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中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2-06-18 00:05:27

Ⅰ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哪些壓力國家發改委回應

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6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壓力等問題,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會上介紹,昨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5月份的數據,從數據來看,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5月份經濟社會秩序有序恢復,主要經濟指標在持續改善。具體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組數據來看:
一是生產供給持續回升。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速比上個月加快了0.5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的增速由負轉正,由4月份的下降4.5%轉為增長1%。
二是內需復甦較為明顯。從消費來看,市場銷售在逐步的回暖。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8%,但是降幅較上月收窄了4.7個百分點。從投資來看,投資降幅繼續收窄,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下降6.3%,降幅比前4個月收窄了4個百分點。從出口看,今年5月份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增長1.4%。
三是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9%,比上月下降了0.1個百分點,物價基本穩定。剛才也介紹了,5月份CPI同比上漲2.4%,較之前是有所回落的。四是市場預期保持穩定,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5月份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6%,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6%。這兩個指數都是連續三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
孟瑋表示,我們也看到,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和影響還在不斷顯現;國內散發病例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居民消費的信心和服務業的恢復。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切實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當前,重點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重點是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挖掘釋放內需潛力。重點以高質量的供給來適應、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積極推進家電、汽車等更新置換和回收處理,順勢而為促進消費新業態加快發展、完善提升,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抗疫特別國債的撬動牽引作用,加快推進短板領域的建設。
第二,抓好援企穩企政策落實。重點落實好減稅降費各項政策,降低政府性融資擔保費率,擴大擔保的覆蓋面,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引導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
第三,千方百計保就業、保民生。重點瞄準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強化援企穩崗和就業幫扶,促進創業帶動就

Ⅱ 改革至今中國經濟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一、缺少支柱產業支持經濟強勁發展。(1)中國經濟一直還是以國企為支柱,民企的生產能力與抵禦風險的能力都處於弱勢。小企業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可發展結果似乎不另人滿意。做大做強的為之少少數。大多數不是維持現狀,就是越做趙小。這跟中國人的理念沒有轉變過來有很大關系。中國人不喜歡用外人管理自己的企業,不喜歡用科學管理自己的企業。大多數還是家族模式的。家族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利益紛爭造成的巨大內耗。所以,中國的小企業可謂遍地開花,卻質量不高。所以,職業經理人在中國家族一直無法形成一個企業固定角色。(2)國企運作狀況不理想。按理說,國企實力雄厚,可以作為引領中國經濟的風向標。可是,國企管理存在的潛在隱患更大。這個巨大的隱患就是「貪污腐敗」。國企高管們缺乏為企業長久打算的意識,更多的是考慮到個人利益。中國人做官的態度始終不對,一為自己得到巨大利益,兼具榮耀家族。政治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手段。但中國為官都都熱戀著以官謀私利,沒有從政的成就感,一味向幾石米看齊,結果就是腐敗。國有資產的流失開始於國企改革,這場改革非但沒有搞活大量國企,反而使國企紛紛陷入危機,倒閉者無數。一言堂的改革助長了腐敗,使國家資產落入個人腰包,瘦了國家,肥了個人。還為開脫責任,以國有設備老化為名解釋國有企業倒閉破產等現象。可笑的是,那些所謂的老化的設備卻後來都為個人開廠利用,也在獲利。現在,又爆出國企境外資產流失。其實也都要追究到腐敗這個根底上。另外,為了個人業績,高管們在論證不充分時就盲目擴大規模,項目盲目上馬、重復上馬現象也很普遍。國有資產也就被浪費掉了。(3)外資不是救命稻草。以外資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經濟,那是無稽之談。沒有一個國家是完全依靠外國資本發展起來的。把自己的經濟命脈放在別人手上,是很危險的事情。外資只能是一個工具,為我們發展所用,而不是一個依靠。
二、中國經濟發展缺少原動力。(1)中國經濟一路跟在發達國家身後,沒能真正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別人家的一點風吹草動,吹過太平洋和大西洋,似乎就要刮成颶風。發達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小企業吃不消,不是倒閉就是減員縮產,抵抗經濟波動的能力可見一斑。中國經濟始終缺少一個支點,或者是缺少幾個支點。沒有真正的主導力,結局就是在發展中要看人家的眼色。(2)發展方向不對。有一段時間,中國竟然以房地產業做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看看現在的房地產業帶來多大問題,就知道這個方向完全不對。熱錢的投入已經房地產業的正常秩序。房地產業過熱,非但沒有推動中國經濟,反而給中國經濟製造了大量泡沫,又牽扯出民生問題急需解決。許多小城市,希望以商業發展帶動本市經濟,大量建造商場。但由於沒有考慮到一個城市的市場容量有限,使本市商場林立,經濟發展卻不見成效。本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應該是製造產業。目前,我國的輕工產業發展迅速,但缺少重工產業的支撐,就成了寄他人籬下的孤兒,也就造成了看他人眼色行事之情形。重工與輕工缺一不可,這一課題早在中國改革之初就已經論證結束,並深知其中要害,可是,現實是做得一點也不好。輕工產業需要資金投入少,相對較好發展,所以,私人發展也很容易。重工需要資金大,見效相對較慢,私人力量有限,一般都是國資企業在發展。但由於上述所論國企管理弊端,嚴重危害了國有企業的發展。
三、經濟政策不明確。中國的經濟政策一直在左搖右擺,缺乏一貫性。這似乎產生於上層經濟政策制定者對經濟的掌控能力不足,經濟政策處於拆東牆補西牆的狀態。我的一位經濟學教授在和我們研討國企問題時和我想問題的出發點南轅北轍,他更多從理論方面解讀國企現狀,在從理論層面找解決方案。而我經濟學理論功底不深,因為是非本專業,多數知識來源於新聞報道與自己的學習和理解。但由於我父母和我均是國企員工,所以我看到了很多現實問題,從平民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可能我缺少專業角度,但我的老師也缺乏實踐經驗。我想說我看到了上層人物看不到的一面。這一面也正是我們的經濟政策制定都所缺失的。以為短短幾天的調研就能了解全部現實問題,那是不可能的。理論與實踐的脫離才使經濟政策制定者們只能是看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而缺少對全局通盤慮的能力。

