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汕頭經濟如何復甦

汕頭經濟如何復甦

發布時間:2022-06-18 04:43:22

『壹』 對汕頭當前的經濟發展有何建議和看法

解決人才問題,搞好汕頭大學的建設,擴建擴招。
加強產業轉型,走高技術含量,及新興行業拓展。
提高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才能留住人才,
也能讓更多潮汕地區及汕頭本市在珠三角打工的大學生們回汕頭建設家鄉。

『貳』 廣東汕頭市的經濟發展近年來有什麼突破嗎

目前汕頭正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自身的結構。加上汕頭人很有經商的頭腦,很會做生意,據說2021年亞青會在汕頭舉辦,憑借著這個方面可以更好提高它的知名度。同時還能吸引更多的外資投資,對它的經濟總量提升做出很大的貢獻。總體來說汕頭還是挺有潛力的,想要重新崛起就是時間的問題,繼續拭目以待吧。對於中國最委屈的三線經濟特區,近40年發展,經濟卻還不如一些縣級市,不知你怎麼看呢?

『叄』 汕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汕頭前景可期,但需要多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是否具備潛力和發展力,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產業、教育、醫療、環境、基礎設施及住房。
國內近幾年城市之爭日益激烈,北上廣深自不用說,杭州,蘇州,南京,武漢,成都、合肥等新一線城市都在各自在高科技、高端產業、人才等方面你爭我奪,各自都「搶占」了各自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比如杭州找准互聯網+電商產業和汽車製造業;南京搶占軟體和信息服務業,華為、中興、亞信三大通信軟體巨頭接連進入;武漢手握三大高端產業:通信產業、半導體產業和激光產業;成都布局新興產業,在晶元和游戲產業上已經經營多年;合肥從家電業起步,到面板,再到晶元,目前在瞄準光伏- 智能電動汽車,已引進蔚來和大眾。
這些新一線城市的發展秘訣其實很簡單:產業+教育。具體的說:高科技產業+新興產業+高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我認為這個才是汕頭未來要發展要走的路。下面談對於汕頭未來發展的幾個想法:
一、汕頭可以學學合肥
汕頭最近與深圳建立更深層次合作,汕頭的學習團也到了順德學習城鎮發展製造業。然而幾個新一線城市的發展軌跡中,我覺得最可以參考的是合肥。合肥在80年代僅僅是個小城市,但是在2019年,已經逼近了萬億。合肥的產業發展軌跡很簡單:先是從引進格力、美的、海爾起步,後來神奇吸引到京東方落戶合肥,做起了顯示面板;接著發展半導體產業。家電、顯示面板做起來之後,合肥又瞄準了晶元。家電、電腦、手機,都需要面板、也需要晶元。晶元的產業鏈,設計、製造(晶圓代工)、封裝測試、設備、材料,個個都是硬骨頭。晶元產業,代表人類信息製造業的頂尖水平。合肥選了什麼做突破口呢?設計,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合肥的優勢不及深圳、上海、北京,所以,做不了。封測,沿海好些城市都在做,這是晶元產業鏈里最辛苦的環節。設備、材料都很難,在產業鏈中的收入佔比又不高。合肥於是瞄準了晶元製造 [1] 。2019年,合肥入局新能源,引進了蔚來和大眾新能源項目。這個就是合肥騰飛的故事,我認為這是教科書式的故事。
汕頭特區要重新出發,就需要學習合肥這樣的城市。簡單歸納學習合肥的什麼呢:
1、引進新興產業
2、規劃一脈相承,代代堅持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如何落戶合肥的,合肥是怎樣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突破口,引進國家科學中心,帶動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大學發展的;是如何通過這3所高校,吸引華為等高科技公司入駐的。
二、汕頭要盡快瞄準並引進高端產業或新興產業
產業驅動城市,看城市,就看產業,看城市發展,就看產業增量、尤其新興產業增量[2]。汕頭未來要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當下實力和潛力能夠發展的產業。汕頭不論在人才、區域、資源等方面,都不具備優勢。無論是晶元、半導體、激光等,汕頭都極難實現。個人認為生命科學、醫葯健康、3D列印、裝備製造是我們最接近能夠引進的。當然如何引進,汕頭市委市政府或者可以參考合肥。產業是根本,華僑經濟文化試驗區,作為汕頭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個人認為金融已經很難,也很虛,不如利用亞青會發展教育、會展經濟、文化和體育產業和大型旅遊項目。
三、要發展還要看教育
除掉產業的秘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個新一線城市,都有什麼共同特點:高等教育相當強。南京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兩所985和雙一流,更有南京師大、南京航空航天、南京理工、河海大學等211。合肥騰飛的另一個秘密其實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汕頭未來要發展,除掉最重要的引進產業外,就是大力發展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除掉依靠汕頭大學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兩所高校外,如果有可能,更要嘗試是否能引進中科院級別的「國字型大小」落戶華僑經濟文化試驗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據說已經基本落地深圳特區,我們是否可能引進?如果沒辦法,是否可能引進國家級實驗室或國家科學中心落戶東海岸新城,與汕頭大學一起打造高等教育中心。只有源源不斷的涌現高質量、高科技人才,新興產業及高科技公司才有可能選擇汕頭,長留汕頭。我們不僅僅是要做粵東高等教育中心,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應該打造廣東終身教育中心、中學教育中心、學前教育中心。只有教育和人才是我們城市發展的源動力。

