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做地主庄園經濟
東漢地主庄園經濟
田莊式的生產經營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都佔有大量土地,通常又採取田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在當時的田莊中,有農、林、牧、漁各業,還從事某些手工業的生產,或進行一定的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例如劉秀母舅樊宏在湖陽經營的田莊,其中有數裡面積的樊陂,田地達三百餘頃。在這個田莊中,廬舍樓閣成片,「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可見其規模很大,具有多種經營的特點。另外,樊宏還「好貨殖」,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後漢書·樊宏傳》)在四川發現的畫像磚上,也可以看到地主田莊的同樣情景。
崔實所寫的《四民月令》,對地主田莊的經營情況反映得很詳盡。所謂:田莊里種植著小麥、大麥、春麥、粟、黍、粳稻、大豆、小豆等糧食作物,胡麻、牡麻、藍靛等經濟作物,瓜果等蔬菜;自己製作各種醬、酒、醋及飴糖等食物;又種植葯用植物,以配葯品。在這種大田莊里,還種植各種林木以及果樹,飼養馬牛等耕畜和家畜。在手工生產方面,自己養蠶,紡織各種麻布和絲織物,製作衣、鞋,製造農具和兵器等。此外,田莊中也有糧食及農副產品的買賣。可見,在地主田莊里,各類生活資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
剝削勞動者
東漢時,豪強地主大都利用宗族血緣關系作為剝削勞動者的手段,使地主和農奴的關系罩上了一層溫情的面紗。當時,豪強地主常常聚族而居,特別是在西漢末年戰亂中,他們往往糾集宗族,建築塢堡以自守。東漢以後,隨著封建隸屬關系的強化,豪強地主的貧困宗族,大多成為田莊里的勞動者。在庄園里,勞動者主要有宗族、賓客、徒附和奴隸,他們對豪強地主有極強的依附性。其中庄園主的貧困宗族、賓客地位略高,徒附是典型的農奴,奴隸則最為卑賤。
豪強田莊里的勞動者所受的剝削都很沉重,地租剝削大概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除實物地租外,他們還得無償地為田莊主服勞役。不但如此,豪強地主還把他們編制起來,組成私人武裝,平時看家護院、巡警守衛,戰時則跟隨主人打仗。這種豪強地主的私兵,史稱「部曲」。由於剝削的沉重,宗族、賓客、徒附的生活都極其痛苦,「生有終身之勤,死有暴骨之憂。歲小不登,流離溝壑,嫁妻賣子。」(崔實《政論》) 為了消弭農民的反抗,豪強地主也有意識地利用宗親關系,分化農民。據《四民月令》記載,每年春耕前後,庄園主就「賑贍窮乏,務施九族,自親者始」。秋收前後,又「存問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對同宗貧困而死者,則糾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臘日,還要「請召宗族、婚姻、賓旅、講好和禮」,「休農息役」。於是,在封建庄園內部往往形成相對緩和的關系。所以,在東漢時期,封建田莊還能較好地組織生產。正因為如此,每當遇到戰亂之際,常常出現豪強地主率領大群宗族賓客、徒附義從,或擇地避亂,或築塢自守,甚至合族開上戰場,舉宗進行叛亂的現象。在農民起義的年代裡,豪強地主的庄園武裝也成為鎮壓農民軍的力量。
自耕農及封建國有制
自耕農
東漢時期,封建政府雖在形式上實行嗆篋薄賦的政策,但事實上農民受到多方面的盤剝。地主、官吏欺凌人民,轉嫁負擔,花樣百出。如漢明帝時,政府下令推廣區種法以增加產量。結果,有些地方通過多報農民耕地,把租稅負擔強加在農民頭上。又如東漢初,禁止農民從事商業活動以妨礙農時,地方官吏及豪強地主遂據此對農民進行種種限制,規定有田者不得捕魚,以便他們營私牟利。此外還在各種借口下任意征發,轉輸遠戍等等,更使農民喘不過氣來。總之,農民的賦稅徭役負擔非常沉重,加上豪強地主的欺壓,使農民生活極其艱難,常常落得「飢餓流離」的結局。
封建國家所有制
封建國家所有制經濟是東漢時代另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封建國家不僅掌握著大量土地及山林川澤,並且還直接經營許多生產事業。特別是手工業方面的經營,更多地集中在封建國家手裡。
