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必須解決什麼基本問題
經濟學家曾經給出定義: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他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1]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馬歇爾《經濟學原理》[3]一般學者會把研究范圍歸納入「微觀」或「宏觀」層面。「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或個體與其他個體間的決策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經濟物品的消費、生產過程中稀缺資源的投入、資源的分配、分配機制上的選擇等等。「宏觀經濟學」則以地區、國家層面作為研究對象,常見的分析包括收入與生產、貨幣、物價、就業、國際貿易等問題關於思維方式,可以找《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著者:(美)保羅??海恩、彼得??勃特克、大衛??普雷契特科)看一下,感覺對學習經濟學很有幫助,關鍵是培養思維方式。本書是風靡國際的一部另類的經典經濟學教科書。與當今流行的主流經濟學教材不同,本書繞開繁復的公式、函數、運算,通過深入淺出的故事和饒有趣味的圖畫告訴讀者:經濟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生活中的各種決策息息相關。正如書名所揭示的,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維方式,而本書的目的正是引導讀者學會經濟學推理方式,從而能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B. 經濟學究竟解決什麼問題
所謂的規范經濟學(NormativeEconomics)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准,選擇標准就是經濟活動的規范。可以看出,規范經濟學要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規范 經濟學涉及倫理信條和提出價值的判斷。窮人必須工作才能得到政府幫助嗎。應該提高 失業率以確保通貨膨脹不會迅速上升嗎。美國應否因為微軟違反了 反托拉斯法而將其拆分。由於這類問題涉及到倫理、價值而非事實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無所謂正確或錯誤。它們只能靠政治辯論和決策來解決,而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分析。
C. 中國經濟新常態要解決哪些問題
2014年12月份的中央經濟會議,已經明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九個基本特徵,全面概括了中國經濟現狀和未來的基本狀態,這9個方面,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D. 經濟學要解決的主要的矛盾是什麼
資源是有限的,慾望是無窮的。經濟學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E. 新中國經濟發展中要解決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一、克服資本和就業的兩大困難。許多國家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後即陷入經濟停滯不前的尷尬境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這主要是無法克服工業化初級階段後出現的資本和就業兩大陷阱。目前中國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已初步呈現。
主要表現在產業升級所需要的資本無法解決、國民儲蓄體現在出口勞動和資源產品上導致消費力不足、無法解決工業化升級過程中產生的中低端勞動力再就業問題等。這些問題中央一定要高度重視,要以改革的精神出台相關的政策措施,用創新的方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二、解決工業體系升級難題。中國雖然是一個工業門類齊全的製造業大國,可是我國的工業體系升級還落後於消費升級提高,這造成了我國消費者的中高端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發達國家的產品,這種情況對我國的產業升級及創新發展極為不利,必須要盡快給予改變。
目前,我國的工業化依然總體處在中低端水平,但已經正向中高端邁進,這個階段是最艱難的,也是經濟轉型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這時候即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又需要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的內生動力、政府持續和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
三、落實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創新不僅要重視的思想設計,更應重視的是知識產權保護。一直以來,我國的山寨產品都是層出不窮,不管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高新產品總會在第一時間被仿製,然後以及其低廉的價格佔領低端市場。
以「劣幣驅良幣」的態勢進而破壞整個創新發展的大環境。而高端市場上,以中國汽車為例,因長期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造成了外資以40%的資本占據了我國50%市場和70%利潤不公平現象。
F. 經濟學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怎麼樣的
主要解決資源短缺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要用最有效率的方法解決人無限的需求和有限資源中的平衡。經濟學是一門很理科的學科啊,同時也要結合很多實際新聞來學習。經濟學的模型非常重要。
G. 你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發展要處理好的核心問題是什麼說明理由。
一、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主要問題如下: 1、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從2012年下半年起明顯下滑,到2014年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從2014年第二季度起扭轉了下滑趨勢,開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個標準的V字形反轉,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 2、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結構調整難度加大。目前,總體上說,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我國已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卻很少。在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我國總體上也缺乏核心技術和領軍人才。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 嚴重,而淘汰落後產能和兼並重組又面臨就業壓力大、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制約。不僅一些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而且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3、就業壓力總體上持續增加和結構性用工短缺的矛盾並存。 一方面,從勞動力供求總量看,一定時期內仍處於供大於求的局面,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的規模很大,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任務也還很大。 另一方面,在就業上又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用工短缺情況。