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今世界各地的發展正面臨哪些挑戰
疫情是當前世界經濟及國際格局演化的最大變數,與世界原有的存量風險交織,給我們帶來了極大挑戰,同時其中也蘊含巨大機遇。
1.生命風險,或者叫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目前全世界新冠肺炎確診者超過800萬。疫情對人類脆弱生命的侵襲,還沒有停止。
2.產業鏈斷鏈的風險,而這個風險是導致全球經濟進入大衰退的助推力。因為疫情蔓延,全球幾十年形成的製造業布局遭受前所未有的阻隔,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連接關系被各國經濟社會大停頓截斷。
3.通脹風險,這是具有最大不確定性的風險。美國帶頭實施無限量無底線的寬松貨幣政策,幾十個國家跟進,已經在全球形成了貨幣放水潮。加上低利率、零利率、負利率,將會引發通貨膨脹。
4.債務風險,這種風險是在積累的債務風險上,疊加了抗擊疫情之後大規模借債的風險。去年全球債務已經超過250萬億美元。當前大部分國家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採取財政政策救治經濟,目前各國已經投入和計劃投入的加總,已經超過20萬億美元,這是各個國家歷史上財政政策中支出最大的一次,一些國家債務風險會陡增。
5.金融風險,3月已經出現了史上最壯觀的金融市場的跌宕起伏,未來風險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6.糧食風險,中國是可以排除這種風險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則難以倖免。世界糧農組織近日發布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將有2.65億人陷入糧食危機,東非的蝗災,一些國家的大旱,加上疫情影響,難免會造成糧食危機。
7.能源風險,供給側將受到巨大挑戰。現在主要表現是供給側大戰,當原油期貨價格下降到20美元的時候,美國已經有500多家頁岩油頁岩氣能源企業關閉。未來能源需求總體上供大於求,但是由於現在的疫情,加上能源生產的停頓,需求側也面臨著很大風險。
8.貿易和投資的風險,這種風險取決於疫情延續的時間長短。全球貿易大幅度下降,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將出現-8%到-32%的負增長。全球人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受阻,外貿還將面臨巨大風險。
9.安全風險,包括人身安全、地緣安全、整個國際社會的安全。中國還面臨著國家統一的嚴峻挑戰,美國連續對中國台灣、香港、新疆、西藏進行立法,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威脅我國家安全。美國軍艦不斷進入南海,對中國進行挑釁。
10.戰爭風險。一些國家不排除用戰爭的手段轉嫁國內社會矛盾,轉嫁國內經濟危機。一些國家污名化中國,推動形成反華排華聲浪,叫囂向中國索賠,轉嫁國內經濟可能崩盤的巨大風險。現在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是大蕭條之後最嚴峻的時刻,或者叫全球的至暗時刻。
Ⅱ 疫情期間世界經濟最困難的兩點是
這幾天國際疫情急轉直下,美國義大利確診數據先後快速超越中國,各種壞消息頻傳,於是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很多讓人不安的言論,其中有嘲笑、諷刺甚至是幸災樂禍,對此,我想說——
這些人並不清楚現代世界的運作規則,他們並不知道國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熱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並不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
01
我們看到的壞消息
並非真相的全部
首先我需要說的一個點是——我們看到的壞消息並非真相的全部。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基礎的邏輯——對於傳播而言,壞消息傳播速度永遠比好消息快且廣泛。
舉個例子,在韓國、日本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的公眾號文章都是極力渲染他們的愚蠢的應對策略、慌亂的民眾以及混亂的秩序。
但僅僅兩周之後,我們發現韓國和日本其實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那麼現在又有多少媒體在報道韓國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穩住疫情呢?幾乎沒有,因為井然有序不是新聞,沒有傳播度,拿不到 10 萬+閱讀。
沒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義大利、美國、英國的疫情慘狀在事實上都是真實的,但請注意,這並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們進展順利的方面我們的媒體往往會選擇性忽視,因為那沒有可讀性,太普通,太常見,太不算新聞。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遠比你看到的要復雜,仔細感受一下下面兩張圖:
02
世界需要我們
我們也需要世界
當我們幸災樂禍的時候,或許我們應該回想一下過去兩個月我們剛剛經歷了什麼——
沒錯,我們疫情初期非常被動,個別國家的媒體刻意嘲笑、侮辱中國的時候,一轉眼才發現中國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是如此重要。
