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景之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1、輕賦稅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減輕刑罰」等政策。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著陳穀子,一直堆到了艙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
2、重視農業
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還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4、實行溫和的民族政策
文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台階。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1)文景之治從經濟上來說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景之治的影響
一、為漢武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景時期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開創了西漢帝國的昇平時代,使當時的社會經濟穩定的向前發展,為漢武大帝劉徹將西漢推向極盛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後世尊為中國農耕社會的第一個治世,為漢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基礎,同時進一步確立了以漢族為主幹的統治基礎。
二、基本建成封建社會制度
秦朝國祚短暫,中華帝國三大特點: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只完成其二。漢承秦制,但又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舊制,建立新制,是文景之治的歷史貢獻。
文景之治前後長達四十年,解除封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處理前代積弊,經過兩代皇帝的治理,基本上建成封建社會制度。
❷ 什麼是文景之治
公元前180年劉恆開創西漢「文景之治」中國秦朝末年,農民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烽火中覆滅。又經過持續5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取得天下,於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漢承秦制,繼續實行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制度。由於秦的殘暴統治,加上秦末的連年混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封建朝廷財金匱乏,人民群眾更是困苦不堪。西漢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統治者積極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企圖「借秦為喻」調整統治政策,這就是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漢初總結秦亡的教訓,主要集中於兩個問題,一是繁苛徭賦,二是嚴刑酷法。以此為鏡鑒,漢朝前期的幾代皇帝,秉黃老之術,實行「無為而治」,貫徹輕徭薄賦、明法寬刑政策,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其中漢文帝劉恆做得尤為突出,因而成為西漢「文景之治」的開拓者。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第四子,生於劉邦稱帝的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生母薄太後,為人謹敬,與呂後相安無事。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恆被封為代王。代為漢初封國,都城先在代縣(今河北蔚縣),後遷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劉恆做代王達17年之久。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大封呂氏兄弟及其子侄為王,形成取代劉氏天下之勢。公元前180年呂後逝世,諸呂陰謀發動叛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大將軍灌嬰聯合誅滅諸呂,擁戴劉恆進長安做了皇帝,這就是漢文帝。劉恆在位23年,至公元前157年逝世。他繼續執行漢初輕徭薄賦、明法寬刑的政策,進一步糾正秦政之弊,安定人心,發展生產,使社會經濟逐步繁榮。劉恆死後,其兒子劉啟即位,這就是漢景帝。劉恆、劉啟兩朝近40年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歷史,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即位以後,便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謀士賈誼上《論積貯疏》,建議朝廷「為富安天下」,指出:「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朝廷能勸百姓勤於「務本」(重視農業),好吃懶做的遊民也都參加農業生產,人人自食其力,天下自然太平。劉恆十分贊賞賈誼的意見,便在當年下詔勸農,並恢復周朝建立而後長久廢棄的「籍田」制度,春天「躬耕以勸百姓」(《漢書?食貨志》),鼓勵農民勤於耕耘,不違農時,後來這項制度堅持下來,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劉恆繼續執行輕徭薄賦政策,並擴大其范圍。在他即位以前,朝廷已將秦時的「泰半之賦」,減為什伍稅一,農民負擔相對減輕。秦朝濫用民力的弊政有所糾正,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為一個月,生產時間有所增加。劉恆即位後,繼續減賦。公元前178年,他下詔免除天下田賦之半,即三十稅一;公元前177年,又下詔免除晉陽(今山西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百姓田賦三年;公元前168年,規定只收當年天下田賦的一半;公元前167年,再次下詔,「除民田之租稅」,一直堅持到他去世,前後10年。文帝又將口賦(人頭稅)由一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僅為原來的二分之一。在徭役方面,他將成年男子一年服役一個月,減為「三年而一事」,削減三分之二。文帝的輕徭薄賦,與農民起義高潮中的無徭無賦相比,只是新王朝對農民的一種「讓步」策略,但糾正了舊王朝的繁苛賦役制度,畢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農民能從中得到某些現實利益,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有利於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
