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怎麼辦" "網易財經中心
必須找到大的經濟發展項目,房地產已經到了發展的臨界點,海外投資也困難重重,可以暫時投資海外的基建項目,以緩解國內的產業過剩,最後做產業調整。但是經濟發展要保持優良健康狀態,不賺血汗錢,不賺勞動密集產業錢,那就要走第一生產力科技這是經濟達到一定高度的必走之路,1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給他們超國民待遇,2適當的政治改革以跟上經濟的步伐3讓科技和經濟掛鉤和私產掛鉤4保護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5掃除創業路上的種種障礙6關閉種種行政審批使經濟重新拾回活力。觀察美國,前蘇聯每一次經濟革命都是科技,這是經濟的血液,但是也是最艱難的路,必須吸引世界人才為我所用,自力更生是不行的,趕不上世界步伐。
⑵ 未來20年經濟大趨勢中國怎麼辦
趨勢一旦走出來,就猶如狂奔的野馬,人跟在它的後面,無論多麼努力,都難以再追上。只有走在前面,騎在馬上,抓住韁繩,才能與之前行。
如果以前不關注未來的趨勢演變,還能夠在隨波逐流中找到機會的話,那麼,在正在到來的全球大巨變中,這種盲目的做法將導致無可挽回的錯誤。
當下與未來的風險和機會在哪裡?中國經濟未來的大趨勢將如何演變?面對未來的大趨勢,投資者該如何做選擇?企業家應該如何決策?
《時寒冰說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以權威的數據,對照經濟學、金融學、地緣學等理論,通過與現實、歷史的結合,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貫通,展望國內與國際大趨勢演變的必然方向。所有的邏輯都基於現象的真實源頭與權威數據所代表的真實信息推導出來,這對趨勢愛好者或許會帶來一些有益的參考。
太多的疑問,太多的問題,我們都將通過梳理逐一找出答案。
看懂未來趨勢,才能洞悉即將到來的大風險、大機會,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也才能保護自己的財富不被正在到來的危機洗劫一空。
因為我們知道即將發生什麼。未來二十年,我們應該這么辦。
⑶ 關於中國經濟走向是怎樣的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
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
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
(3)中國經濟怎麼辦擴展閱讀:
2019年11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依據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國家統計局對2018年GDP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
主要結果為2018年GDP為91928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8972億元,增幅為2.1%。
修訂後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4745億元,比重為7.0%;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64835億元,比重為39.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89701億元,比重為53.3%。
⑷ 中國現在的經濟狀況如何中國的失業率如何
有人選擇轉行,也有人選擇離開一線城市。
打開網路,一大波由於失業即將離開工作城市的青年,將所有個人物品掛在網上拋售。
疫情導致裁員、收入降低,可是北漂滬漂深漂們房租照樣得交、花唄照樣得還。沒有充裕的生活收入,卻負擔了高昂的生活成本,他們只好決定離開。
一葉知秋。原先和疫情八桿子打不到的行業,現在都受到沖擊,那些受直接影響的行業就更不用說了。疫情的次生災害,這才剛剛顯現,嚴重的還在後頭。
2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這是有調查數據以來最高的失業率。
盡管這樣,有人認為真實的失業率並不止於此。
交銀國際研究主管洪灝追蹤的高頻經濟活動數據分析表明, 目前主要城市的平均地鐵客運量還不到去年的50%。
他由此推斷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人沒有回到工作崗位。目前還不確定這些工人是否已經失業,但他們的工作不確定性肯定已經上升。
進一步推斷,這些大城市以外的、低線城市的失業情況很可能更糟。
雖然以地鐵客流估測失業率的方法並不精確,但是其指出的大方向與我們不謀而合:中國真實的失業率要比公布出來的數字要高。
我們知道,就業情況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不僅影響著收入和支出,還影響著投資和信心。
假如就業不穩,那麼一切刺激消費的措施都只是空談。
有人說,你別光盯著中國的失業率,現在外國的失業率比中國嚴重多了,你怎麼不談?
