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危機是哪個人搞出來的

經濟危機是哪個人搞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2-06-16 21:35:18

❶ 1998年的經濟危機是怎麼發生的

1、原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

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泰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2、持續時間

長達11年之久。

3、結束

1999年,俄羅斯擺脫經濟困境,金融危機結束。

(1)經濟危機是哪個人搞出來的擴展閱讀:

1988年第一次金融危機,日本被迫簽署「廣場協議」,黑色星期一爆發,一夜間全球蒸發一萬四千多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部損失的三倍。

1998年第二次金融危機,東南亞被國際炒客攻擊,引爆貨幣危機,緊接著剛被收復的香港被襲,在中央政府破釜沉舟的保護下,成功將國際炒客擊退,得以倖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香港金融保衛戰」。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國1億國企工人被迫下崗。

2008年第三次金融危機,美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原油價格跳水,高盛和摩根向新世紀金融公司逼債,引發次貸危機,美國經濟垮塌傳導至全球。中國被迫四萬億計劃救世,最後導致貨幣嚴重超發,房價上漲,工業產能過剩,水深火熱。

❷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金融危機是由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跳水導致的全球范圍的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在2007年及之前,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都欣欣向榮,以致於銀行都不顧個人購房貸款者的個人信用就隨意發放貸款。

這時美國政府看到經濟有些過熱了就實行宏觀調控——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這兩者提高了,銀行就要提高購房貸款的利率。

本來許多購房者都是買房來投資,自己本身並沒有太多收入,自然還不起,那麼就導致銀行也收不回貸款,只好收回房子再轉手賣,房子的供大於求,自然價格就跌,而銀行也無法收回資金了。於是,一場金融風暴蔓延開來。

(2)經濟危機是哪個人搞出來的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聯系:

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規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來看,大部分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都是相伴隨的。也就是說,在發生經濟危機之前,往往會先出現一波金融危機,最近的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也不例外。這表明兩者間存在著內在聯系。

其主要緣由在於,隨著貨幣和資本被引入消費和生產過程,消費、生產與貨幣、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以生產過程為例,資本在生產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投資階段,便開始介入,貨幣資本由此轉化為生產資本。

在第二個階段里,也就是加工階段,資本的形態由投資轉化為商品;而在第三個階段里,也就是銷售階段,資本的形態又由商品恢復為貨幣。

正是貨幣資本經歷的這些轉換過程,使得貨幣資本的投入與取得在時空上相互分離,任何一個階段出現的不確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導致貨幣資本運動的中斷,資本投資無法收回,從而出現直接的貨幣信用危機,也就是金融危機。

當這種不確定性和矛盾在較多的生產領域中出現時,生產過程便會因投入不足而無法繼續,從而造成產出的嚴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圍的經濟危機。這便是為何金融危機總是與經濟危機相伴隨,並總是先於經濟危機而發生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機獨立於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初便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政策措施,比如,通過大規模的「輸血」政策,有效阻斷貨幣信用危機與生產過程的聯系,此時就有可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或深入。

❸ 索羅斯製造了金融危機,為什麼當時不抓他

金融危機真的可能憑借一人之力就能夠達到嗎?客觀來說,或者當我們恢復理性的話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很多人覺得是索羅斯製造了金融危機。索羅斯是誰?那個酷愛做空的白頭發老頭。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是慈善家,更是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索羅斯有著猶太人的聰敏和機制,但是他出身在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家庭,一切都是憑借自己的才智創造出來的。他酷愛做空,可以說是一個贏在做空戰役的Trader。