在廢除苛法嚴刑方面,漢初諸帝也作出了很大努力。早在公元前206年劉邦佔領咸陽時,就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以爭取民心的歸附。漢興以後,劉邦為了剪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三章之法不能應付當時的嚴重形勢,便讓相國蕭何收集整理秦法,制定《九章律》,恢復了秦時的許多苛法。惠帝、呂後執政的16年中,由於大局已經基本穩定,先後採取過一些省刑除苛的措施,如頒行贖罪令,廢除三族罪、妖言令,判處重要罪犯,不再株連父族、母族、妻族,說錯話也不再當作「妖言」治罪。史稱「天下安然,刑罰罕用」。
文帝劉恆即位的當年十二月,即召集大臣商議進一步明法寬刑問題。《史記?孝文本紀》記載了當時君臣的一段對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這樣的:文帝說:「法令是治政的依據,目的是用來制止強暴,引導人民歸向善良。如今犯罪的人既已依法論處,卻還要叫他們沒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兒女和兄弟連坐,一起抓來治罪,我很不贊成這種做法,希望你們議論一下。」有關的大臣都說:「老百姓不能約束自己,所以制定法令來管理他們。實行連坐,將無罪的親屬跟犯人一起收捕治罪,目的在於牽制他們的心理,使其不敢輕易犯法。這種做法由來已久,還是照舊不變的好。」文帝說:「我聽說法律公正,百姓就忠厚老實,處罰得當,百姓才甘心服從。管理百姓,引導他們向善,這是官吏的職責。如果不能引導他們向善,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加罪他們,便會促使他們干凶暴之事,又怎能禁止人們犯罪呢?我看不出這種法令有何好處,請你們再慎重考慮。」由於文帝的堅持,眾大臣只好改口說;「皇帝將大恩大德施加天下百姓,功德之厚,非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們請求頒布詔書,廢除連坐法令。」文帝明令廢除族誅法、連坐法以後,於第二年(公元前178年)又下令廢除「誹謗妖言之罪」。他認為古代聖君明主治理天下,專設「進善之旌,誹謗之木」,疏通治政的渠道,招致進諫的臣民。如果設立誹謗妖言之罪,臣民不敢暢所欲言,君主無法知道自己的過失,朝廷不能招賢任能,所以這種法令應予廢除。他甚至認為老百姓詛咒皇帝,也不過是一種愚昧無知的表現,不能以誹謗朝廷治罪,並明確表示「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史記?孝文本紀》),這實際上就是給人民以一定的言論自由。
文帝治國10餘年後,還宣布廢除了肉刑,事情是從一個小女子上書而決定的。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給人治病,病人服葯後幾天去世,淳於公被控為庸醫害命,朝廷下令將他逮捕,押解長安。他有女五人,沒有兒子,臨行時嘆氣說,「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小女緹縈傷心哭泣,跟隨其父至長安,要上殿求見漢文帝。不得求見,只好上書給漢文帝說:父親當官的時候,齊國的人都稱贊他廉潔奉公,現今犯了法,受刑是理所當然的,但我悲傷人死了之後不可復生,受了刑罰的身體不再復原,即使想改過自新,也做不到了。小女子願沒入官府做奴婢,以贖父親受刑之罪,使父親得以改過自新。上書送到劉恆手裡,他頗受感動,說:「……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氏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記?孝文本紀》)
遵照文帝的旨意,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議定律令,罪當黥(臉上刺字),改為男的築城,女的舂米,罪當劓(割鼻子),改為笞三百;罪當刖(斬左、右腳趾),改為笞五百。其實笞刑也是一種肉刑,用竹鞭抽打三百或五百次,也使人大多致死或致殘,所以《漢書?刑法志》說:「外有減輕刑罰之名,內實殺人。」不過,文帝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強調「以德化民」,在統治實踐中採取一些明法寬刑措施,慎用死刑,廢除族誅、連坐之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文帝在位期間,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對封建生產關系作局部調整;又明法寬刑,對封建上層建築進行一些刷新。他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因而使天下安寧,黎民樂業。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乃父制定的政策,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曾這樣描述過西漢前期社會經濟的情況:「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西漢「文景之治」的這一派昇平景象,是與文帝劉恆的賢能和進取分不開的。
❸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些知識在政治上經濟上有哪些相似的發展表
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在政治經濟上的相似點:
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❹ 西漢文景之治中漢初採取的經濟是什麼對該政策簡要評價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2]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❺ 文景之治的經濟
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 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 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 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 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里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糧倉有餘財。
