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飛躍。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兩個主要特徵,就是以行政審批配置資源為主,以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為主,甚至有時以長官意志配置資源為主。因此,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
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九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相對於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來說。
這一轉變看起來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涉及到各個方面深刻而廣泛的變革,特別是涉及到權力的重新調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這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困難的轉變,又是一個非完成不可的轉變。
B. 談談你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的認識和理解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是共同富裕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二、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是人們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識的深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市場經濟,才能使資源實現有效配置,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三。但是,既然是市場經濟,就免不了存在著優勝劣汰的可能性,就免不了產生大魚吃小魚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注意資源的有效配置,只注意經濟效益。只講效率第一,不講公平,或者僅僅局限於「兼顧公平」;結果只能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社會消費萎縮。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那些優勝者通過市場競爭,佔有和壟斷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這就必然剝奪了那些被劣汰者本應享有的社會資源。整個社會的話語權完全徹底傾向於那些先富起來的階層。不去認真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導致我們的社會日益兩極化。從而必然導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徹底失敗。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必須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不是共同貧窮,但也不是只有少數人致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生產資料是歸全社會佔有的,只有共同富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的消費力不至於萎縮。才能使經濟得以可持續發展。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必須面向絕大多數人。我們的國家的改革政策的設計者必須要公正地通過民主程序制訂改革政策,而不能關起門來由少數人閉門造車。
五、我國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市場機制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的過程中,各方面的改革還不配套,新舊體制之間仍存在不少矛盾和磨擦。當前的主要問題是:①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嚴重滯後。②政府職能轉換滯後並且目標也不夠明確。③改革在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④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現象。
六、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消除體制性的障礙,黨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1)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積極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2)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3)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4)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C.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方向,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基本制度保障。社會主義條件下搞市場經濟,世界上沒有先例,這是一個偉大實驗和艱辛創造。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目標,我們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
鄧小平南方談話充分肯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可以利用市場經濟這種手段,為建立新的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從根本上解除了傳統計劃經濟理論的束縛。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制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正式開啟。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為什麼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創舉
D. 如何認識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800字左右)
縱觀世界經濟,無論是西歐美國,還是日本及韓國等,經濟建設發展進程中,經濟快速增長,無不得益於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20餘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證明了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強大活力。但是,在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必須建立一整套與此相適應的法律和制度。因為,市場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法制建設的保護和保障、配合和協助,這不僅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世界經濟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所證明了的客觀真理。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業規則的總稱。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指導與協調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市場經濟需要法律的規范,市場經濟在建立和發展成熟過程中對法制建設的依靠和依賴正是緣於法制對於經濟發展的強大保障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1.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必須由法律來保障。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主體是多元化的、復雜的,既有公民個人,亦有各種法人組織,包括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個體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及股份制企業。這些個人或法人作為獨立的生產經營者,必須處於平等競爭的地位,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的一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為了能夠進行公平的競爭,就需要法律確認各種類型的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對於各種法人組織還要規定其設立、變更、終止的條件和程序。
2.經營者的行為必須由法律來規范。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經濟主體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產權關系、經營關系和交換關系。各種經營主體之間時刻都在發生買賣、租賃、承攬、借貸等經濟活動,而這些活動或行為如果不依法循規進行,市場就無秩序可言。因此,對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的行為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規范。雙方或多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都要用法律來明確。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才是合法行為,才能受到國家的保護,如果沒有完備的法律,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就無法有序進行。
3.經營者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必須用法律手段來調整。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主觀和客觀上的原因,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是難免的。如果是計劃經濟體制,企業間發生矛盾、糾紛就會去找各種政府主管部門來處理,通過行政手段對經營管理進行干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應由仲裁、法院等法律機構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解決,唯有這樣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因此,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不僅要有完善的實體法,還要有各種程序法、訴訟法。
4.市場規則必須由法律來統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市場的結構會更加完備,不僅有一般的商品市場,而且有生產要素市場。由於市場是各種經濟主體進行交換的重要場所,因此,保證市場的統一、開放,維護平等競爭至關重要。為此,各類市場就必須建立一些普通、明確、統一的規則,而普通、明確、統一正是只有法律才具有的特徵,因而用法律形式把市場規則固定下來,使之成為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則,這樣才能沖破對市場人為的分割、封鎖和壟斷,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證各種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5.政府的行為必須由法律來規范約束。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承擔著管理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重任和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企分開,企業已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政府對經濟的微觀管理職能就大大弱化,轉而實行以制訂規劃、掌握政策、發布信息、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為主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一種間接管理,只能以法律手段來實現,即使是必要的行政、經濟的方法,其形式也必須是法律的,即必須在法定條件下,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實施。對企業而言,企業作為獨立法人,其生產經營好壞同生產、經營管理者自身的權、責、利關系密切,由此必然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管理行為規范,科學、合理,具有穩定性、可測性、概括性、規范性和合法性。所以,依法規范、約束政府管理行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政府經濟職能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管理活動的隨意性、盲目性,增強科學性和合理性,才能防止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犯企業自主權,從而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正因為法律建設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如此密不可分的聯系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我國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高度重視了與之相適應的一整套法律和法規建設。如何成功地實現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結合,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遇到的最大的歷史新課題,既要搞市場經濟,又不失其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共同富裕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國在調控市場經濟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上,必然要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家的特點和風格。而可供社會主義國家選擇的手段和措施,除了運用法制手段確立和保護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外,就是通過加強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職能,從我國的政治制度出發,加強執政黨的綱領和政策乃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市場經濟的指導調整作用,這就是我國市場經濟立法的一大特色。