『肆』 汕頭為何衰落

第一,汕頭人並不是信譽不好,而是大家誤會了,汕頭人熱情,好客.
第二,汕頭的工資之所以有一點低,這也是跟地區經濟有關的好不,假如在汕頭每天的工資是150,在美國也是如此,大家就會認為美國的工資怎麼那麼低啊?所以拜託大家,別受他人影響,不了解汕頭就別亂評論汕頭,每個地區當然都有他的好也有他的壞咯!
山頭是最美的,人民朴實,忠厚!
汕頭加油!

『伍』 汕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環境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導致汕頭發展不起來。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

2、特殊的人文環境-潮汕人非常團結

以家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文化習俗,再加上語言、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使得潮汕地區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環境,外來人很難融入進去。缺乏足夠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無法吸引外人才,並隨著汕頭經濟增長的放緩,不僅原先依靠政策吸引來的人才在離開,汕頭本地人也很多選擇去廣州、深圳,形成惡性循環。

3、定位優勢不再存在-以僑引資不太容易

廣東省有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實在很難再出一個汕頭,而當初的以僑引資談何容易,商人都是逐利的,汕頭的政策和環境無法和其他經濟特區相比的,廈門也是福建省獨一道菜,蓋過了福州。珠海和深圳都是實實在在的區位優勢,人為影響因素比較小,所以國家給的政策也足。李超人在國內那麼多撤資,這些政治味道很多人早就嗅到了,所以這個優勢已經不存在了,不知道汕頭的經濟特區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4、地理位置也不好

「國角省尾」,經濟腹地缺乏,現實如此,改變很難,沒啥好說的。

『陸』 汕頭現在經濟怎麼樣

在中國,恐怕很難有比這兒條件更優越的城市了-一位名叫隗芾的教授是這樣總結的: 北半球唯一一個被北回歸線穿過卻不是沙漠帶的海濱城市;最典型海洋性氣候,年日 照2000~2200小時,年平均氣溫22攝氏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最接近適宜人類生 存的氣溫要求;遠離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幾乎沒有工業污染,空氣潔凈,水碧天 藍,是中國少數空氣潔凈度達到世界級標準的百萬人口城市;中國最接近世界運輸最 繁忙之一的台灣海峽黃金通道的港口城市,僅38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就可建造包括 10 萬噸級碼頭泊位在內的港口20多個;有山有河有海,是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交融最徹 底的大陸城市,居民來自中原,保留著最完整的中原文化,卻居住在世界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的邊上;當然,這里還有著中國城市所擁有的最優惠的政策:沿海開放城市、 特區、保稅區;擁有中國其它地方難以企及的資本背景─中國海外華人中包括華人首 富李嘉誠在內的最有經濟實力的工商巨頭,有差不多一半原籍在這個彈丸之地,而他 們又是海外華人中最顧念家鄉的一群。 不用多說,很多人都會明了這個城市就是中國五大特區之一的汕頭。按說,有這樣優 越的條件,這里理應成為中國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應是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城市 之一,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未設特區前,汕頭已經是廣東第二大城市,然而20年 後,汕頭不僅跟廣州的距離越拉越遠,而且已被深圳、佛山,甚至中山超越,汕頭市 去年的經濟增長率已低於廣東全省的平均值。作為中國最先設立的特區之一,汕頭無 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社會影響力在幾大特區中都是排名靠後。尤其與排頭兵深圳相 比,差距更大。目前,汕頭每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到深圳的幾分之一。用汕頭一位市領 導的話說:汕頭不僅已喪失了特區的優勢,而且已經淪落為一個普通城市。 汕頭人還是很會做生意的,可為什麼都跑到外面去做。--受觀念的約束,還有沒有強有力的措施來籌集資金,不能找到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而且教育沒有注重平均,留不住人才,應試十分嚴重。