Ⅲ 中國的經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先看看帶動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三駕馬車」情況:

出口。這方面我比較看重幾個指標,一是上海集裝箱指數,二是波羅的海指數,三是外匯占款和廣義貨幣發行總量(M2)。查一下相關數據,都很不樂觀。有人對人民幣趨勢很不理解,事實上,根據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理論,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近期的市場和SDR的一系列新聞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投資。中國用二三十年的時間,使用了世界上最多的鋼鐵和水泥,煤炭和石油,搞鐵公雞,這也是此前經濟兩位數高度發展的基礎。目前這個基礎還存在嗎?房子越蓋越多,多到鬼城四處涌現,多到四處都是雜草叢生的所謂高新工業園;公路實現了鄉村黑色路面化,連青藏高原都通了火車;把霧霾的責任推給了農民燃燒秸桿……中國用大躍進的速度,把應該幾十年上百年慢慢乾的事情一次性幹完了,所以國內再靠投資拉動經濟已經走到盡頭了。但依我看,這正是我們僅僅靠國內投資已經無法拉動經濟了,只好向外投資,包括在非洲最近又花了大筆錢,都是無奈之下鐵公雞模式的向外推廣。

消費。人們常說中國的房地產、教育和醫療綁架了老百姓的消費,這不是沒有道理的。當一斤醬鹵小肘賣到40塊錢、一隻醬鹵三黃雞賣到30塊錢時,我看到不少人先問「這一塊有多重」,不少人拿起來又放下——我想他們不是不想買,是嫌貴。

Ⅳ 新中國經濟發展中要解決的三大問題是什麼

新中國經濟發展中要解決的三大問題如下所示。

一、克服資本和就業的兩大困難。

許多國家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後即陷入經濟停滯不前的尷尬境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這主要是無法克服工業化初級階段後出現的資本和就業兩大陷阱。

目前中國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已初步呈現,主要表現在產業升級所需要的資本無法解決、國民儲蓄體現在出口勞動和資源產品上導致消費力不足、無法解決工業化升級過程中產生的中低端勞動力再就業問題等。

二、解決工業體系升級難題。

中國雖然是一個工業門類齊全的製造業大國,可是我國的工業體系升級還落後於消費升級提高,這造成了我國消費者的中高端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發達國家的產品,這種情況對我國的產業升級及創新發展極為不利,必須要盡快給予改變。