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佔全世界的 12%;中國是全球 33 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是 65 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 12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2004 年的聖誕節,美國記者薩拉忽然發現,收到的 39 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 25 件,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於是她開啟了一段真實而艱難的歷險,在經歷了無數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後,她重新回到了中國製造的懷抱,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美國直到疫情告急才發現,他們整個國家使用的青黴素中有 45% 是中國製造的,而布洛芬幾乎是 100% 為中國製造。
Ⅲ 4.4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哪些外部挑戰
摘要 親,您好。第一,復雜的國際形勢。近年來,中國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范圍內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崛起,全球化在貿易和金融領域有所退潮,依靠外部經濟拉動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阻力。
Ⅳ 全球新冠波疫情對全球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可避免會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較大的沖擊,特別是短期內帶來的綜合影響不可忽視。最近一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呈快速蔓延態勢,對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帶來一定壓力。首先,疫情發生及其防控,不可避免帶來了流動性受限,對就業增長、消費增長、外商投資預期等產生影響,帶來短期經濟增長預期下行。其次,部分國家短期的疫情防控措施會影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受疫情沖擊,全球人員、商品、技術等要素流動會放慢,交通、餐飲以及旅遊業等服務業會受到影響,國際貿易、供應鏈波動等下行預期增加。再次,全球疫情的發展和蔓延,短期內也會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供需關系、價格波動和全球資本市場、期貨市場、金融市場帶來沖擊和影響,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不過,總體來看,疫情沖擊不會影響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趨勢。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全球市場不斷拓展和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全球化和開放發展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客觀趨勢,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跨國公司發展、國際市場一體化程度加快等,仍然是推動全球資源配置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1-0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疫情對全球的影響總結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對全球的影響主要有:1、使全球正常的生產貿易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引發全球經濟衰退。2、市場震盪。3、疫情停工減產及延遲復工,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產生沖擊。4、一些國家操縱輿論和民意,出現種族、民族歧視。
疫情對全球的影響總結
疫情期間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在雙手接觸呼吸到分泌物後(鼻涕等等)應立即洗手。
在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並且避免用手接觸眼睛、鼻子或者嘴巴。
在家裡,要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每天開窗次數不少於3次,戶外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Ⅵ 疫情反彈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什麼影響
疫情的階段性反彈,對當地居民消費也會形成一定沖擊,尤其是線下消費行為,或受到階段性的壓制。交通物流、居民消費等擾動下,疫情對CPI的影響較為分化,農副食品價格在疫情初期出現跳升,線下消費、生活服務等價格或有所回落。疫情防控加強對交通物流的管理,通常帶來農副食品等價格上漲。
Ⅶ 逆全球化給世界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它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一)疫情對全球化發展的影響
新冠疫情給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新挑戰。2020 年以來,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並急速演變發展,疫情快速傳播到全球主要經濟體,疫情蔓延和各國控制疫情的措施嚴重影響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等活動,打破了現行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轉, 世界經濟進入衰退期,對經濟全球化發展造成三方面的巨大挑戰。