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里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繼續和發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時期實施較為開明的政治,以達到鞏固專政的目的,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和物質條件。 農業 文景二帝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還通過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民開荒。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漢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春正月,下詔說:「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絕天年,朕甚痛之。郡國或磽狹,無所農桑系畜;或地饒廣,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議民欲徙廣大地者聽之。」准許百姓從貧瘠地區遷往土地肥沃地區,以利發展農業。他還多次下詔申明以農為立國之本,強調重本抑末。他在詔文中說:「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綉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飢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同時要求郡縣官吏認真執行,對失職者加以嚴懲。「吏發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臧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17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23歲。
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十餘錢」。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吸引農民重視農業生產,漢文帝君臣認為惟一途徑就是提高糧食價格,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他們採取的策略是鼓勵有錢人家購買農民的糧食,捐獻給國家。對於能捐獻糧食並運送到邊境糧庫的,國家按照捐獻數額的不同賜予不同爵位,還可以贖罪。這樣,邊防要塞的糧食儲備迅速充足了,接下來又進一步充實各郡縣的儲備。只要郡縣儲備足夠一年所需,該郡縣就可以免收農民田租。在這樣政策的鼓勵下,農民的收入保障了,負擔減輕了,國家的儲備也充足了。 工商業 在工商業方面,漢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工商雜稅收入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財力減免田租。漢景帝恢復與匈奴等周邊民族通關市,發展邊境貿易。在「異物內流,利不外泄」的原則下,取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漢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文帝提倡節儉,他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增加。他曾經想做一個露台,預算報上來,需要百金,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說:「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麼能花百金建露台。」為了減免人民稅負,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漢景帝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綉等奢侈物品,並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
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漢廷禁止豪強私自鑄錢,採取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
西漢前期「與民休息」的政策,對農民是雨露陽光,但卻助長了豪強商賈的實力。因為豪強地主佔有的土地多,輕徭薄賦政策使他們獲利最多;「弛山澤之禁」,富商從中獲利最大。所以,在「與民休息」的同時,豪強巨商一天天膨脹起來,社會上形成了擁有政治優勢的漢初軍功集團、桀驁不馴的巨族土霸和財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勢力。這些豪富佔有大量財富,一方面使用成群奴婢,過著侈靡生活,消耗著大量的勞動成果,影響著農業生產;一方面瘋狂兼並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農破產流亡。當時國家的稅收是三十稅一,即收獲量的3.33%,地主向佃農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獲量的50%,其差額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社會財富佔有的懸殊,是社會不安的最大隱患,這極容易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和階級矛盾的尖銳。
為了保護自耕農的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的安定,文景二帝開始採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漢文帝的重要策臣賈誼提出:移風易俗,反對豪強淫侈之風;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加強儲備以防災荒等一系列建議。這些主張嚴重損害了權貴階層的利益,賈誼也成了他們的攻擊對象,指責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最後,賈誼終於被陷害,流放到潮濕沼荒之地,死時年僅33歲。
漢景帝時的晁錯是比賈誼更務實的政治家,也更加勇敢。晁錯指出今天雖然法律「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他提出「損有餘補不足」的理財思路,以捐獻糧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誘使富人去購買農民的糧食來實現重農國策。他勸景帝勇敢地接受權貴集團的挑戰,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權貴們更多的攻擊。景帝在打擊豪強方面,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措施,特別是任用郅都、王溫舒、嚴延年、寧成等所謂的酷吏,痛誅不法豪強。史書上說「流血十餘里」,「余皆股慄」,「豪強肋息,威震旁郡」。晁錯的父親從老家趕來勸阻兒子說:「你這樣做,劉氏安矣,而晁氏危。」晁錯父親受不了壓力而服毒自殺,晁錯也在後來的七國之亂中被殺害。賈誼和晁錯的主張先後被文帝和景帝接納並實行,作為「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一直被後世稱頌。 最初對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緩解漢初的財政困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實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齊國工商業發達,又有漁鹽之利,便不征農業稅。吳國則有銅山、海鹽能獲巨利,故無賦稅。