在東漢的政府機構中,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僕所掌管的生產事業最多,也最重要。大司農除了經管國家賦稅收入外,還主管屯田等事務。東漢時期的屯田,以軍屯為主,在沿邊地區,還有募民屯田及放免刑徒屯田。大司農所屬的平準署和導官署,還分別進行各種絲麻紡織品的染色加工及糧食加工。東漢時,鹽鐵生產由郡國經營管理。少府實際上是皇帝的大管家,它除了管理山林川澤的各種稅收外,也直接組織皇室需要的生活用品和各類奢侈品的生產。少府在各地著名的手工業中心,都設有工官組織生產,其規模都相當龐大。將作大匠直接主持宮室、都邑、園苑、陵墓等土木工程的營造。太僕則主造各種兵器器械,並管理各處牧苑。
在東漢國家經營的生產事業中,還較多地使用奴隸。同時,還有大量罰作苦役的罪犯、服徭役的農民和少數傭工人。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則更多依靠征發徭役來完成。
『貳』 田莊經濟名詞解釋
田莊,舊時指農村中擁有的大批田地和庄園。現也指農村;村莊。
出處:《新唐書·高郢傳》:「祿廩雖薄,在我則有餘,田莊何所取乎?」
『叄』 私人庄園一般佔地多少畝
一般庄園的面積最少百畝以上。庄園一般是指鄉村的田園房舍面積的田莊。中國古代包括有住所、園林和農田的建築組群。家庭農場需要50畝地,一般中小型的生態家庭農場面積有80畝、40畝、10畝三種規模,但地區不同其生態家庭農場規模也有所不同,如江西生態家庭農場面積70-150畝左右,浙江寧波生態家庭農場面積在50畝以上。注冊家庭農場的步驟為申請、初審、復審、認定及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肆』 秦漢以來的田莊經濟
豪強地主經濟實力的根基,正是他們經營的大田莊。豪強地主的田莊經濟在東漢時期發育已經相當成熟。
漢光武帝劉秀外祖南陽樊重的田莊,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又有六畜放牧,以及各種漁產和果木桑麻,可以「閉門成市」,「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可言」。這樣的田莊的主人,於是有「富擬封君」的地位。關於樊重田莊,《後漢書·樊宏傳》又有「上下戮力,財利數倍」,「池魚牧畜,有求必給」的記述。
田莊內部能夠「閉門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給」,也就是說農林牧副漁諸業並興,又有做工「巧不可言」的手工業,其基本生活消費,可以基本不必依賴田莊以外的市場。
崔寔的《四民月令》,也反映了田莊的生產形式和生活形式。田莊的經營活動,包括大田作物栽培,兼及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種植的竹木除竹、桐、梓、松、柏外,還有漆,蠶桑作業,也受到重視,葯材的採集,以及酒、醋、醬、飴糖等物的釀造加工,禽畜的牧養,紡織手工業,農具和兵器的修造,賤買貴賣的周期性商業活動,培養子弟的文化教育活動等,都被列入詳密的安排之中。可見,田莊就是一個相當完備的小社會。山東滕縣宏道院出土的漢畫像石,甚至有地主田莊中冶鑄鍛造鐵器的畫面。
東漢中期實現的經濟水準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先進農耕工具的推廣以及精耕細作的園藝技術的進步。這些歷史貢獻,許多都可以通過田莊經濟得以總結。
田莊經濟的發展,使許多地區實現了顯著的經濟進步,同時,又使得豪族地主可以「富過公侯」,「富過王侯」,「榮樂過於封君,勢力侔於守令」。
這種情形的出現,畢竟對於原先傳統貴族社會以貴而富的常規,形成了某種沖擊。從這一角度來考察東漢時期的豪強地主集團的生成和發展,或許可以有新的認識。
『伍』 東漢後期田莊經濟的特點及其成因
東漢時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著東漢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追隨劉秀的開國功臣,既是朝廷新貴,又是地方豪強。大姓豪強,佔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體的田莊。田莊規模宏大,經濟上自給自足,擁有家兵,築有塢堡壁壘。莊主不向國家交納租賦。豪強地主成為一種地方割據勢力。
『陸』 什麼是田莊經濟詳細點兒
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漢代
是一種自給自足的
單位,很少與外界有商品往來,即使有
,也是在
內部進行,即「閉門成市」。如
先生認為,東漢「
是一個經濟上完全自給自足的單位,從吃的、穿的、
、武器,以至疾病醫葯所需,都不必外求」。
先生認為,漢代田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單位」,「可以『閉門成市』」。
