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共享經濟面臨哪些問題
主因是誠信缺失。
當社會上大量地表現出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等現象, 不論共享提供者或消費者都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從來沒有認真遵守過法例、規則,從來沒有真正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共享經濟只是空話!
Ⅱ 共享經濟的利弊
一、利
1、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數據保障
在共享經濟時代,一切生活行為都以數據的格式存儲記錄,如交通軌跡、消費記錄、餐飲習慣、空間信息等,都在共享經濟產生的大數據中真實地記錄儲存下來。通過大數據,可以計算共享汽車平均出行率,以及每台汽車到底解決了多少人的交通出行;還可以掌握城市交通出行的流量變化,助力城市交通治理。
2、方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
「共享單車+地鐵」提升出行效率,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養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電維修、洗衣等生活服務可以在家裡預約、在家裡完成;生鮮果蔬、超市商場購物可以足不出戶,送貨上門;出門在外,再不用擔心手機沒電了……共享經濟給人們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服務。
二、弊
1、與傳統模式的矛盾沖突尚未有效解決
共享經濟的出現,擠佔了傳統商業模式的市場。比如,共享單車將黑摩的擠出了市場;而網約車則「搶」了原本屬於計程車行業的「蛋糕」;共享房屋與傳統酒店賓館業形成了競爭。這些矛盾沖突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2、就業人員的培訓有待加強
共享經濟給傳統勞動力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其中也不乏長期失業人員、無業人員、接受勞動力教育培訓年限較短的人員。無論是從事快遞、外賣送餐,還是從事家政服務,包括其他服務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加強交通安全法規的培訓教育、安全生產的培訓教育、職業技術和道德培訓,提升服務意識、修養水平和服務質量。
3、管理模式和機制迫切需要創新
共享經濟企業與傳統企業在管理上有許多不同,一是管理不僅局限於企業內部員工,還涉及了大量用戶和服務提供者;二是管理空間不僅在企業內部,而是基於互聯網聯系的更廣泛的空間;三是管理難度更大,管理內容更加復雜,需要更多技術手段輔助;四是挖掘和運用好大數據是管理的新課題;五是市民對於如何更加文明地參與共享經濟的意識還不夠。
Ⅲ 如何發展共享經濟
作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經濟以其「享用」而非「佔有」、「物盡其用」的特點,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盤活了社會閑置的資源,彰顯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它一方面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使用價值放大,讓人們共享經濟紅利;另一方面它孕育著公平分享、公平誠信、節約環保等文明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共享經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利器。
共享經濟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的助推器。共享經濟的核心是盤活存量經濟,是對閑置資源的再利用。作為共享行業的一大代表,滴滴出行,尤其是順風車業務的開展就最大限度降低了司機空駛率,最大化節省司乘雙方資源與時間,為社會的資源配置創造了新模式。面對機動車激增後出現的停車難、停車貴的煩惱和部分停車位閑置的現狀,馮志東創辦了「共享停車」,緩和了兩者的矛盾;與此同時,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之後,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共享經濟新形態不斷涌現,推動了資源的綜利用。由此可見,共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閑置經濟,其發展壯大打通了經濟的神經末梢,促進了社會資源最大化利用。
共享經濟是檢驗國民素質的放大鏡。當前共享經濟成為社會各行業內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其在促進經濟增長、方便群眾生活的同時,也全面暴露出了國民素質存在的問題。確實,共享單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共享經濟一直也在頻頻的爆出醜聞。如共享單車押金問題、損毀現象與單車亂放現象。毫不誇張地說,共享經濟如同一面放大鏡,無情地折射出了國民素質過去未曾顯現出的醜陋。但我們仍要清醒地認識到共享經濟不僅意味著資源的共享,更意味著文明的共擔,進一步破解共享經濟與國民素質的「悖論」,切莫讓國民素質成為制約共享經濟發展的短板。因此,「共享經濟」需要共享發展經濟需要多方保障,企業、群眾、保險機構等不可或缺。
共享經濟是倒逼政府職能轉變的催化劑。正如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諸大建說,「當下我國分享經濟的確存在一些亂象,很多所謂共享只是虛有其表。但現在的共享經濟仍然處在嬰兒期,不宜用「偽共享」來否認共享經濟創新」。確實,在共享經濟面前,對於如何規范共享經濟的發展,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困局,政府如果能更好發揮行政職能就尤為重要。可行的辦法是形成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合作治理的模式,通過政策法規、消費者參與、行業協會自律、三方數據平台委託等方式進行共同管理,真正讓共享經濟造福人類。
在共享經濟經歷了「井噴式」發展後,目前已進入一個拐點,面臨著重構調整的重任。正如李克強總理所提到:「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我們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以接納的姿態擁抱共享經濟,盤活社會閑置資源,激活經濟增長潛力,也要逐步提升國民素質。相信在共享經濟的助推之下,中國經濟必將如虎添翼,開啟一個令人振奮的新時代。
Ⅳ "共享經濟"需要怎樣的包容與監管
包容與監管,其實是關於行政職能改革的話題,即政府如何在激勵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社會安全。行政職能的實施過程可以簡單分為事前審批和事後監管兩個環節,基於事前與事後的時間與強度又可以有四種組合類型:事前審批強事後監管強的前強後強型、事前審批弱事後監管弱的前弱後弱型,以及前強後弱和前弱後強型。
其中,前強後強型的包容性最低。在前後雙重嚴格監管之下,不僅會壓制企業和行為人的創新積極性,也導致行政機構肥大和制度成本巨大化,如我國計劃經濟時期。
