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江經濟帶11省市包括哪些
長江經濟帶11省市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沿江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GDP總量均佔中國40%以上。一條腹地遼闊的長江經濟帶由此形成。依託這條「黃金水道」,長江經濟帶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從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起始,直抵長江上游的成渝經濟區。
中國大地「金腰帶」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承載著中國人特殊的文化記憶與情感。作為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幹流全長6300多公里,是貫穿東、中、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在流域綜合運輸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沿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② 長江經濟帶的歷史背景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長河,幹流流經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九省二市,幹流全長6300km,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它自西向東橫貫我國中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眾多。
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建設,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下文同)的43個地市。該經濟帶是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高密度的經濟走廊之一。該經濟帶國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億多,GDP總計1.4萬億元,分別占沿江九省市的27%、44%、62%和全國的4%、18%、25%,其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和人均GDP分別為沿江九省市的1.6倍、2.3倍、1.4倍以及全國平均水平的4.5倍、6.2倍和1.4倍,在沿江九省市和全國的經濟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
③ 湖北長江經濟帶的概括
湖北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全長1061公里,國土面積54168.5平方公里,人口達2750.1萬。農業以優質糧棉油、蔬菜和水產品為主體,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業初步形成以汽車、冶金、化工、裝備製造、紡織服裝、水電、建材和食品等為主的優勢產業,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和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服務業以商貿、金融、物流、旅遊和信息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按照規劃,湖北計劃把湖北長江經濟帶建成引領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現代產業密集帶、新型城鎮連綿帶、生態文明示範帶。
現代產業密集帶。到2015年,湖北長江經濟帶國內生產總值預期達到136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2%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萬元,在2008年基礎上翻一番。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調整為6∶49∶45,工業和服務業實力在長江經濟帶地位逐步提升。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預期達到22000億元左右,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產業實力在長江經濟帶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新型城鎮連綿帶。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59%。以武漢為龍頭,以黃石、鄂州、黃岡、咸寧為支點的東部城市群,通過開展「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在全省和中部地區的輻射力進一步增強;以宜昌、荊州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5%。通過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市場建設等方面的一體化建設,東部、西部兩大城市群形成一個整體,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鎮連綿帶。
生態文明示範帶。到2015年,主要生態環保指標達到國家和省的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主要能耗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城鄉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統完善的生態安全格局,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步入協調發展的軌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兩型」社會。
按照《規劃》要求,堅持交通先行,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堅持以「水」興帶,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城市帶動,建設新型城鎮連綿帶;堅持「兩型」開發,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帶;堅持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堅持開放先導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六大重點。
針對這六大重點,湖北將全面建設武漢新港,打造長江中游水運樞紐,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優先發展涉水產業,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鎮連綿帶。同時,破除傳統體制機制束縛,破除行政區劃、行業界限,擴大要素配置范圍,拓展資源整合空間,促進與上中下游各省市更緊密的合作,加強跨地區的橫向聯合。
④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
●表明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內陸開發開放
●經濟發展格局或由目前的「沿海一豎」轉變為「T」型結構
●將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
據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中國經濟穩增長、區域協調發展和轉型升級有怎樣的意義?
「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須尋找新引擎,長江經濟帶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如是說。
侯永志說,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建設長江經濟帶表明我國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做好內陸開發開放。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城鎮化。
據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介紹,長江經濟帶上有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中國重要的發展軸線。
會議上傳遞的信息顯示,建設長江經濟帶,就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侯永志說:「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作用,通過產業、資本、技術向中西部轉移,推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說,「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使我國經濟發展形成「T」型結構:30多年來「沿海一豎」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支撐格局,而現在「沿江一橫」長江橫向經濟帶,貫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將打造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他認為,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要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地區發展。
「長江經濟帶和別的經濟區域最大的不同是把東、中、西部天然連接在一起,可以加快正在推進的產業梯度轉移,有利於經濟轉型升級,還可以繼續向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形成開放新局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
王軍指出,目前東部地區的很多產業正在向中部地區轉移,比如安徽正在發展的皖江經濟帶。而成渝地區現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新產業,還打通了開往歐洲的鐵路線。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加速這一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侯永志認為,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沿江城市科技、人力資源豐富和製造業發達的優勢,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強我國的製造業,改變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局面。