先生認為,漢代庄園「內部基本自給自足,閉門成市,很少對外交換」。
先生認為,東漢貴族的「一個庄園就是一個
的、自足的經濟社會單位」。然而,通過考察漢代田莊的
和漢代的政策,可以證實漢代田莊無論內部的
,還是田莊同外部的商品貿易往來,都相當活躍,存在著田莊
和外部市場兩個關系緊密的市場,並非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只是自給自足的
狀態。
近年來已經有些學者開始認識到漢代田莊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經濟狀態。如
先生認為,漢代田莊是「一個基本自給自足的半封閉式經濟單位」,「
也進入
之中」。
先生認為,漢代田莊「在漢代
的運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田莊既是
的重要供應者,又是
的重要經營者」。
先生認為:「『閉門成市』一句,不過是形容田莊生產的各種產品達到了很高的自給程度,而非田莊不需要同外部市場聯系,也絕非僅把內部消費之餘才拿到市場出賣。」雖然這些學者都已認識到漢代田莊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經濟狀態,其在漢代
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並從漢代田莊的生產經營方面對其原因進行了一些說明,但卻未對其商業經營的根源做更深一步的分析。為此,本文擬對漢代田莊的商業經營及其根源加以探析,以求對其有一更全面的認識。
漢代田莊的商業經營活動十分活躍,存在著田莊
和外部市場兩個並行的、關系緊密的市場。這兩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參與流通的商品、對田莊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田莊
的主要參與者是田莊內的廣大農民,包括與田莊主屬於同一
的農民和外來的依附
莊主的
、雇農等其他依附農民,田莊主有時候也參與其中。田莊內部市場出售的商品,主要是田莊內部生產的物品。《
》所記載的
,反映了漢代田莊內部市場交易的狀況,在田莊中,各種
均可在集市上出售,田莊內的
是較為頻繁的。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買進賣出的商品主要是糧食和絲
,此外還有一些葯材等,基本上是田莊所產,日常所需。這些商品的買賣是以田莊為中心進行的,參與的對象主要是田莊中的農民,買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田莊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當然也不排除田莊主在收獲季節以低價收購糧食,在
之際或者播種季節時以高價賣出糧食,從中獲利。但是,作為田莊內部市場來說,它的主要作用還是通過田莊內部的交易而使得田莊內部達到
,從而滿足田莊內部日常生活的需要,維持田莊的生存和發展。
在田莊內部進行頻繁
的同時,田莊同外部的貿易往來也是很活躍的。雖然綜合經營的田莊所生產的產品能夠使田莊「閉門成市」,基本上達到自給自足,但這並不等
庄不同外部進行商品往來。田莊同外部市場的商品貿易,主要是通過田莊主進行的,田莊的其他居民有時候也會參與其中。史書記載的一些
莊主往往都以善於經商著稱,他們既是
莊主又是大商人。如
「世善農稼,好
」(《樊宏傳》);
「世以
著姓」(《
傳》),等等。
對漢代田莊主的經商活動作過高度概括,他說:「
之變,豪人
,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
。」「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傳》)《漢書·貨殖傳》也說:「郡國富民兼業顓利,以貨賂自行,取重於鄉里者,
。」田莊同外部市場交流的物品,主要是輸出田莊主通過田租形式收上來的糧食等
和田莊主所開設的各種作坊所生產的
製品。田莊從外部購進的物品主要是由於受田莊自身條件的限制在田莊內不能生產和受當地自然條件限制在田莊內無法生產的一些物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如食鹽、鐵和一些地域性很強的產品等。此外,為了滿足田莊主及其家庭成員和田莊中的其他富裕居民的消費需要,也會購入一些生活
。從總體上說,從田莊輸出到其外部的商品數量要遠大於從田莊外部輸入到田莊內部的商品數量。與田莊內部市場的
不同,田莊同外部市場進行貿易所起的主要作用不是滿足田莊日常生活消費的需要,而是給田莊帶來大量的貨幣,增加田莊的財富。
