其它緣由而從天界降生於人世間。例如所謂的「七仙女下凡」。如此說來,不管是上面哪一種情況,「生命本是天上客」。人的來歷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可不是宇宙中朝生暮死、轉瞬即亡的蜉蝣。人的生命是偉大而壯麗的宇宙現象。但宗教界認為,三界是最迷的。滾滾紅塵三千丈。身在紅塵中,誰又能參透或回憶起當初冒險來到人間時的大願?善惡有報是天理,有些人不信。由於無神論者的邪惡欺騙使人們沒有了心法的約束,什麼壞事都敢幹。整個人類道德下滑的很快,貪心、惡心、恨心、嫉妒心、色心越來越重,結果會干很多壞事,最終達到十惡不赦。所有不信神的人反駁的一句話就是「既然有神存在,為什麼他不顯現一下,讓我們看看!」。這就是人最愚蠢的一面。神是宇宙中的一層生命,他們生存的環境有他們的標准,但是他們所在的地方比人類要好的多。一是:神的身體是由原子或比原子還小的物質構成的,即使在人的面前你也看不見,有那句話三尺頭上有神靈。也就是說神無處不在。二是:神不能隨便讓人看見,如果沒有原因隨便的讓人看見,那就是泄露天機。這個神就犯了天法,他就得掉下來。那什麼樣的人能看見呢?看見神佛存在的人很多。宗教中很多修行很好的人能看見;還有不修行的人中,他對世間的名利看得很淡,在別人眼裡很不起眼,甚至可能常常受人欺負,心地非常善良。甚至說話都沒人 相信 的人。而又尖又靈的人往往是爭名爭利,也不相信有神存在的,就不允許他看見。如果讓這類人看見神的存在那就是在褻瀆神靈。由於這個因素的存在,而給無神論者找到了借口。於是用各種謊言欺騙無知的人,用迷信的惡詞來打擊人們善良虔誠的心。不許人們相信神的存在,只有他們才是救世主。在神的眼裡,人是很低下的,人的想法都是骯臟的,但是因為人能修成神(其他生命不允許它們修成)。神是宇宙中的一層生命,他們生存的環境有他們的標准,他們所在的地方比人類要好的多。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在神的統一安排下有序的進行著。有那句話:人生有命,富貴在天。當你的生命里德積攢的很多,神就會安排你生命中(會當官會發財)有很多好事。相反你造了很大的惡業,自然的你就會有災難,生活就會有不順,坎坷會曾多。這時你不要怨天、也不要怨地。那是你自己做的不好,不是你倒霉。這是天定的,天理。任何生命都無法改變的。現在的人有很多拜神的,但不一定是真正的拜神,多數都是有求於神,求神保佑他平安、發財、生貴子。過去的人拜佛都是求佛保佑自己能修煉,想修成正果。求佛的目的不一樣。佛不是誰都保護的,他只保護修煉的人。不修煉的人只能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生命路程去走,走好走不好都得自己承擔。其實人間有很多神,只是他們都以人的形象出現在人群當中,或以人的形象傳法度人,如,釋迦牟尼、耶穌、老子等。佛之法,道之道,猶如迷濛世界的一盞盞永恆不滅的耀眼明燈,為你我破除一切謬見指明方向。大道至簡至易,直指人心,可以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迅猛的速度找回你的先天純真。人的先天本性,其實就是道的化身,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自從下沉人世卻一直在沉睡!聽起來象迷信,講起來象神話,其實卻是真實無二的存在.幾千年來,聖賢教誨,無不是讓人修身養性,所為的便是種下今日歸真的機緣,找回先天的那個你。覺者早已下世,望您細思量。更多文章請見神州智慧網。立誓萬古約,正法今安在?幻夢迷千古,沉睡萬萬載!往來成法緣,他日聖蓮開。濁世聽善言,切莫誤將來!(神州智慧網責任編輯:天行健)(神州 智慧 網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