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什麼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改革方案,目的是引入民資促進生產力發展。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革,經濟改革的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能夠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引入民資。
1.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公司組織形式變革
混合所有制是指界於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間的所有制結構形式,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體。因此,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在同一個經濟組織中,不同所有制的產權主體多元投資、交叉持股、融合發展的經濟形式,是相對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或非公有制經濟而言的。顯然,作為公司組織形式的股份制、有限責任、股份合作、合夥制、兩合制等企業組織制度,和所有制結構是不同的范疇;雖然所有制結構不同,但公司組織制度大致相同。
2.混合所有制是經濟後續改革的頂層設計
當前將混合所有製作為國企改革思路的提法,實際上是對我國所有制結構的重新界定,是對私有制和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作用和地位的重新認識。改革前,我國實行消滅「私有制」的政策;改革開放後,允許少量個私經濟存在,私有制開始在中國出現。
② 什麼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
國有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集體經濟的實質是合作經濟,包括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財產權分屬於不同性質所有者的經濟形式。
拓展資料:
集體經濟,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在我國,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農村集體經濟與城鎮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實行鄉鎮、行政村、村民小組的三級所有,土地、林木、水利設施等為集體所有,農民蓋房的宅基地為無償劃撥。城鎮集體經濟又分為「大集體」與「小集體」,其中「大集體」企業受政府行業管理部門領導,參照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管理與員工待遇;「小集體」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勞動者集體所有是指按勞動者的人數平均、共同所有。
無論是稅收、融資、兼並、破產,還是解除勞動關系,國家沒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體企業改革的政策,雖然同屬於公有制企業,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在政策環境上有著巨大差異。這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1)從融資政策上看,銀行歷來貸款是「先國有,後集體」;
(2)從兼並破產改革看,國有企業破產時資產變現首先用於安置職工,而集體企業破產資產變現首先用於歸還債務,國有企業破產職工安置費由財政部門兜底;
(3)從解除勞動關系政策看,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分流,國家給予基本生活費,財政、社保、企業三家抬,而集體企業職工下崗分流,則不能享受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國有企業職工解除、改變勞動關系,國家允許給予經濟補償,集體企業職工則無此政策;
(4)從稅收政策上看,過去在執行稅前還貸政策時,國有企業的各種支持貸款可以稅前還貸,而集體企業只有 60%的貸款可以稅前歸還,其餘40%則須用稅後利潤歸還。
在困擾集體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各種矛盾中,產權是個核心,集體企業的產權關系十分復雜,主要問題是產權主體不清、歸屬不明和界定困難。
③ 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的是什麼
混合所有制經濟里有公有制經濟形式,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形式以外的所有經濟結構形式。 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宏觀層次來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制結構的非單一性,也就是說在所有制結構中,既有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也有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擁有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 而作為微觀層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的企業。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形式以外的所有經濟結構形式,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
④ 什麼是混合所有制經濟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財產權分屬於不同性質所有者的經濟形式。 從宏觀層次來講,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制結構的非單一性,即在所有制結構中,既有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也有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擁有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 而作為微觀層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的企業。
我國經濟中的混合所有制是不同經濟所有制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形式。
混合所有制的形成機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經營決策、收入分配和融資等方面存在機制上的摩擦,這種摩擦會導致一系列經濟參數的扭曲。市場化改革的趨勢要求機制上的統一,這就決定了不同所有制經濟尋求聯合的內在要求。改革初期,各種所有制形式之間基本上是孤立地並存,每一種所有制對應著國民經濟的一塊,各板塊之間相互封閉。國家也根據不同的板塊制定差別性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條例。但生產要素流動的本性註定會沖擊板塊之間的壁壘。我國的混合所有制就是在各所有制追求優勢互補的動機支配下形成的。其形成途徑有:組建跨所有制的、由多元投資主體形成的公司和企業集團;不同所有制企業相互參股;公有制企業出售部分股權或吸收職工入股,等等。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由其控股主體的所有制形式來決定,不能籠統地說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從資產運營的角度分析,混合所有制已突破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界限,因為無論資本來源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都已融合為企業的法人財產。在現代公司中,各利益主體通過治理結構形成一種混合的、復雜的產權安排。
我國存在的混合所有制主要有三大類型:
(一)公有制和私有制聯合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國有經濟或集體經濟與外資聯合而成的企業,如中外合作經營、合資經營等;二是國有經濟或集體經濟同國內私營經濟聯合組成的企業。
