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燦榮的介紹
金燦榮,男,1962年(壬寅年)12月出生,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是武漢市高考文科狀元,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全約研究員、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和平與發展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常務理事、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理事、上海未來亞洲學會常務理事、研究員。
㈡ 中國政府對美國總統訪華期待已久,對於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方會有什麼樣的回應
聽聽專家的分析,對你或許會有幫助。
中國網友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於本月15日拉開序幕的中國之旅充滿了期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分析認為,網友對奧巴馬中國行的關注恰恰說明中美關系不斷上升的重要性,而網友關注的台灣問題和中美貿易問題正是當前中美關系中最核心的兩個問題。對於網友在調查中表現出的「不安全感」,金燦榮認為,這基於中美力量對比,是正常現象,中國像個快速成長的小夥子,他既擔憂對手,有渴望挑戰對手。另外,金燦榮期待,奧巴馬中國行在推動中美新能源領域合作中產生積極作用。
中國民眾對奧巴馬的好感源於其清新友善的形象
網路調查顯示,明確表示「喜歡奧巴馬」的網友佔到18.7%。在中國互聯網上,奧巴馬的人緣明顯好於他的前任布希先生。金燦榮分析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奧巴馬年輕清新的形象、上台以來對中友善的表現和媒體正面影響。
其中金燦榮著重分析了奧巴馬上台的「親中態度」。他說,首先,奧巴馬上台以來,中美關系沒有遇到大的實質性障礙,這為奧巴馬「親中」奠定了基礎。另外,上台以來,奧巴馬對進一步改善和推進中美關系態度積極。比如G20峰會胡奧會中,奧巴馬「升格」中美關系重要性,將美中關系定義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金燦榮表示,這是自1972年尼克松時代中美恢復邦交正常化以來,美國最高領導人對中美關系給出的最高定位。
金燦榮並表示,從網路上折射出的奧巴馬在中國民眾中的好人緣,必將為其中國之行加分,對政府層面推進中美關系發揮積極作用。
網友對台灣問題和中美貿易問題的關注符合中美關系實際
中美關系涵蓋的領域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網友最關注的當屬台灣問題和中美貿易問題。金燦榮認為這是符合中美關系當前實際的。他分析說,台灣問題是我國國家利益的核心問題,而台灣問題懸而未決必然干擾中美關系發展,只要美國用台灣遏制中國發展的基本態度不改變,中國民眾對美國的不滿就一定會存在。
經濟實力是各國綜合國力的基礎和核心,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美之間貿易量必然會增加,而貿易摩擦也將不可避免增多。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美經濟力量此消彼長的對比也更受各方矚目。「網友對中美貿易問題的關注就不難理解了。」金燦榮說。
分析網友的「不安全感」:中國就像一個快速成長的小夥子
網路調查暴露出中國網友的「不安全感」,67.2%的網友認為中美是「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92.4%參與調查的網友認為「美國目前是在遏制中國」。對此,金燦榮首先表示,網上民意有一定的偏差。另外,他認為這種「不安全感」基於中美兩國力量的對比,「人在面對一個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難免會產生不安全感」。金燦榮分析說,從中美兩國的發展趨勢看,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勢頭顯示其增量優勢明顯,但美國經過近百年的高速發展,其存量優勢別國難以匹敵,「中國就像一個快速成長的小夥子,既憂慮對手強大,更想挑戰強大的對手」。
金燦榮強調,中國政府的對美政策希望擴大中美合作,控制並盡量消除對抗。而民間的對抗性態度必然會對官方政策造成負面影響,不利於中美關系的發展。為此,金燦榮強調,中國政府應該加強與民眾的交流,因勢利導,讓民意朝著更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期待奧巴馬中國行推進中美新能源合作
談到此次奧巴馬訪華之旅可能取得的成果,金燦榮的語氣變得熱切而充滿期待。他告訴記者,首先中美兩國會藉助奧巴馬訪華在領導人層級建立更加穩固的友誼和戰略互信。他分析說,以前每次美國國內政黨輪替都會帶來中美關系的低潮,但奧巴馬上台打破了這個周期,中美關系熱度在奧巴馬甫上任就表現強勁的攀升,這將中美關系發展推入一個新的上升通道。金燦榮認為,這是相當令人振奮和欣喜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即將到來的奧巴馬中國之行必然會進一步加強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推動中美關系穩步向前發展。
另外,奧巴馬中國行可能達成哪些具體的成果?金燦榮認為,最值得期待的是中美在新能源合作上可能取得的重大推進。金燦榮說,與中國和俄羅斯、中東、非洲等國家在能源方面的傳統合作不同,中美在低碳經濟、循環能源、建築節能、碳捕捉、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是面向未來的,它不但將深刻地改變中美兩國,也將對全世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產生深遠影響。
㈢ 金燦榮先生談中國有反擊美國的很多牌只是不想打,具體是哪些