當然最後,索羅斯隨著成長已經是一方人物,富可敵國也是可以的,所以具備一定的自我救贖能力也還是有的。

但是,被這么多人詬病那也是因為他的做法確實是足夠狠、足夠不留餘地,也是很正常的。

❹ 經濟危機的是如何產生的

解析美國金融風暴之原因篇:六因素推動危機爆發

師子奇

自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險浮現開始,次貸危機開始逐漸顯現。2008年9月15日有著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同一天,美國銀行以約4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華爾街投行美林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的信用評級下調。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美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那麼,這場危機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美國連續17次加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長久以來的經濟政策導致了鮮明的兩極分化,自1971年8月15日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掛鉤,世界逐步進入跨國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來,資本全球調度導致美元濫發,1971年至今,全球基礎貨幣供應量呈數十倍增長,全球物價飛漲,世界平均通脹水平日益增加,由此導致的貧富分化問題也逐漸惡化,次貸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實際就是兩極分化的結果。正是由於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經濟條件差,甚至沒有住房,寬松的次級貸款政策極大的點燃了民眾購房的熱情,推動了美國房市的繁榮,吹大了美國房市泡沫。然而,當貸款優惠時間結束。貧困的民眾無法償付房貸的時候,這一龐大的金融鏈條便開始從根部斷裂,並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的爆發。

當然,即便有豐厚的貸款優惠政策,如果出於社會下層的貧苦民眾能夠冷靜的看待,這場危機或許也能避免,然而人性的弱點致使這些民眾在當時美國經濟一片大好,房市節節攀高的環境下,忽視了自己的生存條件,高估了自己的償付能力。甚至有相當部分的貧苦民眾貸款購房是為了在繁榮的房市中炒房掙錢。華爾街金融巨頭更是把人性的弱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財富的貪婪追求、在金融操作過程中的種種欺詐,正是導致這場危機爆發並廣泛傳播的根本原因。美國人理查德-比特納2008年7月出版的《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僅從書名就一針見血的揭示了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書中所描繪的篡改信用、放大收入等行為極大的擾亂了信貸市場,為了獲得更多的貸款以及更大的利益,從普通民眾到金融機構,這種欺詐行為蔓延在金融領域的各個角落。

持續升溫的美國房價在2004年時上漲幅度比正常情況高出了30%,美國總體房價比實際價值高出15%以上。鑒於此,自2004年6月起,在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的影響下,美國房市開始逐步降溫。穆迪2008年3月19日發布公告稱,用於衡量美國商業房地產價格的穆迪/REAL商用物業價格指數1月份下降0.6%,美國房價連續下滑已經逐漸扭轉了美國過去幾年房價的持續上漲幅度。至此,美國房市逐漸萎靡、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並逐步蔓延到與次貸相關的金融市場各個角落。因此可以說,美國政府的利率政策正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六大因素推動「百年一遇」金融危機爆發

從表象上看,有相當多的因素促使了這場次貸危機的爆發。

1.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

格林斯潘曾被譽為「世上最偉大央行行長」,他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創造了輝煌的紀錄,美國經濟在他的帶領下出現了長達十年的持續增長。在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科技股泡沫破滅以及「9-11」恐怖襲擊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機時,格林斯潘的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國經濟得以很快擺脫困境,但是,在他退休兩年後,經濟界卻發出這樣的疑問:格林斯潘實際上是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

住房貸款本應當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按揭貸款的提供者要求借款者既要有充足的收入又要有一大筆存款來支付首付。可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獲取住房貸款變得極其容易。為了應對2000年前後的網路泡沫破滅,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布希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減稅政策,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並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過低的利率引發了寬松信貸,也直接刺激了民眾的貸款投資熱潮,越來越多的生活狀況不穩定的民眾通過銀行貸款加入到購房者的行列中,「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房屋價格節節攀高的環境下,即便是無力償貸賣掉房屋,自己也不會吃虧。」正是市場對美國房市前景普遍預期過高,極大的刺激了美國房市,房價在1996年至2006年飛漲了大約85%,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格林斯潘在2007年12月12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首度承認他任職期間施行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長了美國房地產泡沫。

2.華爾街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

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幾年發展很快,其復雜程度也日益加劇,以至於連投資大師巴菲特都弄不明白。在巴菲特看來,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正常意義上來說,提供按揭貸款的銀行通常都把按揭貸款當作一種優良資產持有到期並賺取相應月利潤以及銀行資金成本之間的利差,這樣做在獲取相應利潤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這種金融產品一開始並不適合華爾街的運作,因此在將按揭貸款證券化並產生第一隻CDO(擔保債務權證)之前,這類產品並沒有獲得華爾街的青睞,CDO的出現使得資產證券化產品風險劃分更細致,投資受益率也更高,同時也極大地激起了華爾街的熱情。打著金融創新的口號,華爾街大舉涉足次貸領域,並迅速推高其規模。2004年,全球CDO發行量為1570億美元,到了2006年,這一規模達到5520億美元。