因此,中國的市場經濟立法,雖然必須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但主要的學習借鑒方向應集中在市場主體、市場行為、微觀經營管理、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形式和經驗上,萬萬不可照搬照抄。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一方面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人們的商品經濟意識水準普遍較低。另一方面,由於受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限制,使有關商品經濟方面的立法一直處於滯後狀態,同時也造成了法律思想文化落後的現實,權利義務觀念淡薄,重人治、輕法治,重政策、輕法律,以權壓法、以言代法、以言廢法,缺乏遵守法紀的自覺性的習慣,不了解不熟悉有關調節市場經濟關系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慣例等現象嚴重存在。這就使發展商品經濟受到很大限制和障礙,使出台的法律制度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破壞法制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落後的消極的思想文化因素,又是孕育市場經濟中的投機破壞活動、混亂無序狀態和消極腐敗現象的溫床。所以,要建立和實施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必須重視培養和提高全民族的商品經濟意識和法律意識,搞好法制思想文化建設,健全強化法制監督和各種監督措施,使法制制度的「硬體」建設與法制思想文化的「軟體」建設並重,二者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目前,我國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比立法中的問題要多,執法工作中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嚴重,說情風盛行,這其中既有法律規范的不嚴密、不完善、難執行的問題,也有利益機制驅使的原因。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法制建設的破壞尤為嚴重。它使人們對法律制度失去信心,敗壞了國家法律的聲譽。因此,對執法中的問題要高度重視,綜合治理,決不能只強調立法,而不管法律執行的好壞。在今天,尤其要把自稱是依法辦事,但所依的「法」卻是擴大本部門權力,濫發剝奪公民和法人合法權利制訂的規章制度。如屢禁不止「重復」執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現象所依據的大多是有關部門制定的堂而皇之的各種規章,這決不是依法辦事,而是披著「法律」外衣、打著「執法」旗號的人治,這必須引起注意並堅決加以禁止。
E.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和主要內容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它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與基本特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傳統的計劃經濟。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在經濟建設上逐步採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質。
這種計劃經濟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徵與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趨單一化,排斥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經濟管理的決策權集中在國家手中,企業只是嚴重依賴於上級政府的經濟實體,或者說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對經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
(5)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
1、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2、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在國家宏觀計劃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3、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實行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
4、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實行多種生產要素參與的分配形式。此外,在當前實行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在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F.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更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和強有力組織保障下進行的。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改革開放的動員令,到市場化改革方向的選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確立,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部署,再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十九大報告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目標,無不是在黨中央統一安排和強有力推進下實現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頂層設計和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強調「一把手抓改革」,對進一步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搞市場經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
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他還進一步指出:「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
之所以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有效防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有之義。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果沒有40年前那場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就不會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沒有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黨的十四大就提不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同樣,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創新,也不可能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論斷。
因此,習總書記指出:「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新時期開啟全面深化改革,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
第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生產力標准和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市場化改革,必須堅持生產力標准,始終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
堅持生產力標准,必然要求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人民群眾進行改革探索和創新。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和勞動者積極性不高,慵懶散盛行,根源在於「利益牽引和物質刺激」不夠,平均主義嚴重。因此,承認並堅持物質利益原則,放權讓利,建構與物質利益直接掛鉤的激勵機制,破除平均主義,就成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邏輯支點。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鄧小平也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G. 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78年中國開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是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是思想不斷解放取得的理論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視為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特徵的傳統觀念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鮮明地指出應當堅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由此,中國人民開始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征程。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從1984年到1988年,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展現了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局面。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這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突破和飛躍,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訂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此進入了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至此,歷經15年,我國市場取向改革的目標及其框架在理論上、認識上已基本完成。這以後的10年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增長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連續邁上新台階。
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激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十六屆三中全會承前啟後,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原則,把新世紀新階段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又進一步向前推進。
H.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1、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推動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平衡運行。
3、此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現代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年經濟建設的成就就是明證。
①經濟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
②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③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④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
⑤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8)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擴展閱讀: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
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I. 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和主要內容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1)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基本特點就是國家對整個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實行高度集中管理,國家指令性計劃是生產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和經濟決策的推一依據。在一定時期,這種計劃經濟體制曾獲得成功,但到50年代後期,它的弊端日益明顯,經濟結構失衡,政企職責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等。不徹底改變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就不可能使我國經濟得到健康發展。(2)我國改革實踐選擇。20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要使社會主義經濟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真正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則必須從根本上破除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理論探索的科學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隨著認識的提高,理論探討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J.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為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產資源。我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改革發展過程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10)如何認識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應當認識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要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