『柒』 汕頭也是經濟特區,怎麼現在發展的那麼差呢

中國早些時候經過國家領導的確認,建立了幾個經濟特區,現在最出名的是深圳,看看深圳現在的發展,廣州都力所不能及了。然後廈門,海南,珠海等等的經濟特區現在發展的也都不錯,珠海稍微差一點,但是也小有名堂的。不過剩下那個,可就沒這么幸運了,沒人提都看不出來它是經濟特區,因為它發展最差,還不如別人一個縣級市呢。而它現在和深圳更是沒法比,彷彿可以看到深圳關切的小眼神在問:咋的了哥們現在咋混成這樣了呢?

『捌』 汕頭30年經濟發展過程

30年乾旋坤轉,30年滄海桑田,汕頭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縱向比較讓我們感受到了汕頭的巨變,客觀清醒的橫向比較讓我們意識到汕頭的落後,深感重任在肩。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暮然回首,我們更能登高望遠,堅定信心,獨樹一幟,把握機遇,揚長避短,實施有效的政府管理,加快汕頭發展。
上篇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創辦特區之初,特區的開拓者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頑強拼搏,頂風沙、冒酷暑,住篷棚、成功地走出一條「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投產一片,收益一片」的求實創新之路。上世紀90年代後,汕頭抓住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市區和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後市場經濟活躍的契機,明確市場經濟體制,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在特區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整個汕頭市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29億元增至2009年的1035.7億元。1987年,全市實現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實現第二個翻番,1995年提前實現第三個翻番,2009年突破2萬元。2009年,汕頭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8.5億元,人均年消費品零售額1萬多元,人均居民儲蓄存款近2萬元。
回顧過去,汕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汕頭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區域競爭史。如果與先進地區比較,與整個廣東省的發展比較,汕頭的成績並不令人滿意,汕頭相對落後的地位並沒有改變。汕頭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9%,但汕頭人口增長得更快,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82%,即人均GDP始終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目前,汕頭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等幾個主要的指標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比全國平均高出10幾個百分點。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汕頭的落後始於21世紀初的「807」、「815」案件,而此前的1993年到1998年被認為是汕頭發展勢頭最好、經濟最繁榮的「黃金五年」。事實上,即使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黃金五年」,汕頭的GDP增長了186%,比同期全國平均的153.5%高出不多。但汕頭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與出口卻全面、大幅地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黃金五年」中汕頭的投資增幅71.7%,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40.5%;汕頭的出口增幅79.8%,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00%;利用外資增幅51.6%,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38.2%。這種現象令人費解,汕頭GDP的增長從何而來?與比相對的一個讓人奇怪的現象是汕頭人民財富的增長,1993年到1998年,汕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從55.9億暴增到284.2億,增長了4倍多;農村居民儲蓄存款從14億增長到66.3億,增長了3.7倍,而同期全國居民平均儲蓄存款只增加了2.6倍。汕頭居民的存款增幅遠高於GDP、投資、出口的增長。其實,這些「藏富於民」的現象均來自於統計數字無法體現的地下經濟。放在30年的視角下(1978年~2008年),汕頭的GDP年均增長速度12.4%,雖然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9.8%),但低於廣東省年均增長速度(13.8%)。汕頭的GDP、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僅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收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還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汕頭的發展勢頭一直不如人意。