一是疫情引發全球需求和供給同步收縮,蠶食全球化發展的基礎。全球化是指通過要素資源的跨國配置,實現貨物、服務、資金、人流等在全球范圍的跨境流動,促進比較優勢分工。通過把部分工序外包到生產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生產和出口國以及消費和進口國均能在全球化的資源分配中獲益。當前,為控制新冠疫情所採取的隔離措施客觀上使得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出現停滯,導致全球經濟需求和供給的同步收縮。市場避險情緒升溫驅使外資撤離新興市場, 對其金融資產價格和資本賬戶平衡帶來負面影響。如果疫情持續蔓延,將嚴重影響國際貿易環境和投資增長,打破現行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轉,破壞全球化發展的基礎。
二是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多環節受阻,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和產業鏈內顧化、分散化傾向。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不斷蔓延,保護主義興起使得全球化進入倒退期。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一方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多環節受阻,另一方面各主要國家間缺乏互信與合作,導致保護主義進一步成為主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內顧化、分散化趨勢。以汽車產業鏈為例,疫情發生之初, 以中日韓「貿易三角」為主的汽車零配件供應環節受到一定沖擊;3 月份以後, 歐洲疫情局勢緊張又導致高端汽車零部件和整車組裝環節受到較大影響,汽車產業鏈一度出現斷裂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通過供應鏈多點布局的方式,分散由於疾病災害、地緣政治等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與此同時,全球主要國家在疫情期間缺乏互信,也導致了各國進一步考慮提高產業鏈安全和國家安全,加劇了產業鏈內顧化傾向,過去 30 年以來的全球化大發展恐將難以為繼。
三是各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模式、價值理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嚴重對立和沖突,成為此次疫情最大的次生災害,將從更深層次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冷戰結束後,特別是 21 世紀以來,世界每發生重大危機事件時,各主要國家總能摒棄成見,共同聯手抗擊:亞洲金融危機、911 事件、2008 年金融危機、2014 年抗擊埃博拉病毒等均是如此。然而,新冠疫情期間,普通民眾整體遭受福利損失,企業倒閉和失業攀升加劇社會動盪,世界各國更加分裂,國家間的沖突進一步增多,為反全球化趨勢性回潮提供了新的催化劑。除疫情本身外, 當今世界在種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嚴重對立和沖突正成為長期損害國家互信、制約國家間制度性合作和經濟全球化的最大隱患。(二)影響全球產業鏈調整的主要因素
目前,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布局正處於深刻變革周期,影響全球產業鏈調整的因素逐漸發生變化。自二戰以來,根據影響因素不同,可以將全球產業鏈調整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經濟因素驅動階段(1947 年關貿總協定成立至 2016 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執政結束前夕)。此階段是全球化繁榮階段,全球產業鏈布局主要基於比較優勢理論,企業在制定國際分工決策時主要考慮生產效率和經濟利益, 決策制定過程相對理性、客觀。此階段影響企業全球產業鏈布局和調整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勞動力成本因素,考慮到各國勞動稟賦和工資成本存在差異,發達經濟體逐漸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降低生產成本。由此, 在不同發展水平國家間出現了「雁陣模式」的產業梯度轉移,「頭雁」生產科技密集型產品、「中雁」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尾雁」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各國依據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開展國際貿易。二是市場因素,企業在東道國生產不是為了將產品返銷本國,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消費者、貼近和佔領當地市場。在該模式下,國際產業分工更多是水平型而非垂直型,生產的是適銷對路的產品。三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供應因素,在某些能源密集型或中間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的行業,為了更好地接近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市場,企業通常會選擇在大宗商品出口國或中間產品供應國布局生產,以更好地利用產品供應鏈。四是產品迭代因素。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隨著產品的迭代創新,發達經濟體將逐漸把落後產能淘汰至發展中國家,而集中精力發展創新和高精尖產品,以此形成全球產業發展的梯度格局,在國際貿易中居於價值鏈上游並獲取更多超額利潤。此階段的全球產業布局更多基於經濟因素開展,只要有利可圖,企業跨國分工就會持續。