❻ 歷史上所謂的『文景之治』是個什麼樣的都創造了什麼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書61食貨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著陳穀子,一直堆到了艙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宮室、園林沒有什麼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 主要措施 1、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劉邦登基後,約法省禁,減輕田賦稅率,「什五而稅一」。漢惠帝時,下令「減田租,復十五稅一」。可知劉邦在位的12年間,後期因國家財政上的需要,稅率有所提高,但惠帝於漢高祖十二年即位後,馬上恢復了原來的稅率,使十五稅一保持下來,即使呂後當政時也未見改變。漢文帝時,進一步降低田租的稅率,按「三十稅一」征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而且以後始終不變。 2、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在農業方面,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還通過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民開荒。在工商業方面,文帝「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工商雜稅收入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財力減免田租。漢景帝恢復與匈奴等周邊民族通關市,發展邊境貿易。在「異物內流,利不外泄」的原則下,取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3、厲行節約,禁止浪費。 漢文帝提倡節儉,他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增加。他曾經想做一個露台,預算報上來,需要百金,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說:「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麼能花百金建露台。」為了減免人民稅負,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漢景帝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綉等奢侈物品,並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 4、通過「貴粟」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十餘錢」。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吸引農民重視農業生產,漢文帝君臣認為惟一途徑就是提高糧食價格,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他們採取的策略是鼓勵有錢人家購買農民的糧食,捐獻給國家。對於能捐獻糧食並運送到邊境糧庫的,國家按照捐獻數額的不同賜予不同爵位,還可以贖罪。這樣,邊防要塞的糧食儲備迅速充足了,接下來又進一步充實各郡縣的儲備。只要郡縣儲備足夠一年所需,該郡縣就可以免收農民田租。在這樣政策的鼓勵下,農民的收入保障了,負擔減輕了,國家的儲備也充足了。 5、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漢初鑒於秦朝極端專制之弊,在國體上實行了郡國並行制。最初對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緩解漢初的財政困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實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齊國工商業發達,又有漁鹽之利,便不征農業稅。吳國則有銅山、海鹽能獲巨利,故無賦稅。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里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但是,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和加強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一些看來對農民有利的措施,實則對地主、商人更為有利。例如,文景減免田賦,地主獲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於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時,文帝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對同姓諸侯王的權勢雖曾有所限制,但未能採取果斷措施消除其動亂隱患;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合謀叛亂(見吳楚七國之亂),與此當有一定的關系。 追問: 能不能簡介一點 回答: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繼續和發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本質不是對農民戰爭的讓步,而是鑒於秦亡於政所做的積極有為的調整,實施較為開明的政治,以達到鞏固專政的目的,它是地主階級求長治久安的意志表現,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和物質條件。 追問: 那你說下西漢有沒有椒房殿啊! 回答:
椒房殿是西漢時期都城長安的皇後所居住的正殿。之所以命名為椒房殿是因為宮殿的牆壁上使用花椒樹的花朵所製成的粉末進行粉刷。顏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護木質結構的宮殿,有防蛀蟲的效果。 又一說,是因為椒者,多籽。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
❼ 文景之治」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後果呢
劉邦和項羽起義共同推翻了秦朝。這楚漢相爭中打敗了項羽,並且掃平宇內各種地方勢力,建立了統一漢朝,建立健全的漢朝制度。但是在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大肆起用呂氐家族的成員。後來在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的主持下掃清呂氏家族,漢朝的權利又回到了劉氏手中。從此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使漢朝的經濟得了快速發展國強民富,人民安居樂業。那麼,「文景之治」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為鞏固漢朝起得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文帝這些法律的改革受到廣大群眾和官員的歡迎,認為這是皇帝廣施仁德,功德無量。