(二)公有制與個人所有制聯合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這包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中吸收本企業職工持有部分股權的企業,以及集體經濟實行股份合作制的企業中集體所有與個人所有相結合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三)公有制內部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聯合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如城市國有企業與農村鄉鎮企業或城市集體企業組成的聯合體。這是公有制企業之間的聯合。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會進一步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⑤ 怎樣理解混合所有制經濟
何謂混合所有制經濟
所謂「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在同一經濟組織中,不同的產權主體多元投資、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產權配置結構和經濟形式。它是針對傳統所有制結構的弊端和轉軌中存在的問題,適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提出來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首先,混合所有制是「混合經濟」的產權基礎。現代市場經濟既不是單一的政府幹預型經濟,也不是單一的市場調控型經濟,而是一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新形勢,完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體制。這種新型經濟體制的產權基礎是什麼?筆者認為,既不是單一公有制,也不是單一私有制,而是將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種「統一性」,不是外在的統一,而是內在的統一。
其次,混合所有制是協調社會多種利益關系,並使之「和諧統一」的產權組織形式。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社會和企業內部的利益關系已經「多元化」,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如何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此處指資本主體)利益關系的問題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課題。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內涵時,特別強調「社會更加和諧」。如何協調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平衡社會實際存在的利益矛盾,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是中國未來20年改革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十六大後,黨中央國務院採取的一些重大舉措,實際上是為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發展而進行的新探索。現在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吸納不同的利益主體———不是產權模糊的吸納,而是產權清晰的吸納,不是彼此隔絕的共存,而是彼此滲透的共生,從而融合成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這種以產權為紐帶的新型的利益共同體,對於促進「社會更加和諧」,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具有重要意義。
最後,混合所有制是推動國企改革的有效財產組織形式,其中,孕育著新的公有制組織形態。當前國企改革,特別是大型國企改革效果不理想。雖然幾年前黨中央國務院就指出「攻堅戰」的改革任務,但客觀現實是「久攻不下」。究其原因,難以找到合適的所有制形式是重要原因之一。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有利於打破「一股獨占」或「一股獨大」的僵持格局,真正建立產權主體多元化、治理結構法人化的制度。從發展的眼光來審視,隨著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從中會產生公有制的新的組織形式。這個問題有待於跟蹤觀察和研究。
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點研究,筆者認為應當在以下三方面展開:首先,用統一性而不是用對立性的觀點和政策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統合」起來。
十六大報告提出:「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部分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要把它們「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請注意,這里的「統一」,就已經蘊含了「混合」的思想和做法。具體來說:
一、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發揮各自的所有制優勢,相互依存和補充;二、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競爭和推動,在競爭中使兩者互動、雙贏(在浙江、廣東等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快,也推動了公有制經濟發展)。三、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滲透和交融。當前,中國開始出現的民資、外資參與國企改革,以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管理和技術股權、期權制試點等,都是滲透和融合的新形式,這些實踐將會以新的態勢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
其次,在國有經濟層面,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
現在國有經濟的比重依然偏高,根據筆者研究,不僅國有工業企業資產占工業部門總資產的比重(65%)明顯過高,而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47%)也屬偏高,即使是國有經濟在整個GDP中所佔的比重(33%),與理想目標相比也存在一定距離。
目前,在工業領域,浙江、廣東、江蘇等省的國有和非國有比重的格局為:20:80(浙江),25:75(廣東),29:71(江蘇);而東北、西北及西南某些省(區),國有和非國有工業的比重仍為80:20甚至89:11。應當加快這些地區的國有資產的置換。從行業來說,要特別強調按照十六大精神,「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實施這些行業的資產重新組合,這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的突破點,要給予特別重視。
最後,在微觀層面,打破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產權格局,積極推進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結構。
近幾年,國企「脫困」有所進展,但這種「脫困」大部分是靠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來實現的,這仍屬於「政策調整型」改革,而不是「制度創新型」改革。要切實從著重「依賴政策」的改革模式和慣性中解脫出來,在企業的「產權制度創新」中尋求突破。
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其他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應當積極、扎實地推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產權主體多元化。雖然重要的企業可以由國家控股,但對「控股」要有全面的把握,未必是「絕對控股」(75%以上)或「優勢控股」(51%以上),可以採取「有效控股」(50%以下),甚至採用「金股」(一股)制。至於大量的國有中小企業則應進行「資產置換」。