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華爾街投行將原始的金融產品分割、打包、組合開發出多種金融產品,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出售給不同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或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金融產品被放大為高出自身價值幾倍或十幾倍的金融衍生品,極大地拉長了交易鏈條。從本質上看,這類金融衍生品並沒有降低投資的風險,它僅僅是將風險進行轉移,而且隨著金融衍生品的不斷開發,風險在無限分散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隱蔽,越來越難以察覺。以至到後來,買家看到的這類金融產品,除了投行提供的數字以外,根本無法判斷資產的質量。

因為CDO等金融衍生品蘊含的巨大利潤,美國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參與其中,商業銀行、保險機構等等,都大量持有CDO等債券,無論美國本土還是海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了對這種金融產品近乎瘋狂的追求。美國房地產的泡沫,也通過這類金融衍生品將風險擴散到了全球范圍,這也正是次貸危機為什麼能夠波及到全球范圍的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確擁有活躍交易,分散風險的功能,但如果不加監管控制的濫用,它憑借杠桿效應掀起金融波瀾的能力便會顯現。一旦危機爆發,金融衍生品的這種杠桿效應以及風險的分散性,必將極大地擴張危機的廣度和深度。在過去的十年當中,華爾街投行在金融衍生品上「玩」得過火了。

3.華爾街激進的財務政策和僥幸心理

流動性過剩致使資本不斷湧入美國住房市場,為了謀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也為了不致讓這些日益膨脹的資本影響次貸市場發展,華爾街以瘋狂放貸作為解決方案,花樣繁多的月利率、甚至零首付的出現,極大刺激了次級按揭貸款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按揭貸款的流程變得日益簡單,有的按揭依據完全憑借借款者自己填報的虛假收入作為依託,甚至有的按揭貸款額竟然大於實際總房價。至此,借貸標准變得名存實亡,2006年的美國房屋按揭貸款甚至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率。當房市蕭條,次級貸款者無資金償還債務的時候,危機便以極快的速度蔓延開來。

華爾街在財務上過於激進,這也直接導致了困境的生成。在無限放大的利益面前,華爾街日益變得瘋狂。在對CDO的追逐中,華爾街日益提高資產權益比率,與此相對應的是,各家投行的杠桿率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大。2003年底,美林的資產是其所有者權益的17.9倍,而到了2007年中期,美林的資產達到了其所有者權益的27.8倍。受危機影響最深的雷曼兄弟,同期杠桿率甚至高達31.7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令公司領導者喪失了理智,雷曼兄弟便是華爾街的一個縮影。就在2007年貝爾斯登、美林紛紛為減值做准備的時候,雷曼兄弟首席執行官福爾德爾仍然堅定地說:「我們的目標股價是200美元。」當2007年夏天次貸危機發生之後,福爾德仍然固執地認為抄底的時機已到,大量購進與次貸相關的金融產品,這直接加速了雷曼最終的破產。

不可否認,華爾街不可能覺察不到近幾年如日中天的次貸市場上的風險,但是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致使華爾街普遍蔓延著一種僥幸心理,這也是導致華爾街眾多金融巨頭折戟沉沙的原因之一。直到2008年6月,福爾德爾仍然對外宣稱雷曼兄弟資本和流動性狀況處於前所未有的強勁水平。

4.監管機構的失職與政策的失誤

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制度原因就在於對金融監管存在缺陷,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對次貸及各類衍生產品的發行規模和數量沒有控制,監管力度的鬆懈以及對市場潛在金融風險的忽視,都是監管不力的表現。放鬆監管一向是格林斯牌所推崇的管理之道,也正是他擔任美聯儲主席的這段時間里,美國央行降低了抵押貸款的標准,導致相當一部分信用或生存狀況不佳的貸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通過貸款購買房屋;美國監管機構對市場評級機構監管不嚴,也導致了評級機構在對次貸相關產品評級時的主觀性,在大范圍調低次貸相關產品的評級時,極大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加深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最終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恐慌。