中篇
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汕頭把握住率先改革、率先開放的良好機遇,乘勢加快發展,起到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但隨著改革的深化,發展中的矛盾逐漸顯現,地理位置、商貿文化、華僑眾多、特區政策等發展優勢發揮不出應有的帶動作用,資源、科技、管理、交通等劣勢不能有效解決,導致汕頭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長達十年之久。
百載商埠:貿易優勢未能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歸匯三江、河海相連,潮汕人特有的經商意識造就汕頭的貿易優勢和「百載商埠」的地位。可是,改革開放後,商貿優勢和傳統並沒有讓汕頭富民強市,現在人們只能從滿街商鋪和「封街為市」中體會商業的「繁榮」。而曾經大量從潮汕地區訂購貨物的浙江中部小城——義烏則在並不優越的地理位置上靠商貿起家,把市場當作最大財富和創業的巨大舞台,走出了一條商貿主導、聯動發展,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獨特發展之路。在對外貿易方面,1979至2009年,汕頭外貿累計出口總額還不如目前深圳一年出口額的1/3。目前,汕頭的外貿依存度只有50%多,根本體現不出沿海城市外向度高的特點。對外貿易優勢發揮不出的關鍵在於貿易與產業的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的關系沒有形成。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前期,汕頭貿易發展迅速,並在1998年達到最高峰。當時,汕頭發展對外貿易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即政策優勢和港口優勢。由於當時國家對企業的自營進出口權控制嚴格,而汕頭的貿易公司遍地開花,一些人又能夠利用各種方法拿到「批文」,加上汕頭港可以直接出口,所以,各地的貨物湧入汕頭。時過境遷,當其它地方的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出口的限制日益減少、「批文」不再重要,地處「省尾國角」的汕頭的交通劣勢日益顯現,周邊港口的競爭日益激烈,汕頭的對外貿易隨之下滑。更重要的是對外貿易對汕頭本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沒有實現,支撐貿易繁榮的產業基礎並不牢固。貿易的繁榮只是暴富了一些人,卻沒有留下堅實的產業基礎,沒有留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大企業,沒有留下強勢的出口產品,導致了近十年汕頭對外貿易低迷滑落。
潮商巨賈:華僑資源未能成為經濟發展動力
僑鄉優勢是創建汕頭經濟特區的重要原因,汕頭有300多萬的海外鄉親,其中不乏名商巨賈。改革開放之後,海外鄉親的捐贈熱情高漲。30年來海外鄉親捐贈達50億,占廣東省華僑捐贈的1/8。海外鄉親捐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汕頭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可是,投資與捐贈不同,任何投資者都要考慮投資收益的問題,即使是鄉親也同樣。改革之初,因為政策優勢和缺乏其它城市的有力競爭,汕頭的投資吸引力尚可。可是,在全國性開放格局形成後,汕頭投資環境的劣勢慢慢顯現出來,這里資源稀缺,投資者沒有成本優勢,加之以政府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軟環境」不理想,這些都讓包括海外鄉親在內的投資者望而卻步。截至2009年,汕頭30年中實際吸收外資只有78億美元左右,不如蘇州等城市一年吸引外資的額度。30年中,汕頭累計核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約5800家,至今,仍然存續的只有1000多家。
城因港興:海岸資源未能轉化為航運物流優勢
汕頭因港而立、因港而興,歷來是粵東、閩西南、贛南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門戶。海岸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較好的建港資源條件,適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線28公里,可建5至30萬噸碼頭50多個。改革開放以後,汕頭港一度繁盛,1993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000萬噸,1997年達到1360萬噸,在全省排第4位;集裝箱吞吐量36.6萬標箱,在全省排第3位。但此後汕頭港的建設管理水平沒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十餘年港口基本建設投資不到400億元,不及珠海、廈門港口投資的1/3。大型深水集裝箱碼頭發展緩慢,相關配套不健全,港口物資集散作用嚴重削弱,汕頭港地位與日俱減,在全國沿海港口中已經成為吞吐量最少的幾個港口之一。2009年,汕頭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3000萬噸,只相當於廣東省港口貨物吞吐量的3%左右。港口功能不健全一方面造成潮汕地區的出口貨物流失到鹽田港、廈門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甚至造成了本地企業和在汕頭投資的台資企業、港資企業搬遷。