鑒於目前國有資本在企業中比重過大,應通過向民資、外資、企業內經營者和職工轉化或吸收股本的辦法,實現產權置換和優化重組。在「置換」和「重組」中,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將會蓬勃發展。這是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新生長點,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著力點。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2月11日 第三版)
⑥ 怎樣理解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混合所有制是指社會所有制結構上多種所有制並存。如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和共同發展的社會所有制結構就是一種廣義的混合所有制。狹義的混合所有制是指不同所有製成分聯合形成的企業所有制形態。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混合所有制為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找到了有效的途徑。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資產要做到保值增值,必須同時抓好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和資本管理三個環節,其中,以資本運營為核心的資本管理,是最高級最有效率的環節。資本運營的過程事實上就是通過資本有目的運動和資本形態規則變化,實現資本增值的過程。大致說來,資本管理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內容:
(1)優化存量資本,即優化存量資本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合理比例和結構。
(2)擴充增量資本,即不斷追加新的資本,擴大資本規模。
(3)資本集中,即通過多種形式聚集其它資本,迅速增大資本總量。
(4)資本分散,即把總資本分割成規模較小的資本,實行分立經營。
(5)要素流動,即改變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或生產過程外的形態,使資本在運動中增殖。
以上五個方面歸結到一點:即必須使資產從停滯狀態轉化為運動狀態,以便隨時根據市場變化實現最優配置,而要如此,資產就必須順利流通,必須市場化。
其次,混合所有制為實現政企分開創造了產權條件。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把政企分開作為企業改革的主要任務。然而時至今日,收效並不顯著。究其原因,是在原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運行的產權基礎是單一的國有制,政府是國有企業唯一的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政府作為企業的老闆,不可能不關心自己所投資本的回報,在不存在其他利益主體與之制衡的情況下,政府要插手和干預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決策,也就理所當然;另一方面,企業靠在政府身上也有諸多便利,如企業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政府一出面,就能順順當當地得到妥善處理,企業虧損,也不用自己承擔責任,反正有政府幫助籌集貸款和救濟職工,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樂於躺在政府的懷抱里吃安逸飯。因此,無論是從政府角度還是從企業角度,都未必真心實意願意政企分開。如要真正做到政企分開,只有一條出路,即必須構建能夠實現政企分離的產權基礎,在國有經濟內部,引入其他形式的所有權,使原國有企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造就不同利益主體相互制約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將打破國有所有權鐵板一塊的格局,企業不再是單一國有經濟的利益載體,而是各種不同經濟利益的代表,不同經濟利益主體之間相互制衡,在企業的發展問題上相互協商,政府作為股權持有人之一,已不可能任意支配和左右企業的投資、生產、經營和分配決策,這樣,企業一方面不再受政府的操縱,另一方面也不能再依賴於政府,政企分開在混合所有制基礎上變成現實。
再次,混合所有制為資金大規模聚合運作以及生產要素最優配置,拓展了廣闊的空間。 在當今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各國企業對全球市場的爭奪愈益激烈,而這種競爭實際上是規模和實力的較量,依靠資本的聯合和集中來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已成為世界潮流,僅1996年,全球企業跨國合並、兼並就達5540起。230家世界跨國公司進入了中國市場,有的已佔據了行業主導權,並吞沒了我國不少的國貨名牌。面對跨國公司瓜分中國市場的巨大壓力,下決心鑄造我國企業的「航空母艦」,以與外國工業巨頭相抗衡,已成為當務之急。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打破地區、行業、部門乃至所有制的限制,把全社會分散的資金按市場效率的原則聚合運作,並實現所有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由於全社會生產要素的可動員規模,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是所有制形式,即所有權的聚合機制和配置機制。不同的聚合和配置機制有不同的生產要素組織形式,而生產要素利用的范圍和深度不同,其利用效率也不相同。單一的所有制形式由於不能使不同性質的所有權相互兼容,因此其吸收和調動社會經濟資源的能力便受到種種限制。只有混合所有制,才能做到使不同種類、不同性質的經濟要素自由組合、任意配置,並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達致最優。在迅速把社會閑散資金吸聚為大規模資本的能力方面,混合所有制具有其它單一所有制不可比擬的優勢。與此同時,混合所有制還造就了資產所有權的流動機制,使資產的存量結構和增量結構,遵循市場效率原則,在動態中不斷得以優化,以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和穩步發展。
最後,混合所有制為國有企業順利轉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我國國有企業長期缺乏活力的最根本原因,是企業既無外在市場約束,又對內不負盈虧責任,產權不清,權責不明。要使國有企業走出困境,只有改變現有的經營機制,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將其改造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在單一的國有制下,企業的資本所有權歸國家,資本的各種權利和職能都由國家一個主體承擔和執行,企業只是行政的附屬物,產供銷由主管部門決定。這種國家直接佔有、經營的國有企業,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自然人」企業,因此,該所有制形式不僅難以使企業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而且國家也不得不對企業承擔無限責任,企業既不存在有效的外在硬預算約束,也缺乏競爭生成的內在激勵機制。
⑦ 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的是什麼
混合所有制是新提出的一個概念
混合經濟與混合所有二者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混合經濟指的是宏觀經濟結構,即社會上的所有制結構;混合所有制指的是微觀,即企業的產權結構。我國現階段所有制形式的一個大特點,是在基本的所有制之外,出現了一個混合所有制的類型。在混合所有制類型中,除了聯營、聯合企業,中外合作、合資企業以外,主要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它們都是由基本的所有制共同融資、結合而成的。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的典型形態,二者也不應等同起來。但通過改革,混合所有制將成為我們所有制結構的主體,這種推斷無疑是正確的。
⑧ 非公有制經濟 多種所有制經濟 混合所有制經濟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多種經濟形式主要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中外合資經濟.這是指整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所有制度結構.