自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監管機構放寬對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監管之後,銀行和證券公司可以合法地把很多虧損的投資科目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以達到迷惑投資者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監管機構本應當從現實出發制定新的更加詳盡的規定,以打擊這種有害金融市場的行為。但是遺憾的是,監管機構的失職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類對市場有害的行為,並為最終危機的爆發釀下了惡果。

❺ 索羅斯一個人是不是曾經搞得世界金融危機

索羅斯這老頭兒很強悍的,曾獲得社會研究新學院、牛津大學、布達佩斯經濟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

他旗下經營了五個風格各異的對沖基金。其中,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個,亦是全球規模較大的幾個對沖基金之一。憑借這個基金在90年代中所發動的幾次大規模貨幣狙擊戰。量子基金以其強大的財力和兇狠的作風,自90年代以來在國際貨幣市場上興風作浪,常常對基礎薄弱的貨幣發起攻擊並屢屢得手。

量子基金雖只有60億美元的資產,但由於其在需要時可通過杠桿融資等手段取得相當於幾百億甚至上千億資金的投資效應,因而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同時,由於索羅斯的聲望,量子基金的資金行蹤和投注方向無不為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所追隨。因此,量子基金的一舉一動常常對某個國家貨幣的升降走勢起關鍵的影響作用。對沖基金對一種貨幣的攻擊往往是在貨幣的遠期和期貨、期權市場上通過對該種貨幣大規模賣空進行的,從而造成此種貨幣的貶值壓力。對於外匯儲備窘困的國家,在經過徒勞無功的市場干預後,所剩的唯一辦法往往是任其貨幣貶值,從而使處於空頭的對沖基金大獲其利。在90年代中發生的幾起嚴重的貨幣危機事件中,索羅斯及其量子基金都負有直接責任。

90年代初,為配合歐共體內部的聯系匯率,英鎊匯率被人為固定在一個較高水平、引發國際貨幣投機者的攻擊。量子基金率先發難,在市場上大規模拋售英鎊而買入德國馬克。英格蘭銀行雖下大力拋出德國馬克購入英鎊,並配以提高利率的措施,仍不敵量子基金的攻擊而退守,英鎊被迫退出歐洲貨幣匯率體系而自由浮動,短短1個月內英鎊匯率下挫20%、而量子基金在此英鎊危機中獲取了數億美元的暴利。在此後不久,義大利里拉亦遭受同樣命運,量子基金同樣扮演主角。

1994年,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對墨西哥比索發起攻擊。墨西哥在1994年之前的經濟良性增長,是建立在過分依賴中短期外資貸款的基礎之上的。為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比索匯率被高估並與美元掛鉤浮動。由量子基金發起的對比索的攻擊,使墨西哥外匯儲備在短時間內告磬,不得不放棄與美元的掛鉤,實行自由浮動,從而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國內股市的崩潰,而量子基金在此次危機中則收入不菲。

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與1994年的墨西哥一樣,許多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等長期依賴中短期外資貸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匯率偏高並大多維持與美元或一攬子貨幣的固定或聯系匯率,這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量子基金扮演了狙擊者的角色,從大量賣空泰銖開始,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迫使除了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東南亞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給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閱讀全文

與經濟危機是哪個人搞出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不懂得如何經營婚姻和保護家庭 瀏覽:884
s6的故事是什麼 瀏覽:495
羊肉串怎麼樣烤更健康 瀏覽:553
哪個花的花語代表愛情 瀏覽:158
什麼是愛情記錄儀 瀏覽:135
九聖營村有哪些歷史故事 瀏覽:822
西方經濟學的消費曲線有哪些 瀏覽:973
安徒生童話故事有哪些最呢 瀏覽:119
天蠍女生的美女有哪些圖片 瀏覽:3
事業單位出納離職都交接什麼 瀏覽:198
廣西事業單位公益一類是指什麼 瀏覽:531
艾青詩選中關於愛情的詩有哪些 瀏覽:454
海上鋼琴師講述什麼故事 瀏覽:757
東北經濟如何盤活 瀏覽:353
關於愛情方面有什麼問題 瀏覽:557
佛教說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537
銀海幸福廣場租車位多少錢 瀏覽:207
武俠世界有哪些美女 瀏覽:294
怎麼詢問愛情有結果了嗎 瀏覽:1002
是什麼樣子的愛情翻唱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