漢代田莊所出現的內、外兩個市場並存運行的狀態,並且這兩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參與流通的商品、對田莊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的情形,是有其特定的根源的。在其特定的根源當中,田莊的
和漢代的政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漢代田莊內部市場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田莊的
。具體地說,主要是由
庄內部的整體綜合經營與田莊內
個體生產的單一經營造成的。田莊的綜合經營,是田莊能夠「閉門成市」的物質基礎。據史料記載可知,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是以農業為主,進行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的。
所經營的田莊是西漢後期田莊的典型代表。《後漢書·樊宏傳》說:「(樊)重,字君雲,世善農稼,好貨殖……其營理產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
,財利歲倍,至乃開廣田土三百餘頃。其所處
,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
牧畜,有求必給。」《
·沘水》也記載了
田莊的情況:「(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
,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
放牧,魚贏
,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可言,富擬封君。」從上述文獻記載的樊氏田莊的情況來看,田莊中除了經營農業外,還有
、
、林業、
以及其它一些手
,同時也進行
。根據崔定的《
》,我們可知東漢時期的田莊依然保持著這一特色,是農、林、牧、漁以及
、商業綜合經營的經濟單位。田莊中規模性的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以及「巧不可言」的手
技術,所提供的產品為田莊的「閉門成市」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雖然整個田莊是綜合經營的,但田莊內的
卻不是綜合經營的,即便是有些
是農業和家庭
相結合的,可以通過
的方式解決衣食的基本生活要求,但也不可能解決全部生活的需要。如衣服的染色,油、鹽、醬、醋之類的生產,都不是只靠個體小農自己的力量就能解決的。而進行農業生產所必需的
等,這些更是要靠田莊的力量才能解決。當然,即便是田莊里能夠供應這些物品,也是非買不可的,田莊主不可能對其無償供應或分配。田莊中的
、佃客、徒附等為了獲得這些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必須出賣他們的產品以獲得貨幣,然後買回這些必需品。因此,這就形成了田莊的內部市場,也就是文獻資料上所說的田莊內「閉門成市」的景象。
漢代田莊同外部市場的貿易往來,起主要作用的是漢代的政策。雖然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使得田莊所提供的產品超出了田莊本身的需求,剩餘的產品要推向市場,從而使田莊與外部市場聯系起來。但是,使漢代田莊這樣一個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的、有明顯游離於社會之外的傾向性的
和外部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漢代的政策所起的作用則是更大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漢代的政策決定了漢代田莊不可能成為一種封閉式的經濟狀態。因為根據漢代的政策,在當時輕
重
的情況下,無論是田莊主還是田莊的其他居民,都必須要向國家交納大量的貨幣以完成國家的賦役。而要獲得這些貨幣,則必須要把田莊生產的物品賣到外面去,同外部進行商品貿易。
首先,田莊主及其家屬作為國家的臣民,必須要向國家納稅服役。田莊主佔有土地,須向國家交納田租。由於田租是
,這一項不需要貨幣。但是,到了東漢後期,除了「三十稅一」的田租之外,出現了田畝
。《後漢書·桓
》
八年八月條雲:「戊辰,初令郡國有田者畝斂稅錢。」田莊主要完成田畝
的徵收,就必須要獲得貨幣。佔有土地的田莊主,在交納田租的同時還要交納芻稿稅。「芻」、「稿」同田租一樣,也出自田土。西漢末年,芻、稿稅由徵收禾稈、草料等實物,變成了錢幣折納。《後漢書·
紀上》注引《