而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多是指 微觀層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即一個由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主體共同出資組建.
多種所有制經濟強調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不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混合所有制經濟強調不同的所有制經濟組成的一個企業形式。如國有經濟與外資經濟共同組建一個企業,那麼這個企業的所有制形式可理解為混合所有制
1、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外資經濟包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2、商有制經濟包括: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
3、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集體成分。
⑨ 怎樣認識混合所有制經濟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一論斷充分說明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特徵、地位和作用。當前,我們要深刻認識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激發我國經濟發展活力。
混合所有制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兼具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某些特點,能夠更好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按照生產力發展要求調整生產關系,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相互融合,混合所有制經濟逐步形成並不斷發展。黨的十五大報告在闡述基本經濟制度時充分肯定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義,此後的中央文件多次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之所以堅持和發展十五大以來的有關論述,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因為當前我國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盡快發展先進的社會化大生產,這就要求快速積累大量資本並實現資本運營現代化,而單一所有制形式難以滿足這種要求。在資本市場充分發育條件下,各種屬於不同主體所有的資本形成的混合所有制可以更好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
為什麼說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從基本經濟制度涵蓋的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行政事業性資產等的權屬關系來看,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有三種實現形式:一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國家和集體分別擁有不同范圍內的資源性資產,同時擁有大部分行政事業性資產和部分經營性資產,個人和外商等市場主體也合法擁有部分經營性資產。這種實現形式構成這些資產的產權保護制度。二是公有經營性資產分布在國有獨資企業和集體獨資企業,非公有經營性資產分布在私人獨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它們在社會范圍內並存和共同發展。這種實現形式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大量存在,後來逐步減少。三是屬於不同所有者的經營性資產通過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這種實現形式近些年迅速發展,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了新思路。
在實踐中,股份制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企業制度形式。股份制包容公有和非公有因素,股東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和國有投資機構,能夠成為多種所有制交叉混合的有效形式。隨著資本來源社會化,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法人治理結構日益完善,股份公司正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一些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有必要保留一些國有獨資企業;更多的國有資本則應通過市場配置到社會需要的行業和領域,同其他資本結合起來運作。這樣能夠實現國有資本有效配置,吸引和推動更多的社會資本一起運作,從而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保值增值;同時,非國有資本同國有資本融合後,能夠進入以往難以進入的領域,降低風險,借力發展,提高回報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使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⑩ 混合所有制是什麼意思
混合所有制是指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既是一種社會經濟成分,又是一種企業資本組織形式。它是股份制的一種形式,既包括公有制經濟,又包括非公有制經濟,是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行為,是適應我國現階段所有制結構、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特殊形態的股份制。是被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集體成分,都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混合體指經濟在我國將進一步發展。
它有兩種不同的載體形式:
1、混合所有制經濟
指由不同性質的資本聯合、融合或參股而形成的經濟成分。一般採取股份制的資本組織方式。它以社會中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為前提,通過各類性質的產權在市場中以多種形式自主流動和重組形成,並適應競爭的需要不斷變化資本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於形成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有利於實現企業運營的高效益;有利於推動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2、混合所有制企業
混合所有制企業是指由公有資本(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與非公有制資本(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共同參股組建而成的新型企業形式。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出現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以及股份制企業的涌現而出現的新興的企業組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