第二階段是安全因素驅動階段(2017 年特朗普政府上台至今)。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全球化逐漸發生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逐漸抬頭,在企業跨國生產決策中經濟因素不再是唯一重要考量,地緣政治和外交等因素的影響逐漸上升。具體來看,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安全因素,主要涉及科技、軍事、戰略資源等核心產業。目前國際格局動盪,全球逐漸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大國博弈加劇,為了避免相關產業發展受制於人或被其他國家控制,主要發達經濟體在敏感核心領域都加強了對外資的審查力度、設置了更多障礙。二是公共安全因素。此次疫情給各國敲響了警鍾,醫療產品和設備過度依賴國外進口,在危機發生時將嚴重影響疫情防控和國民安全。三是產業鏈安全因素。受疫情和嚴格的防控措施影響,各國生產、流通、進出口貿易遭受較大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斷裂」風險上升,在此背景下,保持「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彈性和多元性越來越得到企業的重視。在安全因素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中短期內全球化將進入有限全球化時代,各國可能將根據雙邊關系和疫情防控好壞來劃分「朋友圈」。
第三階段是新興科技驅動階段,該階段發端時間早於第二階段,大約興起於 20 世紀末、21 世紀初,發展態勢相對穩定,雖未成為當前主流,但比第二階段更具有生命力、更能代表或引導未來全球化發展趨勢。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5G、量子通信、新醫葯、新材料、工業機器人、3D 列印、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科技領域。相關科技領域的發展對全球化和產業鏈調整將具有雙重效應。從積極的方面看,5G、量子通信、新醫葯、新材料等新興科技領域發展會帶來新興業態和產業的興起,會引導形成新一輪的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分工調整; 從消極的方面看,工業機器人、3D 列印、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領域具有勞動替代特性,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將逐漸取代勞動力在經濟生產中的作用,如工業機器人的存在和價格一致性將顯著改變各國在勞動稟賦上的差異,3D 列印技術的進步和便捷式操作也將極大地改變中間產品貿易模式,部分中間品或將無需在海外生產,更多使用 3D 列印的家庭式工廠和小型工廠將取代主要工業國家的市場份額。兩種效應的大小、代表性產業的發育情況和次序,將決定未來全球產業分工是再次繁榮還是由全球化轉向區域化。
(三)逆全球化下全球產業鏈調整趨勢
新冠疫情發生後,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考慮經濟效率的同時,更多地將追求產業安全、自主可控作為產業鏈布局的重要標准。總體而言,未來全球產業鏈將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全球供應鏈縮短,企業垂直一體化進程加快。為了應對公共衛生、地緣政治等突發事件對供應鏈安全的影響,跨國企業將以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為原則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轉向以產業鏈安全為考量的垂直一體化布局。原先分包給不同國家和企業的生產工序和環節將會被收回到跨國公司內部進行生產, 企業依靠縮短供應鏈使產業實現自主可控的要求。
二是全球產業鏈由全球化布局向區域性集聚演化。在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蔓延的背景下,全球化進入區域性集聚發展階段,從而形成特定區域內的產業空間集聚。跨國公司將會選擇集中在一個國家或者臨近國家邊界線上進行生產, 區域內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疫情爆發以來,盡管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存在不穩定性,但是區域內的貿易往來卻有所增多。以中國為例,2020 年前 5 個月,中國與東盟進出口達 1.7 萬億元,同比增長 4.2%,中國對東盟出口和進口增速均高於同期中國外貿進出口整體增速。未來,用於生產所需的中間品貿易主要在區域內進行,全球產業鏈將會朝著區域化、次區域化的方向發展,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將在歐洲、北美、東亞、東盟等區域聚焦。由於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的產業互補性較強,北美供應鏈區域化將會愈發明顯。而東盟、中日韓等次區域化也將替代全球化成為新的產業鏈發展趨勢。
三是新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各國在高新技術產業鏈主導權的競爭更加白熱化。當前,全球主要國家在數字經濟、5G 等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美國在核心技術和重點科技領域對中國限制升級,不斷強化人員交流限制、收緊投資准入、加強技術管制,企圖推動中美科技「脫鉤」,阻礙中國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從科技發展規律來看,全面「科技脫鉤」不切實際,但美國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等重點領域的長期遏制不可避免。當前,中國正處於由高科技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階段,一些細分領域已經處於產業鏈高端。未來,各國在高新技術產業鏈特別是即將進入應用臨界階段的產業(如 5G、網路安全技術等)的主導權爭奪將更加激烈。
