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匠人精神適不適合現代社會
匠人精神非常適合現代社會。匠人不只是簡單的沿襲和復古,不是老老實實的埋頭苦幹,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體現在對工藝技術和產品的傳承與創新上。
匠人精神」其實就是指匠人具有專注、執著、細致、耐心、堅守、創新、精益求精等品質。「匠人精神」是一種態度、一種追求、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❷ 咋看待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我覺得主要是幾點:專業性,術業專攻,精益求精。敬業性,干一行,一路到底,有始有終。責任心,不僅是對家庭的、社會的,還有國家的,社會的,特別是民族的。
❸ 匠人精神在中國,靠譜嗎可能嗎
其實,翻開歷史,打開《天工開物》這部「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精益製造的中國就在眼前。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除了諸子百家、唐詩宋詞以外,趙州橋、蘇州園林、絲綢、景泰藍、青花瓷……都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粹,而它們的創造者,就是無數知名或不知名的工匠,「不瘋魔,不成活」就是他們的職業精神。
當前,中國企業對所謂「精益生產」「六西格瑪」已是耳熟能詳,只是多年以來,中國企業只注重優化企業流程、管理系統化,更關注如何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卻恰恰忽視了精益的靈魂——工匠精神。精良產品或服務來自精良的職業鍛煉和職業倫理。
「匠人精神」,寬泛而言,是指對工作、事業的精益求精的態度,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信仰的追求。它並不局限於製造領域或手藝行當,而關鍵在「精神」二字。《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輝對此作了很好的概括:「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
當前,互聯網時代追求速成和兌現,不少企業熱衷於「上市圈錢」,不少新興行業忙著賺快錢,抄襲模仿山寨盛行。這樣如何能做到基業長青呢?「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論述的君子之道,也適合匠人之道,適合企業之道,對當下有啟示意義。
2015年央視播放了《大國工匠》的系列專題片。系列片里,沒有領導,沒有專家,只有在生產一線的工人或「當代匠人」。沒有他們,就沒有火箭上天;沒有他們,就沒有高鐵面世。在他們眼中,財富和地位並不重要,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精益求精,做好本職工作,才是他們的追求。
中國業已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華為,其掌舵人任正非時時提醒員工,華為能走到今天就是憑著一種堅守精神,一種厚積薄發的精神,「當我們像烏龜一樣在爬的時候,中國可是四處都是鮮花,我們全當作沒有看到,至今還在艱苦奮斗。」
我們堅信,在互聯網時代,重提「工匠精神」並不落伍。它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堅持,它能讓中華文明走得更久遠。
❹ 匠人精神是什麼
匠人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專業,專一,細致,完美,追求極致的美。
「匠人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同義詞。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概括起來,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❺ 古代的工匠精神為什麼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從歷史、經濟、社會、思想
現代中國人都普遍認識到,文憑是帶來財富的敲門磚,文憑時代和應試教育把中國人化成了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
於是,大家普遍認為,腦力勞動高於體力勞動,動腦子強於四肢發達,而且,腦力勞動收入遠高於體力勞動。
由於這種誤區,中國人把「技術勞動」也劃到「體力勞動」里去了,你在工廠做零件和你掃馬路完全是兩回事,但在大部分中國人眼裡,技術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電工,鉗工,機修工,都是技術工種,卻還是被當成和掃地阿姨,快遞員是同類型的角色。
而工匠精神恰恰就是集中在「技術勞動」的領域,既然整個「技術勞動」都被認為是「沒大出息」,那麼工匠精神想要滋養的土壤,幾乎是乾涸的。
(5)匠人精神和務實經濟哪個好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在德國被稱為「勞動精神」,在美國被稱為「職業精神」,在日本被稱為「匠人精神」,在韓國被稱為「達人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指在某項具體的工作上幾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打造頂級的質量,也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的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匠精神可以適用於任何領域,農,工,商,都可以貫徹。
比如燒菜,做衣服,種花,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工作,被灌注入工匠精神後,都能夠獲得極大的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卻存在無數私人的小作坊,甚至英國女王穿衣服,也要去找一家小作坊訂做,這都是工匠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