第一應該是核力量,中國的核武器雖然沒有美俄強大,但是中國極大的戰略縱深,以及空基,海基,為我們的二次核反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二應該是中國強大的火箭軍,各種反艦,防空力量足以威懾美軍的航母不敢越雷池一步,第三是中國的反衛星力量,這種技術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而我們就是這少數裡面的一員。中國不挑起戰爭,也不怕戰爭,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㈣ 中國與美國近幾年來的關系
多數中國人對中美關系持樂觀態度
中國民眾如何看待美國和中美關系?《環球時報》於今年2月下旬就此連續第二年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於3月17日正式公布。調查數據顯示出一個突出的變化:與一年前進行的調查相比,中國城市居民對中美關系的滿意率上升了約9個百分點,對美國人的好感率也提高了約13個百分點,兩個比率都接近80%。許多研究國際問題的專家在了解了整個調查實施的詳細情況後,認為這項由專業機構運作的民調是科學的、可信的,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前中國人對美國和中美關系的看法。
滿意率、好感率都接近八成
和去年一樣,今年的調查也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5個大城市開展的,每個城市的樣本量約230人,調查對象全部隨機抽樣確定。這次調查是由慧聰國際資訊媒體研究中心協助執行的。
在受訪者中,對中美關系表示一般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的人分別佔60%、19.1%和0.7%,加起來的滿意率高達79.8%,比去年增加了約9個百分點。
與此相關,承認自己喜歡和一般喜歡美國人的被訪者也有近八成,確切的比率是79%,比去年提高了約13個百分點。
美國對中國而言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在以多項選擇回答這個問題時,認為美國是中國的合作對象、學習榜樣和友好國家的人分別佔了受訪者的36.7%、23.5%、16.1%,依次比去年上升了11.1、11.8和5.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視美國為中國競爭對手的人還是最多,超過半數,具體的比率是56.3%,比去年多了約7個百分點。
在判斷美國是否在遏制中國時,近六成的受訪者選擇「是」,和去年的比例非常接近。不過,持相反看法者的比率,今年比去年上升了6個多百分點,已經超過了受訪者的1/4。而回答「不知道」的人則有相當程度的減少。
問及最欣賞美國社會的哪些方面,回答「科技發達」的人比率最高,兩次調查的結果相差無幾,都在45%左右;今年調查中,回答「生活富裕」的人佔了23.6%,超過去年的17.9%,排在第二位;選擇「個人發展機會多」的人,今年僅為7.9%,比去年少了5.2%。
認為發展中美關系「加快了中國經濟發展」和「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的人最多,分別占受訪者總數的66.6%和44.5%,兩次調查的比率相仿。變化大的是另外兩個選項:認為發展中美關系改善了中國國際環境的人,去年還占近四成,今年卻下降為27.5%;同時,認為給美國影響中國提供了可能的人,今年的比率則上升了約5個百分點,達到19.3%。
台灣問題仍然最被看重
今年,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中美關系近年來沒什麼變化,約25%的人則認為兩國關系有積極的進展。這和去年幾乎相同。而認為中美關系在布希總統餘下的任期內將保持現狀或繼續改善的人分別超過40%和30%,所佔的比重基本和去年相似。
在中美關系中,中國人把台灣問題看得最重,這一點看來不會動搖。去年和今年,都有約六成人把台灣問題列為未來影響中美關系的主要問題。同樣,兩年的調查中,問到對美國政府哪一點最不滿,選擇「向台灣售武」的人都是最多的。
至於中美未來會不會因台灣問題發生沖突,認為會的人佔14.9%,認為也許會的佔45.4%,與去年差不多。
隨著中美經濟交往的加深,認為兩國間貿易摩擦會成為未來影響中美關系主要因素的人在增多。今年的調查顯示,持有這種看法的人雖然還只佔17.3%,但與去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增加了6個多百分點。此外,31.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在中美經濟往來中獲益更多,這一比率較去年的調查結果增加了7個多百分點,而認為兩國經濟交往會促進兩國政治交往的人,占今年受訪者總數的38.4%,比去年調查減少了近8個百分點。
輿論引導的作用巨大
民意調查專家告訴記者,類似於中國人看中美關系這樣的調查,一般而言,要連續做5年以上,比較的結果才可以較為准確地反映出民意變化,而且,民調結果的差別如果在5個百分點以內,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調查技術本身完全有可能導致這樣的差別。但是,這些專家同時也認為,這次民調中關鍵的幾個數據都朝同一方向變化了10個百分點左右,雖然只相隔一年,但同樣值得重視,說明這一年內,公眾的認識確實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國際問題專家們認為,中國大城市居民對中美關系的滿意率和對美國人的好感率在短短一年內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因為中美關系去年的發展「穩中有升」。其次,政府的對美政策和媒體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教授說,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民眾反美情緒在上升,而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不減反增,說明中國高度重視中美關系的一貫政策確實對民意產生了引導和強化作用,同時,中國媒體對美國越來越看重中國、美國高層頻繁訪華進行了大量報道,營造出了對中美關系有益的輿論環境。當然,輿論的基礎是基本事實。王緝思說,應該看到,2005年的中美關系在平穩中有所改善,確實比以前略進了一步。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教授也指出,美國總統布希去年訪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在中國的講話中承認中國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大國。這讓中國老百姓認為得到了尊重,其結果當然會反映在民調中。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去年確實是美國對中國的認識大大加深的一年。美國高層明確地表示中國是國際社會的完全成員,是利益相關者;美國的政府高官、議員、軍隊將領接二連三地訪華,頻繁程度前所未有。這些都給中國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民眾的自尊心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滿足。