⑤ 長江經濟帶的介紹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⑥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來
(長江經濟帶區域結構:「核心一邊緣」 視角 於濤方甄峰吳溢)
長江經濟帶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4一1985年間, 首先由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提出了「長江產業密集帶」之說。指出以長江流域若干超級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 通過其輻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聯結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廣大農村組成的經濟區;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代始, 隨著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 特別是1992年6月中央召開了「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規劃會議」提出了發展「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 第三個階段是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 要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及沿江地區經濟帶。至此,「 長江經濟帶」的聯合開發已被提上國家和沿江省市的議事日程。
⑦ 長江經濟帶包括哪些省市和城市
長江經濟帶(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應答時間:2020-10-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⑧ 四大經濟帶 情況
沿海經濟帶
由遼、京、津、冀、魯、蘇、滬、浙、閩、粵、瓊、桂等12個省、市、自治區組成的沿海經濟帶,得益於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最早實施了對外開放,改革與發展走在了全國的前面。80年代,我國相繼興辦了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使沿海地區迅速成為承接世界產業、資金、技術、貿易轉移的最佳區域。「七五」計劃將全國劃分為東中西3大經濟地帶,大力實施梯度推移戰略,使沿海地區獲得了大量優惠政策,國家資金、外資以及內地人才的支撐,得以快速發展。而今,以18000多公里的黃金海岸線為軸心的沿海經濟帶已成為中國經濟中最具有活力、與世界經濟融合度最高的經濟增長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牽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4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圈: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圈,以福州、廈門為中心的閩南三角地帶經濟圈,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以大連、天津、青島為中心的環渤海灣經濟圈。
長江經濟帶
由滬、蘇、浙、皖、贛、鄂、湘、渝、川等長江沿岸7省2市組成的長江經濟帶,以黨的十四大提出的「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為契機,在浦東開發和長江三峽工程這兩個當今中國最大的跨世紀工程的帶動下,在重慶直轄市的促動下,正在迅速崛起。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圈和以重慶為中心的長江上游經濟圈已初具規模,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著名經濟學家馬洪認為,「未來最有希望的增長區,就世界范圍來說是亞太地區,就亞太地區來說是東亞地區,就東亞地區來說是中國,就中國來說是長江經濟區」。
陸橋經濟帶
進入90年代,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向全方位、高層次、縱深化方向發展的態勢日趨明顯。繼黨的十四大作出長江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之後,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建議》在規劃我國經濟區域時,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以亞歐大陸橋和京九等鐵路大幹線為紐帶的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這是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作出的戰略調整。以新亞歐大陸橋為紐帶的陸橋經濟帶是地跨中國北方東中西部並可實行東西海陸雙向開放的大經濟帶,它自東向西橫貫或輻射魯、蘇、皖、豫、晉、陝、甘、寧、青、新等10個省區,它的興起,預示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將重放異彩,更預示著偉大的黃河文明將再度復興。
京九經濟帶
以京九鐵路為紐帶的京九經濟帶自北向南縱貫京、津、冀、魯、豫、皖、鄂、贛、粵等9個省市,向北可由渤海灣直接進入東北亞,向南可通過香港直接進入東南亞,是一個開放條件十分優越的經濟帶。就目前的發展水平而言,陸橋經濟帶和京九經濟帶還難以與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相媲美,但它們的巨大潛力卻昭示出它們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陸橋經濟帶及京九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使我國區域經濟結構演進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至此,一個由上述4大經濟帶架構的縱橫捭闔的「開」字型開發開放的新格局已赫然在目。這是一個完全新的經濟空間結構網路,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⑨ 湖北長江經濟帶的以「黃金水道」為核心 開發長江
《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2009-2020)》大作水文章,大手筆提出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湖北長江經濟帶綜合運輸通道,最大限度地發揮長江的綜合運輸效益。 根據規劃,未來10年內,湖北省將立足於長江港口,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干線,實現多種運輸方式間的客運「零換乘」和貨運「無縫銜接」,促進長江水道與縱向、橫向出省快速通道相連接。
根據規劃,湖北省將打造「一主四輔」5個綜合交通樞紐,即在武漢建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同時,在黃石、鄂州、黃岡建成一個組合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將宜昌建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將荊州和咸寧分別建成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黃金水道」需要公路、鐵路、航空等多方支撐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規劃指出,公路方面,將建成上海至成都(湖北段)和湖北江南高速公路,形成連通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高等級公路骨架,實現湖北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到東部沿海地區當日到達。
此外,在鐵路方面,將繼續推進石家莊至武漢客運專線、武漢至九江客運專線、武漢經荊州至沿江高鐵、宜昌至萬州鐵路建設,構築進出湖北長江經濟帶的「十」字快速鐵路通道,水陸無縫對接,振興「黃金水道」。
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觀點:
「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最核心的就是要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做好『水』文章。」規劃專家組負責人、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說,「水」文章是貫穿長江經濟帶規劃的一條主線。
他分析,總體規劃中,「水」文章可以分為3部分。一是化「水害」為「水利」,主要體現在防洪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第二部分,是發揮「黃金水道」優勢。秦尊文指出,規劃立足於長江港口,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構建出水運、鐵路、公路、航空全方位運輸網路,鼓勵和支持江海直達運輸,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長江綜合運輸體系的效益。
第三,是利用水資源的優勢布局沿線產業。「無疑,這是支持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和各種要素向沿江聚集,加快沿江產業布局調整的重要信號。」秦尊文說。
⑩ 長江經濟帶是什麼在國內主要交匯地帶
長江經濟帶(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注入東海。長江幹流全長6300餘公里,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宜昌至湖口段為中游,長955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長江支流眾多,其中,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5條,8萬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等8條,重要湖泊有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陽湖等。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幹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共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支流展延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浙江、廣西、廣東、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長江流域土地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