漢朝初建之時,繼承了秦朝時期的一些嚴刑悛法。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難就移過於臣下。文帝於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任。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
3,漢景帝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御史大夫晁錯由於劉邦建立漢朝政權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大力分封劉氏家族的諸王,對中央權力有所削弱,而且劉氏諸王還有軍隊,他們有的串通起來對抗朝廷。為了平定「七國之亂」使朝廷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漢景帝即位後首先拿這個敝政開刀,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國」後,使絕大多數諸候王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實際地位降為郡級(相當於一個地區級別)。諸侯王國領郡由漢高祖的42郡減為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漢高祖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的總數大大超過諸候王國數。這樣壯大了中央的輕濟控制許可權,同時各郡王再也沒有能力威脅中央政權了。
二,實行清明的政治,順從民意,進行了政治改革
在全國推行無為而治,並且推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正是「所為無為而無不為,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採取的「黃老學說,雖然叫做無為而治,而是最好的治理。文景二帝是分重視人才,廣泛聽取和採納有利於人民和朝廷的意見和建議。聽從思想家賈誼提出的農業生產是立國之根本,只有倉庫充實了才能做其他的事情;政治家晁錯提出的重農抑商的主張,提出使農民依附於土地的觀點,這些好的建議都被文帝採納並實施了。
1,強化中央政權,強化軍事建設,維護統一漢文帝在進入長安的當天夜裡,就命令親信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令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各府中。並且立即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限制了諸候王的權利和活動范圍,文帝三年(前177年),便對那些欲圖不軌的諸侯王進行鎮壓,首先是鎮壓了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叛軍迅速瓦解,劉興居被殺。
三年後,淮南王劉長又叛亂,還未發動就被發現,文帝派人傳劉長入朝,罷免了他的封號,發配沖軍到蜀郡,半路絕食死亡。
收回和限制了諸候王的地盤和權力,從此,國家令行禁止,杜絕了權力分散而引起的社會不穩定。
2,穩定邊疆,對北方的匈奴背信棄義敢於說不漢文帝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和約,率數萬大軍侵佔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文帝派兵應戰,是自高帝白登之圍後最大的一次戰役。後來的(前166年)、(前160年)、(前158年)等,匈奴的進攻都遭到文帝派兵有力的打擊。但由於國力的限制,文帝並不主動出擊,怕增加老百姓的負擔。這樣既打擊了匈奴又穩定了邊疆。
三,由於一系列的正確正策,使文景之治取得了巨大成果由於這政策十分正確,使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漢初的統治也非常鞏固。由於控制了封候的數量,使大量外逃的流民也都回鄉歸田,人口繁衍生息,數量大量增加,列候封國大的三四萬戶,小的也有幾百上千,而且都比過去富裕很多。農業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糧食充足,國家富強,到漢武帝即位時70多年間,國家政治穩定,如果沒有大的天災,百姓比較富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的糧食年年增加,致腐爛居多,政府庫房余財堆積,京師錢財千百萬緡,連串錢的繩子也朽爛了。這就是文景之治取得的巨大成果。
文景之治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為漢武大帝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他北伐匈奴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也為漢朝的統治長治久安作出了光輝的榜樣。
❽ 文景之治,是什麼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治世,並奠定了其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將大漢盛世推上頂峰的基礎。治是指治理,文景之治就是說漢文帝與漢景帝的治理,一般指盛世。
通常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漢文帝與漢景帝。實際上,竇太後在文景之治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漢文帝之皇後竇太後尊崇道家,因此漢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
❾ 「文景之治」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後果
文景之治是漢朝前期逆轉經濟頹勢的重要事情。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努力下,為漢武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景之治下的漢朝,在全民歸農的政策下,天下的人民開始逐漸富裕,面對連年的戰亂,開始修養生息,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經濟建設當中,並且將鑄幣權收歸國有,減少一些不良企業私自製造貨幣,讓漢朝的經濟快速發展。
文景之治的出現扭轉了秦漢時期長期的戰爭導致的經濟實力衰弱的勢頭,讓更多人能夠安安分分在家發展農業,減輕賦稅讓老百姓更加富有,重視農業的發展也讓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權力收歸國家,穩定了國內的局面,為漢武帝的盛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