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在哪兒
中國經濟未來存在三個增長點,這里按照有可能爆發的順序列舉如下。
第一個增長點就是民生性、公共消費型基礎建設投資。公共消費型基礎建設投資指的是直接進入未來百姓消費的、具有一定公共產品性質的基礎建設投資,包括高鐵、地鐵、城市基礎建設、防災抗災能力、農村的垃圾和水處理、空氣質量的改善、公共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等等。
中國經濟的第二大經濟增長點就是已有生產能力的綠化和升級。中國的製造業從生產能力和產出量上講已經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各種生產設備往往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把這樣的產能升級為現代化、有效率的產能,需要投資,這個投資的過程將長期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的第三大經濟增長點是居民消費。中國居民消費自從2007年以後,每年佔GDP的比重在不斷上升,根據我們的測算,目前已經上升到45%左右,但是居民消費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點,其比重超過GDP的50%,恐怕還需要4-5年的時間。
⑵ 中國經濟四增長極在哪裡
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
這是中國經濟的三大增長極,公認的。
第四增長極眾說紛紜吧。
東北經濟區、海西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中部經濟區、關中經濟區以及北部灣經濟區等等,很多地方都有可能成為第四增長極
⑶ 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最快是哪裡
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其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以下簡稱珠三角)與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創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奇跡,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最快、投資環境最佳的兩大地區。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成功實踐。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高瞻遠矚,提出創辦經濟特區和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思路,珠三角先走一步。90年代,鄧小平又提出開發浦東、發展上海、帶動長三角發展的新思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區,成為繼珠三角經濟區之後又一個發展熱點。
珠三角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重要增長極之一。珠三角位於廣東省中南部,面向南中國海,為珠江出口處,毗鄰港澳,包括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城市,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5個地級市,惠州市區、惠陽縣、惠東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7個縣(區)及縣級市,共計14個市、縣(區),面積415萬平方千米,人口2365萬。進入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在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騰飛。長三角則主要在鄉鎮企業帶動下,以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為支撐,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比較而言,由於當時上海增長極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珠三角獨領風騷10年,經濟發展水平追上了長三角。
長三角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長江入海口。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11個地級城市即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計15個城市,面積1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7571萬。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標志,長三角跨入一個重振雄風、引領潮流的嶄新發展時期。上海以浦東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抓住歷史機遇,經過10年拼搏進取,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高度不斷提升,整個城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基本完成由工商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的重大轉變。目前,已有3300餘家中外金融機構駐扎在上海,世界500強企業有一半在上海投資,經濟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證券、保險、商貿、交通、通訊、房地產等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城市功能與區域樞紐輻射功能大大增強。長三角成為90年代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潮流的最耀眼的明星。
在中國區域經濟中,珠三角與長三角雙星爭暉,共同引領著中國經濟的增長。
⑷ 中國GDP的綜述增長原因
中國GDP增長有以下三點原因:
1、區域協調性增強
從GDP增速來看,中西部地區增速明顯高於東部地區。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表示:「中西部地區加大了發展力度,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得向西開放的機遇,培育出新的動能。中西部加速發展,使中國地區的總體差距縮小,表明區域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增強。」
2、服務業成為主要動力
與世界發達地區相比,各省(區、市)在服務業發展上仍有較大進步空間。陳耀表示,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服務業佔GDP比重一般達到80%以上。今年上半年數據中,只有北京的服務業佔GDP比重為82.2%,其餘省(區、市)均低於80%。過去長期以工業、製造業為主體,高消耗產業佔比較大,而服務業的增長使得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得到緩解。
3、新動能加快成長
中國新動能的崛起不僅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舊動能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從長期看給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支持。未來在政府制度創新、市場機制驅動和企業積極參與等有利因素推動下,經濟動能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並由碎片化逐步轉化為集群化,最後形成穩固發展新潮流。
(4)中圓經濟增長的第一節在哪裡擴展閱讀:
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特徵如下: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新動能加力中國經濟增長
網路-國內生產總值
⑸ 中國經濟增長點在哪裡
城鎮化,消費,
⑹ 中國經濟增長第一級
一是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成渝經濟區;二是武漢、長株潭、南昌為支點的中三角區域;三是以鄭州、洛陽為核心的小中原經濟區或鄭州、太原、西安為支點的大中原經濟區;四是沈陽、大連為核心的沈大經濟帶。
⑺ 中國經濟增長是哪四級
第一極是深圳,第二極是上海浦東,第三極是天津濱海新區,第四極是廣西北部灣經濟特區。
⑻ 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據報道,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農民工進入城市,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總體上看,中國人傳承的勤勞精神沒有變,而且在現代社會中,變得更加有組織和有紀律。
分析人士表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口再多,人口結構再年輕,如果總體上工作不勤奮、花費不節儉、消費去借債、不願學知識、就業技能差,其從人口數量和結構方面看的應該有的人口紅利,其實基本上不存在,無法為經濟增長提供真正的人口紅利動能。
希望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被傳承,來輔助提升中國經濟水平的提升!
⑼ 中國經濟增長第一級在哪裡
中國主要問題還是需要不斷的提高生產力,將來的中國是消費人口遠多於生產人口,不提高生產力的話,那麼許多人的生活質量會非常的差。如何在不遠的將來使得勞動人口的生產力得到數倍的提高,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中國只有在不斷提高生產力的基礎上,再發展節能綠色環保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