前強後弱型是事後監管寬松,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制度成本,但也會因為監管的虎頭蛇尾而導致社會道德風險產生的幾率較高。比如,一些企業在審批事前粉飾真相,一旦准入後即利用監管的寬松肆意妄為。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是這種管理模式的一種反映。
第三類前弱後弱型的包容性最大,類似於自由放任狀態。這種狀態下制度成本較低,市場參與者可以充分發揮其創新精神,自由競爭市場的效率及公正可以推動社會各方面達到內生均衡。然而,如果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規制缺位會讓叢林法則大行其道,讓社會不公蔓延,進而引發社會動盪和不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該類型還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問題。即當劣貨和假貨順利進入市場而又得不到監管時,會嚴重挫傷創新創造的積極性。目前國內一些電商平台就處於這樣一種狀態。
應該關注的是第四類前弱後強型,即在事前把規制放寬松,一方面可以降低制度成本,同時又可以讓企業和行為人能夠在不被禁止的領域(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創意和想像力,參與到經濟和社會的各類領域。而通過事後的嚴格監管來防治違法亂紀行為和應對風險,從而保證社會公正和市場的效率。讓包容和監管既不損害創新,又能保障社會的安全,維護基本秩序。
現實中,事後監管遠比事前審查要復雜得多。因此,要做到有效的事後監管,需要依賴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而這些都以信息公開透明為前提條件。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利用大數據分析法,使民間組織甚至個人在專業領域上的信息處理能力大大增強,這讓監管分散化成為可能。這樣,政府直接管控和監督一部分重要領域,而更多的部分則可以依靠市場和獨立第三方機構參與實現。如此,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也可以有效防止尋租和腐敗現象的發生。事後監管需要把握「度」的問題。例如對非故意違反規則者處罰過當,使其失去改正的機會,也容易誘發社會不公正感。因此,事後監管的重點在於防範和處理機制的設定,其內涵是對新事物如何科學規范與管理。
無論怎樣定義和稱謂共享經濟等新產業和新業態,這些供給側的企業及平台都是屬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主體,而非公益性質的主體。在監管制度缺失的情況下,一些逐利資本容易借共享之名過度集資而疏忽對本業務的投資,這既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投資泡沫,形成新的市場風險,也可能因無視企業的社會責任產生不經濟的外部效果,從而增加社會成本負擔。新業態對傳統行業的破壞式沖擊也容易引起既得利益團體的抵觸。另外,基於共享經濟的參與形式,大量非正規就業人群將面臨社會保障的問題,而購買分享服務的消費者也可能面臨安全和權益保護等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行政職能方式正面臨近似於前強後強和前強後弱模式向前弱後強型逐步轉換的關鍵時期。因此,對於這些新產業、新業態在業務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創新嘗試,還是應給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即放寬事前審批,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業積極性,同時針對涌現的各類問題加以科學化的事後監管,這才是包容審慎的監管應有的內涵。
Ⅳ 共享經濟今後該如何發展
共享經濟服務的對象存在的基礎是這個社會環境,所以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
Ⅵ 如何促進共享經濟管理
共享經濟就是將你閑置的資源共享給別人,提高資源利用率,並從中獲得回報。
共享經濟是更有效率的協作模式 共享經濟是碎片對碎片的,理論上是可以把很多資源更加碎片化地供給,在提供服務的時候的基本沒有啟動成本。另外,共享經濟模式一般都是更直接地去撮合買方和賣方,某種意義上繞開了很多中間環節,應該是更有效率的。比如說最近大家都在聊的共享單車,這就是資源的共享。你只享有單車的部分時間,還通過技術解決隨處停隨處用,還是提高效率的。
Ⅶ 共享經濟模式下產品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
自2016年起,我國的共享經濟首次在國家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和中國互聯網協會共享經濟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下初露頭角。此後,共享,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新業態」。
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共享經濟。
簡單來說共享經濟就是由閑置的資源,整合的平台以及需求的人來構成。資源利用最大化就是共享經濟的魅力,盤活資源又可使大家受益,實現雙贏的局面。
以「共享單車」為例,並不是將社會上閑置的單車進行了共享,而是企業自己購買自行車投入市場,只是通過互聯網平台實現了隨時租賃隨處歸還,因而廣受認可。加之這些運營企業收取了客戶的使用押金,而單車本身的購置價格不高,如此才能對沖「重資產運營」帶來的現金流壓力。
而「共享汽車」目前沒有大規模運營成功案例,則是與其押金數額難以對沖「重資產運營」帶來的現金流壓力直接相關,如若不是一些企業有國資背景,可能「共享汽車」已經哀鴻遍野。從跌落神壇的滴滴打車也可以看出,「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如果失去了其「將閑置資源利用」起來的能力,一旦資本的潮水退卻,立即就會陷入發展瓶頸。
如此對於中小型物業服務企業而言,以「共享經濟」思維創新社區運營商業模式,應瞄準社區的閑置資源和服務,而不是效仿「共享單車」通過購置資產來做「偽共享經濟」。對於盈利能力本來就偏弱的物業服務行業,一旦陷入「重資產模式」陷阱,企業的經營管理秩序將遭受毀滅性打擊。
Ⅷ 共享經濟如何推動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
租,改變了生產生活,也必將加速構建起行業標准和秩序,推動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首先是信用。共享經濟格外需要構建互信互惠的商業環境。信用免押等模式的介入為共享經濟打開了新的想像空間。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認為,共享經濟為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創業創新等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為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提供新平台,是城市發展的新動能、新模式、新增長點。共享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風險和隱患,安全是其中之一。專家認為,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安全保障體系,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個人信息等安全保護,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來源:新華網