我只想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外國不景氣,中國還能得好?都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罷了。
目前全球的失業率已出現暴漲趨勢。
美國勞工部4月2日發布數據顯示,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升至664.8萬,再創歷史新高。
這也是為什麼,在全球央行的「大放水」的背景下,有人反而擔憂經濟會陷入通貨通縮。
在本輪危機當中,由於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雙雙受到疫情沖擊,經濟的供給和需求(尤其是需求)側面均出現大幅度下滑。
居民企業部門雙雙自發收縮資產負債表,那麼銀行派生的信用就會大幅萎縮,這就直接導致經濟體出現通縮的效果。
我們擔憂的是:如果企業倒閉、失業率上漲的情況持續下去,全球經濟有可能會陷入大蕭條。
3
這並非危言聳聽。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預測美國將有4700萬人因此失業,失業率高達32.1%,超過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24.9.%。
此前,美國周初請失業金的最高記錄是1982年的69.5萬人,今天的初請失業金數據已經達到紀錄高位的5倍,是美國歷史上失業人數最多的一周!
因為失業嚴重,購買力下降,美國已經出現了牛奶過剩,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傾倒了數十萬加侖的牛奶。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對,我們中學政治課本上教過的,當時我們以為,這是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一個重要表現。
據新聞報道,疫情期間,美國出現了牛奶過剩,威斯康星州奶農被迫倒掉數十萬加侖牛奶。
傾倒牛奶這樣的事情,在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中就出現過。
如今危機劇情正在重演,讓人不禁毛骨悚然。
導致此情景出現的導火索是疫情,但目前看來,全球疫情蔓延的態勢並沒有放緩跡象。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截至4月3日,全球病例數達到100萬,死亡人數超過了5萬。
新病例數量的近乎指數級增長,幾乎遍及每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最新確診病例已經超過24萬,拐點尚未到來。
世界地震,中國當然也不能倖免。
目前中國外貿企業已經出現「倒閉潮」。
天眼查顯示,從2月1日至4月1日兩個月間,全國范圍內注銷/吊銷的進出口外貿企業已經達到12396家。
外貿業務向來發達的廣東、江蘇、浙江三省受沖擊都比較嚴重。廣東東莞外貿製造工廠停業、倒閉等消息接連不斷傳出,有一大波失業人士就來源於此。
雖然許多外貿企業正在開始自救(轉做賣口罩),但這並不能解決訂單驟減、暫停出貨、外匯管制等問題。
只有世界經濟恢復正常,中國才能正常。
4
之所以說這么多,是由於有些人對於目前經濟過於盲目樂觀,認為在全球央行「大放水」的背景下,經濟會出現「V型」反轉。
這個想法有些過於天真,政策只能改善,但並不能完全逆轉經濟下滑的走勢。
如果非要「比爛」,我國經濟的基本面確實是比國外要稍好一些。但泥沙俱下,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外貿企業出現「倒閉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唱衰經濟,只是為了警醒人們,這一次的危機的影響,遠比大家想像中的要大。
雖然各國政府已經採取很多相關措施,但對於失業率的持續上升,其實是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的。
⑸ 未來兩年中國經濟怎麼發展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就是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
⑹ 環保檢查 中國經濟怎麼辦
1.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繫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民族和個人。西方工業社會目睹了二戰以來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的人間喜劇,領略了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無限的風光但也親身體驗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切膚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土地的沙化、鹼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減少、空氣、水等的嚴重污染、物種的滅絕等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張,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問題,而在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問題為害尤烈。中國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全面推進的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人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依存,經濟與環境必須協同發展。 1.1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傳統發展觀念的反思,到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成為聯合國有關發展問題一系列專題國際會議的指導思想,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一般來說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可持續發展體系中的核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鼓勵經濟增長以體現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同時,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徵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1.2環境、環境保護的含義 關於環境的概念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定義,這里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等自然因素的總和,也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能源和現象的總和。環境保護,就是指採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就是人類在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或者使環境向不穩定和無序的方向運動,特別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統遭到繼續破壞而使生命之網瓦解。 