2010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就出現了「用工荒」問題。 4、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 一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能力不強,農業生產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還很大。 二來,農業科技推廣等社會化服務的基層體系尚不健全,其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不足。 三來,糧食連續6年 實現增產,糧食生產基數不斷提高,農業種養的比較效益又偏低,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亦較大,糧食持續增收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都在加大。 四來,農村各項公共 事業的發展還很滯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也使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保護耕地問題、保障農民權益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等。 5、財政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國及時、果斷地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一攬子計劃,有效擴大了內需,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明顯下滑趨勢。但與此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財政金融風險。2014年貨幣信貸超常增長,人民幣新增貸款高達9.6萬億元,同比多增4.7萬億元。這對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上漲和滯後的消費物價上漲產生了很大壓力。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迅速發展,潛伏的財政信用風險不容忽視。 6、醫療、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是我國社會矛盾凸顯期。以改善 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任務還很艱巨。 另外戶籍改革、養老保險、反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監督、網路問政等社會管理方面的問題也受到廣大網民的高度關注而 被選為前十大熱點問題。 二、解決矛盾和問題的對策: 1、切實執行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成渝等區域發展戰略,國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建設,吸引國內外投資,縮小區域差距。 2、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改革戶籍制度,重點實現人口的城市化,不斷的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服務業轉移。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程度,興修現代化水利設施,提高勞動生產率。 3、要通過政府的政策,法律引導,提高民眾的現金收入和其他財產性收入,通過稅收政策,二次分配,縮小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限制國企等壟斷性企業的收入。 4、給予中外企業,國企民企同樣的發展,競爭,融資等環境,公平競爭。 5、國家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重點是發展現代教育和培養創新性人才,建設科技強國。 6、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素質。切實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7、轉變發展觀念,從單一重視GDP增長到注重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為主。 8、國家要實行宏觀調控,強力控制物價,保證經濟平穩運行。
H. 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的三個最基本的經濟問題是什麼
三個基本的經濟問題:1、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由於資源有限,用於生產一種產品的資源越多,用於生產另一種產品的資源就越少。人們必須選擇生產一種產品需要多少資源,以及生產其他產品需要多少資源。
2、怎樣生產,在決定生產什麼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最有效的生產,以及如何生產手段來生產產品和服務。不同的生產方法和資源組合可以相互替代。同一產品可以有不同的資源組合(勞動密集型方法、資源密集型方法和技術密集型方法)。
3、為誰生產。也就是說,我向誰分發產品。這對於需要它們的消費者來說是很自然的。在經濟學中,用於生產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應該通過上述決策來實現。失衡現象:
第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出口需求旺盛。需求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增長的條件下,經濟快速增長不僅滿足了市場的需要,而且擴大了就業提高了居民的收入
I. 經濟學需要解決的三大基本問題
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面對著三個基本問題,即「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能自發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市場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市場經濟的自組織過程。
1.市場怎樣解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
如果市場上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稀缺,其價格會過高,傳遞出供不應求的信息,生產者就會產生多生產該產品的動機,而消費者就產生少用或不用該產品的動機,進而引起價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
如果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豐裕,其價格又過低,傳遞出供過於求的信息,消費者就產生多使用該產品的動機,而生產者則產生少生產或不生產該種產品的動機,進而帶來價格上漲,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
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
2.市場怎樣解決「如何生產」的問題
「如何生產」是指生產者如何組合配置資源。是多用勞動力,還是多用機器設備;是用普通材料,還是用高檔材料;是用一般技術,還是採用較高技術。關鍵是要看其要素組合成本價格是高還是低。如果使用資本比使用勞動力成本低,就採用相對資本密集的生產方式;如果採用一般技術比採用較高技術成本高,那就採用較高技術。企業會通過成本核算,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進行產品生產。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如何生產」的問題。
3.市場怎樣解決「為誰生產」的問題
「為誰生產」是指產品在社會成員之間如何分配的問題。它取決於市場上的家庭、個人的收入狀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決於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貢獻以及生產要素的佔有結構。收入格局將決定人們對各種產品的消費意願和支付能力,並使產品在社會成員(要素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為誰生產」,即產品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