人多地少:自然資源更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汕頭是自然資源貧乏的地區,有一定儲量的礦產資源只有19種,主要是價值不高的鋯英石、玻璃用砂、鎢、飾面花崗岩等。雖然地處海濱,但汕頭水資源並不豐富,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資源總量19.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僅426立方米,僅相當於全省人均佔有量的17%,全國人均的20%。土地資源更是稀缺,全市土地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卻達500多萬,人口密度全國之冠。當然,實踐已經證明,資源多寡並非決定一個地區窮富的決定因素,日本、韓國、荷蘭、丹麥、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同樣是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經濟卻十分發達,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能否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制度等資源的潛力彌補自然資源劣勢。可是,汕頭過去的發展中並沒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高級化,反而與其它地方一樣,走的是高土地佔用、高資金投入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產業發展中科技、創新的作用不明顯,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比重只有18%左右。以土地利用為例,盡管人口密度遠高於其它城市,但由於產業空間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汕頭土地效益低下。1993年,汕頭市地均GDP為720.62萬元/km2,廈門市為845.47萬元/km2,兩市相差無幾,但現在,汕頭市的地均GDP不及廈門市的一半。
城市品牌:特區政策和政治影響逐步弱化
城市品牌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一個城市全體居民和企業共同的無形資產,特區的名號讓汕頭成為了世人矚目的城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和試驗田。特區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於稅收減免之類的具體政策優惠,而在於中央對特區的關注和特區被賦予的試驗權和立法權。全國260多個地級市中,擁有「較大的市」立法權的不過49個城市(包括特區城市),擁有特區立法權的不過是4個特區城市。另外,特區的金字招牌還有非常大的政治效應,從改革開放的大局和趨勢出發,國家和省都可以在政策、機制、規劃、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汕頭傾斜和指導。可惜的是,汕頭並沒有用好讓沒有試驗權、立法權的「普通城市」羨慕不已的特區的金字招牌,城市的無形資產不斷流失。近些年,國家的區域政策也已經有了巨大調整,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到兩型社會,從循環經濟試驗到生態經濟區,從北部灣到長吉圖,從江蘇沿海到遼寧沿海……在這一背景下,很多城市開始更加重視政治效應、無形資產的開發,「製造」出一系列「概念」,引起社會的關注,比如,珠海因為《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而底氣實足地喊出前三十年看深港、後三十年看珠澳;在海西勢頭強勁的背景下,廈門在努力打造海西龍頭,海南全力打造「國際旅遊島」……而同樣作為經濟特區的汕頭,似乎逐步被淡忘,似乎逐步被邊緣化,特區的金字招牌比之10幾年前黯淡了很多。
正如汕頭市委書記李鋒在市委九屆九次全會上指出,汕頭出現今天這樣的落後局面,主要根源就是我們思想落後了,觀念落後了。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思想觀念、發展理念、精神狀態、體制機制、工作作風、法制建設等方面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些同志已經忘記了汕頭還是特區,導致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在弱化,開放兼容、創新爭先的文化特質在淡化,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在退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勇氣在消退,思想上、措施上、行動上停滯不前,在困難和問題面前等待觀望、患得患失,不敢突破陳規,不敢承擔責任。
各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傳統不同,發展的方式和路徑也不可能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加快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把握發展機遇,揚長避短,充分挖掘本地的優勢,並將之不斷發揮出來。這應該是汕頭經濟特區30年留給我們的經驗啟示。
下篇