1.3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及穩定的基礎,又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制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影響人民真正享受發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關鍵問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富裕,更要實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不僅要保障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更要保障人們能夠健康生活、長遠發展;不僅要維護公眾在個人物質財富上的合法權利,更要維護他們依法享有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權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政治民主、社會公平的國家。由此可見,對於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所以國家保護整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保護城鄉生態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全球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努力使我國的環境污染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從而逐步使資源、環境與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為突出的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溫室效應、由於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於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氣臭氧層破壞等。在這些方面發達國家肩負著更大的使命。因為這些國家的消費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計算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所以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更嚴重。空氣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類似。另外,發達國家需要採取行動,控制它們向發展中國家出口不再被允許出口的有害物質和不安全技術。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中的重要責任。中國在發展中,對自身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種種資源、環境、問題的困擾,和對因地球生態環境惡化而引起的各種環境問題已有深刻的認識。中國將以/全球夥伴0的精神參與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廣泛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中國加入的全球環境與發展方面的各項公約,不懈地致力於中國所應承擔的義務。為此,中國將繼續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高度的重視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以更積極、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參與保護地球環境及追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各種國際合作。 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都由四個要素決定:一是環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氣、水分、土壤等;二是生產者,即植物,它從大氣中吸取二氧化碳,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礦物質,經過光合作用使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和生物能,從而使無機物變為有機物;三是消費者,即動物和人,保證種群、環境以及社會平衡運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動物殘骸和排泄物分解為簡單的物質或元素,重新進入環境。所以,要實現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就要求保持人類生態系統網路中各個生態因子之間的協同與平衡,要求物質和能量及信息的輸出與輸入,既在數量上相對接近,又在質量上促進生態系統的適應和演變進化。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協同機制,將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保持在持續穩定的狀態中。總之,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好了,不但會為發展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本身也會有直接的經濟效益。經濟要發展,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設必須先行,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既是環境保護的中心環節,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中心環節。盡快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森林、草場等自然生態系統,是當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綠色大開發是以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為主並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不能出現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違背自然規律,盲目營造當地不宜的經濟林的現象。森林建成後的開發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將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
⑺ 中國經濟的現狀怎麼樣
現狀不錯,前景很好,需要努力,成立一些世界經濟組織世界組織,加強同各國的聯系,增加人民幣的同各國直接使用,增加黃金儲備,建立自身的世界經濟體系,這樣才能經得住事和長遠發展好,通過各種形式如修築道路等將一些地方納入市場,深化市場,擴大經濟規模,採取措施優化經濟結構。同各國的聯系如修築道路,開拓航線,人員交流,經濟互補,共同發展。
⑻ 一張圖看懂: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怎麼辦