》曰:「為季父故舂陵侯詣
府,訟
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萬六千斛,芻稿錢若干萬。」
除了要交納田租之外,田莊主及其家屬還必須向國家交納
。《漢書·
紀上》雲:「四年……八月,初為算賦。」
注引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齣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漢代的
,除成年人的算賦之外,還有
者的
,叫做「口賦」、「口錢」或「頭錢」。《漢書·昭
》載元鳳四年令:「毋收四年、五年口賦。」
注引如淳曰:「《漢儀注》民年七歲至十四齣口賦錢,人二十三。」東漢時期的算賦、口錢之制,一如西漢。田莊主及其家屬作為國家的臣民,必須要對國家服
。漢政府規定,成人每人每年要親身服役一月,不
用錢二千直接僱人代服一月之役。一般來說,田莊主及其家屬是不會親自去服
的,那麼他們就要向國家交納代役錢。此外,還有「更賦」,它是成人每年每人必須
三日之役的替代稅,每人每年三百錢,這是法定的,一般的田莊主沒有
。由此看來,田莊主要為自己和家人完成國家的人頭稅、
和更賦所需的錢的數量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田莊主作為擁有大量財產的國家臣民,必須要向國家交納
。「貲算」是對
以外居民徵收的
,它是以財產為
,以戶為單位徵收的一個
,其稅率為每一萬錢家產納稅一百二十錢。《漢書·景
》載
二年五月詔日:「今貲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眾。」
注引服虔曰:「貲萬錢,算百二十七(應為百二十之誤)也。」田莊中養殖大量的
,田莊主還可能要向國家另行交納「
錢」或「
稅」。《漢書·西域傳》其「贊」雲:「孝武之世……算至
,租及
。」《漢書·
傳》有「稅城郭堧及園田,過更,算馬牛羊,增益鹽鐵」的話。顏師古注引
日:「牛馬
數出稅,算千輸二十也」。此外綜合經營的田莊還須向國家交納包括酒稅、鹽鐵稅、魚稅以及各種
稅在內的雜稅。
根據上述情況可知,田莊主向國家交納的賦稅中,
的比重相當小,
佔了主要部分。由此觀之,田莊主要完成國家的賦稅,就必須要獲得大量的貨幣,而田莊主獲得貨幣的途徑,無非是向田莊中的人徵收或出賣商品。根據史書記載可知當時田莊主徵收的是
,因此,田莊主要獲得貨幣,就必須對外進行貿易往來,把通過田租形式收上來的糧食等
和他的各種作坊所生產的手工業製品賣到田莊以外,以換回他所需要的貨幣。
也有學者認為田莊主是不向國家繳納賦稅的,甚至田莊中的
、賓客、徒附也是不用向國家交納賦稅的,如烏廷玉先生認為,賓客「不給國家納稅服役」,是「
的私屬」。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無論是田莊主還是田莊里的其他居民,基本上是要負擔國家賦役的。
田莊主及其家庭成員應納稅服役的情況,可從一些文獻資料里看出。如《漢書·文帝紀》載:文帝四年五月,「復諸劉有屬籍,家無所與」。《漢書·
紀下》載:五年詔日「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漢書·宣帝紀》載:宣帝
元年五月,「復高皇帝
絳侯
等百三十六人家子孫,令奉祭祀,世世勿絕。其毋嗣者,復其次」。(「復」的含義是免除徭役賦稅。《漢書·儒林傳》載:「
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顏師古注目:「蠲其徭賦也。」)從這些記載來看,即使是
成員、諸侯子弟、
後裔,也是要服役納稅的,否則不可能出現關於免除其徭役賦稅的記載。既然情況如此,田莊主還能輕意的就免除徭役了嗎?當然,有些田莊主確實是可免除徭役的,但是這些人的數量是很少的。漢制規定
至
以上者或是做了鄉、縣的
,可免除徭役。即使田莊主不要納稅服役,但也不等於其家屬不要納稅服役。
其次,田莊中的其他居民,如宗族、賓客、徒附在田莊中租種田莊主的土地,不用向國家交納田租、芻稿,但他們是要向國家納稅服役的,亦即算賦、口錢、更賦、貲算是免不了的,因為他們還是國家的「
」。而算賦、口錢、更賦、貲算要以
交納。僅算賦、更賦兩項,每個成年男丁每年的交納量就要四百二十錢。這就迫使這些人必須將自己的
拿到市場上去賣,轉為貨幣,然後才能完成賦稅。有些學者認為,漢代田莊中的依附民已經脫了國家戶籍的控制,不再向國家納稅服役。如
先生認為,「部曲佃客已脫離了國家戶籍控制,成為
的依附民」;
先生認為,「『徒附』已經脫離國家編戶,成為統治庄同的豪族地主屬下的成員」。這可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即使到了漢代末年,隱匿賓客服役還是非法和被禁止的。《三國志·魏志·
傳》雲:
太祖平荊州,以芝為菅長。時天下
,多不奉法。
薄
,舊族
,賓客千餘家,出為盜賊,入亂吏治。頃之,芝差節客王同等為兵,椽史據白:『節家前後未嘗給徭,若至時藏匿,必為留負。』芝不聽,與節書曰:『君為大宗,加
郡,而賓客每不與役,既眾庶怨望,或流聲上聞。今調同等為兵,幸時發遣。』兵已集郡,而節藏同等,因令
以軍興詭責縣,縣掾史窮困,乞代同行。芝乃馳檄濟南,具陳節罪。太守都光素敬信芝,即以節代同行。
這個主薄
,擁有「賓客千餘家」,都是應當服役納稅的人,
利用權勢庇護他們不去服役。但這種情況在當時還是非法的。否則,
就不會「差節客王同等為兵」,指責劉節「賓客每不與役」,並「具陳節罪」。根據漢律規定,使用
要「倍算」(《漢書·
紀》六年條注引應劭曰:「漢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錢,唯
與
倍算。」)——「倍算」當然是由
的主人交的。如果宗族、賓客、徒附不必承擔國家的任何義務,有哪一個田莊主還願使用奴婢?可漢代使用奴婢的情況還是較多的。
漢代有較嚴密的戶籍登記管理和人口核查制度以及嚴格的懲罰隱匿人口的措施,在正常條件下農民難以脫離戶籍,附託大家,也使官貴豪強不敢輕易隱匿流亡的人口作為
的對象。據
可知,漢代戶籍登記的內容非常詳盡,包括戶主的籍貫、住址、
、職務、姓名、年齡、身高、膚色,家屬的性別、年齡及其相互關系等。漢代在進行嚴密戶籍登記管理的同時也建立了嚴格的人口核查制度。漢代人口的核查工作是在徵收人頭稅時進行的。一般說來,每年的八月是核對戶口,徵收算賦、口錢之時。《後漢書·
上》雲:「漢法常因八月算人」,
註:「《漢儀注》曰:八月初為算賦,故曰算人」。再據《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四年七月條詔「方今案比之時」句,
註:「《東觀記》曰:『今年八月案比之時。』謂案驗戶口,次比之也。」可知各地官員在每年八月徵收賦稅的同時要案驗戶口。對農民的脫籍流亡,漢政府制定了許多強迫
返歸鄉里的法規,如「舍匿法」、「
法」等,以加強對
的控制。「舍匿法」又稱「首匿相坐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禁止隱匿流亡人口,所謂「亡之諸侯,遊宦事人,及舍匿者,論皆有法」(《淮南
傳》)。在這種情況下,隱匿戶口的依附家農只能是少數。
在嚴密控制戶籍的基礎上,漢代制定了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田莊主還是田莊里的其他居民(奴婢除外),一般都要向國家交納大量的貨幣以完成賦役。為了完成國家的稅收,田莊主和田莊其他居民就不得不把他們產品拿出來,並且運到田莊之外去賣,以換回自己需要的貨幣。所以說漢代的政策決定了漢代田莊不可能是封閉的經濟狀態。這當然同時活躍了市場。這也是為什麼漢代
較為繁榮的原因之一。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特別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使田莊與整個社會緊密地結合起來。從本質上說,田莊具有相當的自給自足性,它有明顯的游離於社會之外的傾向性。這是由田莊綜合經營的特性決定的,因為它能夠「閉門成市」,自給自足。但是,田莊綜合經營的豐富產晶和田莊主對財富增值的追求以及漢代的政策又把它與整個社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使它不能游離於社會之外。傳統的觀點只是看到了漢代田莊的自給自足性,也就是綜合經營,所需物品,不必外求,從而斷定它「閉門成市」,很少對外進行交換。認識到漢代田莊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經濟狀態的學者,則是從田莊的經營方式來看的,認為漢代田莊進行商業經營是由於田莊的產品有剩餘而進入
或是由於逐利而經商,而沒有把它放到大的社會環境中去考慮,沒有從國家政策這方面來考慮。從實際情況來說,在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政權統治之下,國家怎麼能夠允許在它統治的范圍內出現大量脫離它的控制而存在的田莊呢?漢政府就是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通過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主要徵收貨幣賦稅,使漢代田莊與外界市場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商品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具備了商品產生所需要的兩個基本條件:
和
的
。隨著
的出現,各個行業的生產者生產出不同的產品,由於
的存在,這些產品分屬於各個生產者私有,不能直接進行產品的分配,必須採取
的形式,通過買賣來滿足各自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因此,商品的交換是自由自願的。然而,漢代田莊的商業經營,主要不是社會經濟發展和
的必然結果,而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給逼出來的,田莊多是被動地而非主動進入整個社會大市場的,農副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有時候那是不得不去賣。推而言之,漢代商品經濟的繁榮也不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也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所造就的,是不健全的、非成熟的、人為的繁榮,一旦政府的控制力遭到削弱,無法控制這些遍布全國的大大小小的田莊的時候,這種商品經濟繁榮的景象自然也就隨之破滅。那麼,為什麼漢代前期商品經濟竟是如此的空前發達,而到了漢代後期甚至是漢代以後很長的時間還很難達到這種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柒』 田莊漢朝是什麼
漢代的田莊經濟就是在東漢成型的。
隨著秦漢時代土地私有和土地買賣的發展,土地越來越往地主階級的手裡集中,佔有幾百頃、幾千頃土地的地主大有人在。隨著土地集中,西漢中期以後,逐漸出現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它就是在地主豪強控制下的大田莊。他們通常採用田莊式的生產規模進行經營。
田莊生產的出發點就是滿足他們生產和享樂的需要。田莊面積廣大,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田莊經濟實質上是大地產制,是土地兼並嚴重的表現。在田莊內部,勞動者多為投身於庄園尋求庇護的農民,還有不少莊主的同姓同宗。豪強地主對田莊內的徒附、佃客、奴隸的剝削是很殘酷的,但是它適合生產力發展、也促進社會經濟進步。
『捌』 東漢地主豪強田莊經濟特點以及發展趨勢
(1)它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結合的社會基層單位.
(2)田莊的內部,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田莊里,地主和勞動者聚族而居,帶著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4)勞動者叫「徒附」、「賓客」,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比西漢時期有所加強;
(5)田莊還擁有私家武裝,稱「部曲」、「家兵」,是維護豪強地主統治的武裝力量,在一定條件下,又可能轉化為武裝割據的力量.
『玖』 田莊經濟,在漢代有哪些作用和地位
漢代田莊經濟的作用和地位由於田莊是一個綜合經營的實體,具有能夠“閉門成市”和自給自足的特性,田莊經濟是漢代的經濟基礎。
由於田莊是一個綜合經營的實體,具有能夠“閉門成市”和自給自足的特性,在國家強盛時期,田莊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積極因素。在國家控制無力的情況下,田莊又會成為割據勢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支柱,表現為國家統一的對立物。田莊對漢代社會所起的作用主要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漢代國家控制力的大小。
『拾』 田莊的經濟情況
田莊,物阜民豐,經濟繁榮。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四季文明,河流縱橫,水源充足,風光秀麗。盛產小麥、棉花、杞柳、瓜菜等,是魯西南重要的糧棉、畜牧、林果生產基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工業門類較多。現已有條柳編織、造紙印刷、釀造、建築建材、食品加工、農機配件等八大傳統優勢產業。有佔地2000畝的高標准經濟園區一處,鎮辦骨幹企業16家,各類民營企業300多家。產品名優,花色繁多,銷路寬廣。陳釀美酒曾嘉宴挺進大別山的鄧大軍,留下「青旗古風今尤在,道是陳釀有奇香」的美譽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