發展定位必須科學准確
轉型時期的中國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有很大的不同,政府是最大的資源控制者,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舉足輕重。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能力依靠自己手中的各種資源去調控經濟,保持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可是,在市場經濟雛形期,汕頭並沒有營造好發展環境,未能調控好經濟發展的方向、節奏。
汕頭缺乏一以貫之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重點與戰略連續性不強,就是一直在強調的「現代化港口城市」也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定位不準只會導致機遇一失再失,思路不清晰的結果是處處「慢人一拍」,汕頭在外地努力突破基礎設施瓶頸的時候縮手縮腳;在珠三角地區已經把對外貿易集聚的資金轉移到工業的時候,依然兼顧「商貿立市」;在各地已經充分重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時候依然放任圈地行為和農村土地的無序濫用;在長三角地區強力招商引資的時候依然無動於衷;在沿海城市大力推動企業上市多年之後才想起努力跟進;在重化工業趨勢明顯的背景下,對重大項目引進不力,依然注重發揮「輕工優勢」……
在產業發展上也是如此,沒有很好地把握和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產業主攻方向徘徊於輕工業、重化工業(大項目)、商貿業、現代服務業之間。在工業內部,也同樣未能有效選擇增長速度較快,對其他產業發展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決定著產業結構特徵及其演變趨勢的工業產業,時至今日,還籠統地把電子信息、紡織服裝、工藝玩具、化工塑料、食品醫葯、機械裝備、印刷包裝和音像材料8大產業都定位為支柱產業。對汕頭人地矛盾突出、農村人口比重極高的發展壓力認識不夠超前,不能提早引導產業、人口在空間上集聚。
體制機制必須創新突破
在創辦特區之初,汕頭有很多敢為全國之先的創舉:在興辦「三來一補」及三資企業,在招商引資、體制改革、政府服務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試驗,這些創新舉措構築的新體制、新機制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為特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可惜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之後,在改革開放的動力逐漸減弱、阻力不斷加大的時候,汕頭故步自封,各種創新行為反而減少了,尤其是體制機制的創新方面沒有實質性的動作,更沒有為全國提供製度化的、能為其它地方借鑒的成熟的改革經驗。比如行政管理體制,與內地所謂的落後地區不但毫無二致,再比如,港口建設,汕頭的港口投資建設經營市場開放非常遲緩,港口的建設和運營模式比較單一,資金籌集渠道較窄。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體制機制優勢弱化必然導致經濟發展勢頭受阻,在特區優勢不明顯的今天,在萬馬奔騰齊發展的時代,汕頭更需要以創新促進發展。
政府管理水平必須不斷提高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良好發展環境的營造。可是,多年來汕頭發展環境一直不理想。經濟發展要有與之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在宏觀發展環境方面,汕頭的兩次區劃調整(1991年的潮汕三市一分為三和2003年的撤澄海市、潮陽市設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對汕頭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潮汕一分為三割裂了潮汕地區固有的經濟聯系,使行政區劃這一上層建築不但沒有適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潮汕三市的經濟基礎。撤市設區改革使事實上處於縣域經濟水平的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不能享受強縣擴權背景下給予「縣」的各種自主許可權和優惠政策,在稅負加重、財力減弱的情況下,反而要承擔更繁重的「市區」城建、教育等公共服務,同時,潮陽、澄海原有的區域品牌效應也被削弱。在政務環境方面,不能否認,歷屆政府對政務環境的重視程度頗高,整頓機關作風運動、工業集中服務活動、民主測評機關作風活動、機關效能建設等運動高潮迭起;成立機關效能投訴中心、企業投資服務中心,出台《汕頭市改進機關作風和提高行政效能規定》、《汕頭市市區企業投訴管理辦法》等舉措接連不斷,成效喜人。可是,體制性障礙的存在使單純運動式的整治效果並不理想,效率低下、寬嚴無度、擅意枉為、各自為政等現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不容置疑,在加快汕頭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機關效能,加強執行力建設,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實施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加快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時代文化精神為引領加快建設幸福汕頭
汕頭人傑地靈,潮汕文化底蘊深厚,潮汕文化中的勇於拼搏、勤儉節約、開拓創新等積極因素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品質,但任何文化都不是盡善盡美,潮汕文化的獨立性、功利性和傳統的秩序觀念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很多沖突,這也影響了汕頭經濟健康發展。潮汕文化中尚存的一些糟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汕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人才環境,干擾了良性市場秩序,阻礙了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產業的發展,遍布社會各個角落的人情關系還扭曲了政務行為。文化的揚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通過有效的引導,努力建立與市場經濟更為符合的開放意識、秩序意識、法治意識、合作雙贏意識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大力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把汕頭建設成為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特區文化城市和潮汕文化的聚集地,形成具有中國氣派、特區風格、汕頭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以時代文化精神為引領加快建設幸福汕頭。
站在特區成立30年的歷史節點上,回顧曲折艱難的發展道路,我們既為成績自豪,又對經驗教訓深思。近幾年來,汕頭發展形勢喜人,經濟增長速度連續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市經濟呈現平穩加快發展態勢,實現GDP550億元,增長11.1%。我們如果能全面調動海內外鄉親的積極性,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奮勇爭先,科學發展,擦亮特區招牌,提高區域中心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實現汕頭的崛起與振興指日可待。

閱讀全文

與汕頭經濟如何復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遞交婚姻登記需要什麼 瀏覽:165
如何評價經濟停擺下的超低廉石油 瀏覽:813
愛情抗體韓語怎麼寫 瀏覽:534
行政事業單位慰問金怎麼用 瀏覽:838
財政所怎麼是事業單位 瀏覽:913
事業單位初級證丟了怎麼補辦 瀏覽:522
俄羅斯美女叫什麼 瀏覽:331
林青霞事業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85
鄉村愛情李現演什麼 瀏覽:929
如何提高生活幸福力 瀏覽:128
蒼南縣婚姻介紹所在什麼地方 瀏覽:140
一個女人一生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963
愛情沖突怎麼取捨 瀏覽:359
哪個帥哥美女送 瀏覽:276
如何培育健康的黴菌 瀏覽:379
婚姻多少年才能穩定不變 瀏覽:185
美女幾次點贊為什麼不回 瀏覽:293
發改委事業編怎麼改革 瀏覽:234
山東哪裡美女多淄博 瀏覽:50
怎麼形容被愛情折磨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