目前,我國的工業化依然總體處在中低端水平,但已經正向中高端邁進,這個階段是最艱難的,也是經濟轉型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這時候即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又需要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的內生動力、政府持續和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

三、落實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創新不僅要重視的思想設計,更應重視的是知識產權保護。一直以來,我國的山寨產品都是層出不窮,不管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高新產品總會在第一時間被仿製,然後以及其低廉的價格佔領低端市場,以劣幣驅良幣的態勢進而破壞整個創新發展的大環境。

而高端市場上,以中國汽車為例,因長期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造成了外資以40%的資本占據了我國50%市場和70%利潤不公平現象。

Ⅳ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什麼

1.國際收支不平衡,貿易摩擦不斷擴大;

2.收入分配不平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3.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4.產業結構不合理;

5.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

6.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突出;

.

Ⅵ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首先,國際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疲弱,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給中國外貿出口帶動很大影響。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10月,美國政府17年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必然要受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的周邊環境還很不穩定,存在諸多威脅。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許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

其次,內部體制出現障礙。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依靠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稱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潛力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中國勞動力數量首次出現了減少,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此外,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使得一直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部出現了制度性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轉變軌跡,就像掉入陷阱一樣,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個世紀後半期若干拉美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Ⅶ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哪兩大問題

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方式不合理,經濟結構不優化。

Ⅷ 十八大前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問題

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波動影響宏觀經濟穩定運行。近兩年來,約20個城市緊急出台的以抑制需求為主的嚴厲調控政策,新政作為一個突變性信號,必然會對短期經濟增長造成明顯沖擊。
若下一步各地再出現政策執行走樣、調控過度、反復折騰,則會對2017年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穩定增長、後續投資安排、居民安居等帶來不利影響和嚴重後患。
2、社會資本:
社會資金加速「脫實向虛」。2015年以來連續五次降息、五次降准,以及通過創新金融工具投放流動性,我國貨幣政策寬松力度較大,但當前金融輸血實體經濟的效果並不理想。
3、金融風險:
各領域金融風險疊加隱患上升,地方政府盲目舉債的沖動有所抬頭,將PPP方式當成單純融資手段,不合理確定權責,給予社會資本遠超風險對價的優厚回報;
政府投資基金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做出違規擔保、明股實債、兜底回購、固定回報等內部安排和承諾,形成隱性地方政府債務。製造業貸款不良率上升,會導致企業債違約事件不斷增多,債券市場杠桿風險加大,最終導致保險公司利用萬能險高杠桿資金舉牌上市公司等事件的發生。
4、活力下降:
民間企業投資活力不足。2016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1—11月份僅增長3.1%,同比回落7.1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下降1.2%,是2012年正式開展民間投資統計以來的首次下降。民間投資增長疲弱,除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振、企業融資成本偏高。
5、增速放緩:
收入增速放緩抑制消費需求,由於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結構性下崗轉崗失業等情況加劇,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出現放緩,因糧價下降農民增產難以增收。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長5.9%,增幅同比放緩3.2個百分點。各省市最低工資標准上調的個數和幅度均減少。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健康證辦理需要檢查什麼 瀏覽:293
怎麼給孩子講外婆的故事 瀏覽:93
兩條魚接吻怎麼形容愛情 瀏覽:87
小學生居家防疫健康記錄表怎麼填 瀏覽:495
武義事業編制人員哪些人需要政審 瀏覽:269
遞交婚姻登記需要什麼 瀏覽:166
如何評價經濟停擺下的超低廉石油 瀏覽:815
愛情抗體韓語怎麼寫 瀏覽:534
行政事業單位慰問金怎麼用 瀏覽:838
財政所怎麼是事業單位 瀏覽:913
事業單位初級證丟了怎麼補辦 瀏覽:522
俄羅斯美女叫什麼 瀏覽:331
林青霞事業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85
鄉村愛情李現演什麼 瀏覽:929
如何提高生活幸福力 瀏覽:128
蒼南縣婚姻介紹所在什麼地方 瀏覽:141
一個女人一生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964
愛情沖突怎麼取捨 瀏覽:360
哪個帥哥美女送 瀏覽:276
如何培育健康的黴菌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