Ⅷ 國際環境和國內散發的疫情,對我國的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
從行業角度來看,疫情蔓延對全球旅遊、交通運輸等行業將造成直接沖擊;對產業鏈全球化的制葯、半導體、汽車製造等行業以及強順周期的能源行業將造成較大影響。結合全球產業分工的現狀,我們定性分析了不同產業鏈受國際疫情影響的程度差異。在當前疫情形勢下,機電、半導體、運輸設備、化工以及礦物燃料等方面的供應受影響較大。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從生產資料供應、資本供給和最終消費需求三個方面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極大的沖擊。
從對金融市場影響來看,疫情全球爆發後的第一周(2020年2月24日—2月28日),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可以概括為美元和日元漲,股市和黃金跌。雖然類似的組合波動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也發生過,但目前看來,由於各國央行都採取了相應的積極行動,市場並不會出現類似2008年那樣的大規模流動性危機。
Ⅸ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一、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疫情出現後,盡管各國採取措施應對疫情蔓延,包括對疫情嚴重地區採取入境管制、旅行禁令、取消大型賽事、停工停產等措施,但仍有可能演變為一場「大級別疫病」。全球正常的生產貿易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加大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甚至造成衰退。
二、全球市場震盪。全球疫情加速擴散引發恐慌情緒,全球主要股指下跌。過去一周,歐洲斯托克5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股價指數、巴黎CAC40指數、法蘭克福DAX指數等均暴跌11%~12%左右,美國道瓊斯從近期最高點已暴跌14%,美股恐慌指數(VIX)一周內翻倍。雖然疫情對股市的沖擊是短暫的,但若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股市將進一步受挫。
三、沖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全球化生產和交易網路中,疫情防控帶來的停工減產及延遲復工,將加大全球供應鏈風險。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樞紐,2019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比重約為30.9%。2020年2月,中國PMI大幅下降。
四、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勢力借勢猖獗。在發達國家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西方一些國家政客從狹隘的政黨和個人利益出發,操縱輿論和民意,一些國家出現種族、民族、國別等身份歧視。
五、疫情全球持續擴散。如果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疫情控制不好,全球經濟有可能遭遇重創,其嚴重程度可能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之後的歐債危機,國際貿易可能衰退,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或將受到破壞。
Ⅹ 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因素:
1、新冠疫情繼續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眼下,變異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迅速傳播,導致許多經濟體勞動力短缺現象加劇,而供應鏈持續不暢導致的供給紊亂也將繼續拖累經濟活動。
2、通脹高企繼續困擾全球經濟。報告顯示,2021年美國供應鏈瓶頸持續,港口堵塞、陸路運輸限制及消費者需求增加導致物價上漲。
歐洲地區化石燃料價格幾乎翻番,能源成本大幅攀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食品價格不斷上漲;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也帶來了通脹上行。
短期內全球通脹或將保持在高位,直至2023年才有望出現回落。不過,隨著相關行業供給改善、需求逐漸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且部分經濟體退出疫情期間的非常規政策,全球供需失衡狀況有望緩解,通脹形勢或將好轉。
3、在高通脹環境下,部分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預期愈加明顯,將導致全球金融環境趨緊。目前,美聯儲已決定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並釋放提前上調聯邦基金利率信號。
美聯儲將從2022年3月起啟動加息步伐。歐洲央行此前也宣布,將如期結束為應對疫情實施的緊急資產購買計劃。
美聯儲提前加息會給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貨幣匯率帶來壓力。更高利率水平將使全球范圍內借貸成本升高,導致公共財政緊張。對於外匯債務高企的經濟體來說,財政狀況趨緊、貨幣貶值以及輸入性通脹上升等多重因素將帶來挑戰。
各經濟體政策制定者需要嚴密監控各類經濟數據,為緊急情況做好准備,及時溝通並執行應對政策。同時,各經濟體應進行有效國際合作,確保全球在今年擺脫疫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