一、經濟運行仍處於合理區間但下行壓力較大受出口和投資兩大需求明顯回落的影響,一季度經濟增長比去年四季度有所放慢,但仍處於合理區間內。經濟增長和就業仍在下限之上。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4%,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均回落0.3個百分點,處於7.5%左右的預期目標內。較為可喜的是今年以來就業形勢較好。據廣東省調查資料顯示,企業用工好轉,春節後員工返崗率為92%,比去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同時,物價增長小幅回落,持續在上限之下。一季度CPI同比增長2.3%,比去年全年回落0.1個百分點,明顯低於3.5%的調整目標。不容忽視的是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確實在增大,最大的壓力來自於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一季度投資增長比去年同期明顯放慢同比增長17.6%,比去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回落2.1個百分點。投資增長放慢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我們估算,今年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增幅回落拉動總投資增幅回落2.2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明顯放慢的原因則是因為商品房銷售量的持續下降和投資房地產的資金增長放慢,這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的「拐點」真的已經來臨。這對投資和經濟增長較大的內在壓力。導致投資增幅放慢還有一個因素值得注意,即產能過剩問題導致生產價格持續下跌,一季度PPI同比下降2%,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的跌幅分別擴大0.3個和0.6個百分點,這對投資預期和企業效益增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經濟下行的壓力還來自出口下滑,一季度貿易出口同比下降3.4%,意外的出現了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次負增長。出口負增長主要是受對香港轉口貿易出口大幅下跌引起的,一季度我對香港出口同比下降31.3%,拉動出口增長回落6.5個百分點,剔除對港出口下降的影響,我國對其他地區出口還有所增長,但與全球經濟總體向好的趨勢是不相稱的,出口增長形勢嚴峻。二、要正確看待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我們既要看到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憂」,也要看到經濟運行特別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積極變化。經濟下行是經濟步入長期調整期的一種自然反映,去年有,今年再有,明年後年可能還會有,主要是防止滑破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底線。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各界都不適應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檔」的現實,容易產生過度焦慮情緒,甚至一些人或機構藉此唱空中國,唱衰中國,認為經濟速度放慢就是硬著陸。中國經濟已進入只有靠轉型升級才能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經濟必須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調整,才能獲得新的發展動力,一味靠貨幣刺激政策保增長、穩增長,會適得其反,增長保不住,而結構調整被忽視。特別是我們要對房地產市場調整保持平常心,要防止出現過度調整但也要穩定房地產政策,不能遇壓力就反調整。房地產市場調整是一種內在趨勢,既要看到其增加經濟下行壓力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對經濟轉型升級有利的一面。今年國際經濟是向好的,但出口不升反跌,正是由於我們金融危機後的幾年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調結構、促改革上,練內功,導致我國傳統產品的競爭力下降、而新的競爭優勢遲遲難以形成,結果使我們的出口增長面臨「前堵後追」的不利局面。新一屆中國政府上任後改變了傳統的保增長方法,把政策的重點放在調結構、促改革上,經過一年的實踐,已取得積極成效。也正是如此,我們對經濟下行壓力不能反應過度,要看到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盡管在繼續下降,但也出現了許多積極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在提高。一季度反映宏觀經濟效益的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明顯好於去年同期;反映微觀經濟效益的工業企業利潤也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同時,居民收入增長穩中有升。二是市場活力逐步增強。去年以來中央大力度推進的簡政放權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有效地激發了市場活力。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新設企業數同比增長32.1%,新設個體工商戶同比增長18.3%;安徽新登記私營企業數同比增長32.7%;廣東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27.9%,其中私營企業數增長50.5%。三是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從工業結構看,盡管工業增長有所放慢,但結構趨於優化。高耗能行業回落較為明顯,汽車及裝備製造業保持快速增長。一季度鋼鐵行業和水泥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2%和10.3%,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3.4個和1.6個百分點。同期,汽車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等行業增加值增幅均有所加快。從區域結構看,中西部投資增長較快,區域結構繼續改善。一季度中部和西部地區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0.2%和19.1%,分別比東部地區快3.8個和2.7個百分點。從服務業看,不僅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在持續上升,且服務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長水平。2013年以來服務業增長持續快於第二產業,2013年佔比上升到46.1%,首次高於第二產業的佔比(43.9%)。今年一季度服務業繼續保持增速高於第二產業的良好態勢。一季度,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9.6%,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幅高2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看,內需中投資與消費增長協調性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增強。三、有關政策建議一般來講,一季度經濟形勢並不能說明全年的走勢,目前經濟的小幅波動屬正常范圍。我們要對穩增長、轉型升級充滿信心,我們在內需增長和區域增長等的迴旋餘地很大。從去年上半年經驗看,信心十分重要。當前,加強預期管理,增加市場信心,是做好宏觀調控、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一個重大課題。同時,要高度關注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普遍性、苗頭性問題,做好應對准備。