金燦榮同時強調,在看到中國民眾對中美關系滿意率升高的同時,必須注意到還有約60%的人對中美之間存在競爭、對美國在防範中國也看得很清楚。兩方面的比率都在上升。金燦榮說,這說明多數中國老百姓對中美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有樸素的認識,可以看出,中國民眾對中美關系的關心程度很高。當前世界上佔主導性的大國關系確實具有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的特徵,對這種復雜性,中國民眾有準確的認識。總體上看,民眾對美國的看法仍然沒有走出「愛恨交織」的情結。
有趣的是,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也大體相似。隨著接觸和交往的增多,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和外交委員會不久前發表了一個調查報告,顯示出仍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的人只佔美國民眾的16%,而5年前這一比率是32%。但是,仍有相當多的美國人對中國的未來感到難以確定,在問到未來可能會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因素時,仍有52%的人選擇了「中國成為世界強國」,這個比率也與5年前大體相同。
壓「台獨」才能得分
專家們在看過整個調查結果後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在中國公眾的印象中,中國是中美關系中較為恆定的量,而美國則顯得動態性較強,只要美國加強對華政策的穩定性,中國人對兩國關系的滿意度就會提高。王緝思說,中國老百姓對美國的期望並不高,他們看什麼?就看美國對中國是不是尊重,有沒有做有損中國的事,特別重要的是看美國對台灣問題的態度。美國在過去一年中基本上作出了不支持、不鼓勵「台獨」的姿態,跟中國大陸在行動上也有所協調。盡管美國還可以做更多更有效的事情來制約「台獨」勢力,但不少中國老百姓還是認為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有進步。
閻學通認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怎麼做,對中國人的對美情緒至關重要,布希政府從去年底開始做了一些壓制「台獨」勢力的事,在中國民眾中是得分的。
曾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也認為,去年以來,台海問題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在美國對華政策安排中的分量也確實有弱化的趨勢。對此,中國民眾的態度顯然是樂見和鼓勵的。
不過,專家們也提到了民調的一個特點,即民調結果通常反映民眾最近的記憶和印象。閻學通特別提到,這次調查進行的具體時間是在台灣當局「終止國統綱領」之前,折射出的也是在此之前中國老百姓的普遍看法。往後,對「台獨」勢力的猖獗,美國政府究竟會做些什麼,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人對美看法的變化。
自信帶來樂觀看法
在專家看來,中國人普遍對中美關系表示滿意的內心原因是中國人的自信上升。丁剛說,總體而言,中國人的生存處境得到了巨大改善,這讓他們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並認識到中美之間的需求是相互的,甚至美國對中國的需求還在上升。他們看待中美關系的視角因此也就與以往不同,對等感在不斷增強。
金燦榮說,這是一種內在的邏輯,有了足夠的自信,對問題的看法就比較樂觀。美國對中國的心態和做法都是矛盾交織的,而絕大多數中國民眾卻能積極看待中美關系和美國人,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公眾在迅速發展過程中看到並且相信,很多問題最終還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指望別人只會陷入被動,因此他們對美國所抱的期望值並不太高。中美關系只要維持穩定,他們就覺得不錯;若能有所改善,他們就不吝惜地給出了滿意的評價。
有意思的是,雖然分析的是關於中美關系的民意調查,專家們卻不約而同提到了中日關系,指出中國公眾對美看法的正向上升,和對日印象的負面走向有關。他們認為,去年日本右翼的所作所為嚴重惡化了中日關系,中日政治關系的持續下滑,反襯出了中美關系的穩定。丁剛專門統計了《環球時報》的對日報道,從1999年到2004年6年中,出現「中日關系」這個關鍵詞的文章共144篇,而2005年一年就有136篇,其中多數是批評日本否定歷史的報道和評論。丁剛說,去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日本某些政要非但不認真反思,還屢屢做出破壞中日關系之舉,這與中美關系的平穩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稍微降低了人們對中美關系的期望值和關注度。
㈤ 對金燦榮、張維為、陳平等人,大家如何看待他們的言論
這三人是某一類專家的代表。這種專家永遠是中國最好,外國最壞;中國最厲害,外國都是紙老虎。他們之所以沒有被封殺,也是因為他們的確代表了一種希望,就是要老百姓更加自信更加愛國。但是,真正一個有自信的國家和老百姓會面對挑戰,認識不足,同時也懂得尊重別人,尊重他國。很可惜,這類專家顯然不懂這個道理。
但相比於那些「跪得太久」的所謂「公知」,我更欣賞金燦榮、張維為,中國的自信、中國的自強,是無法通過膝蓋與地面的接觸獲得的。
想要立足於世界,首先要挺直脊樑!這樣的人士越多越好,把那些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從中國的輿論場清理出去,像清理垃圾一樣!