一是可以對宏觀經濟政策做適當微調,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目前總體上要繼續實行穩健貨幣政策。在當前通脹壓力小的情況下,可適當降低基準利率,最好結構性降息,僅降至貸款利率,存款利率保持不變,以此降低企業負擔,增加市場信心。同時,積極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規范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競爭,提高金融市場效率。二是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加快落實簡政放權年度計劃,積極在全國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加快放鬆對各類服務業發展特別是社會組織發展的准入限制,進一步優化服務業發展體制和政策環境。加大新型城鎮化相關改革的力度,推進「三個一個億」的戰略和政策的落實。三是堅持著力調結構,挖掘內生動力。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積極研究出台向國際市場轉移過剩產能的支持政策。加大治理霧霾力度,把環境整治與結構調整、轉變方式更好結合起來,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積極發展服務業和新興業態,加強保障房建設和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⑼ 中國經濟怎麼走
雖然次貸危機似乎已逐漸遠去,但全球正面臨新的危機,就中國自身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能否盡快擠壓泡沫的問題。泡沫是難以維持的,而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趨勢正在走完,伴隨著這個周期的終結,國外經濟環境給中國的壓力,令人猝不及防。這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的。關鍵詞:經濟形勢、政策、危機、改革、發展瓶頸時隔08年金融危機已經3年,但是中國的經濟則仍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之中。也不只是中國,全球經濟都陷入的後經濟危機時代。危機於機會共存,發展與改革勢不可擋,中國應當如何面對內外並存的經濟詬病?一、國外強勢的經濟政策1、為什麼美國人不講理?2010年3月,美國國會議員聯合寫信給財政部長蓋特納、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他們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是因為如果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美國就可以對中國所有出口美國的產品徵收27.5%的關稅。他們有什麼理由發起貿易大戰?他們不怕中國也向他們徵收報復性的27.5%的關稅嗎?當然他們早就想到了,如果能夠利用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天賜良機,逼迫人民幣匯率升值27.5%的話,這個結果不是和關稅增加27.5%一樣嗎?而且,匯率升值中國政府也沒有什麼理由報復。但在中國商務部及工信部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人民幣匯率升值3%的話,中國傳統勞動密集性產業利潤率將為零,如果升值5%的話,中國傳統勞動密集性產業將大量倒閉。因此,中國政府對於匯率升值的底線是3%到5%。而美國的底線呢?20%到41%之間,差距這么大,雙方根本沒有交集。既然沒有交集,問題就復雜了。美國明明知道我們中國史不可能把匯率升值至20%到41%之間的,因為那將使整個中國經濟解體,其實美國也清楚我們是不可能答應的,那他們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2010年4月8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訪問完印度之後直接飛到北京首都機場,在機場貴賓廳和副總理王岐山會談一個小時,之後在華爾街交易的一年期遠期人民幣匯率突然就貶值了。也就是說在談話之前,華爾街一直對人民幣施壓逼迫升值,但是談完竟然說無所謂了,為什麼?很簡單,一定是我們同意了華爾街的其他要求。4月13日,國務院公布了一個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利用好外資的幾點意見》。其中的意見三就是允許華爾街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2、德國,我們並不了解的對手。德國賓士的母公司戴姆勒稱,它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在2010年6月達到1.37萬輛,同比飆升177%。當然,這其中是有歐元下跌的因素,但是我相信這對於原本買不起車的人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吸引力。看下「2009-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的寶馬品牌和北京賓士-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的梅賽德斯-賓士品牌都出現在這份名單里。這就意味著全球兩大豪車品牌開始正式進入中央政府公務車的采購清單了。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測算,中央政府采購金額一般佔到GDP的10%~15%,具體我國只有2%,如果要擴大的10%的話,至少有5000億美元的市場,很明顯,這塊肥肉已經被德國不少企業家咬在嘴裡了。二、政策與對策1、制度是經濟大棋局之根本在所有的大棋局上,機制的比拼、制度的比拼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其他所有的策略都是基於其下,因此,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能否盡快推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中國以更效率、更具凝聚力的狀態去迎接挑戰,是一切一切的核心。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這盤棋是無法下的,優良的制度是「資源為王」理念的核心。美元之所以能占據霸主地位,且經過多次危機不動搖,固然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卓爾不群的創新能力相關,但與其所依託的「良性制度機制」更是密不可分的。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對美元的認同感,與他們對美國完善的制度體制的認同感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一種制度超越美國,那麼,也就很難有一種貨幣真正能夠取代美元。2、轉變政府職能政府的職能應該是提供公共產品、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二現在的各級政府全力以赴地去主導經濟發展,不僅滋生了大量的腐敗——投資項目從來都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尤其是在權力缺少制約和監督的情況下——而且,不斷導致資源低效率、高損耗的錯誤配置。並由此擠壓整個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使得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不得不大量依附權力才能生存和發展。這又進一步扭曲經濟發展的結構和資源配置,使得原本應該成為經濟發展中最核心力量的企業成為權力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