㈥ 金燦榮:美國:到底能走多遠
美俄氫彈使用了U2構型,保養費昂貴。所以他們放棄了。中國的氫彈是於敏構型,保養費較低。
㈦ 中國2014年的工業總產值在數量上超過了美國有哪些重大意義!
自美國成為世界老大以來,歷史上它總有習慣在老二工業生產能力到達他的70%的時候下手整老二,德國、蘇聯以及日本均是工業生產能力達到或者接近的時候被下手。我國工業生產能力超過美國使得美國無法向以前處理老二一樣來和我們硬拼,無論是經濟或者常規軍事。相關詳細知識參見 金燦榮教授的一系列講座。
㈧ 金燦榮的人物觀點
2014年12月,提前出版的美國《名利場》雜志2015年1月號刊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文章《中國世紀從2015年開始》,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和爭論。
2015年會成為「中國世紀元年」嗎?贊成者認為,除了中國GDP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趕上美國外,還有其他「類中國世紀」現象出現,比如倡導亞太自貿區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推行「一帶一路」戰略、主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等。
反對者則認為,近期中國經濟增長「已經看到上限」,甚至稱「好像不久中國時代就要結束似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對《環球時報》表示,現在的中國不過是「1872年的美國」,當年美國GDP按購買力平價第一次超越英國,而世界進入「美國世紀」要到一戰以後,因此,中國世紀的元年還遠遠沒有到來。
㈨ 中美關系未來去向
金燦榮:中國在過去幾年發展比較快,美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都不太理解,美國對我們的戰略疑慮加深。中國政府注意到了美國的疑慮,在2004年APEC會議期間,胡主席見布希時,主動提出戰略對話,美國猶豫了一段時間,接牌了。
去年中美有兩次戰略對話,戰略對話效果不錯,佐利克提出了一個responsible stakeholder (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概念。responsible stakeholder是個新東西,有幾個方面值得肯定,一是態度值得肯定,對方是在思考如何和中國搞好關系;二是肯定中國是國際社會的成員,認為中國有籌碼在國際社會里;三是認為中國非常復雜,中美關系復雜,趨向未定;第四,定位未來中國,是個responsible stakeholder。
丁原洪:我覺得我們對美國的一些提法不要過分重視,美國對中國從來是兩手的,美國現在說什麼「兩面下注」,美國爭取中國往美國希望的方向走,也做好了其他可能變化的准備。在佐利克這個詞之外,我們還需要看看美國其他方面的做法。
今年美國發了幾個重要文件:國情咨文,國家安全報告,美國不單純是stakeholder,它還有另外一面,它的軍方調動,它到印度去,日本去,不能不說有針對中國的一面,美國繼續用他的兩手,不同時期提法不同。整體來說,美國對華政策是美國國家利益決定的,我們爭取穩定中美關系,但這有沒有可能,我們也需要做兩手准備。
潘振強:我對中美關系觀察比較久了,我捲入中美關系和基辛格訪華是同步的,是1971年。我認為,要有個平常心來對待中美關系,這是一對非常復雜也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脆弱的雙邊關系,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美政策定位比較清楚,我們希望和美國搞好關系,不對抗,做朋友,做夥伴,我們當然希望做responsible stakeholder連續性非常強,美國就不是。
美國對我們始終是不放心的,從尼克松開始,對我們的兩手就沒有變過。他們對我們有需求,或者說共同利益,但另外一方面始終對我們不放心。兩手政策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常態。柯林頓1998年提出建設中美戰略夥伴關系,我們國內有些學者很激動,但我到美國看了一下,發現美國人不這么看。
現在又提出了stakeholder這個概念,要引導中國成為一個responsible stakeholder。接觸加遏制,接觸加防範,接觸加融合,看它側重於哪個方面,看他所處的狀態,經常有些變化,因此中美關系一會上一會下,這也好象變成了中美關系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